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

时间:2021-12-16 20:18:04 教案 我要投稿

<<劝学>>教案

劝学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七律  劝学 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自古雄才多砥砺,从来纨绔少伟男。 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 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凌豪士前。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后检查试背。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2.学生练习背诵。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九)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 (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2.设喻的运用。 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劝学>>教案】相关文章:

<<雷雨>> 教案03-09

<< 认识公顷>>教案03-01

<<金色的草地>>教案03-10

<<圆的面积>>教案03-11

<<采茶舞曲>>教案03-07

<<人生的境界>> 教案03-09

<<拯救男孩>>06-30

<<井冈山>> 教案03-04

<<月亮和云彩>>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