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11 16:26: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精选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1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时间计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欢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场景,通过学生们的倒记时导入新课,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七个环节: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感知,激励学生再课堂上认真思考,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体验1秒与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如:阅读短文《小宇的一天》帮助学生理解,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2、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各种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用钟表记时,来看看学生60秒能做些什么事情,加强学生对1分=60秒的认识,从而感知60秒。

  3、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教学中,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学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给学生留出时间想一想,然后再与同桌学生交流,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

  4、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课堂上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人。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是正确的,就是最好的,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总想辩解。这时,我就会对学生说:“比一比,看谁最懂得尊敬别人,能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这样不仅使急于辩解的同学静下来听,更促进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完整。同时,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当在课堂上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常常常会留给学生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会用“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来平息他们之间没有结果的争论。这时候学生往往听得最认真。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我能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决不设计包办代替。努力设计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地思维。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2

  一、转变教学中的观念,变教为导

  在过去,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学习,而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转变过去以教学生为主、以导学生学习为主。它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主动学习知识。由过去的偏重结果变为现在的偏重学习方法。这时,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

  我首先设计了逛钟表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然后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让他们观察简单的钟面上有什么,怎样记住时针、分针、秒针等,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值得一提的是,近似整时的学习是本课难点,教学时,我有意模仿生活中看电影的场景,把数学学习植根于学生生活经验之中,充分尊重学生这一极具人文色彩的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的“生活化”作用,妥善引导学生在数学应用中提升数学理解的质量。但在这一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运用还不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有所设计,这也是我们今后学习、交流、教研的一个重点。

  二、变作业为游戏

  在过去,教师偏重于学生的“双基”培养,上完新授课以后,紧接着就是一大堆的作业练习,在新课标中,“双基”仍然很重要,但是,学生获得“双基”的途径却有重要的变化,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得“双基”,轻松愉快的环境这是新课标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认识钟表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把作业编成的游戏,如:比一比、动手摆一摆、拨一拨钟面、画钟面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去巩固所学的"双基"。当然,转变观念不是否定,过去在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法、经验等,我们也要把它们融入新课标下的教学中去,如:循序渐进、点面结合、照顾全体等。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数学要尽可能要把学习内容置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变书本数学为生活中的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为了下一学期更好地工作,现作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中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多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加强转劣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

  总之,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使学生因乐学而好学数学,使学生们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4

  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应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任教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那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资料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一样的方法就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光。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用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资料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到达十分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资料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用心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主角,不仅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能够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5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三年级数学教材采用的是苏教版,课前我钻研教材,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定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不仅缩短了导入新课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比较容易的获得知识,从而简化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自身的厌学情绪,我通过与学生聊天来获得具体学生的信息,对症下药,效果比较明显。

  2、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也不算少,我针对这个现象也做了比较多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就是让成绩好点的同学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实现共同提高。

  (2)作为教师每天都做好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并努力实现。

  3、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写字风格和写字速度,课堂上有老师监督字写的还比较正规,但是家庭作业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字迹比较潦草。这与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关,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与家长交流反映是非常及时的,通过一段时间与家长沟通,学生字迹潦草的现象也有了一些改善。

  4、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

  现在几乎每个数学老师都在说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太差了,计算题失分太多,以至于成绩不够理想。我们班的学生也是一样,对于一步的计算题,老师要求用竖式计算,学生就用竖式计算,可是对于教师没有要求的计算题学生不习惯在演算纸上计算,而喜欢口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想了许多的办法都不能很好的纠正这个问题,没办法只好采取了做错一题要罚做五题的措施,不过效果也有一些,这次期末考试两个班的失分率降低了许多,值得欣慰。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时间可以使我们的经验不断增加,努力学习,不断反思,我相信我们的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6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有少数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教学,很好地把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与秒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拨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只有个别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7

  本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他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处罚,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主要内容有: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在教学中发现两个教学安排上的特点:

  1、本单元的例题与习题,真实、自然的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

  2、教材逻辑地设计了一个个拾级而上的台阶,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学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

