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作文

时间:2024-01-05 09:23:12 游记 我要投稿

游记作文[合集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记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记作文[合集5篇]

游记作文 篇1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西溪湿地秋游,我们踏着轻快的步伐,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目的地西溪湿地。

  首先,我们参观了西溪湿地的观鸟园,里面的鸟可真多呀,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似乎在对我们表示欢迎呢!鸟的种类不计其数,有歌喉婉转的黄莺、有色泽鲜艳的三宝鸟、还有高雅的白鹭……鸟儿实在是太多了,看到了这一只又错过了那一只,看到了那一只这一只又飞起来了,观鸟园的鸟儿真美丽。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只体型小巧的蓝翡翠。瞧!它现在正张着它那翡翠般美丽的翅膀,在天空中翩翩翱翔呢!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中国湿地博物馆,博物馆的外形非常奇特壮观,整个建筑被植物覆盖着,只露出上面一个蘑菇形的小房顶,那是给游客们观光用的,登上观光塔,你就会感觉自己像个大巨人一样,一览西溪湿地的.全貌,这西溪湿地可真美呀,她就犹如一幅活了的画,不知是哪个画家的画技这么高明呢?噢,我知道了,这幅画的作者就是大自然啊,没有什么能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作品更美丽了。神来之笔似的西溪湿地就像一段绿色丝绸,丝绸上镶嵌着蓝绿色的翡翠(河塘),在河边零散地散布着一些乡村庭院,真是小桥流水人家啊!进入馆内,西溪湿地博物馆分为四个主厅,分别是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和西溪厅,在馆内还有一些跟湿地有关的小游戏,我们都玩得不亦乐乎。通过参观和玩游戏,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西溪湿地的知识。

  但是时间不等人,在老师的催促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西溪湿地。

  这真是一次有趣又有意义的秋游!

游记作文 篇2

  杜寨村是我们许昌县苏桥镇的一个行政自然村。二十多年前骑行时也路过这个村子,但对这个村子没什么了解。十八年前在市交通局工地打工时,遇一杜寨村的工友。闲聊中对杜寨这个村子有了一些了解。

  杜寨村的村民传说是很久以前从山西大槐树迁居至此。杜寨以前并不叫杜寨,也无寨,明代为了防匪,以济姓为首的大户在村周围筑了土寨,称为济宁寨。到了清代,以杜姓为首的大户紧靠济宁寨的南门外,又筑起了一座大寨,后因杜姓人丁较旺,故而该村就定名为杜寨,从此该书会又叫做杜寨书会,并一直延续至今。随后家家户户的村民都会在秋收后从集市上买些芦苇或是高粱杆农耕之余加工编席。因为席子也是人们的床上用品。在农村有这样的风俗就是结婚时,婚床上要铺一顶红秫杆篾子编织的席子。四十年前,人们住的多是带屋脊的草房或瓦房,孩子结婚前或是为了美观都会后又用席子搭成附棚遮挡灰尘或别的,或是把房子隔起来。只是后来随着房子样式逐渐成了平房、楼房,席子也成了明日黄花。编席业也日渐没落。但是这个村子的名声远扬还是因为每年正月十三的书会。

  据考证杜寨书会兴起于公元前10年左右,比宝丰县的马街书会还要早一千三百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会。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后,追杀刘秀到了杜寨村头,危急时刻一个身穿长袍,负琴携鼓的人带着刘秀躲进村边的芦苇荡逃过一场劫难。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三。刘秀做了皇帝后派官员去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村民说村里并无此人,那人是个四处漂泊的说书艺人。(说书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表演河南坠子、大鼓书、三弦书、莲花落、评书、道情、琴书等都可成为说书。有的只说不唱,有的边说边唱,有的专门表演拉弦子。乐器简单一副简板、一把坠胡,不用道具,一人也能唱一台戏,但两三人搭班表演居多。)于是刘秀下令让全国各地的艺人每年正月十三到杜寨切磋技艺。但那位艺人施恩不图回报,没有露面。刘秀出资给当地一德高望重的人封他为会首,让他召集天下说书艺人每年正月十三到杜寨村聚合,展示技艺,亮书、写书(艺人在书会上说唱叫“亮书”。与艺人谈好价格约定时间邀请他们到家演出叫“写书”。过去写书的多是富裕人家。如今,农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农民许下什么愿望次年得以实现还愿时,或是谁家结婚生孩子老人过生日、做生意发财等一般都会到书会上邀请说书人到家里演出七场。所有来此的说书艺人都是管吃住,并为其提供各种方便。书没被写出既没人邀请演出的村里还会给艺人返程路费。)就这样,年复一年,正月十三就成了说书艺人一年一度的聚会时间,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负琴携鼓,来到村庄,找一片空地。或是高岗处、或是低洼处;或是村头、或是麦地中,扎下摊子天作幕、地为台,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书竞艺,期待写书人前来写书。周围十里八村的村民也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听书。并且走遍的小商小贩也来次进行物资贸易促进了周边集市贸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最多时有七百多人来杜寨切磋技艺交流书目。如今,杜寨书会发展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都颇有影响的传统书会,与宝丰的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为我国北方的三大书会。20xx年杜寨书会被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时候只能通过收音机听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袁阔成说的评书《三国演义》以及田连元、单田芳等艺术家说的评书。偶尔的在春会或是一些其它场合听听河南坠子、道情等。多少年来,有好多次都想在正月十三那天去感受一下这个有两千年历史的、“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的传统书会的壮观场面。因为很多原因,没能够。但是,“身虽不能至而心却向往之”。去年打工期间,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骑车先逛了逛杜寨这个村子。走进村里,映入眼帘的是路旁晾晒的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秋作物,还有谁家大门旁盛开的红彤彤的一串红、万寿菊等。向村民打听才知道每年说书的地方。想着到来年正月十三一定要前来观看。今年的正月十三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因为工地没开始干活,因而有时间前往。

