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3-01-03 18:05:06 作文写作 我要投稿

【精】家乡的风俗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说到家乡习俗,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过年包饺子时里面包硬币的习俗。

  就是因为这枚硬币的存在,我们几乎都忽略了饺子的味道了。大家小心翼翼,细嚼慢咽地吃着,生怕一个不小心,硬币就滑进肚子里了。可是在心里,谁又都希望做那个“嘎嘣”一声被咯到牙的“倒霉鬼”。

  晚上八点,春晚开始了,妈妈一边看着电视,一边也忙碌地准备起包饺子。我站在桌边,紧紧地盯着妈妈包上硬币的饺子,悄悄地数一数它有几个褶,努力分辨它和别的饺子有什么不一样,可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所有的饺子就像多胞胎似的长一个样儿。我有些泄气,但还是不想放弃,拿牙签在饺子的边上扎了个小洞。做完这一切,我便得意地专心看春晚了。

  可是,饺子一出锅,我傻了,简直要崩溃了。一碗碗饺子端出来,哪里有什么不一样?什么牙签扎的小洞,先不说是大海捞针,就算找到了那小小的洞也被膨胀的饺子吞噬了。我在心里暗暗苦,这样怎么才能吃到那个包了硬币的饺子呢!

  既然作弊不允许,那只能靠实力多吃,快吃,这样吃到硬币的可能性会大一些。我夹起了一个白花花的饺子“拦腰咬断”,嘴里却只是柔软,唉!没有硬币,尽管有些泄气,但是我绝不能放弃,继续吃。终于在吃第三个饺子时,被梦寐以求的硬币咯了一下牙。我一蹦三尺高,开心到飞起,什么不开心啊通通一扫而空。

  可是,为什么过年时吃的饺子里有硬币?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问爸爸,爸爸不知,问妈妈,妈妈不知,就连年长的奶奶,也说得不清楚。因此,在好奇心的指示下,我上网百度了答案。

  查阅资料后我得知,春节包饺子时包入硬币,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预示着在这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会取得财源广进的好运。据说,这是来自于农耕文明时,劳动者对于新的一年财富的美好祈愿。你说,这样一个福气满满的饺子,谁又不想吃到呢?

  原来,在春节的饺子里包入硬币这个习俗,还有这样吉祥的寓意啊!我要再多吃两个饺子,多来点财富。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按照温州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总要举行一次灯会。

  在正月初七、初八,温州各地便进入灯会准备。在永嘉郡城,除了小巷子外,都要搭建“松棚”。话说这灯会,是温州正月里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

  灯会真热闹。各个铺子都要挂出几十甚至几百盏灯来:珠灯、挑灯、渔灯、百鸟灯、布龙、首饰龙、拼字龙……琳琅满目,让人看不过来。万千灯火加上夜色的繁华,交织成了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景象。

  灯会中最有意思的就属鳌江大龙,这可是灯会里的重头戏。许多外地人跑到鳌江来,就是为了来看抬大龙。据说这大龙是鳌江人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仓或是庆祝丰年而盛行的,它兼具历史、人文与艺术价值,还在20xx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这大龙约有三四间房那么大,要一百多号人来抬。抬龙者身穿红服,头戴金帽,十分显眼。龙口中的舌苔上躺着一颗明珠,上唇的背面是一座小亭子。龙身有着金灿灿的鳞片,与抬龙者的金帽相映成趣。四周黑压压一片:男人、女人、小孩、老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到处是相机“咔嚓”“咔嚓”的声音,到处是闪光灯发出的亮光,到处是议论声。

  在灯会中,总会有小贩摆摊儿卖汤圆。汤圆可是元宵节非吃不可的食物,象征着“团团圆圆”。把汤圆下进锅里,让它们在锅里“咕噜咕噜”地待着,单看它那白白胖胖的样儿,闻闻那种清甜的香味,就够你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何况是,一大碗一大碗地盛上,大勺大勺往嘴里送呢!把一两粒汤圆送进嘴里,顿时唇齿留香,生出甜甜糯糯的感觉来,咬开汤圆的`皮,里面便流出汤圆的馅儿。可能是芝麻的、紫薯的、花生的、还可能是红枣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无论它是什么馅儿,都非常之美味。

