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文字)

时间:2021-11-06 20:11:37 教案 我要投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文字)

课标摘引: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 袁四零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文字)

《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本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在文章中,作者第一文库网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 “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

“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评任任务: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5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二。

学习内容:

一、课前导入,激活学生。

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

不同的建筑,给我们的感受却是相同的。是因为这些建筑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特征”就是指事物外表或形式上独特的象征或标志。今天,我们要学习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自然科学小论文,随着他的介绍去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知识链接

1、关于文体: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也称科学小品,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特点具有二重性,既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又具有文学性(趣味性)。

鉴赏要点:整体解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内涵,了解科普文章的写法;探究精神,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态度。

2、作者简介: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的丈夫,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梁思成从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等文。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著有《营造法式注释》(1983)等专著。梁思成的著作已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1982~1986)。他的专著《中国建筑史图释》于1984年在美国出版。

三、文本研读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围绕“特征”,梁思成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明确:(一)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二)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等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在整体感知。为引入第二、三、四题,达成目标一服务。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九个顺序能不能颠倒?

明确: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臵,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不能颠倒顺序,特征之间有内在逻辑顺序,前两个特征,个别建筑物的构成的构成和平面布臵都是总体特征;结构方法,斗拱,举折,举架都是属于结构特征;而屋顶、颜色、其他装饰都属于装饰特征。对于九大特征的介绍,是由整体特征到局部特征的顺序展开的。结构特征是建筑的主要特征,装饰特征属于次要特征,这是由主到次的顺序。

学生活动: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概括,形成概括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弄清论述对象,学会通过关键词概括,为达成目标一服务。

3、文章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介绍九大特征之后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笔墨写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说出他们的含义和与前面九大特征的关系?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建筑的?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构件和因素。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构件和因素,让人们能通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这种比喻的写法,使得论述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文法??词汇?是建筑的的?惯例法式?或是?规则惯例?。它是约束性,又有灵活性。它是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特征。

前边论述的九种特征是中国建筑具体的特征,回答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是什么?的问题在;后边的?文法??词法?是构成这特征的要素,由此来回答中国的建筑?为什么?会呈现出以上的特征,所以,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由此可见,这篇文章围绕?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论题,先来说明这一论题?是什么?,然后说明?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文法”、“词汇”“可译性”,解释其含义。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形成筛选信息的意识,学会归纳概括,为达成目标一服务。

4、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是介绍建筑的特征吗?

明确: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梁思成先生为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为了建

筑新中国的建筑,建筑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有继承,才在发展,学习传统建筑特征,从根本是为了?古为今用?。梁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的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从中可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大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文化观。

这种情感源于他对祖国建筑的热爱,文中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情感的流露。第2、7、11段都在流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有关文句,体会梁思成“古为今用”的思想。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体会梁思成对古代建筑的热爱,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为达成目标一服务。

5、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明确:(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从而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比喻句,说说其作用。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自然科学小论文文学性的特点。为达成目标二服务。

四、拓展延伸。

6、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说说这些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哪些方面有表现出现代风格。

明确: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总结熟悉自己熟悉的家乡建筑的特点。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与成就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建筑的“文法”与“词汇”

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文字)】相关文章: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01-17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03-01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修改07-27

教学设计的特征与教学设计(一)02-20

教学设计的特征与教学设计(二)02-20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01-21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10-10

远教手册语文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03-14

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设计示例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