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读后感

时间:2021-12-29 12:25: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数学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读后感

数学读后感1

读完了这个"奇妙的数王国"这片文章,让我的数学方面又提高了很多,读起来轻松自如,让我们在阅读中接触数学,让我们更多的了解数学。在第4页的里面,我知道了,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就叫偶数;反之,不能被2整除的数就是奇数。偶数也称为"男人数",奇数就是"女人数"。是不是特别的有趣呀!"奇妙的数王国"让我们看到了数学,让我们学到了数学,以后我们要多看书,才会学到更多知识。

数学读后感2

  本次暑期读书活动一共发了三本书,书一发下来,我的眼球就被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了。简单教数学,这不正是我们一线教师苦苦追寻的么?一有空闲时间就迫不及待的读,想从书中学到一些有效的方法,能够促进自己的教学。

  翻开目录,看到戴老师从简单教数学的六个三、简单教数学如何达成和简单教数学这么来达成三部分来阐述,里面的每个小点都分三个方面来讲,可以看到数学教师所特有的简洁美。

  “数学,简单地教,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学生的成绩,这是每个一线教师都必须直接面对的现实。为了学生数学思维和素质的发展,这是每个一线教师都不可回避的教学目标。”戴老师就这样娓娓道来,真诚的话语拨动着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弦。

  众所周知,要达成以上两个目标,教室门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靠“量”,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被动地学习;另一种是靠“质”,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就算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无奈的选择了第一种,其实在心里,哪个教师不想选择第二种呢?这样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我们教师自己也会轻松不少。认真的看了戴老师的书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将在下学期做以下三点尝试:

  一、落实学生主体性原则

  戴老师把学生的发展区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三是学生独立或合作都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那么,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完成,学生能合作完成的,就让他们合作完成,教师的教只承担20%的任务就可以了。

  在以后的课堂中,面对新知,我要多说“你会吗?试试看。”鼓励学生去尝试,通过尝试,我就能比较准确的了解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有困难。其次,组织小组交流,让会的和不会的同学展开讨论,交流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适当放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而教师只要动脑经激发学生去完成那80%的任务,帮助他们掌握他们无法完成的20%的任务就可以了。如果坚持这样,相信教学会简单的多。

  二、教学环节“少”而实效

  教学环节“少”一些,可以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戴老师一般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导入,二是探究或讲解,三是练习。导入做到快而趣,探究做到慢而透,练习做到精而活。在时间上,戴老师是这样安排的:导入一般不超过3分钟,探究一般不超过15分钟,其他时间都用在练习和作业上。虽然我们小班一直在提倡把课堂的10到15分钟时间用在作业上,但是戴老师把半节课的时间用在作业和练习上,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这说明要学好数学,一定量的巩固练习是必须的,但为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我们要尽量压缩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把作业在课堂完成。其实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已经尝试让学生把《课堂作业本》在课内完成。优点是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教师还能对学困生做个别辅导,批改学优生提前做完的作业,从而更加全面的掌握每一个学生当堂的知识掌握情况。遇到的困难是怎样提高课内前20到25分钟的效率?戴老师的话,给了我一个方向,他说:应该尽快进入主题学习,探究的形式不易过多,应该追求纵而深入,做到“透”,而不是横向走过场。

  三、落实课内批改

  戴老师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们花在课后作业批改上的时间最多,这也是最无趣的一项工作,因为批改的作业是相同的,等于重复劳动。班级学生有多少个,教师一次就要批改多少份作业。如果教两个班,就有双倍的作业要批改。

  自从我们学校实施学生作业面批百分百以来,课内学生有10到15分钟的作业时间,我也有时间批改学生的作业,学生做完一个批改一个。可是在大部分的课堂上,我只能改完一部分学生的作业,还有一部分做得慢的学生的作业根本就来不及批改,而且在批改的过程中,一看后面长长的批改队伍,就恨不得自己能变身。我们在这边热火朝天,可批完作业的学生却无事可做。

