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时间:2022-04-12 16:46: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精选2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精选2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精选20篇)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1

  晚秋午后,倚窗而坐,细品唐浩民先生大作曾氏国藩全集,擎手徐徐合上其中之一季——血祭篇。伏案而瞧窗外,忽见一片黄叶飘摇中从枝梢坠落,内心汹潮迭起,慨叹万千。

  此慨叹细思之,接三处为其源,一谓之当下之时局,二谓之清廷及官员,三谓之太平天国之义士。

  首谈当下之时局。清自康熙以来即以闭关锁国之政策示于世人,待之乾隆朝更盛,帝每遇外使朝觐,即以天朝上国,物阜人丰自诩。管窥国际之局势,兼之官宦、国民皆以龙马精神之气态:毋庸与外界沟通,泱泱大国自可富强于世界。熟不知,欧美诸国假二次工业革命之机,遽以在科技之界胜我十余百倍,而国人不自知也。待嘉庆、道光之勤政,屡有外族来犯,吾朝之技落之于万八千里,望其项背而不能,加之八旗兵役之徒,久不操练,纪律败坏,焉有不败之理也。遂慑于外族淫力,与之签订数款之约,以致民不聊生。值此民怨骤升之际,洪杨以教会之理愚于众,谓之挽众生于水火,于是揭竿而起者数月达至万众。至咸丰朝,攻下南京号之以天京,洪自立另朝而与清廷抗礼。基于各处旗兵、绿营不堪一击之颓势,道光、咸丰之朝特准各地设民团以正其统治,曾氏国藩之属出世,皆假于当下之时局,乱世出英雄,不可不谓之理也!

  再论清廷与官宦之属。彼自洪杨内乱兴起之时,并着外患屯于国界,亦识局势之大危也,然较之统治之干系,遂取安内而后攘外。于是乎,朝野上下,不论保守、激进,皆以除洪杨叛逆为首任,国藩出于此时,值母丧去职守孝,以其人品、才干闻于湘省。洪杨起事以来,湘省各处接连告急,巡抚张亮基以恳切之心,加之以左宗棠季高之妙计,陈敷、郭嵩焘之礼请,曾涤生遂授命于危难之间,出纆山组织湘勇,以抗洪杨之乱。曾涤生国藩者,其人品堂正、处事谨慎、待人和善、善于用人,有阅《曾国藩家书》者亦可细知,论文采更是斐然,曾师从唐鉴,究涤生致仕,虽拜中堂穆彰阿,然观其官途后遇,不可不叩恩于师门唐鉴,唐鉴以其一世之名荐涤生于咸丰帝,并赠之"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条幅以勉之。国藩亦以此为为戒,谨记于心,忠于君主,兼之塔奇布、胡玉麟、罗泽南、康福等数士从旁协助,数次胜于洪杨之军,而各旁亦赐赏颇丰。然终因朝中、军中延出陈启迈、邓绍良、清德、鲍起豹之宦途匪类,致使其数万湘勇四败于翼王石达开、石祥祯、秦日纲、康禄之手,其自身亦多次犯险,虽终究化险为夷,但与其身心已有大创。曾涤生仕于清廷败类当道,官场尔虞我诈,贪贿成风之际,()妄以己力而改败局,实不啻于以卵击石。然撇开其愚忠之心,反视其值母丧、父丧之际而犹思报国之心,不可不值得赞焉!

  后评太平天国之义士。洪杨创天朝之制于清廷内忧外患之际,本欲解万民于水火,自洪秀全金田起事以来,创《天朝田亩制度》,视四海民众如兄弟姊妹。创制之初,可谓一呼百应,杀贪官、解饥荒,不可不谓之真义士。然观其后为之事,进天京城仪仗之豪华,趋之竟达数个时辰。占天京后,洪秀全耽于酒色,不问朝政,初心已改,唯取乐是其根本也。纵观其因而致后来天京内乱,翼王、燕王所创之军事巅峰顷刻间毁于一旦。虽于后日起用李秀成、陈玉成之新秀,然溃川已成,角堤无碍,天国政权难抗中外联合之强势,而难逃败亡之厄运。呜呼,以愚昧之民众而妄图国民之整体勃兴,实可谓揠苗助长,难成大势,亦难出成也忽焉,败也忽焉之史学怪圈!

  后戒:余生观此书,宜抛其历史之纠葛。况此书多出自野史,与正史相距甚远。然吾应习书中人物之人品、才识、统帅之能,记其景秀之语,而莫迁之于功过是非!

  辛卯年十月图书馆记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2

  11月某日网上看见消息说,河南文艺出版社新推出唐浩明《曾国藩》全集,是唐先生唯一自己作序并重新校对的全本书,另外湖南朋友近期微信圈晒唐先生,于是便毫不犹豫买了一套。此书"热"时,买过若干套(自己看和送友人),也读过两遍。收到书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第一本,到是有序,是为短序,所谓全本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河南人民言过其实了,不过书的质量和纸张不错,拿在手中阅读的感觉很好。

  近几年有幸加入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湖南微信朋友圈,先先后后与若干位湖南人近距离接触,前年也深入了一下湖南。湖南人的确性格鲜明,人才济济,和我们陕西人似乎有相通之处,区别可能在于一个受古风影响多一些,一个受近现代影响多一些。由于朋友圈的关系,或许是有相通的地方,想带家人或与三五好友去湖南游历一下竟成了我近两年来的心结。

