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结构教案资料1

时间:2021-12-16 12:16:06 教案 我要投稿

《孟子》思想结构(教案资料)1

㈠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他认为人性皆具有善端,人生一切善行,国家一切善政,都是此四善端扩而充之的结果。若善端尽失,则无礼无义;无礼无义,其与禽兽何异?人性的完成,道德的完备,在于后天不断的存养扩充。所以善端虽小,如能推扩充实之,以仁善之心行仁善之政,那么看到人民遭冻馁、罹灾患,必然怜恤之、拯救之、保爱之,这就是不忍人之政。世间一切有益人类的伟大功业,其起源常不外是由于心中的一点善端,只要能扩而充之,则世人并受其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成河。这里孟子以泉、火为喻,极写扩充之后,不但足以事父母,更可以保有四海。 至于善端的扩充,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就个人来说,能扩充善端,从事于个人的修养,就可以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是独善其身的表现。就国家来说,从事于人群的服务,就可以推行王政,功至于百姓,而保有天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是兼善天下的事业。 其实,在政治上我们固然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发扬恻隐的仁心,随时替人设想。众人总爱评论现今社会的各种乱象,而多所感慨,如果我们深一层探究,是不是由于大部分人都没有扩充其不忍人之心,才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㈡不须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本能(良知良能),亦即孟子性善说里的四端。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 儒家肯定人与人之间必有某种适当关系,再由此界定伦理上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这两种关系正是“孝”与“悌”的基础。孟子此章特别说明孝悌是每一个人的良知良能,是不经学习就能行,不经思虑就能知的。小孩子的生命经验极为单纯,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和兄长的呵护成长,所以等到年龄稍长,自然对父母孝爱,对兄长尊敬。 行孝守悌,可说是十分自然的事,并不须用尽脑力去学习,有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如蒙蔽本心,不孝不悌,必然无法立身处世。反之,如果人人都能扩充良知良能,那么家庭自然和谐圆满,社会自然和谐安定。 ㈢口之甘美味,……,是性。但这性,并非孟子所说“性善”之性,而是“生理欲望”之性。所以有德的君子,不会以生理之性为性。 孟子当时有人认为食、色、声、安佚等,都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可以求得的观念,对“性善”“生理欲望”加以分辨,生怕会误导大家都去追求这生理官能的享受,而忽略善性的存养与扩充。即食、色之性是属于生理欲望的性,仁、义、礼、智之性是属于淳然至善的本性,二者必须加以区隔。虽然这两种性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一种是可求而不必可得,一种是可求而必可得的。可求而不必可得的,这里面还牵涉到命有定分的因素在,是自己无法全面掌控的。就像食、色之类,不是自己想要就可以得到的,如果要强求,必定会走到作奸犯科的死路上去。所以孟子不认为这是性。至于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这些关系固然也有命的成分在,但是却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因为仁、义、礼、智都是我所固有的,并非从外附加的,都是可求而必可得的。所以孟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性,这才是大家所要全力追求的。 ㈣本章旨在证成善性为人所固有。与孟子同时,讨论性的善恶问题的,除了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之外,据公都子所说,还有“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与“有性善、有性不善”两说。前者举“文、武兴…则民好暴”为证;后者举“以尧为君……王子比干”为证。孟子则主张“性”本来是善的,是人人都具有的。只要存养他,就能为善;如果放弃他,就成为不善。存养与放弃,都是后天的作为,与先天的禀赋是无关的。 他认为恻隐之心、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此“四端”是性善的本源,而“四端”所系的仁、义、礼、智,就是人在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表现。有此四端,人便成其为人。有恻隐之心,便能仁爱怜恤;有羞恶之心,便知礼、义、廉、耻;有恭敬之心,便会谦让有礼;有是非之心,便晓得去取正误。假使失去这四端之心,则与禽兽无异,孟子直斥为“非人”也。 善性虽人所固有,但人受环境的影响,在种种情况下,可能一时迷失、犯过,甚至为恶。而人世间也存在许多人为的不善,如据孟子人性本善之说来看,这是善性一时被蒙蔽了。假使人能努力存养扩充此善性,便能成圣、成贤;反之,则为盗、为奸,这不是本性有所不同,而是不能时刻警醒以尽其性的缘故。所以我们实在没理由自认无此善性而不能为善。 二、存养善性 孟子认为人性有善端,而此善性,需要认真存养才能发挥功能,成为君子圣贤。