  早上八点十分,骑了电动车出了家门。西行上河堤北行过北外环,又上河堤北行在泘沱村南面西行,拐到汉风路,经石寨村《北行到苏桥镇一路西行十里左右。去年十月去杜寨时,有一段坑坑洼洼的路如今已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就到了杜寨村。映入眼帘的是悬挂的“苏桥天长地久婚纱摄影祝艺人新春快乐”及“杜寨书会祝贺各级领导的支持”(“祝贺”一词用得不恰当)。进村口就看到路边由南到北停放的车辆,及远处北行的人群。再北行不远,就看到路东边小商贩的摊点儿一个接一个卖布匹、衣服的、卖鞋子、花草的、剃头的、吹棉花糖的;街上悬挂的一条条横幅“杜寨书会祝八方艺人新春快乐”。在通往会场的大门前,一中年男子招呼着:“车子不要往里面推,找个地方停了再说”。随后在路东一住家户门前,一为手里拿着一副扑克牌年轻妇女问:“是停车的吧?往里走”。我停车落锁,交了两元停车费。西行过了街穿过四米宽的大门,走进一个大院这里就是会场。两旁的小摊点也是排列有序。迎面就看到不远处戏台上方挂的深红缎子上绣着的“河南省朝阳沟豫剧团”字样以及台上几个专业摄影的在捕捉着。南面的墙上张贴着两大张喷绘好的关于杜寨书会的历史介绍及往届的一些精彩片段的图片、宣传画。大院里人来人往,没走几步,一位个子不高的五十多岁的村民看我背着相机,就问我:“你是哪个台的记者,你见范xx了没有”。我说:“我是业余爱好,我还没看到他。”随后,我挤进人群,开始感受一段段曲艺、捕捉一幅幅不同的观众众生相。

  我呢,第一次徜徉于一段段曲艺表演之中,穿梭于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只见会场上一张八仙桌旁,坐着两个或三个说书艺人;说书者声情并茂、或喜或怒如醉如痴,南腔北调;拉弦者摇头晃脑、手指上下移动沉醉在乐曲中;听书的或站或坐,张嘴瞠目、前仰后合、忘情忘我。我一会儿看看郑州著名表演艺术家胡银花表演的河南坠子《刘云打母》之《一个巧嘴倔老婆》;(应村民要求,她又表演了一段劝人孝老的《拉荆耙》)一会儿又到长葛市曲艺说唱团李凤琴的摊点看看她表演的《李逵夺鱼》;一会儿又跑到漯河市河南坠子秋菊艺术说唱团,看看王书德表演的《十八大精神传万家》;或是随着观众们一会儿沉浸在身着绿袄、寸头短发的青年盲人拉的弦子之中,一会儿又聚精会神听那不知道名字的中年人说的《罗成算卦》的故事情节中;或是开封艺人的摊点看看他们的表演。手中的相机不断搜寻着周围观众的面部表情;不时地会看到,一青年男子双手拉着骑在自己脖子上的三岁多的.小男孩的双手,目不转睛的看着艺人的表演;或是一中年妇女抱着自己的孙女入迷地听着艺人的说唱;一会儿看到一头发花白的老大娘嘴里叼着烟卷,眯着眼静静地听着;一会儿又看见不远处一片空地上摆放的黄色的“洋茄子”,一青年手里拿着一只有节奏地吹着;说真的从小到大我还从没买过这玩意。因为吹时掌握不好节奏,洋茄子就会破碎。以前卖洋茄子的多是吆喝着叫卖,也有吹着卖的。吹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会吸引小孩或是小青年驻足去买。时有身着黄色羽绒服的妙龄女郎,手拿一叠浅绿色的关于杜寨书会的宣传页穿梭于人群之中。会场上,当然也有几个艺人的摊点“门前冷落鞍马稀”。观众最多的是戏台前的说书艺人的摊点。不知往年戏台是否有艺人上台表演。但今年看到的是戏台摄影爱好者的天地,我也有机会上戏台抓拍了一些画面。

