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博150年》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7:20: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走进世博150年》读后感

百年回眸,一个半世纪前问世于欧洲的世博会,已被视为是展示经济和社会成就、展示综合国力的舞台。今天,逐渐富强起来的中国已成为国际展览局的成员国,中国人民渴望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的梦想实现了。 1997年春天,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记者联袂出访比利时,在首都布鲁塞尔市一个巨大的原子结构模型塔前拍照留念,这个模型塔是1958年在此举行世界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在按动快门的一刹那,来自黄浦江畔的中国记者脑海里不禁闪现问号:世博会何时能在中国举行,由上海承办?这一问号一直萦绕在上海记者的心头。因为举办世博会,既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象征,又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体现。  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将申办世博会视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引擎”。中国不仅有能力申办世博会,而且有条件使世博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杠杆之一。  历史走到了一个世纪之交、千年更替的时刻。 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开始,每一届无论是那种形式的,何种规模的都对举办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递的重要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是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因子,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各个城市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调整自己的定位,实施恰当的策略,塑造自己的形象,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城市现有的积极力量,发展区位竞争优势,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下,城市形象成为城市的一个活的名片,直接刺激着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和外来人口、企业的大脑。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在世界上的形象左右着各国对中国的评价,影响着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开放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经济地位,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上海乃至中国所拥有的重大的全球性事件并不多见,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一个崭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上海城市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不仅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更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全球化让城市“体面的”走出去,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国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在城市中举办,城市称为一个国家的组成细胞,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体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上。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让每个国家都主动的走出去,走向世界,脱离狭小的空间,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城市作为人类一切活动中最核心的节点,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进步,人类的文化文明,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上海传递城市形象一个强大的“扩音器”,从历史上每次世博会的举办看,世博会都会成为该城市迅速发展的催化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会引发7000万的旅游人数,将会产生近3000小时的媒体报道,这些数量庞大的游客群体和报道将在世博会期间极大的推动上海的城市形象,通过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核心的议题,改变、影响、提升、强化、放大着人们对上海的印象。  上海世博会助推上海在世界的文化认同。上海成功的申办了2010年的世博会,并选择了城市作为它的展示主题,在世博会选址所在的`黄浦江两岸区域中,浓缩了上海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轨迹:19世纪以前的老城厢、20世纪早期形成的外滩、20世纪后期形成的陆家嘴CBD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外滩国际航运中心正是全力展示上海近现代以来所有的文明成果的主力平台。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就具有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以外的软的因素,这是对城市发展更适合人的居住踢出的高层次的要求——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以谋求更高的竞争能力。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正是切合了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热点与重点,不仅涉及到上海历史的沉淀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开发,更涉及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的形象,又是对上海综合实力中软实力的充分表达和展示。

【《走进世博150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走进世博10-09

走进世博的作文10-02

走进世博_700字02-08

走进世博_750字01-27

走进世博_800字02-22

走进世博发明史07-12

走进世博小学作文450字09-26

作文:走进世博,走向世界11-09

走进世博走向世界_600字02-08

走进世博精彩世界作文950字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