  元宵节就这样在汤圆的香味、在灯火、在大龙的欢送中走向尾声,但我们仍然期待着下一个元宵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3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东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而我的家乡——河南的一个小县城里,每年的元宵节都要上演一场十分热闹,盛大的民俗表演。

  元宵节这天,我们中原人既要吃元宵,又要吃饺子,不仅寓意团团圆圆,还寓意招财进宝。

  元宵节这天早上一大早,我们就开始煮元宵,一个个元宵像一个个又白又胖的小精灵,在锅里游来游去。吃元宵要趁热吃,不然凉了也就寓意团团圆圆“凉了”。

  吃完元宵,就是整个元宵节的.高潮了,虽然比春节晚上了十五天,但人们的兴趣依然不减,毫不逊色于春节。人们早早的来到观看民俗表演的指定地点,等待着队伍的来临。

  民俗表演里的队伍有舞龙的、舞狮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等等。人们边走边表演,舞龙的在空中变换着各种姿态,犹如一条真龙在腾云驾雾,更有“双龙戏珠”等等;舞狮的一会儿翻个跟头,一会儿逗着两边行人,一会儿眨眨眼,俨然一个真狮子,威风凛凛;踩高跷的脚踩半人多高的高跷,就像平常人一样行走自如,还能翻跟头,踩高跷的脸上还画着各色的脸谱,红色的是关公,手里拿着一把青龙偃月刀,白色的是曹操手里拿一把补刀。

  还有花车表演,人们把车装扮成各种神话故事里的场景,上面站着相对应的神话人物,比如西游记、八仙过海等等。

  看表演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放眼望去,到处人头攒动,从天上看,到处黑压压的一大片,就像是一条巨龙,盘踞在小县城里。

  看完了民俗表演,还没完呢。到了晚上,人们开始赏花灯,虽然比不上大城市里的花灯,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一个一个的小灯缠绕在树上,好似一颗长满了小星星的数;一根根管状灯管悬挂在半空中,就像是流星似的。更有猜灯谜活动,每一个灯上都有一张纸条,让人们猜。

  看完花灯,元宵节才正式结束。怎么样?经过我的一番介绍,是不是特想感受一下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河南民间剪纸历史悠长,在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钞》中就有一段描写出售剪纸的盛况,由此看来,早在宋代剪纸已经在民间流传起来了。

  剪纸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从前有一个叫做“花丫头”的人,她只能靠剪名堂纸来赚钱养活自己可是奔忙一天只能赚几分钱。她心里想着肯定是我技术不好,剪出来不好看,所以没人买我的剪纸。她四处拜访,偶然间她看见路口有一位老奶奶在给别人剪纸,老奶奶手上的剪刀像活的一样,转几个圈就完成了。花丫头立刻前去拜师,可老奶奶不紧不慢的从后背拿出一把剪刀说:“孩子,你把它磨好,再来找我。”花丫头日复一日地磨,磨石也换了一块又一块,花丫头在这个艰难的磨剪子的过程中,技术不断提高,终于磨了一年,把剪子磨尖锐了,可是她再去找老奶奶却再也找不到了。他拿着老奶奶的剪刀去剪名堂纸,剪得差不多和真的一样,从此花丫头名声大起。

  剪纸要的是耐心,手不能乱抖动,剪错一下,这张纸就废了(但可以废物利用哦),眼也要集中注意力。想要好看不只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心平气和,心不能烦躁,要把自己当成剪刀,这样剪出的纸才好看。剪纸也可以任由你的发挥,任由你的想象,剪出你自己独一无二的剪纸。

  河南剪纸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一张纸和一把剪刀然后“嚓,嚓”几下就完成了;第二种是由你勤劳的双手撕(但是你的指甲必须很长才能做手撕画),手撕画在我们当地可有名了,只要你技术高撕出来可好看,怎么样,剪纸有趣吧!