  十点三十分左右,忽见不少人抬头仰望我也好奇地抬头张望:原来不知是谁操纵着无人机在航拍。我也是第一次见这新式儿东东,不由得把镜头对追蓝天下忽高忽低飞行着的航拍仪器,忽而拉近忽而推远拍了几张。其中一个摄影师站在人群中央的一人多高的铝合金合页梯子上(也可能是专门带的)转着身子全方位拍摄用来。有的还拿着摄像机不时的录着,近十一点时,会场里又来了一群驴友,虽然年前也参加了他们的年会,但是还是有很多陌生的面孔。

  离开会场的归途,我感受颇多。(唯一遗憾是拍的图片因为复制时操作失误而未能保存一张。好在用手机也拍了几张)杜寨书会是我们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也是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的阵地。最兴盛时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每年来说书的有一百五十多起。而如今只有十几起,没有了那时壮观场面。杜寨书会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市县各级领导及各文化部门都非常重视,不仅村里重新规划了场地,并抽调人员协调组织书会,为艺人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市里还组织摄影团前去采风,让更多人了解杜寨书会。虽然艺人们来自社会最底层,终日为生计奔波,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对艺术的执着,杜寨书会这朵艺术之花才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年年璀璨、绚丽。虽然如此,杜寨书会与宝丰的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相比,无论从各方面都还有一段距离。杜寨书会如今也面临青黄不接,因为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又不愿学说书。因而如何保护、传承这一民间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不断改善艺人的生存环境,政府也想法培养更多的艺术新人,这样才能确保杜寨书会代代相传。祈盼杜寨书会这一植根于许昌这片古老土地、有着我们许昌人自己的感情寄托的书会,这一我们许昌人值得骄傲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盛不衰!

游记作文 篇3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在议论去儒雅洋烧烤的话题:一个同学高傲地说:“我最能吃烧烤,一定会吃很多,你们就别想吃很多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真是个自大狂。

  下课铃声响了,我们迫不及待地跑下楼,兴高采烈地冲到大门口。在老师的安排下我门陆续上了车。坐在车上,往窗外望去,天更蓝了,阳光更灿烂了。

  到了儒雅洋,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展示在眼前:一张张桌子整齐地摆在石子地上;孔雀开屏了!就像一把漂亮的扇子;那儿还有人在钓鱼,他们把蚯蚓套进鱼钩,再把鱼钩甩进水里,就是一两分钟的屏息凝视,直到鱼儿上钩。开始烧烤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串肉,放在

  烤架上,一个同学把肉翻来翻去,突然两块肉凌空飞起,就掉到了地上。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哦。再看看那个自大狂,他才吃一串,别人就已经吃了三串,他应该很惭愧吧。

  看他们烤得这么开心,我也顺其自然地拿起一串里脊肉,刷了一层油,把里脊肉放在烤架上,过一会儿就翻一下,我一闻到这香喷喷的味道,就知道里脊肉熟了,我一口吃了一大半,觉得这味道很好就又拿起一串里脊肉烤。最能吃的要数张瑶同学了,她把要吃的放在烤架上,就一溜烟儿跑出去玩,等她回来东西熟了,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吃过烧烤,我们玩了一会儿就会了学校。我明白了烧烤也要慢条斯理,也不要心急,要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真期待着下一次的烧烤活动。

游记作文 篇4

  周五的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妈妈一起坐上车开始了前往河南郭亮的旅程。

  经过八小时左右的时间,汽车停在了万仙山脚下,这时天还黑黑的,夜空中无数的星星在眨着眼睛,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在手电筒的指引下,我们沿着台阶往山上走,穿过一个长长的山洞,终于来到了山顶住宿的地方。这时天已经慢慢亮起来,山的轮廓也渐渐显现出来,只见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高低有致。这里的岩石各式各样的,有着深浅不一的颜色,非常美丽,让我大开眼界。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山楂树仿佛没有尽头,听当地人说一到秋天,结满了红红的山楂,可漂亮了!我听着听着口水就下来了。

  下午,我们去了郭亮滑雪场,一进去就看到白茫茫的一片。穿好滑雪用具,我便急不可待的'滑起来,一开始,总是摔跤,我也不在意,爬起来接着滑,一次次栽倒,一次次爬起来……最后我终于学会了。当我从雪场的最高处轻松的滑下来的时候,别提有多骄傲了,这真是先苦后甜啊!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著名的黑龙潭冰瀑。在山间行走,一条条冰瀑不时出现在你的眼前,雪白晶莹在阳光照射下还闪着光。我在厚厚的冰面上滑来滑去,偶尔抬头,还能看见几只调皮的小松鼠在山间跳来跳去……

  下午,我们坐上了回程的车,我不断回头看着,恋恋不舍,在心里默想:再见了,郭亮!

