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时间:2021-11-08 12:01:52 资料 我要投稿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杭州第四中学语文组 吴鹤兵

教学目的:

1.品味本文清新典雅、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在文表现的“清、静、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品位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审美趣味与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品读、探讨

教学辅助:

Powerpoint 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由王勃《滕王阁序》中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及清代诗人黄仲则的经历导入。

2.感受郁达夫,揣摩其性格特征。

“丙申年,庚子月,甲午日,甲子时”,这是因为近年来时运不佳,东奔西走,往往断炊,室人于绝望之余,替我去批来的命单上的八字。开口就说年庚,倘被精神异状的有些女作家看见,难免得又是一顿痛骂,说:“你这丑小子,你也想学张君瑞来了么? 下流,下流!”但我的目的呢,倒并不是在求爱,不过想大书特书地说第一文库网一声,在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的夜半,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出生了。

——《悲剧的出生》(原载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五日 《人间世》第二十六期)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934年《故都的秋》

3.根据其性格特征,初步揣测其审美趣味。

比较《故都的秋》中所提及的“玉泉的夜月”和“廿四桥的明月”,对郁达夫的喜好作出大胆的判断。

4.阅读《故都的秋》相关段落,证实自己的观点,明确:郁达夫认为,北国的

秋更有“味”。

5.北国的秋味体现在“清、静、悲凉”。

品读秋槐落蕊这一部分,重点体味作者笔下的“清、静”。

“清”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诗歌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它明快而澹净,有一种透明感,有时也会有寒冽逼人的感觉。在本文中,与这种“清”而“静”相联的是一种“古雅”“凄冽”,而它们又是与作品中流露出的淡淡的“悲凉”是相统一的。由此推断郁达夫审美观

中的一种“颓废”。

我觉得苏州城,竟还是个浪漫的古都,街上的石块,和人家的建筑,处处的环桥河水和狭小的街衢,没有一件不在那里夸示过去的中国民族的悠悠的态度。这一种美,若硬要用近代语来表现的时候,我想没有比“颓废美”更适当的了。

——郁达夫:《苏州烟雨记》

6.正确看待郁达夫的这种“颓废”。

品读关键语段: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体会得到:本文作于1934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不久北平沦陷。“九·一八”事变后,在大部分人还处于一种“混混沌沌”、“半开半醉”的状态中时,郁达夫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只有在北方才能深刻体会到的多事之“秋”,体现出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预见性的忧国。

许多人都以为达夫有点“颓唐”,其实是皮相的见解。记得是李初梨说过

这样的话:“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这话最能够表达了达夫的实际。

——郭沫若《论郁达夫》(原载1946年9月《人物杂志》第3期)

7.结束语: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清·黄仲则《绮怀》

8.课后作业:品读品茗观秋、遍处秋枣等部分,深入把握作者的审美趣味与思

想感情。

2003.12.17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相关文章:

此非天堂,但似人间仙境04-22

昨夜星辰昨夜风散文06-28

昨夜星辰作文07-11

似花还似非花作文07-13

此瑟瑟非彼瑟瑟07-08

《昨夜星辰》读后感作文450字09-11

中宵,中宵杜甫,中宵的意思,中宵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此粥非粥作文800字08-08

谜面:露似珍珠月似弓 谜语答案提示:歌曲名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