本节收录“牛山之木尝美矣”、“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仁,人心也”、“钧是人也”、“人之于身也”五章,以说明孟子“存养善性”的主张。 人有善性,要善加存养;自暴自弃的人,乃不知存养。而学问之道,最要紧的在求其放心。至于存养之道,则要养其大者,不能以小害大,因贱害贵。 ㈠《告子》上·八:析论牛山有生长存养草木的本性,这种本性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而且时时刻刻也都在育养草木的。人天生就有良心,这良心也是时时刻刻能够发生它的作用,如果人依着良心来行事,那么所言所为,就能合乎仁义。这个良心是与生俱来的,也称为仁义之心。 牛山的树木被斧斤砍伐了,新生的嫩芽又被牛羊吃掉了,所以变成光秃秃的,这不是牛山没有生长存养树木的本性,而是外在的力量戕害了牛山育养的本性。 人也会做出不合仁义的事情来,那是放失了良心的缘故。一个放失了良心的人,经过一夜的清静休养,也能培养出一点清明之气。有了这一点清明之气,与一般人的所好所恶,相接近的也只有那么一点,但是醒来之后,与物交接,难免又要受到物质的诱惑。如果存养本性的功夫不够强,不够坚定,这些夜里滋长出来的一些清明之气又会丧失掉,而做出不合仁义的事情来。这种情形一再地反复产生,形成了惯性,遮蔽了良心。表面看去,这个人好像没有良心,其实他能自觉良心的存在,做错事也会羞愧痛苦。无奈只是敌不住外在的诱惑,良心的力量冲不出心魔的重围,因循苟且,遂成为十足的坏人。于是大家就认为他没有仁心善性,生来就是坏人,难道人真的没有善性吗?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所有的恶习都是后天沾染的。譬如考试之后,成绩不够理想的人,都会自责考前不用功,这证明他有良心--善良的本性,才懂得自责与后悔。不过这种良心发现之后,便应该好好用功,加倍努力。否则一受外力影响,又会偷懒贪玩,下次考试时,成绩仍然不理想,看在大家眼里,以为这是生来就偷懒贪玩的劣根性。难道是真的没有善良的本性吗?其实不然。所以孟子告诫我们要把持本性,不要丧失良心。 ㈡《离娄》上·第十章: “牛山濯濯”说到人心因不用不思而迷失,人生便也因心之迷失而沉沦。但什么叫做不用或不思呢?就是不顺着他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做决定。什么是本性?那就是仁义。 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乃天理之当行,无人欲之邪曲”。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这“安宅”与“正路”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但是却有很多人漠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而弃之不顾,白放着人生美好的大道而弃之不行,结果徒然使自己陷溺于冲突矛盾、痛苦迷惑之境,这不是很悲哀吗?这些人就是“自暴自弃”的人。对自暴自弃的人,跟他说什么话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信仁义,所以也就“言非礼义”;跟他一起从事事业也不能成功,因为他不能“居仁由义”,处处都会和社会环境相冲突。像这样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真是可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自放其良心,不能存养善性。 人生在世,父母是我们最好的保护者,老师是我们最好的指导者,听从父母或老师的指引,就是属于“居仁由义”的事,但是有些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往往无视于仁义,到头来成为问题青少年,这不是很悲哀的事吗?读了此章,真要好好思考反省啊! ㈢告子》上·第11章:孔门有三千弟子,最被孔子许为好学的是颜回。颜回的成就属于德行科,可见孔子的教学最终目标除了知识的长进外,最重要的是道德的培养。孔子的道德总概念是“仁”,孟子则开展为“仁、义、礼、智”四项,四项之中,孟子尤重仁、义,认为仁、义之心是人的良心本性,一切道德的培养要依乎仁、义来发展。孟子说仁是人心,是人之安宅;义是人路,是人之正路。做学问如果不依仁、义,所学得的只是外在的知识。试看有些知识分子学问渊博,但是枉法坏纪,作奸犯科,这种学问要了又有何用?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是一语中的。学问之道最重要的是把放失的仁、义之心找回,然后掌握住这颗心,无论进德修业,或是待人处事,都不至于有所缺失。“求放心”,就是求其本心,也就是仁、义之心。能守住仁、义之心,不让它放失,这是存养的学问;胡思乱想会放失仁、义之心,因而必须时时警惕谨慎,这是慎独的学问;心已放失而把它找回,这是善于反省的学问。 ㈣《告子》上·一五:人身有五官,所谓五官是指耳、目、口、鼻、心。耳之官职司听觉,目之官职司视觉,口之官职司味觉,鼻之官职司嗅觉,心之官则主宰人的思考。五官虽都是人体的一部分,但只有心之官能思考,孟子就把心之官视为“大体”,其余不能思考的器官视为“小体”。 一个人若能用心思考来行事,这就是所谓的“从其大体”,因为心之官的思考,能令人辨别是非善恶,于是能谨言慎行,进而合乎仁、义、礼、智,这样就能修养成为“大人”。反之,如果舍弃心之官的思考,完全任令耳、目等器官的嗜欲发展,耽溺声色之娱,而不辨是否合于礼、义,那就与一般动物

【《孟子》思想结构教案资料1】相关文章:

《孟子》思想结构(教案资料)403-01

《孟子》二章 教案示例101-21

孟子二章 孟子思想 -孟子简介02-08

孟子的德治思想07-24

礼仪培训教案6:孟子的故事(1)02-22

试论孟子的民族思想07-14

论孟子的孝道思想07-14

略论孟子的经济思想07-30

谈《孟子》的仁政思想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