  1、运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以达到自主理解算理为核心。如:教学“42÷ 2”时,引导学生运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并借助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这个单元的例7。在此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较熟悉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个过程可以省略。力图继续渗透可以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2、勤于思考,有效学习。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将思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操作、观察、叙述、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叙述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领悟。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仅仅在关键处给予点拨:说说,“5”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6减4余2,这个2表示什么?接下去该怎么计算?”“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3、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课标实验教材的特点尽量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有用,但有些数学知识点并不河南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是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学生对蔬菜批发市场的情境并不是很熟悉,但对自己喜欢吃的蔬菜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个问题:“这些蔬菜你都喜欢吗?”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自然引入新课。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放弃口算,用竖式笔算的方法来解决口算问题。这可能是因为以前学的笔算方法已经在学生的脑中根深蒂固了,自然会影响学生后面知识的学习,面对这一问题,我选择了比较保守的方法。看图学习例1的计算方法,我先运用课件与孩子们探究算理。明白算理后,孩子们面对16×3马上能想到把 16分成10和6后再算。例2只是在末尾添加0,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比较末尾没有0的乘法和末尾有0的乘法,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通过孩子们自主探究,引导他们一起总结了口算方法: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然后把乘得的积相加;当末尾有:“0”时,先把末尾的“0”省略,先算“0”前面的数,最后在计算结果里把省略的“0”补上。

  反思本节课教学我认为口算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的,因为这部分知识在学习中如果掌握好了,对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都会有提高。但是在练习时还是有部分学生喜欢惯用列竖式的方式进行口算,我就采用让学生多说口算过程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并逐步简练口算过程,争取让所有的同学都掌握口算方法。如:出示 16×2=让学生说出口算的三步骤

  1)把16分成10和6。

  2)10×2=20 6×2=12。

  3)20+12=32。在学生熟练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说出第三步。如:13×6可以直接说出60+18=78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逐步习惯并掌握口算的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9

  1、在口算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2、加强估算的教学。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展示出不同策略的估算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让学生探讨在估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一些普遍规律。放手让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找被除数的近似数原则:一是接近被除数,二是便于口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3、教学笔算除法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笔算除法的教学中,竖式的写法是一个难点,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此时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在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的写法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笔算除法的过程。让他们自言自语、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教学除法的验算时,让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但解决一些灵活性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10

  1、备课要细致:例如发给学生年历卡,不必四张全发,男、女同学可各发一张,避免有的同学手里卡片太多,而不知道看什么。再如,让学生验证闰年的年份是否都能被四整除时,不要给学生三个年份,毕竟是四位整数除4,很多同学很不情愿进行这么复杂的计算,所以可以把三个年份,分别分给不同行的同学来验证,一行同学只验证一个年份即可。

  2、把课堂上的发言权还给学生:任何情况下都要给学生机会先发言,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来说。

  3、教师引导要明确:不管教师提出什么问题,应该非常明确。

  4、提高教师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当教师发现一些同学看不明白年历卡时,应果断地将年历卡投影,讲明如何看年历卡,不应草率了事。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11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为了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整节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以制作年历为主线,层层递进,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评价和游戏带进课堂,开放问题、开放教学形式、开放学习评价,时刻关注着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发挥了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始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与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意交融,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星期的循环和日期的连续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体验上要达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情景里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同时作业也要注意层次性,教师在编排练习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避免差生吃不好,优生吃不饱。努力做到编排练习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13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营造宽松环境,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前导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戏告诉学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课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间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创设情景, 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而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三)、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孩子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四)、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14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1.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发现并提出生活中可探究的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的,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在本课中,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例题统计表换成本班学生参加合唱、英语课外小组部分学生名单,学生感到十分亲切自然。学生自己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积极性。

  2.从学生的思维出发,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索、展示交流、感悟发现的机会。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示出参加合唱小组的、参加英语小组的以及两组都参加的,并且从设计图中很容易地算出参加合唱小组和英语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引发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从中领悟集合的数学思想。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07-28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1-21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09-18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1-21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10-24

三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学反思3篇12-17

第一单元的教学反思(原创)03-02

混合运算单元数学教学反思12-15

第九单元数学的教学反思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