  我真自豪我的家乡有这样优秀的风俗,希望他永远的流传下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5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在我们辽阔富饶的华夏大地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过年家家户户吃年糕。

  听奶奶说,年糕最早是为年夜祭神的,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了春节食品。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令人回味无穷的口味,成了家家必备的新年食品。

  随着新年的`脚步一天天接近,我这个馋孩子也一天更比一天期盼再次品尝到奶奶做的年糕,因为那是家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年三十一大早,我看见奶奶正忙着买蜜枣、桂花,准备蒸年糕呢!我长这么大,每年都能吃到奶奶从乡下寄来的美味年糕,但从没看到奶奶是如何蒸年糕的。今年正好回老家,我可要亲自“实践”一下。

  只见奶奶把糯米粉倒进竹匾里,在里面加上了蜜枣、桂花,再用勺子麻利地来回拌匀。奶奶告诉我:“这样蒸出来的年糕既有蜜枣的甜味,又有桂花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我心想:怪不得奶奶每年寄好多年糕来,但我总觉得吃不够。我挽起袖子,学奶奶的样子来回搅拌,好像已经闻到了年糕的阵阵香味。

  接着,奶奶在锅中烧开了一锅水,又在蒸笼四壁用纱布轻轻抹上清油,放入已拌匀的糯米粉,把糯米粉拍结实后,放在锅上蒸。过了一会儿,糯米粉上冒出几个泡泡,泡泡破了,蒸气便冒了出来。奶奶低头仔细寻找泡泡出气处,还不停在上面撒糯米粉。奶奶一边加糯米粉一边告诉我:“这加糯米粉很有讲究,加得不好,年糕有的生有的熟,不好吃。”

  很快,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一笼又香又糯的年糕就这样蒸好了。奶奶乐呵呵地把一碗冒着热气的年糕递给我,嘴里还说:“吃了年糕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啊!”是啊,这一块块年糕不仅带给我们新年的喜庆,更是寄托了奶奶对全家未来生活的祝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6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这天晚上,妈妈带我去逛灯会。路上,妈妈告诉我,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或小正月,我好奇地问妈妈元宵节的由来,“它呀!是在东汉明帝时,提倡佛教,听说有僧人在这天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于是便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自此之后,便逐渐成为了民间盛大的节日,也就是元宵节。”

  灯会上人满为患,进去的人络绎不绝,到处都人头攒动。

  远远地望去,就如同绽开的焰火,炽而美丽。粗略地看看,有手提的装饰灯、可爱的动物灯,精巧的建筑灯……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啊!会场上灯灯都在争奇斗艳!

  装饰灯中好看的是荷花灯。这个灯姿态万千,仿佛有着万种风情,金苞待放的荷花灯,最中看娇嫩,软软的荷花瓣白中透红,红中透紫,水灵灵的',多像一个白皙又娇羞的姑娘。薄薄的花瓣中,隐隐可见嫩黄色的花蕊。我看,要不是它发光,不然,我还真以为是真的荷花呢!

  “花果山”这个灯造型十分精巧。

  “齐天大圣”的令旗插在山顶无比威风。山上山下都是孙悟空的猴子猴孙,有两只可爱的猴儿在山顶眺望戒备着,还有两只倒挂在树上一边荡着秋千,一边吃着桃子。仿佛吹一口气,就能下来蹦蹦跳跳似的。

  “故宫”的缩影版同样也很壮观。

  城中四角,是玲珑奇巧的角楼。中心点往北是御花园,其间,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整个错综相连又井然有序又无不惟妙惟肖。不愧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啊!