  曾国藩,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社会精英,正常情况下行走朝廷、衣锦还乡是他们的毕生追求。可曾国藩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期,成就一番事业是他们内心的呐喊,但身处乱世,世风日下,社会落后,朝廷岌岌可危,潜规则盛行,想做"事"无"事"可做的无奈、苦闷,成就一番事业过程中的激越、纠结、挫败,做大事不拘小节不拘手段的气魄,对改朝换代内心深处的挣扎,一个个鲜明特点的人物,在唐先生穷尽八年的书写下,一本丰富鲜活引人入胜近些年难得的好看的大气的书出炉了。

  再读‘血祭’有以下几处印象深刻,一是对左宗棠这个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助张亮基守长沙巡抚衙门中的洪门宴一节中不多的笔墨,便使一个活生生的左宗棠跃然纸上,让我觉得有身边熟人的影子;二是世无艰难何来人杰一节和之后两节,把曾国藩出山前的纠结顾虑描写叫一个"透",今后谁有什么事想不明白了,看看这三节,会大有收获的;三是对塔布齐、康福、彭玉麟的使用,对罗泽南金松龄青麟的处理,与刘蓉的相处,皆是经典之处。另外,有几句话印象深刻,如:当文官的不爱财,再平庸亦是良吏,当武官的不怕死,再粗鲁亦是好将;读书人附逆匪,则匪逆有可能成大事——。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3

  曾国藩是个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他曾因镇压太平天国,剿捻军而被称作“曾剃头”,因处理天津教案被叫做卖国贼。然梁启超却称他为半个圣人。另外两个圣人一是孔子,一是王阳明。为什么一个人会有如此毁誉参半的评价呢?读完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后,就能了解曾国藩为何会有阴阳两面的评价,也会了解他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历史是复杂的,对曾国藩的评价出现褒贬不一的观点也实属正常。但后世对他的为人,修身、治家却是出奇一致的赞誉和认可。做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是如何修身的。

  读罢本书,我认为曾国藩在修身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勤、俭、静、思、谦。

  一,勤。勤可以从两方面解读,一是不懒惰,做事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二是勤快,积极主动。如果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则不仅能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还会获得比预期目标更大的收益和成长。曾国藩曾对他的弟弟们说:“家业之兴衰,全在勤,敬二字上。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二,俭。保持节俭可以减少我们内心的欲望,让我们更专注。试想,如果你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去考虑今天穿哪件衣服,穿哪双鞋子,选哪个发型。留给做事的时间势必会减少。曾国藩的节俭让我印象深刻,即使他官至总督,起居之室也仅有一张竹床,一个跟随他多年的放书的大箱子和一张书桌而已。

  三,静。静是要遇事不慌,沉下心来深思熟虑。"每逢大事有静气"。曾国藩是从唐鉴那里学得的静。唐鉴有一次告诉他:“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在日后即使遭遇太平军的围困之时,曾国藩也能做到打坐一炷香,静静思考御敌良策。尤其在如今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我认为“静”才是陶冶心性的金玉良策。遇事尤其需要静下心来,不要让情绪左右你的行为。

  四,思。思即反思,自省。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往,有得时,分析成功的原因;有失时,分析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失败后的反思,有助于你突破现有的思维框架。就像曾国藩初创湘军时,与湖南官场和绿营的斗法。曾国藩自认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且实心实意为朝廷办事。因此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明面上赢得了争斗的胜利,实则埋下隐患,处处遭人掣肘,导致湘军迟迟不得壮大。然静中极思,终得领悟老子的“柔胜刚,弱胜强”“江河所以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的真谛。

  五,谦。谦即谦虚,不自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稍微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最后只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跟曾国藩同期的左宗棠,年少得志,天赋极高,有勇有谋。但一生成就却逊于曾国藩,本质就在于他过于自傲。他曾问幕僚:为何天下人皆言“曾左”,而不言“左曾”。幕僚答曰:因为曾公眼里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并无曾公。

  其实这些道理人人皆知,然为甚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实则知易行难。正如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生需要不断的修炼。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4

  我本非文坛大家,也不是经世学者,粗略读完《曾国藩传》和《曾国藩家书》之后,心中略有不平之处,有慷慨之气,因此故作文雅,记录文字,仅为自娱耳。

  曾国藩是一代文坛大家,军事统帅,中兴之臣,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买主求安的卖国贼,是封建伦理的卫道士,这一点我们总所周知。

  曾国藩出身卑微,祖上也没有什么成就,可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自幼饱读诗书,刻苦钻研,潜心休学,主张经世致用,渴望功名之心急切,这是他以后能够被赏识重用,官之极品,披坚执锐,叱咤风云,光宗耀祖的前提条件。

  身怀绝学,渴望建功立业,为国争光的曾国藩,自己在上京之后知道,要想得到皇帝赏识,就必须投其所好,于是委身于唐鉴名下,在一帮士大夫的保荐之下,终于在朝廷能够为官做宰,这是他以后建立不朽功名,名垂青史的重大意义上的转折点。

