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案

时间:2023-09-18 14:09:13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新闻》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闻》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优选)《新闻》教案

《新闻》教案1

  一、设计思路:

  看电视是孩子们平时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别是寒假结束,许多孩子都在议论电视节目。其实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孩子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因为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可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看电视”。“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须是真实的。通过看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从而激发孩子关心周围生活。

  二、活动准备:

  1、请家长配合,和幼儿共同收看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

  (一)、 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周围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

  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

  (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

  1、新闻是怎么来的?

  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

  (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形式及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异同。

  2.通过模拟播音锻炼具有播音员感情、形式的朗读。

  3.培养祖国荣誉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学习语言、训练朗读。

  课前准备

  通过收音机听2-3则有意义的广播,并做详细笔录。

  朗读课文,准备模拟播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组织学生读一读新闻广播的笔录。

  教师点评,简介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分角色通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疏通字词。

  本文是1982年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广播稿。这是一篇录音广播稿。录音广播稿和一般广播稿不同的是,它是由文字和现场录音结合起来报道有关事件,比一般的广播稿能更全面、更具体生动地报道事件的具体情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课文中,括号中的文字就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

  2.再次通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提问:这篇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分别在哪里?

  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

  导语:在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个引子,交代通讯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

  3.通过比较,了解录音新闻特点的知识。

  ①这则新闻中,括号里的文字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这些文字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文字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了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缩短了听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距离。

  ②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录音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材料真实,报道全面。

  ③作为广播稿,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殊的表现吗?

  有“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等口语化的表达。这样能使听众易于接受。

  三、精读课文内容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句词,并分析作用。

  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先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再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从一小时准备开始写起再写到“还有两分钟”,“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直升机的情况,也是按时间顺序,这样使事件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收听。

  2.课文除时间语言准确外,还有许多形象的'语言,把它们找出来,看看它们对录音新闻有什么作用。

  从景物描写的作用、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四、设置活动:模拟播音

  以课文播音稿为基础指定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播音。朗读时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感情基调,选择适当的语调语速。

  教案点评: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反复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新闻广播的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学生学习语言、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朗读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新闻》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重点: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一、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模拟播音,导入新课:

  1、播放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

  (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录音新闻”的特点: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

  4、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三、速读课文,正音正字:

  1、注音:参()数经纬()停泊()运载()气氛()

  2、填字:Shùn间沉jì

  3、改错别字:重容不迫欢呼鹊跃自立更生

  四、理清脉络(检查预习)

  1、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以什么为顺序报道的?

  [提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过程。时间为序。 ]

  2、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

  3、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

  归纳: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㈠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㈢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新闻》教案4

  目标:

  1.能清楚、连贯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采访。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乐意大胆补充。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准备:

  1.新闻发布会场景布置。

  2.展示幼儿采访过的职业的小图标。

  3.已完成的小记者采访表若干。

  过程:

  1.回忆采访情景,激发谈话兴趣。

  2.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组织幼儿交流了解到的成人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访问了谁?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他是怎样工作的?

  3.讨论:如果没有人们的这些工作,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为帮助幼儿理解,可在讨论时及时出示各行业人们工作的图片。

  延伸:

  启发幼儿继续向自己熟悉的成人(亲友、邻居等)采访。

  活动反思:

  古人尚且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何况今人呢?反思这节课,全是“无准备惹的祸”。如果课前查找一些关于“新闻”的知识,就能在这节课个学生准确的界定“新闻”的概念,也不致于学生把一些“陈年旧帐”搬来当作新闻滔滔不绝的讲;如果课前我也能勤快点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对就近发生的战争新闻有所了解,那么在课堂上我可以理直气壮的与学生一起讨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向往。这不正是本单元所要的?

  成功往往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其实我们只要稍微多付出一点,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可我们往往在这一步前停留了下来,只为了一时的轻松,而误了许多许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今后,我将努力珍惜我的每一分钟,珍惜我的每一节课,只为了我的每一个孩子。

《新闻》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教学过程:

  自主积累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2、(同学自学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

  (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

  (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朗读课文

  1、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要求: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同学评析。

  探究练习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好处吗?

