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教案

时间:2021-12-16 20:57:21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是着重于描写植物,描写动物的。古诗《登鹳雀楼》能让我们知道登鹤雀楼时看到辽阔的景物和诗中蕴含的哲理。前两句写景,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示诗人胸襟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青松》这首诗让我们了解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大雪压青松”的图景,触景生情,引出后两句,想象雪后阳光普照,冰雪融化时,青松洁净苍翠的美好形象。《小动物过冬》不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而且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在大自然中,丹顶鹤是一种什么动物?它的生活特点是什么?读了《美丽的丹顶鹤》就会明白的;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树立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13个只认不写的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扩词,正确、规范的书写33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会分角色朗读对话;通过朗读课文,明白课文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能规范的书写生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课时安排:   《登鹳雀楼》—————————2课时   《青松》———————————2课时   《小动物过冬》————————2课时   《美丽的丹顶鹤》———————2课时   《练习七》——————————3课时 课文17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规范的书写8个字。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规范写字。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已经会背诵这首古诗,学生朗读背诵比较容易,但对诗意的理解能力还不够,需要加强对词义的理解。 教学构想:   首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作者做诗的背景,结合图画和重点词语理解诗意,最后指导学生熟练背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生子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背诵课文,认读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对照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   欲穷  入目 更好  上楼  依靠 麻雀   (1)齐读,边读音节边读词   (2)开火车领读。   (3)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指名读课文   4、分组读课文   5、开火车一人一句读课文。   6、范读   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3)出示课文挂图。   (4)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5)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6)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7)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8)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9)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五、重点练习   1、从诗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指生说(依、入、目、上、尽、流)。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4、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5、交流。   六、指导书写   1、出示:欲 楼   2、分析两个字的字形结构:左右结构“欲”左宽又窄;“楼”左窄又宽。   3、线描横再练习写字帖。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回顾古诗,学会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入  欲  穷   指名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三、指导书写。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更、穷、雀”的笔顺。   3、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   背诵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入  目 更  穷  依  雀 课后反思:   课文18  青松 教材分析:   全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诗。 学情分析:   诗歌所描写的景物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非常喜欢青松,也知道青松冬天也苍翠,因此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没有什么问题。 教学构想: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通过听是个录音,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通过观察校园的青松,体会青松的品格。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背诵诗歌。读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谁会背诵?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3、认读生字词   (1)出示:   大雪 青松  高洁 待到  挺直  压倒   (2)齐读、指生开火车领读。   (3)选一个喜欢的词口头造句。   4、指名试读课文。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压:重压。   挺:直立而高耸。   且:而且   (1)指名说说一、二行的意思。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   (2)学生练习读一、二两行。   4、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   “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融化)   (1)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2)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修建青松的样子。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4、练说全诗的意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5、小结全诗。   课文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板书:景  不畏严寒  情  纯洁高尚)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1、自由背诵。   2、同位互相检查。   五、指导写字   1、板书:“挺”分析字形结构,与“延”做比较,区分建字旁右半部分的笔画。   2、用“挺”、“延”组词。   3、“挺”书写时要摆匀称。   4、练习描横。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教案03-08

小学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教案10-1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教案03-09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案03-09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教案03-09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1单元07-23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2单元07-23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3单元07-23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4单元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