  曾国藩在两次回家奔丧之间,都是临危受命之际,在忠孝之间他明智做出选择。由于洪秀全,石达开,杨秀清等人发起的反清农民起义,身处红尘乱世国运衰弱的他,敢于抓住机遇,操办湘军,创立水师,创办安庆内机械所,设立审案局,跟太平天国将领一决雌雄,他要应付的不只是太平天国的重重围截,而有咸丰的猜忌和大臣的挑唆,还有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战斗实力,例如招兵买马,粮饷问题等。在与之较量中,无论是官场或是战场,幕僚之间或是兄弟之间,军政事物或是家事之间,总能够权衡利弊,进退自如,明哲脱身,真不愧为一代文武枭雄的杰出典范。在天平天国后期,天京破陷之后,位高权重的他身兼钦差大臣,两江直隶总督,督办苏、浙、赣、皖四省军务,朝廷半壁江山都由他调遣、指挥。其实在攻破天京之际,作为这样一个老谋深算,处事圆滑,城府极深,心思缜密的大将之才早就想过是否要成为第二个赵匡胤,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改弦更张,这一点又体现出了传统文人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特点。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大力削弱自己的嫡系湘军力量,在能够保住自己的功名,侯爵之位,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曾国藩变通的出世思想和智慧的哲学思想,这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他得以成就和保住功名,福禄两全。

  再者,曾国藩残忍暴虐,湘军杀怒成性,这是事实。在天津教案中,曾国藩委曲求全,投降卖国,只求自保,残害同胞这也是事实。但是我觉得曾国藩本人比起他的学生李鸿章来,无论是才学、修养、治国、平天下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以还是不要把曾国藩与李鸿章相提并论,不可同日而语。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5

  读完第一本曾国藩,对曾国藩这个人有些自己的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用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丰富自己,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曾国藩出生寒微,但他始终以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平步青云,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盛行,步步紧逼摇晃中的清朝政府,战势越演越烈,清政府派官居户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干部)的曾国藩去建湘军抵制太平天国运动,最后经历很多困难,一个文人硬是活生生的把太平天国运动抑制下去。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时候,他必然需要改革以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曾国藩时期已经是封建社会矛盾重重,社会关系紧张并急需要有一个新的政治制度来改变现状,于是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这个运动是打着上帝的口号,但并不代表他的存在没有意义,并不代表他的反抗没有价值。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他兴起说明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在此姑且不谈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真正原因,光是在清朝政府这个已经走向衰亡的封建政治制度下,一个文人公然能够拖住历史的车轮,将封建政治制度延续要几十年,由此可见他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他的手腕是多么高明。我们不能以清政府的灭亡判断他是失败的,虽然他是在挽救清政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他是在与历史较劲,可奇怪的是他真的成功了,成功的让清政府没败在自己国家的人手里,而是让清政府败在了洋人手里,或许这个是他无法预见的,也或许他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就算胜利了结局都会是一样,难道当时的他已经看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真正要拯救一个国家,重要的不是挽救这个国家腐败政治制度带来的弊端与矛盾,这个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本十年解决了,下一个十年又出现了,无穷无尽,无休无止,而更应该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根本,才是根源。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个文化底蕴很深的人,难道是这个问题他看不到吗?又难道是他已经看到了所以才去做的吗?我们都无法对此做出评价,这个评价本身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从读曾国藩这本书后,我们更应该吸取的是其中重要的积极元素,比如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用人之道、学习之勤、坚持之力等等一系列优秀的东西,这才应该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真正宝贵的文化遗产。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6

  一、左宗棠。

  左宗棠比曾国藩只小一岁,自称当今诸葛亮。他家挂着二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你能感受到他的志向抱负和雄心气魄嘛。他耿直成性、刚勇忠义、嫉恶如仇;他满腹经纶却又不只会满口之乎者也;所以他时常觉得曾国藩虚伪做作;靖港惨败曾国藩受挫跳江寻死,左宗棠敢说敢言,骂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一番慷慨激昂的议论让曾国藩重拾信心;樊燮事件,左宗棠身陷囹圄,曾国藩上书力保;金陵一战,左宗棠又毫无情面的直指曾国藩欺上瞒下,这次之后两人长达八年没再有私人联系;天津教案,左宗堂再次尖锐的直指错误也是伤透了曾国藩的心;后来曾国藩纵论天下人杰,纵使他伤心失落,他仍认为左宗棠之才为当今海内第一人;他能清楚的认识自己的长短,爱才惜才用才,补己之短、扬己之长;这又恰恰是他最擅长的。再后来左给曾写了副对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也;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怎么说呢,同道中人相爱相杀又惺惺相惜吧。

  二、陈春燕。

  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是喜欢莺歌燕舞的,他还曾为一个歌楼女子写过挽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生而为凡人,谁又能够做到六根清净,摈欲绝缘呢。曾国藩就做到了。他作为理学门徒,秉承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谨言慎行,规规矩矩;后来为打造一支军容整肃的湘军,他更是不近女色,真正做到六根清净。后来娶妾也是因为常年在外行军打仗,确需要一个女人照顾,经彭玉粼介绍娶了如夫人陈春燕。这个女人应了他的要求,长的不过于漂亮、性格温和、识字,把他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他慢慢的爱慕上春燕。可惜好景不长,春燕患疾,在她将要离世的时候,他竟然去处理公务,没有陪她最后一天,最终没能给她一丝最后的温情与安慰。看到这里,我在想能陪在这样男人身边的女人得有多大的胸襟,不知道春燕闭眼的最后一刻心里有多少期盼和怨言。春燕死后的第四天,他半夜悄悄去了她的灵柩前,抚摸着春燕生前他送的唯一的一件红木梳礼物,久久坐了一夜,一遍遍默念着“未免有情,对帐冷灯昏,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铁汉柔情,不动声色,深藏于心,可惜这份绵绵柔情春燕到死也没感受的到,又怎能不是薄情寡义呢。