游记作文 篇5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就读过杨朔先生的《泰山极顶》,里面就曾经说过要是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象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作为山东人,我也一直总觉得要是没有登上泰山,去体会一下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总是一种遗憾。再加上平时接触的不知道是哪一个关于泰山的典故、或是哪句关于泰山的诗文、还是看到哪张关于泰山的照片,更激起了我强烈的去泰山看日的愿望。以前也曾有过几次想去登泰山的念头和机会,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能如愿以偿。

  今年五一小长假,机会终于来了,二三好友即兴一商量,便说走就走地出发了。我们先是打车到了高密火车站,时候已近晚上八点。及至到售票厅打听才知道去泰安的火车票早已售罄,只有次日十点的一趟车,还是没有座的。于是我们三人决定先坐去济南的火车,到济南后再看情况转泰安。

  21点33分,从烟台开往佳木斯的列车终于到站了。检完票我们庆幸终于可以坐上车了。然而当我们冲进车厢,才知道车上满员的严重性。我们几乎连立足的'地方都找不到。赶车的焦急心情和旅途的劳累一下子合二为一的向我们袭来。原来上车时买好的瓜子不但没有时间来嗑,就是有时间我们也腾不出手来吃了。但是,有登上泰山看日出的激情激励着,我们倒是没有一丝困意。于是便和临时结交的车友聊起了登泰山的事情。他们去爬过泰山的人侃侃而谈,我们一行三人侧耳倾听,听得倒也入迷,时间也便好像过的快了一些。

  车到淄博的时候,猛听得列车顶上噼噼啪啪的响了起来。原来是天上下起了冰雹。不禁惦记着家里是否下了没有。很想发个短信问问,可是实在是腾不出手来。列车飞速行驶,冰雹很快被甩到了后头。等到了济南,我们才知道是要在济南东站下车。真是好事多磨。原来,在这里即使能够买到去泰安的车票最快也得是次日5点半以后,并且在东站还坐不上车,必须得到总站才能上车。无奈,我们只好再打车到总站。在那里早有排了很长的购票队伍。挨到3点半,我们总算买上了去泰安的5点半的车票。这一晚上我们仨一眨眼也没有眨眼。等坐上去泰安的火车时,车上也还是满满的,没有一个空座。我们依旧站立着,心里期盼着列车能够早一点到达泰安。

  列车出了济南大约二十多分钟,天已经彻底放亮了。放眼往窗外望去,看见路边的槐花已开满枝头,而家乡的槐树才刚刚发芽。看来济南地区的确是比家乡要暖和一些。不久又看到车窗外远处连绵不断的一些小山丘,心里就觉得大概离泰安不远了吧。山上面栽满了塔松,远远望去,就像是满山的士兵在肃立着。

  终于可以看到山了!心里于是就多了很多宽慰。列车大约行了一个小时,泰山已在眼前了。远远地看上去,觉得中外闻名的泰山似乎并不是怎么地高大,也似乎没有什么很雄伟的感觉。心里不禁觉得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心想:也许泰山是名声在外吧。

  下车后我们草草吃了一点儿早餐,便急急忙忙打车赶往泰山脚下而去。出租车司机师傅先把我们送到岱庙。等我们买票进入后,便一下子被岱庙的神秘气氛给摄住了。如此古庙大刹实是见所未见。到处是苍松翠柏,满眼是鸟语花香。池中鲤鱼历历可数,庙前新燕翩翩起舞。像是正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又像是要给我们做向导。由于我们心里惦记着爬泰山,看日出,在岱庙没有多做逗留,就匆匆奔向泰山脚下而去。下山后才知道岱庙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

  因为惦记着怕错过上车,我们与江老师相聚俩小时便分手了,我们相互交换了电话邮箱等联络方式,相约今后保持经常联系。

  5月2号凌晨四点,列车终于又把我们完好无损的送回了高密,虽然没给家人带回来什么泰山纪念品,可是觉得脑子里确实丰富了不少。尽管旅途劳累不已,但是心里却一直充满了激动,深感此次泰山之旅无悔矣!

【游记作文】相关文章:

游记的作文05-25

游记的作文(经典)10-18

(精选)游记的作文08-02

(精选)游记的作文07-25

游记的作文[经典]07-25

游记的作文(精选)08-12

【经典】游记的作文08-07

(经典)游记的作文08-11

游记的作文[精选]08-08

[精选]游记的作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