  戴老师的批改策略是:教师先改完第一个学生的作业,后面的学生作业就有两个人批改,当教师和第一个做完作业的学生各自批改完后面两份作业时,就有四个人加入批改作业的行列……这样,只要全班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就完全有可能在下课前批改完全班学生的作业。戴老师的方法其实在我遇到之前的苦难时,也曾想到过,只是因为上学期评五星级学校,一直搞问卷调查,不太敢用,下学期值得一试。

  当堂批改的作业当堂更正,当堂更正的作业当堂返改,学生更正后的作业给批改的学生检查,如果还不对,就需要他的帮助,直到理解为止。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书中还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戴老师是这样耐心的、毫无保留的指导我们去达成简单的教数学。这真的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我们放在案边反复学习的好书,读了此书,一定会有收获。

数学读后感3

  去年的暑假里我还读过《数学大世界》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了在数学上易错的题和数学学得很好的人,还有一些考题。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科学家法拉第的故事。他们一家人一个星期只能吃一个长面包。法拉第量了一下长度是42厘米。

  法拉第想,这面包分配在7天吃,也就是一天吃42÷7=6厘米长的面包。后来他又找来白纸,在白纸上画了6厘米长的线段并在线段上画了13个距离相等的线条。早晚各吃一片,一周正好吃完。

  当时我还在想为什么不画14个线条呢?我又仔细一想,啊!如果画14个线条,用刀切开就是15片,不符合一周正好吃完的条件。

  后来学校在数学课上老师讲到这个知识点时,我一听就立刻想到这个故事,明白了道理。

  总之,我读了《数学大世界》这本书,增长了好多知识呢!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读书,我们收获了知识,也学会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走进书的海洋,开阔视野、感受读书的乐趣吧!

  这个暑假里我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名字叫《特别要命的数学》这本书里给我们讲了很多的数学知识。

  讲的是一维、二维和三维世界,非常的有趣。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镜子数、有趣的方格等。我推荐大家去看看这本书,看完之后绝对数学成绩会有进步的。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这本书里的一个故事。

  你听说过镜子数码?你也可以叫它“数字的回方结构”它是指顺序和倒序都一样的数字,如131或7227或2187812。这种数字很怪,不管你顺着写还是逆着写,写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数,而且,你得到这种数字的方法也很奇特。

  你可以试一试:

  1、取一个两位数,写在纸上。

  2、在下面写上这个数的前后位置交换后的数。

  3、把这两个数加在一起。

  4、然后在下面再写上这个数的前后位置交换后的数。

  5、再把这两个数加在一起。

  6、继续,最后你会得出一个镜子数。

  如:选78,然后用7887=165,再用165561=726,接下来用726627=1353,继续13533531=4884。这个数4884就是我们要找到镜子数。

数学读后感4

  一直以来,最让我钦佩的数学教师就是吴正宪老师。寒假期间,我再次拜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对吴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书写着吴正宪老师成长的点点滴滴,显示着她独特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着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教学的精彩例题、案例集锦,读起来是那样的亲切,回味起来是那么的有趣,又感觉对我是那样的实用。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吴老师在初为人师的日子里,怀着做一个优秀教师的愿望,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以为这样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但是教师的职业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当她发现了一位小学6年级的学生写的孩子厌恶学习,渴望美好童年的心境的时候;当她发现自己讲的眉飞色舞,而孩子一个个呆滞的目光的时候……吴老师的内心凝聚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她开始沉思:只图提高分数,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吴正宪的心头凝结,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

  2、拜师访友,积极探索教育的真谛。

  吴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是从拜师学习开始起步的,首先她虚心向马芯兰老师拜师学艺。为了让自己的数学课堂也变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王国,吴正宪下决心要学“真经”,她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堂。她每天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日积月累,吴老师慢慢地从马老师身上感受到“教学改革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需要融入更多的教育思想”。同时她得到了很多恩师的帮助,比如前辈刘梦湘老师、缪玉田老师,还有周玉仁老师、张梅玲老师等等,他们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和影响了吴老师。吴老师也是个很谦虚好学的人,她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为此,她不但向一些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她相信只要“留心学习,虚心请教,就会有所收获”。吴老师这锐意进取、虚心好学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学习。

