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出师表

时间:2021-07-17 11:09:02 作文指导 我要投稿

重读出师表

闲来无事,练字抄写出师表,感慨颇多,记录一下。首先说说该死的web服务器,以前听马士兵感慨java编译速度,这次是当真领教了。当年编译C程序,写程序一小时,编译几秒钟;现在,编写java两分钟,编译20分钟——无聊啊!web三层架构真是牺牲自己幸福别人啊,所有的系统集成的痛苦都是程序员,还有架构师承担了。很多时候问题都是很愚蠢的jar包,配置等问题,生产率奇低……

  扯回来,说出师表。出师表中学就学过背过了,但是这次抄才发现,当年根本没理解。印象很深的是,记得以前读了一个说诸葛亮(相权)和刘禅(皇权)斗争的分析文章专门讲到了出师表,说出师表里面频繁提到“先帝”,以此来说,诸葛亮以先帝压刘禅,有点扯虎皮当大旗。俺当时还颇为信服,现在再读,才发现这个观点也对也不对。出师表结构精巧,深入浅出,思想深邃,太厉害了。把俺现在读后感记录一下:

重读出师表

  一、文章结构

  出师表是以蜀国的治理和战略为核心展开的,结构清晰严谨。首先,出师表讲述了当前形势,从文武两个方面说明了蜀国的战略以及安排。然后一个段落总结了诸葛亮心中的蜀国最关键的问题。第二大部分(当年是背诵部分),诸葛亮具体就北伐进行了论述,讲了个人的简历,最后邻表涕零,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二、蜀汉的战略和对刘禅的期望

  诸葛亮对蜀国治理的战略,以及对刘禅的期望体现在头两段以及过渡段落中: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是经常提到先帝。不过呢,我认为诸葛亮提先帝的.主要意思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和“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转换一下,也就是说,蜀汉立国根本就是大汉正统,是祖宗(更具体说就是刘备)的识人之明——后面反复提到这一点。

  蜀汉的战略是什么?

  首先一切以先帝为核心,因为先帝既是汉统的延续,也是一个有识人之明的英雄。在主少国疑的今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必须高举先帝的大旗才能安定人心,确保蜀汉平稳过渡(因为大家都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维持先帝的战略,保持先帝的用人战略和全部班子,复兴汉室(因为“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皇帝最重要的工作是用人的选择——这也是先帝最强的地方,蜀汉的存在就是证明。皇帝的工作就是知人善任,选择贤臣充任要职(“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让他们依照先帝的制度放手工作(因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二、蜀汉战略的实施

  如何达到蜀汉的战略目的(继承先帝遗志,复兴汉室)呢?具体的方案和重点有:

  蜀汉首重人才战略,要确保“亲君子,远小人”。更具体点说,就是关键位置的人选要适宜,包括侍中侍郎,都督;还有俺诸葛亮,以及营中的长史参军。可以看出,蜀汉什么职位重要,谁被认为是人才,诸葛亮都有论及。益州地狭民穷,割据势力当不得(长期必然完蛋),必须要北伐光复汉室。只有占有大义的名分,蜀汉政权才能生存,只有夺取中原,蜀汉才能延续(那就是又一个汉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相权和皇权的划分:皇帝要开张圣听,不能妄自菲薄,起到居中调度人才,激励士气的作用;而诸葛亮则负责掌兵,专心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三、诸葛亮北伐的许诺

  具体到出师这件事(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诸葛亮也是有承诺的。除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更重要的,还有诸葛亮对皇帝的尊重和爱护。俺感觉,诸葛亮的确没有像曹操司马懿一样权倾朝野,恰恰相反,他激励皇帝不要妄自菲薄——别什么都“我资历浅,你们看着办”,而是要根据先帝遗志勇敢的自作主张(“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当然啦,这里要说明,究竟什么是先帝遗志,这就是扯不清楚的事了。那咋办呢?根据先帝的知人之明,郭攸之、费祎、董允还有诸葛亮辅政——解释权归他们所有,直到皇帝真的懂事了

  

  

  四、蜀汉人才选拔

  看得出,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都是把人才的使用放在第一位的。可是,另一方面,蜀汉最后人才凋敝也是事实。内政方面不用说了,军事上都是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这一点俺想不明白怎么造成的。但从出师表看,可能的解释有:蜀汉人才选拔有问题(汉察举是有问题);本地人才和刘备带来的外地人才的过渡(本质也是人才选拔问题,东吴处理的很好);既然一定要北伐,蜀汉的经济和军事长期消耗,没法培养人才(办学校要老师,要钱,要时间)。

  为啥涅?因为出师表针对北伐问题,进行了人员安排的论证——为什么诸葛亮能做北伐军最高长官。请看诸葛亮同志简历

  

  

  诸葛亮是先帝选出来的(“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和“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有实践经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和“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征南打赢了)。

  所以,看来蜀汉也是察举制,先帝信任谁,然后这个人推荐谁(比如马谡),然后被推荐人又推荐谁……这样的话,本地人才参与政事的可能性就小。本来吧,看重实际效果是好事,可是蜀汉法律精严,人才就没什么锻炼的机会,比如马谡同学,实践检验失败一次就丢了脑袋,呵呵。在长期战争的情况下,人才损失速度大于选拔速度——而离开这两条(前面的人都死了,剩下的都没经验,选谁?)蜀汉可能就开始胡选了

  

  。

  从这点看,蜀汉人才凋敝也可以得到解释。不过是真是假要继续找文献确认了

  五、总结

  总结起来,这一次重读出师表才发现出师表的优美,当年背诵纯属是胡扯。。。出师表真心是一篇好文章。

  另一方面顺带就韩寒同学文章中随手引用二十四史等书发表一下看法。从俺这次经历来看,读过(哪怕像出师表这种背诵文章)是很难精准的理解的。能够熟练应用一般都是不知道读过多少遍的书。熟练引用二十四史,从时间上看,韩寒同学当年的确做不到。

  

  

【重读出师表】相关文章:

重读乌鸦喝水09-30

重读父亲作文03-01

重读奥康07-06

重读上帝07-07

重读否定命题07-24

重读毕业留言01-01

重读大学怎样选择01-01

重读于丹《论语》心得02-17

重读戊戌变法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