《月光曲》名师教学设计与总结(2)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10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答:月光曲)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点评:真实的照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让贝多芬——伟大的人民艺术家的形象一下子印入学生的脑海,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崇敬之情,带着这样的情感走入文本,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情感铺垫。另外,和谐优美的曲子,教师生动激情的语言,很快将学生从现实的课堂引向了两百多年前的幽静的莱茵河畔,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期待。]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同学帮你解决;同学不能解决的,老师帮你解决;老师也不能解决的,咱们再一块讨论。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a.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b.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c.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

  [点评: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相机板书,提炼问题

  这些问题很有份量,都是大家认真思考后提出来的,并且都是围绕《月光曲》的创作提出来的,那么,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8、9自然段)

  4、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1)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3)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生再读想象)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引导板书: 月光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5)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

  (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6)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试一试从这三幅不同的画面,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

  (播放音乐,学生读书)

  (7)学生交流读后体会。(师引导板书:轻柔缓缓 沉重刚健 高昂激荡)

  (8)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点评: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画面,这样美的旋律,这样美的情感,怎样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的确需要点艺术。教师带着学生先读课文想象画面,完成了语言到形象的一次转换,接着又要求学生把想到的画面还原成简炼的语言,完成了由形象到语言的二次转换,然后又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读边想画面,体味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这样,以图画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 三门学科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水到渠成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师板书:不期而听 触动)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师板书:不请而进 感动)

  [点评: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