  3、努力探索,不断发现数学的美。

  吴老师首先从教材改革入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组成了“六条龙”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其中包括面积、体积、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数的整除和正反比例六大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安排让教材变得更系统,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更轻松。重新组合教材必然要涉及相应教学方法的改革,吴正宪又从三个方面对改革考试方法进行探索。慢慢的,吴老师的课堂开始充满勃勃生机,学生负担轻了,学习的兴趣浓了,思维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用吴老师的话来说,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吴老师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一位教师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才能在教学中博览众采,有所成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向吴正宪老师学习,努力做一名学生和家长们都喜欢和认可的数学教师。

数学读后感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书里讲的是马小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数学难题的故事。

  说实话,对于数学不怎么感兴趣的我要看完一本数学故事书,我自己也颇感惊奇。这本书,同学们看了都说好看,我按捺不住好奇才开始阅读。我漫无目的地翻看着一个个小故事,不知什么时候,我被里面的一个个故事吸引住了,看得入了迷。其中有个故事叫《厉害的侦探》,我看了很多遍也没能找到小明的时间漏洞,可这个侦探却很快的发现了。后来我看了解题密码才知道原来烧开水的时间,人是可以去做其他事情的,我那时怎么就没想到呢?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看完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打开了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真是一本好书。

数学读后感6

  这个星期,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帮你学数学》,是张景中写的。

  这本书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有有声有色的图画,每个故事中含有一个数学题,程度有浅有深,在故事的最后,有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和答案。

  在这个社会上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非常大的,曾有这样的三句话:数学是建设四化的武器,数学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里面的故事简直是多的事,比如说有着这样的一个有趣的故事,驴和马一块驮着粮食,去城市里,驴才走了一会儿,就不肯走了,驴对马说:"马大哥你背的有多重呀?"马就出了给驴的题目,再说驴算出了马驮的有多重,自己算出了自己驮的有多重,在也不叫苦叫累。

  我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学习是紧张的,更应该是有趣的,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学的轻松,学的有劲,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读后感7

  读过《数学大世界》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在数学上易错的题和数学学的很好的人,还有考题。

  这本书第一页还有富含深刻道理的故事。比如:书上空瓶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吹自擂的人往往脑袋空空,是会被人嘲笑的。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努力学习。还有科学家法拉第的故事。他们一家人一个星期只能吃一个长面包。法拉第量了一下长度是42厘米。我想,这面包分配在7天吃,也就是一天吃42÷7=6厘米长的面包。法拉第又找来白纸,把面包放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了13条距离相等的线条。早晚各吃一片,一周正好吃完。我又想为什么不画14条线条呢?我又仔细一写想,啊!如果画14条,那一切,就是15片,15÷7=2(片)……1(片),条件是一周正好吃完,切14条,15片一天吃2片还剩1片,不符合条件,所以不画14条。我又一想:一天吃2片,那么1片就是6÷2=3厘米……

  我读了《数学大世界》这本书,增长了好多知识呢!

数学读后感8

  《我就是数学》读书体会林海燕今年开学初,我购买了华应龙老师的《我是数学》这本书,这是他的教育随笔总汇,记录了他平时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因此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情结,他把教师对学生,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等同于农民对庄稼和农田的热情,那是一种出于生命本能的一种热爱。他爱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翻耕农田那样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呵护每一株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庄稼长不好,农民会反思自己的播种施肥环节哪里出了问题,及时改正,补救;教学中也是样,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用最适宜的方法传授知识。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细细品味这句话,是不是也是表达出了上面所讲的意思呢?在书中我也了解到华老师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他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后来又读到“蹲下来与孩子对话”时,我真的是感受颇多,对于学生而言,老师们总是那么高高在上,总是那么有威严感,所以他们不容易与老师亲近,那我们的老师又该如何呢?