  三、康福。

  康福的结果我最意外。两人于“康福残局”上欧阳兆熊的解围而相识;曾国藩以识人用人闻名,他称奇康福的武艺和棋艺,通过几次对弈观察,他认为康福是一个孝母爱弟、正直诚实、情趣高洁、才智超俗的君子;而康福也因为堂堂侍郎大人的人格魅力和知遇之恩从此生死追随,成为了曾国藩最得力、最信任的贴身助手。康福曾三次救过曾国藩的命,回荷叶塘奔丧被太平军掳走险些被砍头,是康福冒死营救;初建湘勇靖港惨败,曾国藩纵身跳江,又是康福跳水营救;转战江西,曾国藩三败石达开,最后一次在樟树镇中计险些被活捉,又是康福以身阻挡避免大祸;后来用传家之宝深入敌营策反太平军将领韦俊;正直正义的他为了权术争斗、为了保护他的曾大人,甚至亲手除掉了宿敌德音杭布。曾国藩率领湘军对抗太平军的十几年里,一切的荣辱得失康福全部见证,于他公立下了汗马功劳,于私更是有天大的恩情。战天京的一战,康福遭算计被同伴枪击,曾国藩对这个出生入死的伙伴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询问和挂念;他写了奏折为所有将士论功讨赏,可偏偏没有康福;后来借韦俊头颅裁撤湘军更是让康福对他的曾大人彻底失望。最后一局围棋,这个片段我读了三遍。我理解康福用最后一局棋划清界限的决绝;曾大人身在权术界,不管是不是身不由己,一将功成终归是骨山血海;他的博学、智谋、手段都注定了他是一名了不起的政治家,而不是,英雄。

  四、曾氏家教。

  曾国藩临终前给他的孩子们留了一份宝贵的财富,是他一生总结的家教。一是慎独则心安;二是主敬则身强;三是求仁则人悦;四是习老则身钦。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也是从《道德经》这里豁然开朗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曾大人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所以他一生坚持自律,勤奋有恒,小事易为难坚持,坚持下去就能起到大作用;于是他坚持早起,每天早晨必做练字临帖;每天不管事情多忙,坚持看史书5页,坚持写日记;每天打坐一小时,静心养性;甚至最后戒了烟、戒了色。自律这件事是很难的,坚持一生自律必定能成大人物,不得不叫人佩服的五体投地;谈及读书和写文章读书在于熟读深思,看、读、写、作缺一不可。看指的默观;读指的高声朗诵;写指的抄写;作指的是写作练习,这四字诀窍我印象深刻,想着以后可以尝试实践。写文章呢,他认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最高的境界为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做人也是一样,将刚强藏于柔弱之中,将申韩融于黄老之内,乃为官之佳境。这些家教也浓缩出那句名言: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正应了那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7

  中国从古到今出过两个半圣人,两个圣人是孔夫子和王阳明,而半圣人,是曾国藩,他被称为千古完人。且不说他的政治成就,单他的思想就足以让我们受益一生。

  翻开曾国藩家书,“坚持不懈”、“坚忍力争”等字眼随处可见,我们都理解这些字眼的含义,却常为自己找退缩的借口,退而不前。曾国藩天资平平,但他从一个落魄秀才一步一步走到了力挽狂澜的中兴第一圣人,这里面的辛酸绝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表达,支撑他的就是他的坚忍。在予九弟的书信中,他简洁的阐述了这一道理: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深有体会,特别是到了大学,来了自由,各种放纵,玩的自己都收不住。经常提醒自己,要像高中一样用功,却总是喜欢做无益的事,总是管不住自己。比如上课,总是走神,回来以后总是反思,下节课要用心听,结果还是走神,如此反复。时间总是在犹豫中流逝,结果一事无成,相信多数同学也是如此,挣扎着,迷茫着,明知要好好学习,却没毅力来约束自己。现在才发现自己一无所知,还剩一个月便要期末,只能慢慢补课,只求不挂科了。

  只是希望同学们多多提醒一下自己,约束自己,不要后悔。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8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9

  不好的习惯:把欣喜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学习、把阅读当作思考,把存储当作掌握。

  发现《曾国藩》时来自于一个朋友的推荐,为什么要说“发现”呢?知道《曾国藩》这本书其实已经很早了,那个时候由于自身的惰性,一直没有翻阅。读到第三本《黑雨》的时候,不经暗叹作者唐浩明,强大的故事构造力,短短半个月时间,把三大本与曾国藩有关的史事,当小说一样一览而尽,甚至常常需要打破作息规律,挑灯夜读。

  一个从湖南走出去的小官职,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如何发展成为国家重臣,曾国藩的官场路,就如同生活中与各种妖魔鬼怪的一场斗争。

  第一章中,当曾国藩身边最得力也最亲信的金松龄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时,曾国藩痛下决心,将金松龄斩首示众,面对曾国藩冷酷无情的赶紧杀绝,我一度想甩书而去,看不下去看不下去,为什么会有这么下的狠心的领导者?当阅读到后面,才明白,也许对于当时的大清,老中堂这一斩钉截铁的做法,才是捍卫了真正的士气之在吧,对于自己的忍痛割杀,可能当之后想起的每一天,惭愧和隐痛的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吧。