  直至很晚,灯会才在灯火燃尽后翩翩落幕。

  我不禁沉思:有的习俗为什么能留存这么久呢?

  良久才终于明了了——故事让中国的精神流传不息,节日使中国的习俗薪火相传。

家乡的风俗作文7

  虽然我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端午的习俗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呢!那时,四周不是高耸入云的高楼,而是连绵起伏的青山。那时,只要一听到端午节我就喜疯了,因为端午节可以和奶奶去打午时水,还能放纸龙、采草药!

  说起打午时水,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呢!从前有一个穷人,他每天只能吃米糠,他家门口有一口井,紧连着龙宫。一天,玉帝让龙王去降雨,结果下了三天三夜,洪水泛滥,妖魔鬼怪也出来祸害人命。水神得知后火冒三丈,便跑去与龙王大战了300个回合,终于把龙王斩于刀下。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起来,他们非常感谢水神,便在端午节的中午打水,美其名曰:“打午时水”。

  “奶奶,奶奶,可以去打水了吗?”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拎上两个大水桶,我们就出发了。经过了许久的“漫漫长旅”,终于到了水井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威风凛凛的水神像,他双眼炯炯有神,身材魁梧。奶奶在他的'面前拜了几拜,我也步履蹒跚地走过去,有模有样地学着。眼前还有一条犹如长龙般的队伍,每个人都拎着一个水桶。有的正相互唠着嗑,有的则翘首以盼,不停地踮脚张望……我排在队伍中间,心里特别好奇,午时水到底长啥样嘞?是不是和普通的水有所不同呢?看着眼前的队伍越来越短,我也愈加兴奋了“奶奶,奶奶,轮到我们啦!”奶奶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靠近水井。她小心翼翼地提着水桶,把轱辘往下放,水盛的满满的,阳光反射在水中,像一大桶水晶一般亮堂。“奶奶,奶奶,我渴了!”“那也得到家才能喝。”“那你抱我看看午时水嘛。”“哇——”我惊讶地叫出来。水井的周围都贴着红色的纸,上面写满了“福”字,那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祈祷着家家户户都能安康福禄。

  打午时水是融欢庆娱乐为一体的。端午节,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愿望,它会一直流传下去,也会留在我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8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许多自己的风俗习惯。

  每到清明节,我们新昌就会打糍粑,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风俗活动。

  糍粑有许多种样式:白糍粑、红糖糍粑、青糍粑等。但别看它们样式千姿百态,口感就是一个字——软,软得可以和棉花糖相提并论。吃一口,糯米浓厚的香味立马充满了口中,瞬间感觉自己的味蕾在爆炸。

  每到清明节,我奶奶家都会打糍粑,这对我和弟弟妹妹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毕竟甜食不都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吗?

  清明节的前一天,我们村便在打糍粑。一大早,我就来到了我二伯伯家。只见有许多人都在等待打糍粑,还有一口大大的用来打糍粑的石臼。看来这是要大干一场啊!

  开始了,只见二伯伯从厨房端出了一大桶煮熟的糯米来,将它倒进了石臼里。接着二哥哥拿起了一把巨大的“雷神之锤”向糯米团砸去,二伯也常抽空将面团翻了个面。就这样几个轮回后,原本松散的糯米,开始变得紧实了起来,渐渐像一个面团了。

  这让在旁边看“戏”好一会儿的我跃跃欲试,好不容易从二伯伯那请求了好久才得到的机会。本以为可以大显身手,秀一下操作了,因为我认为这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啊,但没想到,大意了!

