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啊,房子散文

时间:2021-10-06 15:38:19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房子啊,房子散文

  房子历来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有了房才有家的感觉,有了房,也才能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因此,无论对于过去还是对于现在而言,房子都是最基本的追求目标。

房子啊,房子散文

  过去物质生活水平欠发达的时代,城乡的居住水平参差不齐。乡村低矮的土砖房像营养不良的老妪,残喘着立于狭窄蜿蜒的街道,守候着一座座贫穷而落后的村庄。城市里人口密集,而居住水平却并不乐观,一家几代人挤在狭小空间里的情况并不少见,生活的艰辛和拮据,让人们活在了一声声叹息里。那个年代,房子是人们得以遮风避雨的港湾,不求装饰奢华,只求温暖舒适,能使一家人容身,能让简单的生活继续,便已是很好。

  对于七十年代出生,并从那个相对艰苦的年代走来的自己来说,所看到和经历的一切与房子有关的故事,都与彼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印记。从贫穷到发展,从简单到复杂,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变化当中推动时代的车轮前进。我们在渐渐长大,耳濡目染了社会的新旧变迁,也感受了房子对于人们的别样意义。

  记忆里属于自家居住的最早的房子,是故乡后街老宅的东屋,那青砖平顶木格子窗的三间旧房,是我童年里的摇篮。而母亲说,其实我出生的地方,是这院子里的小南屋,因后来父亲为爷爷奶奶在别处盖了新房,我们才搬进的东屋。母亲说,那小南屋的冬天如冰窖一般彻骨冷,致使幼小的我那时染上了顽固的鼻炎病根,每至寒冷的冬季,鼻炎就伴着感冒发作,抽丝一般,很久都好不利索。而那段时光于我并无多少记忆,可能因为太小的缘故,我的居住记忆是从东屋开始的。

  那时,故乡的房子不像如今农村的住房布局规范合理,那时房子盖得都比较随意,院落与院落之间,房子与房子之间,是没有一定规律可遵循的,依了地形和人们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宅基地的特点,房子的朝向和院落结构可以自行设计。因此,那时后街的房子往往是房房相连的,若从空中俯瞰,一座座平展展的房顶,组成了一条曲径通幽的空中走廊。你从街西头起步,沿着房顶七拐八绕,因房屋高低不同,忽而抬脚上忽而跳将下,忽而又要过小桥似的穿过两房之间夹道上方的“空中通道”,如此,便能将整条街道的房顶串联在一起,同时也能踏遍整条街道的房顶走到街东头去,这可谓是当时故乡建筑的一大特点。除此之外,那个时代的后街别具特色,仿佛呈放射状分布一样,街道一侧每相隔不远就直刷刷地射出一条死胡同来。说是死胡同,不如说是“瓮”或“酒瓶子”更形象,相邻的几户人家住在胡同深处,紧凑而集中,又远离主街道,且背靠房后的自留地,幽静而自在。

  那时父亲在外工作,他用自己微薄工资节省出的钱,率先为爷爷奶奶盖了有明亮玻璃窗的新房子。这在当时称得上是一段孝道佳话,因为很多人家的儿子成家后都会只顾及自己的小日子,为父母盖新房的例子很鲜见。就这样,爷爷奶奶乔迁新居,我们住进了之前他们住的老旧东屋。奶奶的新房子在村子的南面,和北面的后街遥遥相望。我们去奶奶家,要穿过一条铁路和一条公路,铁路和公路把村子分割成了南北两部分,一如我们走过的时光,在很多个节点上被分割成了新旧两部分。

  后来我家也在铁路南盖了新宅。搬家的时候,房子四周还是一片旷野,晚风凄凄中,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常常让人生出莫名的恐惧来,仿佛那浓黑里不是有着妖魔鬼怪便是有着吃人的野兽,使人一到天黑便不敢到处乱看,唯恐惹来一场视觉灾难。这时的房子,已从那低矮的青砖房变成了红砖的大玻璃窗房,比奶奶家的'还宽敞明亮。而后便很少再回后街,也再不见那房房相连、贯穿东西的屋顶景观了,那是属于后街的时代,也是属于年少的记忆。发展的步伐让我们在感叹时代变迁的同时,也对旧时光多了一份珍藏和怀念。

  很多年后的今天,当初我们引以为傲的红砖大玻璃窗的房子,已然在岁月的磨砺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因了举家离乡的缘故,那房子便成为了一处无人打理的“旧居”。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乡村的面貌也在日益发生着改变,最明显的,当属那些不断变化中的房子。老房在岁月的风霜中逐渐被淘汰废弃,新建的房子也随着发展的脚步而更加时尚大气。富裕起来的家乡人,首当其冲地将房子盖得高大气派,甚至近年来条件好的还纷纷盖起了别墅洋楼,不仅为了享受生活,也为了下一代到了成家年龄时好找对象。因此,犹如新旧两个不同的年代般,我家那历了几十年风雨的破败旧宅,被四周漂亮的小洋楼包围起来,显得尤为醒目而尴尬。很多年前的独矗旷野变成了今天被繁华热闹所包抄,那座在时代洪流中走过了沧桑历程的老房子,虽已破败,却也永远是定格在我们心里的一段温暖记忆。

