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

时间:2023-05-04 12:08:57 教案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伯牙绝弦教案15篇

伯牙绝弦教案1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对 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知 音(人死)

  绝弦悼

伯牙绝弦教案2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伯牙绝弦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 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五、回味内容,升华中心。

  1、善鼓的伯牙为什么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说说原因。2、学完了课文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六、作业: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教案4

  教师简介:王文霞,女,出生于1977年2月,现任教于南岸区黄桷垭小学,小学高级教师20××年获得南岸区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

  教学特色是:立足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受益

  教研特长: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得失,不断提高

  一、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一)、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二)、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三)、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作业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五)、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注:教材分析主要来源于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根据实际情况有改动)

  二.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把握节奏结合课下注释、课后资料袋,想一想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给出词语高山流水,师生共同读词引入课文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指导读懂文言句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从词语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同时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解题:课题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围绕课题,学生质疑?(如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为谁而绝弦?)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活动指读,合作读,齐读,教师范读达到能顺畅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3、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你就是善听的子期,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你有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指导朗读

  (3)欣赏音乐,拓展语言:

  引入语言拓展训练:俞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也许还会表现很多景象,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听音乐,用ABCC的形式说出画面深入理解无论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赞之,这真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带着理解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

  (4)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感悟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同时通过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4、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伯牙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默读背景故事回顾重点句子,体会知音难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到底有没有知音?谁是伯牙的知音?当他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会赞曰,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会赞曰,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钟子期听的是琴声,懂的是志向,是胸怀,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师生感情朗读《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此时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伯牙此时还有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齐读最后一句,理解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以及知音离散的痛苦和悲愤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5、升华文心,熟读成诵

  短短的77个字,却带着我们领略了人生的喜悦和悲凉,无论是琴艺高超的伯牙,还是聪慧敏感的钟子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文言的魅力用简练的文字塑造丰富的形象,抒发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永驻芳华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成为真挚友情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一曲动听的《高山流水》,背背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后熟读成诵,达到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业: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赞同伯牙的选择吗?

  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点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案5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要求】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复述故事

  3、 感受古人真挚友谊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字词正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琴曲《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伯牙绝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①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②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③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3)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案7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2.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5.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7.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六)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七)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八)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伯牙绝弦教案8

  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伯牙绝弦教案9

  一、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二、学情分析

  仅仅告诉孩子一个纯粹的“知音”传奇,还是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现代意义的知音?最终选择了两者兼顾。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领悟本课意境,与知音对话,触动他们稚嫩的心弦,何其难矣!

  三、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等手段读通课文,读懂内容,并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读通顺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 “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指名读课题。读准“绝”“弦”。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绝弦的“绝”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很运用,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文中有两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是两个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那个语气词的意思?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谓”是什么意思?可以等同于哪个词?(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课件出示:“善”一 词有两义,1是善于,2是好,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 “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你来读读钟子期称赞的话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里边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讲“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相同偏旁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声音可以轻,但要注意自己感受。(齐读)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师板书)

  师:你知道什么是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方法:以读带悟、层层深入,实现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赶紧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设:1.读正确字音。

  师:很好,你将最难读的弦(xián)字都读正确了。

  2.读错误字音。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小地方,“弦”字的读音。

  师:那谁能说说,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读完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师:哎呀,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既然大家都有这个疑问,那么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它,好吗?

  2.自读领悟,体会文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试试?

  预设:1.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课文朗读提示,将文章读出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有了朗读提示的帮助,相信这次肯定会比第一遍收获更多。谁来体会收获的快乐?点名学生读。

  生:读课文。

  师评:很好。老师喜欢她读的几个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你们可真棒,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将文言文理解的这么快的?

  生: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

  师评:真聪明,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读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划出来,同桌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好,开始吧!

  生:读文章,交流感受。

  师:好了,老师开始检查了。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这句话是说……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师:由此可见,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师:是啊!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生:……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情境点,在这里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情境)

  师: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生:……

  师:这种赞美有价值吗?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师: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生:练笔。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师:真可谓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深处啊!

  师:再读句子,读出山一样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怀。

  生:读文章。

  师评:天高地阔,古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师:这琴声,这心情,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为何有这种体会?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了这些?