  我刚握住木柄想往上一抬,可这石锤却如同灌了铅一样沉重。不管我怎么使劲,或者是怎么使出洪荒之力,都无济于事。而在一旁的长辈们却都哈哈大笑,让我十分尴尬。哎,看来我想举起这把石锤,还需要些时日呢。

  又过了一会儿面团终于打好了,大家将它摊成一个面饼割成长条状,抹上红糖,卷起来,糍粑就做好了。

  吃一口,“嗯——”红糖的味道在口中弥漫。外衣软软的,真有种在吃棉花糖的感觉。我的心仿佛跟着这软绵绵的糍粑飞向了天空,躺在软绵绵的云朵上一般,别提有多惬意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9

  端午节是我们国家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习惯,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节目来纪念这个日子。我们这边当然也不例外,举行活动的节目也是非常多的。当然其实各地的习惯都是差不多的,不是赛龙舟就是吃粽子,洒雄黄酒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会在门口的地方挂上艾叶和菖蒲这类东西,具体的效果我也没有细问,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一边吃粽子一边看龙舟了。

  在端午这天,必定是要赛龙舟的',我们往年的龙舟竞渡是非常激情的。“端阳的下午,小孩们都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他们都会挤去码头或者河边,掌声,呐喊,尖叫,口哨,锣鼓让你听不见你自己在说什么。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龙舟让你目眩神移。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没有亲眼目睹的人是没有办法体味当中的激动和振奋的。”而且谁划龙舟赢了还会被人表扬,说明我们这个村的村民比较厉害。现在赛龙舟也都带有一点比赛的性质,几个村组合到一起,大家进行比拼。

  我们每年都是如此,在岸边上吃着粽子然后看大人们在下面进行比赛。以前我小的时候,我爸爸也是一个龙舟的选手,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了,划龙舟还是很需要体力的,我爸爸年纪不小了也就不去赛龙舟了。不过现在可以带着我在岸边观看,端午节日还是快乐的度过了。每年到这个节日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有好吃的粽子有好看的龙舟,我们这也有自己的风俗和民俗,可能跟全国各地都差不多,但是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只有走南闯北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不同。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在除夕的时候,很多人是在晚上吃年夜饭,在有些人的老家叫做过晚年,可是在我老家过的可不是过晚年,而是赶年。

  什么叫赶年呢?我的家乡是充满神奇的湘西,少数民族聚居,而过赶年就是湘西民俗一大特点。关于赶年有几种说法,而我听老一辈的说法是,因为在我们老家很久以前的时候,经常有人会过来要债,让人还钱,因为除夕未吃团年饭的时候不能窜门,怕不吉祥。人们就把年夜饭改在了凌晨吃了,上午就不怕其他人过来要债了,是不是非常奇特。

  就在早上三四点起床,鞭炮烟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忙活起来了。我们晚辈被叫醒了要给长辈拜年,长辈就给我们发红包,当每个人人都起来了,我们要看烟花,看完了就必须吃饭了。这菜它要按规矩,最重要的就是菜一定要有十二个,寓意在这新的一年里月月红。长辈喝酒,晚辈喝饮料,晚辈敬长辈,要说吉祥的话,如:“祝你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你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等等。吃完了饭,小孩子又开始放烟花,直到天亮,过赶年就结束了。

  除夕,在我老家里,除了过赶年,还要拜山祭祖。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一起去祭祖,我们先在逝去的祖先坟前烧烧纸钱,然后点燃三根香插在坟前,再拜三下,最后再放一个鞭炮,就可以了。

  到晚上八点,每家每户都整齐划一的打开了电视,看着欢天喜地的春节晚会,每个人都吃着热乎乎的饺子,这期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给我们压岁钱,这一个习俗就是家喻户晓的守岁,我们湘西守岁的习俗是要烤大火(除夕的火、元宵的灯)守到大年初一凌晨,到时又会烟花齐放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这叫送年,也寓意辞旧迎新。

  除夕很快很快的.过去了,又可惜又快乐。可惜的是时间过的太快了,快乐的是大年初一是我的生日,过年就是这样。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我们国家有着许许多多的节日,比如:重阳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这些节日在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

  春节,在我们这里的习俗可有着一大筐!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家的亲朋好友都会纷纷来到我们家吃上一顿上好的年夜饭。吃完了年夜饭以后,我们小孩子便会拿着鞭炮自由自在的玩,大人冷着在家聊天,大牌,或者看电视节目,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直到很晚我们才睡觉,临走时还依依不舍的告别呢!