  我们真的是要蹲下来与他们对话才行,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交流情感,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我们的教学也会一跃而进的。

数学读后感9

  一位国家的领导人曾在教师节接见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育界名师辈出,名家荟萃。而其中,我最为崇拜的莫过于吴正宪老师,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从女性教师的角度生动细腻的讲解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寒假,在百度了吴正宪老师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后,我更是受益匪浅。

  一、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吴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并且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尊重、获得自信。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最令我羡慕、向往和努力要做的,便是那些充满了真诚的赞赏和那些热情的鼓励。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慢慢萦绕着的是学习数学的趣味和无尽可能的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学生拥有着学习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才是最珍贵的。

  三、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成功的人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的习惯构造的日常行为规律,他们并不比别人更聪明,而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他们并不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吴老师深深明白这一点,她在教学中最为注重的便是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不禁为这位睿智的老师拍手叫绝,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习惯是一生的财富。

  吴老师身体力行的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自己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我定会紧紧跟随吴老师的脚步,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

数学读后感10

  由柯朗与罗宾合著的《什么是数学》是一本世界数学名著。初版已过60年,曾有中译本由两家出版社在约20年前出版过。可喜的是,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又出了增订版,近期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该版的中文译本。

  作为20世纪的杰出数学家,柯朗曾在当时的数学圣地———德国格丁根大学师从希尔伯特等数学巨匠。纳粹上台后,他来到美国,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柯朗研究所。关于柯朗,瑞德有一本传记《一位数学家的双城记》在我国翻译出版,里头有柯朗和同时代数学家的许多故事。单单翻翻书中的照片,当时优秀知识分子的集体形象伴随着如雷贯耳的名字跃入眼帘,足以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仰慕不已。有意思的是,格丁根那些令人生畏的数学泰斗们,都写过精彩的数学普及读物,如希尔伯特的《直观几何》、克莱因的《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外尔的《对称》以及柯朗的《什么是数学》。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高屋建瓴、厚积薄发。

  阿贝尔曾经说过,要向大师学习,而不是向大师的门徒学习。因为大师们可以引领你快速地进入正道。

  《什么是数学》一出版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爱因斯坦认为,这本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而清晰的阐述”。外尔和莫尔斯等数学大师也对之赞誉有加。《纽约时报》也肯花版面予以介绍。

  单单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内容、体裁有多种选择(选择太宽,有时既是自由也是难题),比方说,这本书既可以写成低幼读物,也可以是大块头的专著(类似闻名遐迩的布尔巴基《数学原本》之类)。柯朗选择的体裁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高级科普”。高级科普的创作难度不在于知识的专深,而在于如何保持作者与广大读者之间必要的亲和力。它既要充分体现作者自身的想法,又要兼顾那些并非专家的读者。这方面失败和成功的例子都很多。而流传几十年而不衰、今天还要请数学科普名家斯图尔特增订这一事实,就已经证明了《什么是数学》注定是一本成功的经典名著。也许将来还会有个斯图尔特2来增订哩!写到这里,笔者在想,论文的价值在于引用率,那么科普著作的生命力是否在于它出修订或增订版呢?也许这是一个不错的指标。

  除了体裁,柯朗还要面对另一个难题。20世纪的数学已经发展到了让人望洋兴叹的地步,如何在一本可以带出去郊游时随便翻翻的作品中,把这门异常发达的学科的面貌体现在读者面前呢?柯朗的做法是搜集很多数学上的“珍品”,每个方面的讲述并非深不见底,但也不是蜻蜓点水。适当地深入,然后在该结束的时候结束。这种既非盲人摸象、亦非解剖大象的方法,可以让普通读者也能粗略领悟到数学无比精巧的结构之美。这大概也是遵从了希尔伯特所倡导的数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