  (回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难道在他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和流水吗?他的琴声里还有包含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乐悲情叙述)

  (设计意图)前面极力烘托两人那饱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这里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的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师: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生:听出了思念,悲伤,绝望……

  师: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师:他转过身去,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谁能告诉老师,伯牙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体会,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伯牙可是宫廷乐师啊,他在断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途,命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知音的难求!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烘托情感,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拓展本课所体会的外延。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所以才有这首《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声图,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伯牙绝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节奏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味道。

  2.能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

  收集交友的名句。PPT课件。

  一、以诗导入

  1、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诗句你会读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吧!(PPT1)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读着这些诗句,你发现了什么?(有关知音的)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有关知音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3、读准课题。伯牙绝弦(jué xián)

  这是一篇古文。你们读过古文吗?第二次学古文,先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PPT2课文内容)

  说说读文后的感受。

  2、跟师读文,把握节奏。(随机纠正)

  3、再自由练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多读读。

  4、指名读课文。(注意评价语言)

  5、再练读课文,要求流利、读出古文的味道。

  6、齐读课文。

  三、初步感知

  文章中讲了两个人,他们是:生——。(板书:伯牙 钟子期)

  读了课文你们是否发现有一个字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板书:善)

  这个“善”字的意思是否一样呢?

  打开作业本完成第一题,给“善”字选合适的意思。

  “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太棒了!真好!太妙了!)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什么叫善鼓琴?什么叫善听?(板书:鼓 听)

  齐读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四、品味知音之情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你从哪些句子体会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呢?请找一找,划下来。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细细读第二句,思考从哪里具体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泰山呢?(巍峨高大)

  从哪看出?(峨峨)

  读句子,读出泰山的巍峨。(指名读)

  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什么想说的吗?(登泰山而晓天下)

  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一个“峨”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

  同学们“善哉”用现在的话就是——生:“好啊!太棒了!真好!太妙了!”

  谁也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读出赞美的味道。)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第三句,用朗读读出感受。(指名读)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汹涌澎湃 无边无际 水势浩浩荡荡)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吧!

  师:同学们,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峨峨泰山和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呢?

  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清风 明月

  指名说词语。

  出示词语:

  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清风徐徐 芳草萋萋 白雪皑皑 炊烟袅袅 波光粼粼 雷声隆隆

  春雨绵绵 ……

  齐读词语。

  那么,你们能否也像钟子期一样,赞美一下?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 明月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明月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学生自由练说。

  指名说。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的琴,子期都能听懂……

  正所谓——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细细读第四句,结合刚才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知道。)

  师:“念”与哪个词的意思相同?(生:“志”。)

  “必得之”是一定会知道。

  师:其实,伯牙与子期的相逢只是偶然,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他们有所了解。

  屏幕出示:

  伯牙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

  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有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啊?

  他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解孤独和寂寞。中秋之夜,伯牙泊船在山崖下抚琴一曲,在山间砍柴的钟子期被其琴声所引,来到了船上。令伯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1)生默读。

  说说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喜出望外)

  师:伯牙把这种心情化作高山流水的音韵,假如你就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2)小练笔:写下伯牙想对子期说的话。

  (3)交流。

  是的,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当伯牙志在 明月 ,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 兮若 !”

  当伯牙志在 杨柳 ,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 兮若 !”

  当伯牙志在悲伤、志在开怀,这一切的一切,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板书:知音)

  5.师述:伯牙和子期约定来年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

  (揪心的琴声响起,并出示伯牙鼓琴时的画面)

  (1)交流:从伯牙的琴声中,你能听出了什么?

  (伯牙此时思绪万千;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可是你却一去不复返了;)

  同学们,你们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他的心声,你们也是伯牙的知音啊!

  (2)朗读:你能把此时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名读。(让我感受到悲痛欲绝 , 你是情到深处。)

  齐读。

  读到这儿,你知道“伯牙绝弦”的意思了吗?

  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破的是伯牙的情,伯牙的心。)

  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的伤痛读好这句话吧!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读完《绝弦伯牙》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也许你会对这些诗句有更深的理解,请再读一读吧!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现代)华而实《知音》

  再读这些诗句,相信此刻的你一定有话想说。

  学生交流。

  六、朗读总结

  七、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鼓

  善

  子期 听

  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12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分享了《伯牙绝弦》的优质教案给大家!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因此本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同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查资料了解俞伯牙、钟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下载《高山流水》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

  1.(课间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板书:伯牙绝弦)读题,“绝”是什么意思?“绝弦”呢?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

  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以见得对音乐艺术的酷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摔琴绝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3.请5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平翘舌音等)

  4.字音是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5.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让学生练读停顿的文言内容,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6.解决初读课文要求的第二个问题:

  “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7.读着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词?(知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琴瑟之好……)

  板书:伯牙子期

  (1)指名对照注释说说意思。(“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怎么说?)