  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人早早的便起了床,然后便喝上一碗我最喜欢的鸡蛋枣子汤,再搭配一碗香喷喷的水蒸蛋,一个早餐就这样被我们吃光了,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新的一年便随之开始了。我和爸爸就去亲戚家拜年了,拜年是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因为可以收到大人们的压岁钱,用来买我最喜欢的东西,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你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的腰包也会随时变得鼓鼓囊囊的,哈哈,相信你已经猜到了。因为大人们都给我压岁钱,每人给两百元,腰包就鼓鼓的吧!到了傍晚时分,夕阳随着天空中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烟花,慢慢的下垂下落,那一刻真是太美丽,太开心了!

  我们家一般是腊月二十四开始打扫屋子,然后给灶王爷上好香,保佑我们一家人一年平平安安的,被上香的`时候,要非常的严肃,要诚心诚意,这样灶爷就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保佑我们家平平安安。二十五开始做腊肉,奶奶做的可香了,我们狼吞虎咽地吃,才五分钟,一排五斤的腊肉就被我们吃光了,我们战斗力可是很惊人的!腊月二十七开始贴对联,妈妈说贴福字要倒着贴,这样就代表福到家了。大年初一下午,一人托个盘子,盘子上再放一个“平安”——苹果,寓意着平平安安。大年初一走一走最亲的家人家里,初二开始走亲戚家,一直走到元宵节才能结束。

  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你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呈献也有许多种,而枫泾古镇便是中国古老文化之一。每到元宵佳节,便会看见满街悬挂着的花灯,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元宵的气息,听着充满喜庆的鞭炮声。我最喜爱的风俗便是猜灯谜。

  元宵当天,大家一家一起去枫泾古镇游玩。一到那里,我一眼看见的便是那喜庆的颜色——红色,就连湖面上的河灯都带着每一个人的愿望一起飘向远方,长廊上挂着一排火红火红的`灯笼,灯笼下飘着五颜六色的彩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谜语,我被这热闹的场景感染了。

  在一个灯笼前我停下脚步,小心地摘下一张灯谜纸,上面写着:早上不说,晚上不说。我开始认真考虑起来:句中的两个“说”字说明应该是言字旁,然后……我有些迷茫,突然,灵机一动:对了,一天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句中提到早上不说,晚上不说,那不就是中午说吗?言字旁加上一个“中”,不对,没有这个字,但可以把“中”换成“午”,不就是“许”字吗?我兴高采烈地拿着彩纸给了志愿者姐姐,并说出了我的答案,志愿者姐姐朝我微微一笑,只见她从麻袋中拿出一个玩偶递给我,说道:“恭喜你!小妹妹。”

  拿了奖品,我又迫不急待地找了一个花灯,小心地摘下,上面写着:金木水火。我心想:金木水火……是土吗?不是少了一个土吗?我慢慢地走到志愿者姐姐面前,小声地问道:“请问是“土”吗?”她摇了揺头,说道:“不对,小妹妹再想想。”我又考虑了一会儿,还是没能解出来,于是志愿者姐姐告诉是“坎”,我反过去再一想:少了一个“土”,而“少”或其他有关的字都和“土”字不可以合成字,只有和“欠”合起来才组成“坎”,我这才恍然大悟。

  通过今年的元宵节,我似乎明白了,猜灯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游戏,而是重于在让人灵感突至,悟出谜底时的拍案叫绝,而又回味无穷,源于汉字的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让大家增长常识,获常识在课堂之外,启迪智慧于娱乐之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家应该传扬这种文化。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中国的传统节日数不胜数,要说热闹,那定是春节排第一,要说到团圆,大家会立马想到中秋节。而能把两者集于一身的,就是我们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了。