  曾国藩对战事的敏锐,对人性的洞察、对人情世故的尺度把握、对亲人的严苛礼教,对君的倾心尽力,无疑是当时社会中的宝藏。

  对于书籍所牵扯到中国近代史,借用一位书友的评论:“完整地读过两遍,比较佩服的是唐浩明,反而不是曾国藩。唐对曾的了解如此之深,当代应该是拿不出第二个了。曾国藩为人处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才干本能在那个历史转折点成为力挽狂澜的人物,可惜视野和格局有限,错过了近代改变中华民族最好的时机,这也是曾身上最大的缺陷。”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10

  读完了这本以史实为材,又带一些小说特质的曾国藩传,感触很多。曾公是一位让后人尊敬的伟人。

  第一,曾公的识人,培养人的能力。个人感觉跟早年其担任刑部侍郎有关,通过察言观色,从言谈举止的细节把握一个人,培养了大量人才。

  第二,曾公强大的自律能力。感觉他的这种自律甚至达到了死板的地步,多年如一日的记日记,身居高位依旧简朴如初,公事再忙也要对诗歌字体的磨炼,名声显赫而对妻子始终如一,佩服。

  第三,曾公对后人的教育堪称典范。首先他因材施教,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后代,那个年代,拥有开放的心态,让后代学习英语,算学。另外,传于后世的曾国藩家书,看出曾公对家庭的重视。家国事业是要并重的。

  第四,曾公对家国的忠诚。在本书末尾,唐老师借由山人道士之口,委婉表达了曾公愚忠。的确,个人也感觉曾公若能揭竿而起推翻清王朝,历史又会是怎样。但我感觉曾公属于封建时代的人,其思想有其局限性,倘若真推翻清王朝,他会建立一个怎样的王朝,况且,假若其真这么做了,历史上还会是现在的曾公吗?

  第五,曾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一个科举出身,官职一品的封建社会大官,能够早早洞悉科举的弊病,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推进洋务运动,这胸襟与格局让人钦佩。

  还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有些东西只有走过才能更好的体会,哈哈一些读后感,有失偏颇。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11

  在午后安静的宿舍,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细细的品味,我触动甚深,我似乎忘记我自己。它使我对曾国藩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为官清廉简朴又敢与任事,刚正不阿……即为廉官又是能员,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看到了一种铁的品质,它激励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够改。从他的身上我学到如果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的关系中如何去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与下级,与家人的关系。

  在别人的眼里曾国藩也许是个固执顽固的人,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为官就是为了发财,光宗耀祖,而曾国藩却天天吃豆腐,腌菜,身为朝廷二品大员还要依靠借钱生活,还有卖字画来维持这个庞大家庭的生计。在那种社会中,饥荒,天灾,……中国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请政府腐败,无能,谁都在为自己,想为自己谋求利益,宫廷的权利的争斗。满族对汉人的歧视,汉官在朝廷中也受到满人的排挤。谁都想向上爬,唯有曾国藩他没有去巴解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其它的人去说。在处理满官欺压,鱼肉百姓时,他毫不给情面,铁面无私,冒着自己的顶戴和头颅果断的公正的`处理好每件案子。他一个人身兼数职,整天忙与公务,大小的事物都要经过他一个人的手,但是他还是做到那么的游刃有余。

  曾国藩是清朝罕见,历代罕见的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京城时常都有应酬,为了省钱,他却谢绝参加任何的宴会,为了省钱,虽然是大官但是没有坐二品大官坐的轿子。他为了大清朝,他多年没和母亲和妻子儿女见面,对待下人从来没有看低他们,对待朋友有情有义,在他送别恩师的时候最能够体现他的这种的情义了。他一心向着国家,大公无私!在曾国藩我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特别是他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的要求。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改变,我们要一份责任心,对待工作要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对待身边的朋友要有情有义,对待亲人要尽我们的孝心……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12

  当我读完唐浩明叔叔写的《曾国藩》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曾国藩为了干一番大事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老天给了他一次机会。那时太平军冲出广西,向江宁发起进攻,皇帝立即要各位大臣组织民团对付太平军。可曾国藩向皇帝进书说现在组织民团已没用了,必须组织新军,皇帝同意了,于是曾国藩创建了“湘勇”。在练兵期间,曾国藩受尽了白眼、嘲笑,可他还是忍了过去!他是个读书人,他非常明白:要干大事,就要学会忍!

  我读了这本书,认为曾国藩值得我学习的有四点:

  第一点,是曾国藩懂得用人。当太平军成立后,他们所到之处,关于孔、孟、程、朱这四位圣贤的所有东西都被毁灭,代替的是天父天兄,这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失败原因,因为许多读书人信奉的是孔、孟、程、朱这四位圣贤,而太平军却毁了关于他们的所有东西,怎能不气愤!自然到曾国藩那里给曾国藩出主意消灭太平军。曾国藩也知道“乱世中必须要聪明人出主意才能做大事”这个道理,便想办法考投靠他的人,较苯的人就想办法开除,聪明的人就留下来给他出主意。每遇见一件难事就叫他的收的那些读书人商量办法一起解决,你说他不聪明吗?

  第二点是曾国藩在练兵期间和士兵同甘共苦,一点也不摆统领的威风。想想我自己,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起床,总比爸爸妈妈晚起来。爸妈整天忙完了还要来照顾我,真惭愧呀!

  第三点是他处事果断。我以前有个毛病:处事不过断。

  当我看了曾国藩处事果断那篇文章后,我心想处时一定要果断,不要犹豫,可我还是失败了。不过后来我找到了秘诀:要果断,必须学会―狠!必须让自己狠,不过不是狠到做坏事,而是要狠到处事果断为止!