  (2)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逐句分析,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品析重点句

  学习文言文要抓住关键字词的解释来疏通课文,我们来学习一下。

  出示句子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擅长弹

  2.出示句子2: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听音乐想像: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陪同钟子期,去感受伯牙的琴音吧!(播放《高山流水》节选音乐)现在你就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引读: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拓文本,丰富意象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钟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微风, 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清风!”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春雨!”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炊烟袅袅雨雪霏霏

  明月皎皎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杨柳依依

  ……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4.你看,伯牙琴声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引导学生说)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想一定代词,这里指伯牙心里所想的。

  (1)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必)小组读。板书:所念必得之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1)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知音?知音之间可以做什么?

  6.身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大师俞伯牙,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追问: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山野樵夫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也许会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子期也!撞见钟子期,是伯牙一生中最幸运的邂逅。)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生命的心灵的知音)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学到现在,你明白了伯牙为什么要把最心爱的琴摔碎了吗?

  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认为于是,就断绝再

  2.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最后一句话。(多名学生读、齐读)

  4.拓文本,勾哀思

  当时的情境是这样的-----(出示坟头摔琴的现代文)

  5.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回归整体,背诵积累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让我们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课后延伸,升华认识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课后去读读。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案13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

  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

  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5、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6、质疑:后面的“善哉”中的“善”可以怎么说?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

  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

  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

伯牙绝弦教案14

  教材简析: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意味深远。“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设计理念: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怎样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本设计采用读—解—悟的方式,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感情,感悟友谊,进而主动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兴趣,自觉吸收祖国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伯牙为什么绝弦。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欣赏音乐(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听过这首曲子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2、引入课题,释题:什么叫“绝弦”?“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相机板书。)

  3、你们知道伯牙是为谁绝弦吗?对于他们你们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3、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划分节奏。再次指名根据节奏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初解绝弦

  (过渡:课文我们读通了,现在我们来把它读懂。)

  1、小组学习,用以上方法交流读懂的句子。

  2、汇报交流。预设:

  ①四个“善”(出示带有“善”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善哉”文中注释的意思是什么?如果要你用现代语言来说,你怎么夸?(太好了!妙极了!真棒!……)

  ②师:哪些句子写到伯牙善鼓琴?你觉得这句子中什么字最能表现伯牙心里所想?(志、念)适时小结:同一个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字又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华汉字的内涵丰富,韵味深远。

  3、生再次品读句子。

  4、句子读懂了吗?根据刚才的交流加上自己的.理解,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四、品析词句,感悟知音

  (过渡:故事我们读懂了,现在我们再来感受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伯牙为什么绝弦?他们是什么关系?(穿插故事。大屏幕背景音乐及图片)面对此情此景,伯牙感到无比心痛。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你认为俞伯牙的琴声还能表现什么景物?(想像说话。大屏幕出示)师生接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现在请告诉我,何谓“知音”?(相机板书)

  4、子期死,伯牙怎么就认为世上无知音了呢?伯牙绝的仅仅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是要表达什么意思?适时小结:俞伯牙用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失去知音的悲痛,更是向世人宣告,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至死不渝的。正是因为他们对待知音的这种至纯至真之情,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交友的楷模。

  5、指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话。

  五、感情升华,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这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屏幕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读,师生接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从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于是摔琴绝弦,决心再也不弹琴,只留下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3、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延伸课外,积累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知音或友谊的诗句,积累背诵。

伯牙绝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深入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

  3、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漫天白雪。秋风落叶)

  三、启发学生

  1、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会怎样?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又会怎样?

  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伯牙绝弦教案】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案03-01

伯牙绝弦教案03-25

《伯牙绝弦》教案12-16

《伯牙绝弦》 教案12-17

伯牙绝弦教案12-16

改写《伯牙绝弦》03-17

伯牙绝弦作文07-24

《伯牙绝弦》教案15篇03-08

《伯牙绝弦》教案 15篇03-25

《伯牙绝弦》教案和说课稿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