  相传,在汉明帝的朝代,有一位宫女想要投井自尽,被大官东方朔拦下。一问才知,由于没法和家人团圆,这位宫女一时想不开便出此下策。为了帮助她,东方朔扮成算命先生到街上为路人赠签,殊不知每个人抽中的签上都写着:正月十五有大火。人们以为是上天示警,害怕极了,把这件事禀告了汉明帝。

  汉明帝十分苦恼,找来东方朔出主意,东方朔顺水推舟,建议正月十五那天给火神供奉汤圆,再让人们挂上灯笼,营造火光的假象,以便瞒过玉帝。汉明帝听从建议,派出宫女出宫教大家制作汤圆,那位想要投井的宫女也得以出宫,一见家人。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果然没有大火,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平安地和家人度过了一夜。

  后来,每个正月十五,挂花灯,吃着汤圆,和亲人团聚一起,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俗。

  虽然我没有亲眼目睹过灯会,但是,对于汤圆,我还是了解一些的:将黑芝麻和花生打碎,加入白糖,搅拌均匀后冷冻,就是汤圆馅了;再将糯米面粉和成面团,醒一醒;最后把醒好的面团包入馅,揉成圆形,等水开后,下锅煮熟就好了。

  煮好后的汤圆,变得晶莹剔透,但依然保持着纯白,看上去肉嘟嘟的,十分惹人怜爱。一口下去,馅从里面流出来,冒着热气,香气扑鼻,那花生的`香味,甜而不腻,柔软的馅皮入口即化。这美味,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畅谈着故事的精彩,欣赏着灯会的绚烂,品尝着汤圆的美味,祈祷着家庭的团圆。这,便是元宵节的魅力。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虽然现在很少地方保持着原有的习俗,但我还是要说两句。

  金华还保持着端午和元宵灯会的习俗。

  其实,可以说金华的端午节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金华的端午节是不完整的.。以前正版的端午节在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灶头及床上悬挂菖蒲、艾草,认为菖蒲、艾草可以驱鬼辟邪。还有流行的挂香包、推端午船驱五鬼、“驱蚊虫娘”这些独特的习俗现在都落空了。

  另一个就是金华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旧时灯会都在元宵举行,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般于农历正月初十起灯,廿日散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兴。

  金华灯彩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绚丽多姿龙灯是灯会的主灯,龙灯中最有代表性的数"桥灯"一般均有百余桥一节为一桥,长者数百桥,甚至千余桥桥灯分"龙头"和"灯桥"两部分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龙形状外校棉纸,描以彩色龙磷云彩腮挑龙须,嘴衔龙珠,四支擎有各种彩灯,背上插旌旗数面,上悬"天灯",下挂"地灯",制作极为精细灯内燃点蜡烛,色彩鲜艳夺目灯桥下托木板,每板长2 3米,阔18厘米,厚5厘米,板两头各有一孔,间距70厘米,用以接灯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龙尾是最末一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迎桥灯主要阵式有:"钦索箍" "肚里滚" "青蛇溜" "麦饼挑" "荷花旋" "剪刀股" "双开门" "绕房柱"等极为精彩惊险。

  金华也是改变的城市,希望越该越好,日新月异。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回到老家,心里可开心了,新年风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常见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姥姥姥爷满脸喜悦,高兴地忙碌着。对,今天大家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下面,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伙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姥爷姥姥这个时候候可就忙咯!吃年饭,是新年的要紧风俗之一,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大伙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块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伙总有不少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同的',只须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间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姥姥一个……大伙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大家便团聚在一块看春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伴随1、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漂亮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大概是每一个地方都有些风俗,大概是大家家乡特有些一种风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每一个地方的新年风俗多少都有的不一样吧,你们是否也该让我长开眼界了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3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05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21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09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1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6

家乡的风俗作文03-05

家乡的风俗作文09-28

家乡风俗作文11-04

家乡风俗的作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