  第四点是曾国藩很有计谋。他知道他是个汉人,在满人统领的中国里统领一只军队,会得到多方的猜疑,于是他决定做几件事:

  一、自从湘军打了胜仗后,肯定会骄傲、目中无人,必须裁湘军。

  二、人一当上官,就会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必须叫弟弟辞官。

  三、自己必须处事小心。这就是做的那几件事。

  而且,他对清朝很忠,他虽然手握兵权,但他没有造反和做对清朝有害无利的事,反而裁军让清朝放心。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天下苍生啊!要是太平天国消灭了,他曾国藩却又攻击朝廷,你说天下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曾国藩一辈子一身清廉,他是个好官!天下人有的恨他,有的赞扬他。但不管人们怎样说,他都是我心中佩服的曾国藩!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13

  前天把曾国藩看完了,曾国藩从某种角度来说算是半个圣人,看完之后的确有过人之处,但离王阳明,孔子或者诸葛亮来说,真的是有些不如。

  曾国藩一生又笨又慢平天下,读书的时候笨,哪怕是躲在他床底下的小偷都会背诵了,他仍然背的支离破碎,他的起伏得从团练说起,一手创建湘军,严格要求,制度分明,把太平天国成功的熬死。之后又不贪大喜功,于是能够终老。

  不过我看曾国藩一生除了做人以外,他的功劳不是很明显,创建军队,抵抗太平天国的时候也是胜少败多,他会识人,手下的兵将确实是将才,成功阻击太平天国的进攻,给太平天国沉重打击。如果太平天国不内乱,我估计曾国藩想有所作为就有些难上加难了。

  除此以外,我觉得曾帅得胜以后不要太张扬,甚至让弟弟罢官回家的举动更让人钦佩。曾国藩除了稳中求胜外,还有几点需要学习。他的毅力和克制力非常人可比;认准目标不顾一切的性格值得学习;打脱牙和血吞的忍耐力让人钦佩;曾国藩还善于分析归纳,格言是凡事要靠自己;脚踏实地,不见兔子不撒鹰,不做好准备不出马;得势时知道人生要绝对严肃;曾国藩的座右铭是慢慢来;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运用的相当娴熟;他前半生层层碰壁,后来总结改过为,需要有谦的美德,必须要圆滑;只有相信运气在人生中的巨大威力,才算是真正的懂得何谓人生。

  这就是曾国藩,一个读死书,打呆仗,却能建立不朽事业的曾国藩。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14

  唐浩明《曾国藩》是小说,不是传记。

  这套书是媳妇买来送我的,买回来有三年多了,还没开封。2020年2月疫情期间在家,先看完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后又看《红楼梦》,三十岁了,第一次看红楼梦,被深深吸引常常读到天明,读到晴雯的遭遇,唏嘘不已,有时伤感,一个大男人常感觉凄凄惨惨戚戚,期间适逢家里大丧,又加重了这种感觉。丧事结束时,红楼梦也读完了。便拿出了这套号称政商追阅的小说《曾国藩》。

  由于刚刚读完《红楼梦》,被其强大严正的文辞气势所震撼,一读这套唐浩明的《曾国藩》有种强烈落差,如从云端坠泥。正如评论里书友所说,文笔平平,三流电视剧本的烂俗剧情。我对媳妇说了我的感受,标示我读完第一本就不读了,感觉太普通在浪费时间,媳妇表示理解。

  然而当我坚持读到陈广敷应郭筠仙之邀去劝曾国藩出山时一切就都变了,陈广敷从国家到个人,从忠君到报孝,从时势到玄学对曾国藩的劝说精彩绝伦,也反映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学问。

  通篇读完,精彩处层出不穷,让人不忍释卷,当然剧情烂俗处也偶有出现。

  首先摆正观点与心态,这是一部小说,是演义,并不是一部完全写实的传记。其关系就如同《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全篇的骨骼框架都是基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之后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通过那些在学术界普遍流传的猜测,甚至是不入正史的野史传闻把把这些事件串联了起来。作者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这里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篇读完也是让人受益匪浅。

  既然是演义,就把故事讲的更有趣味,而弱化了其历史的严谨性和写实性。比如韦俊之死等。所以读此书可作大致了解曾国藩生平的,但不可尽信之。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15

  曾国藩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看完这本书觉得有些名不副实。《曾国藩》被称为政商必读书,但对我来说只是一本故事书。在我看来,曾国藩不过只是一个长于识人用人,善于长远考虑,老于官场规则,惕于自身修养的普通人而已。至于平定天平天国的武功,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在于天平天国的“气运”所致,这也是曾国藩自己的说法。湘军战斗力比太平天国军强点,但不客气的说也不过是群乌合之众,只不过为了劫掠财富而打仗而已,湘军能取胜,也不过是五十步之于百步而已。说实话看着这群湘军将领,常常的感叹是“这都能赢?”。而在文章方面,至少从历史来看,其名并不显。略为突出的可能是其治家之言吧,然而实际效果为并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其弟其子都没有什么建树。

  纵观曾国藩所作所为,虽然勠力于重振名教,挽救人心,然而在晚清烂到骨子里的形势下,也毫无意义。从这里我在想,为什么几千年的儒家教育,以致程朱理学的更深入的禁锢下,反而培养出的都是这样一些当官前满口仁义道德,当官后毫无道德可言的人呢?从位至极品的官员言行来看,他们早已看透这一切,道德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最多不过作为粉饰而已。他们既不寄希望于别人的道德,也不强求自己的道德,一切都以办事为第一,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块遮羞布也没什么用,但既然都没扯掉,那就心照不宣,继续用着吧。大家都是皇帝的新衣,也就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有所启发的是曾国藩对自己的时刻自省和他的几次为人处世的转变。先是儒法治事,屡屡受挫,而后在陈广敷指点下,杂用老黄,而有起色。这一点可能在现在也是有用的,但并不感冒,宁愿相信曾国藩所说的以诚为先。