  柯朗为这本书煞有其事地添加了副标题———“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所谓“研究”何以谈起呢?斯图尔特为我们作了揭示。原来,在相对浅显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这样的思想骨架,即数学的学科性。这种学科性并非某些人的自由创造,为抽象而抽象;但也不是完全从实物出发,尽管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途广泛。数学就跟植物学或天文学一样,学科性固有的“节律”促使它向前发展,而我们的职责是履行这种学科性。比如植物学家发现一个新物种、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的恒星,就要记录下来,不记录才是不称职。如果碰巧这一新物种对人类战胜癌魔具有重大意义,那么这个植物学家保不定会得诺贝尔奖;如果这种植物对于人类没什么用处,植物学家可能顶多在百科全书中简略提及。而一开始就质问这种知识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那就背离了学科固有的原则,乃是彻头彻尾的无知和错误。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价值不大的,什么该淘汰,这应由历史而不是人为决定。希尔伯特尽管谨慎地提出了23个问题,但他也同时警告说,预先去判断一个问题的价值往往是不可能的。现在看来,这些问题中有一部分之价值在数学发展史上确实没有当初想像的那么大。庞加莱说过,“要想预见数学的未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它的历史与现状。”《什么是数学》选择了一些有价值的领域,这些领域都是发展成熟的,并且也是引人入胜的。

  《什么是数学》的内容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数学的三大版块———代数、几何和分析按章依次加以阐述。作者也注意到不同章节适当的衔接。全书从自然数谈起,然后引申到数论和数系的扩充,直到集合这个最一般的客体。第三章又转入几何作图,并与数域代数联系在一起。接下来的两章,作者从射影几何、非欧几何一直谈到拓扑学。最后三章重点阐述微积分及其应用。

  数学或相关学科的重大问题,一直是发展数学理论的源泉和刺激。问题的重要性不在于难易程度,也不在于是否“高等”。通过穿插书中的一个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活生生的数学研究过程。就拿解代数方程来说吧。由于提升了次数,便与几何作图联系起来,最终的发现是丰厚的:一是复数和代数基本定理的提出;二是群论的发明。另一方面,提升方程的元数,则导致矩阵、线性空间的概念,最终与群也有关系。单单一个解方程就搞出那么多名堂!

  微积分是一个与代数方程有较大差异的领域,亦始终由一些有趣问题而触发。这些问题更多地来自物理,最著名的是最速降线、三体问题和关于肥皂膜张成极小曲面的普拉托问题;也有纯数学问题,如四色问题。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问题,使得数学家将微积分拓展到微分方程、变分法、拓扑学和微分动力系统等重要分支。作者还加入了不少著名的“初等极值问题”,如等周问题、光路三角形、最短网络等。不仅增加了可读性,而且强调了这些历史名题对数学发展不可磨灭的功勋。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最终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解题本领,而是强化理论武器,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更广的视野。所以数学家不是工程师,整部数学史是数学家找问题,而不是问题找数学家。工程师、医师总希望问题少点好,而数学家恰恰相反。书中对问题背后新概念的把握可谓丝丝入扣,读来经常有得到“提升”的感觉。几个世纪以来,数学家把零零碎碎的问题在根子上寻找统一的努力,无疑树立了人类理性的伟大里程碑。

  当然,柯朗没有看到数学的一些激动人心的新进展,如费马大定理、四色问题的证明,以及素数问题、纽结、分形和连续统假设等。这一切都由斯图尔特在第9章“最新进展”中做了精要而出色的介绍。

  本书的参考文献也做得相当好,推荐阅读书目肯定花费了作者很多心思。这也是一本好的科普书的特征。

  好作品要让读者常读常新。例如《西游记》,比起那些佛教典籍,太容易读懂了,但好玩的故事和浅显的文字背后,其思想上的玄妙实在不是一语、一人可以道破、穷尽的,故而历来评论绵绵不断;即便是普通读者,碰到一些社会现象,与小说中的情节做些类比,也有新的感悟。那么科学著作能否也达到同样的功效呢?至少,《什么是数学》这本书是做到了。

【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范文05-15

《数学》读后感01-10

数学读后感01-10

《数学简史》读后感06-15

与小学数学读后感01-13

《快乐数学》读后感01-15

数学魔鬼读后感01-14

数学的魅力读后感01-18

数学专著读后感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