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今昔之生产状况散文

时间:2021-10-03 16:48:32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三农今昔之生产状况散文

  生产队的生产任务

三农今昔之生产状况散文

  东圩生产队虽然在管理上一再改进方法,力争使管理能够促进生产,可是社员们的劳动自觉性却无法调动起来。

  生产队时期人们的劳动,基本上仍然是粗苯的劳动方法,主要是依靠体力和时间。当时,双季稻已经在东圩周边普及,生产季节是非常敏感的。而生产任务总是没完没了,致使人们形成了“太阳满天过,天天有活做”的看法;更有人怀着“这么大的生产队,靠我一个人即使拼了命,也抵不了什么事”的态度。于是“慢慢来”占据了思想领域,生产上形成了“老牛拖破车”的状况,呈现着“繁重的生产任务”永远完不成的情形。

  生产队的生产总体情况,耕作主要是牛,水田灌溉虽然有了抽水机,由于机器质量和使用技术的原因,不能正常使用,常常还得用上人力水车。插秧(栽插水稻)和庄稼收获以及水田除草等等,全部都是人工进行。

  正常情况下,可以栽插的水田,至少需要使用耕牛操作两至三遍。每头牛的正常工作量,每天是一到两亩。栽插秧苗,每个熟练的劳动力,一天约在半亩田之谱。收获稻子,必须先用人工割倒,进度与栽插秧苗差不多;脱粒是强壮劳动力用禾桶甩掼,东圩人称为“打稻”,四个人合用一张禾桶,视稻子生长优劣状况,一天大约在二到三亩。后期虽然用上了“打稻机”,仍然是以人力驱动。庄稼生长过程的除草,不能松懈。因此,农业生产是很繁忙的。

  长期的实践中,农民们都知道季节关乎着农业产量,生产队时期双季稻已经普及,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就开始“试耕”,随即,便正式进入春耕生产。由于双季稻具有很好的增产潜力,当局下达的任务很大,生产队也都努力多种。于是,清明前便进行早稻播种,立夏前开始栽插。陆陆续续,早稻要栽插到芒种。接着便是栽插晚稻。单季晚稻连着双季晚稻,一直要栽插到处暑。收割稻子,从小暑过后便开始了,陆陆续续,一直要收获到大雪。因此,当时有这样的说法:“插秧插倒八月,收稻收到腊月(农历)。”当然,这中间还必须杂夹着更多的其他农活。

  农民们将全年的'稻子收获完毕,已经是冬天,应该是“农闲之时”。可是,东圩这里水田的肥源,主要是湖、塘里的淤泥。水田要是能够施上淤泥,产量会显著增加。而东圩这里田土广多,不可能全面施上,人们只能尽力而为,争取尽量多施上一些。因此这项工作的量,是“无穷”的大。

  因为住在圩区,每到农闲季节,便是维修圩堤之时。圩堤工程宏大,而且是长期的任务,当局总是将维修任务布置得难以承受,因此必须占用农闲时劳动力们的主要时间。同时,当局还常常分配给国家大型建筑工程任务,比如修筑公路、铁路,建筑大型水利。因此,在冬天的农闲里也没有闲空的时候。

  总之,生产队时期,农民们几乎没有休闲日。众多的农民面临着无穷无尽的生产“任务”,只好怀着“债多不愁,虱多不痒”的态度,以很低的劳动效率应付着。

  广种薄收的生产产量

  生产队对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难得调动起来,而又想增加产量,只好采取“广种薄收”的“蛮干”办法。

  “大跃进”以后,广袤的水田多是荒芜的,恶性杂草总是将人们辛辛苦苦布上的庄稼吞噬着。为了消灭草荒,必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这样一来,要想更深层次地发展生产,在短时间之内则无能为力了。

  经过了大约四五年的努力以后,大面积的草荒得到了遏制。然而,由于每到应该给农田积肥的冬季,当局所下达的各项任务,总使生产队应接不暇。因此,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积肥,水稻田里只能是年复一年地“白水轧螺丝”,产量也就无法提升起来。

  在当时政策的框架下,生产队总想提高收入。既然单位面积产量无法提高,就只好用“持久战”的方法,增加复种指数,用“广种薄收”的“笨”措施增加产量。

  东圩这里地处长江以南,历史上以生产一季水稻为主,复种的只是少量麦子和油菜。一九五五年开始,政府推广“双季稻”。所谓双季稻,就是一年中连续种植两季水稻。与一季稻比较,经营得当的话,长年产量可以翻番。于是,双季稻很快普及开来。

  历史上,东圩这里的春耕生产,开始于农历三月,于“白露(公历9月上旬)”前后便收获完毕。双季稻普及后,因为季节敏感,居然将播种时间提前了十多天;早稻收割,双晚栽插时又正是炎热的夏天(传统的农业这时候正在歇伏),收获完双季晚稻后,已经入冬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延长了许多。

  由于双季稻有着很好的增产潜力,每年上级下达的任务都要占到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虽然繁重,生产队也“尽力而为”,在“持久战”的方法下,基本上能够完成下达的任务。可是,因为肥料的短缺,季节的延迟,产量非常微薄,只是广种薄收的状态。

  生产队前期和中期,人们对化肥的使用还不习惯。加上化肥数量很少,人们不知道它的特性,很不注重。东圩的王生贵担任副队长时,对二亩半田的早稻秧苗,一次性施入了五百斤碳酸氢铵,将秧苗“醉”得没有秧根,栽插到大田里全部枯萎。公社分配的过磷酸钙,社员们当作是政治任务,挑了回来,往田拐里一扔,便不再理会。除草剂还没有问世,人们也没有这个概念。这么一来,生产队在生产上虽然努力增加了复种指数,因为没有相当的肥料以及管理的粗放,只能是“广种薄收”。每年的总产量与总田亩平均,只是徘徊在三四百斤之间。生产队搞得差的,还没有这样的水平。

  生产队后期,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的普及,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这些工业产品对农业的重要性,慢慢地慎重地应用开来。普通田块都能有肥料施入了,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农今昔之生产状况散文】相关文章:

不知今昔是何年散文06-08

海之今昔的作文450字10-09

线线织出今昔情散文06-10

今昔05-13

三进华农之印象谈02-09

今昔 -作文01-01

状况外随笔散文03-11

珍视今昔作文06-17

作文 西南今昔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