  全书让我敬佩的两个人,一个是康禄,一个是彭玉麟。康禄在哥哥康福来劝降时的话,不只让康福深受震撼,也让我感动非常,难得这么一个明白人啊,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难能可贵。而彭玉麟品德高尚,不恋功名,有情有义,可能是湘军唯一一名还算不错的将领。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16

  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当然需要从历史中探寻,但是严肃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提供一个视角。

  左宗棠之信赞曾国藩知人善任,并从正面肯定曾国藩的尊君敬上。也就是说,曾国藩立功方面成绩斐然,通过镇压太平军、推举人才、举办洋务,使清朝实现了短暂的中兴。虽然并没有解决专制统治的根本问题,也谈不上客观地看世界,毕竟比同时代的人走在了前面。

  陈广敷则对曾国藩之愚忠持否定态度。从一个在野之人的角度,从儒家学说的另一面否定了曾国藩。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立言及依其言之所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观点,儒家认为,当天子无道时,在天道助推下,臣下犯上进而另立新朝也是合理的。当然,即使不愚忠,改朝换代在儒家理论下,不可能产生质变,仍然是王权专制。

  而康福则看到曾国藩权诈与失信的一面。也就是说,曾国藩在立德方面是有瑕疵的,而且不仅仅是瑕疵,而是与其言相悖的大的失德,应该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法家的权变与机谋。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17

  读完了唐浩明的《曾国藩》,对于太平天国的灭亡,对于大清王朝的灭亡,对于曾国藩这一传奇人物的人生以及心理,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谈及曾国藩,在大家的映像里,必定就是清末兴办洋务的,在朝廷位高权重,老谋深算的大臣,然而又会觉得这样的大臣是失败的,因为生处于这样腐败倾颓的清王朝,他没有创造出令人称赞的特大功劳。而是不免凡俗的有着自己的私心。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清末名臣之中,军事决断当看左宗棠,高瞻远瞩当看李鸿章,而知人善任当看曾国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时常觉得自己的人际交往这一块处理得非常不好。曾国藩实在是学习的榜样,身边贤士如云,使这位手无缚鸡之力的翰林学士,成为军功卓越的名臣。而初入官场的曾国藩并却也是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性格使自己在这样一个诺大而腐败的官场时局中显得格格不入。大家排挤他,军事上遭遇失败、政治上遭遇冷落的曾国藩回到荷叶塘,隐居之中得到高人指点,习黄老之学,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曾国藩的这段经历令我也收获颇多。这世间,太多的人与我们不一样,或许在我们眼中,他不对甚至十恶不赦,但是我们不是天地主宰,无法去判定和决断他人,所以与人相处要淡然,锋芒毕露必然会造致祸端。而有时候我们必须要记得自己的初衷与目标,这样才不会因小事而烦扰,志存高远,胸襟宽广,方得始终。

  曾国藩对弟弟曾国荃说,兄弟两个是为抗击太平天国而生。对康福说,自己终究不过是一枚棋子。曾国藩一直以来,都希望自己能够匡扶王室,拱卫疆土,开辟盛世,名留千古。然而他所谓的理想与忠君爱国的思想,在那样一个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成为了迂腐、成为了愚忠、成为了一个笑话。他本可以发起兵谏,要求慈禧下台,捍卫千年祖制。抑或推翻清王朝建立新的太平盛世。然而他没有,他害怕自己一旦实施后会背负骂名,害怕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权势地位会与自己的性命一同失去,所以他妥协退让,自剪羽翼,裁军十万。这一决定,实则让曾国藩的人生开始了向下的转折。天津教会一案,使曾国藩背负丧权辱国的骂名,其实这无关一个人的气节,而关乎一个国家的强盛。曾国藩如此的心思缜密,小心防备,又怎会为成就个人威名而使国家陷入困境呢?

  胡林翼临死之前对朝廷的担忧,对曾国藩的嘱托,经历史的验证,宿命一样准确,洋人的坚船利炮对于清朝的打击远甚于太平军与捻军。而这些东西的出现,也强烈的冲击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观念。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得到了学习和借鉴。于是,买机器、雇洋人、办洋务、开办京师大学堂、派遣幼童出国学习……曾国藩的后期开始了对中国意义深远的事业。人们鲜少能记得他抗击太平军的辉煌,更多的记得他以开阔的胸襟支持洋务事业发展的功绩。正如陈广敷所说,大家对于清王朝已经没有期待了,人们希望的是改朝换代开辟新篇章,所以曾国藩之前所谓的抗击太平天国的功勋没有赢得百姓以及历史的认同。曾国藩在与曾国荃的话别中说,湘军能够成就如此的地位,更多的在于运气。多次兵败后寻死都有人相救,并使军队扭转败局。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曾国藩信了,我也信了。或许过早的认识天命这一词会使人觉得唯心主义了,也会就此而放弃去努力了。但是很多事情就是冥冥中的注定,而这天命取决于你前期的积累,取决于你的选择,取决于一个大起点、大背景。我们要学着去模糊掉自己。