  房子是人们生存的根本需求,因而,我们住过的房子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初离家乡的那些年,父亲单位的简陋公房成了我们遮风避雨的住所,一排排古旧的青砖瓦房,一行行挺拔的白杨和法桐,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在成为家属住所之前,这些房子是办公室、宿舍、图书室甚至是提审室等等,因了一个“公”字,也因了是被淘汰的旧工作区,那个时候的那些房子,带给我们的除了不可或缺的温暖外,还有一丝对一个职业若即若离的融入感。

  我们在那里住了好多年。就在这特殊的居住环境下,时光一年年悄悄走远。那些青砖瓦房陪伴的青葱岁月,那些冲天的白杨,还有那虽装饰简陋却并不乏温馨和爱的家的画面,都在心上刻下了深深的痕。我在那里收获爱情,我的儿子在那里蹒跚学步,我的父母在那里打拼生活……我的一切曾与那些青砖瓦房有着扯不断的联系。

  然而,无房的困惑曾经像幽灵一样缠绕着自己,我们的家也终将不该是这无根的浮萍。当这座城市中,终于有一套房子属于我们的时候,那是一份满满的踏实感,犹如游船靠港,犹如落叶归根,犹如经过了许久的流浪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虽然房子只是两居室的小户型,但也足够一家三口搭建一个温馨的小窝,用以盛装爱和幸福,用以抵挡寒凉与风雨,从此,这套普普通通的房子里,便常常飞出欢声笑语。一年又一年,四季轮回变迁中,房子与我们都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房子渐渐显出老旧和拥挤,儿子渐渐由孩童变为青年,我们也在时光里历了苦辣酸甜而变得沧桑。房子与房子虽被钢筋混凝土聚连在一起,邻里之间却仿若相隔天涯,再没了乡村纯朴的你来我往,再没了大杂院的热闹亲近,城市的单元房给了人们踏实和温暖,也封闭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交往。这样想的时候,内心又会平添一份无措感。

  当社会的发展愈发让房子成了高消费产品时,社会形态及家庭结构的改变又致使很多人成为房子的奴隶,倾尽一生积蓄背上房奴的躯壳,或为硬性需求,或为长远投资,或为改善居住条件等等,从而成为宏观经济调控下的一枚枚棋子。更有甚者,是与开发商集资失利拿不回钱,而无奈转为购房,从而被迫加入房奴的队伍。而即使这样也还是好的,更有一些投资者是钱和房血本无归,欲诉无门。对于一个时期沸沸扬扬且害人不浅的集资事件来说,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的老百姓可谓深受其害,不知这应归罪于老百姓的贪念,还是应责难于国家的市场经济政策。总之,因了这些纠葛,不少人对现在的房子是既爱又恨,加之房价过山车般不稳定,若非刚性需求,是再不敢贸然投资买房的。

  生活中,很多人如我一样,在这浮躁世间背负上房奴的重压,月月挂牵着还房贷,甚至为了成为一个可怜的房东而费尽周折,即使拥有了不同房子,却找不到从前那种单纯朴素的快乐。城市的发展让人们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却带给人更多的浮躁和纠结,高楼大厦炫酷了城市的容颜,却丢失了曾经那些淳朴而单纯的生活理念。人们忙碌穿梭于光怪陆离的街道,为各自不同的生活目标而奔波,心里想着怎样能挣到更多的钱,怎样能撑起更多的消费,怎样能玩转这个世界,却少有时间静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对话,与天空和大地深情凝望,与山川河流亲密接触。于是,生活在精美宽敞房子里的人们,找不到生活的重心,找不到灵魂的归处,感受不到纯粹的快乐。这时的房子,已不再只是一处遮风避雨的港湾,而成为了普通百姓的一种负累。

  时常会想到儿时在老家后街的房顶上肆意玩耍的情景,也会想到那个有着一排排白杨树的青砖瓦房的院落,甚至也很怀念我们最初温馨朴素的两居室时光。年龄在增长,时光在流逝,曾几何时,我们悄悄丢掉了单纯美好的心境,在俗世的烟尘里无奈地挣扎起落。回望生活中房子的发展史,那也是我们交织着酸甜苦辣的成长史。住过的房子在变,我们的人生也在变化当中,惟愿心境能随了年少时的纯净,而让如今的自己少沾染一些俗世的污浊。

  也时常会梦到最初生活过的地方,那些房顶上的风光总是令人难忘。房后是阡陌纵横的田野,不远处就是那条至今都怀念的牤牛河,各家院子里有春天开满粉花的梧桐树,还有秋日里结满硕果的枣树。房顶与房顶连接起的,是乡村朴实淳厚的邻里情,不用设防,也可夜不闭户,却社会安定,邻里团结。

  醒来看到各家窗户上的钢筋护栏,仿佛现在我们所住的房子,就是一个个精美封闭的鸟笼子……

【房子啊,房子散文】相关文章:

我的房子散文04-09

跳房子的散文06-18

父母的房子的散文06-23

那老房子散文04-22

我有所房子散文01-15

闲说房子散文06-19

散文:难忘当年那房子12-19

万科在合肥的房子怎么样啊?01-14

房子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