  如果说每个人都负载着历史这一任务前进,那不得不承认,曾国藩是极大的推动者,他个人洁身自好,颇具儒家风范,然正如康福所认为,他又是一个极其虚伪的人。因为他老谋深算,城府极深,现在大家看来或许在那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他没有错,一切都是明智的选择,为求自保,别无他法。可是历史上所谓的英雄人物好像都有极强的鲜明特征,曾国藩的多面玲珑使他能够很好的周旋,却不足以使他成为大英雄。说到底,一切都是私心太重,功利心太强。

  商政必读《曾国潘》,曾国潘的一生教会世人的不仅是如何读书养德,更多的是如何去看待周遭的人和事。一切都并非偶然,一切都刚刚好。我们不能说一定要去坚守些什么,而是要学会在艰难的环境下能够学会变通,能够学会判断对错,更多的学会舍予,更多的学会淡然。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18

  我阅读了唐浩明写一部小说《曾国藩血祭》,曾国藩这人有时我曾是唾弃,有时让人依靠,有时让人嗤之以鼻,有时又让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可预知的。不过,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成就大于过错的人。

  曾国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内圣外王。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战场上的猛将,其锲而不舍的性清决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辞隽永湿润,谆谆告诫,真诚待人,同样令人钦佩。

  曾国藩待人随和,经常会耐心倾听学生提问,这个不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他为官清廉,一生都没有贪得钱财,深受文人学者好评。

  曾是一个永远无法理解的人,谁也看不懂他,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个好官。也许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力最强大的人。”

  成语嗤之以鼻:嗤之以鼻[chī zhī yǐ bí],意指嗤,讥笑。“嗤之以鼻”指用鼻子哼气讥笑某一人事物,以表示不屑、鄙视。语或出《黄绣球·第七回》。[源]《黄绣球·第七回》那书上讲:北美国有个农家女,名叫美利莱恩,他自言誓志以教育为世界建国,苟妾有千百之生命,愿尽为教育界之牺牲;苟妾得无量数之财产,愿尽为教育界之资本。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於乡,乡人笑之;说於市,市人非之;请於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而其从事於学,奔波於教育,至三十余岁犹不嫁人。[典故]“嗤之以鼻”的“嗤”有讥笑之意。今天在用“嗤之以鼻”这句成语时,特别强调用鼻子出声来嘲笑别人,表示鄙视与不屑。这四个字的组合,目前可以看到较早的文献资料是晚清小说《黄绣球》。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妇权问题也逐渐受到瞩目。《黄绣球》这部小说就是在描述当时妇女生活的状况,以及新女性从事改革运动的困难,并藉以反映当时新旧社会交替之下,中国妇女争取妇权的艰辛历程。小说的重心特别摆在“放足”与“读书”两个当时妇女最急须改善的问题上,而“黄绣球”便是这部书的主角。原本是旧时代妇女的她,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从事妇权的改革运动。先从鼓吹妇女解放缠足开始,进而兴办学堂,教导妇女读书识字。虽然过程艰苦坎坷,受到社会极大的阻力,但她以美国一位农家女的事蹟自勉,效法她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位美国女子立志献身於教育,到处传播知识,大家都笑她、为难她。当她去见权贵时,更受到鄙视。小说中用“嗤之以鼻”描述权贵们用鼻子哼气讥笑,表示对这个女孩子的不屑与轻视。可是,她并没有放弃,仍然四处奔波,即使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也在所不惜,最後终于受到有心人的赞助与赏识,成为有名的大教育家。“嗤之以鼻”这句成语就是用来表示不屑、鄙视。

  成语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如:《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如: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章炳麟《菌说》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19

  在这本书中提到,通过刚和柔将人的性格分为了十二中,简单点说有的人刚的成分多点,柔的成分少点。而有的人可能正好相反。

  从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其实不仅仅是性格,来判定一个人,很多东西都是正的方面有一些,反面的东西有一些,绝的人很少。就像八卦一样,没有全白,没有全黑,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人没有绝的的好,也没有绝的坏。罪恶滔天的人心中也许也有善良的成分。同时我也相信就像LeiF这个的楷模,心中也存在一丝自私和邪恶的成分,只是比我们一般人要少很多罢了。

  所以我们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总是这个人要么是坏人,要么是好人,坏人就要坏的彻底,好人就要好的完美。其实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坏人不是24小时总是在做邪恶的事情,好人也不是时时保持着完美的姿态。

  看待人和事的时候就不要用绝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但也很有必要来判断哪方面的成分多点,那么在表现上更倾向于那个方向,但也不要忽视了另一方面的存在。

  成语罪恶滔天:滔天:漫天,弥天。形容罪恶极大。如: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今开庆误国之人,罪恶滔天。”又如:若是高俅在内,必然阻住,此贼累辱朝廷,罪恶滔天。——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五回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篇20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敏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成语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如: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三六:“[他]虽然谈不上什么进步思想,可也不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又如:为了胜利,就可以损人利己,就可以投机取巧,难道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祖国需要这样的人材吗?——任德耀《小足球队》第五幕

  成语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如: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又如:员乃投镜于地,痛哭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精选20篇)】相关文章: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精选5篇)04-11

《曾国藩传》读后感6篇02-19

曾国藩创业06-18

试论曾国藩的奏疏文体观10-18

曾国藩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04-22

曾国藩的经典人生哲理名言06-14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08-23

读曾国藩有感(15篇)03-17

读曾国藩有感15篇02-18

名臣曾国藩名言名句大全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