  说话练习: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谈学习体会。进行说话练习。

  作业:

  1、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在课余时间播给同学听,并请对方评论。

  2、完成本课相关的书面作业

《新闻》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新闻,能够清楚、连贯、准确地传达信息。

  2.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学会沟通和交往,培养合作精神。

  3.培养热爱生活、乐于表达的生活态度,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和关心别人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齐读,你知道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吗?(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家事,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死读书。)

  2.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新鲜事。有些事被报纸、电视媒体报道出来,就成了新闻。新闻包括哪些事情?(发生在国内、国外的大事,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

  3.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布置作业让大家收集新闻,你们收集了吗?你是从哪里收集的?(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

  4.你们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发现新闻都有哪些特点?(新闻要真实,要及时,还要有价值。)

  5.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新闻分享给同学们听。

  二、明确要求。

  1.在说新闻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说新闻时应注意什么?

  2.在书上找出要求。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1)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内容。最后,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2)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

  3.当别人发言时,我们要怎么做呢?

  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别人;别人讲完后或经允许后,提出问题。

  三、发布新闻。

  1.小组交流。

  现在我们四人一小组来说新闻。请同学们将自己知道的新闻,先在自己小组内交流。小组内其他组员要认真倾听,可以质疑,也可以评价。各小组选出组内最佳的一位新闻播报员,准备在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要评出“最佳新闻播报员”。期待各位播报员的精彩播报,也希望同学们用心倾听,以便对他们的播报提出疑问或进行评价。

  (1)首先,我们进行国内新闻的发布。谁先来?

  ①你对他发布的新闻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向发布人提问或进行评价。

  ②还有谁来播报国内新闻?请上来播报。

  (2)现在要发布的是国际新闻,谁先来?

  (3)同学们,在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小区或村里、我们的家里,每天也一定有许多事情在发生。谁能把我们身边的新闻向大家发布出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做准备,可以和同学交流。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自由发布新闻。

  3.评一评。

  谁能成为今天的“最佳新闻播报员”,由同学们来决定,请同学们投票。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你们都表现得特别棒!在我们的生活里,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有很多事情离我们很远,但是新闻可以及时报道这些事情。新闻不仅可以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还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多读、多看新闻,在新闻中增长见识。

  齐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板书设计

  说新闻

  准确 清楚 连贯

  教学反思

  1.要求明确。在进行交际之前,出示口语交际的要求,内容包括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听。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交流时就可以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认真倾听,并逐渐养成文明交际的好习惯。

  2.乐于表达。课堂上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全班交流之前,宣布评选“最佳新闻播报员”,能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表达。

《新闻》教案7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

  (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

  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

  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明确:记叙的六要素也就是新闻的六要素。)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

  结果: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四、理清新闻结构

  1、快速默读课后练习一,回答问题:新闻的结构可以有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同座互问互答)

  2、如果说阅读新闻有三种方法:浏览、略读、精读,请完成下面连线题,并说说理由:

  浏览主体

  精读标题

  略读导语

  3、快速默读课文。

  (1)指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2)说说导语部分从几个方面对新闻的内容作了概括。

  (3)主体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报道三路大军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

  4、教师朗读一则短小新闻,请学生指出其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了解了新闻的要素和新闻的.结构,对今后学习新闻文体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一则新闻,指出其六要素。

  2、在报纸上找一则新闻,准备下节课在课堂内交流。

  3、课外收集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

  4、完成同步作业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要点:继续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分析新闻特点。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明确战争主题。

  一、检查复习:请同学将课前准备的一则新闻在班内朗读,其他同学分别指出新闻的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部分。

  二、默读课文,分析新闻特点

  1、新闻的作用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因此“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本文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

  (人数、时间准确,叙事客观真实)

  2、划出本文的电头部分及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的新闻的什么特点?

  3、说说本文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为什么?除此之外,本文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同时也指明了渡江战役的背景。)

  4、结合本则新闻的学习,请谈谈你对新闻的特点有哪些认识。

  三、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役,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的另一则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四、学生展示资料,了解战争背景。

  五、字词学习

  鄂豫阻遏绥靖阌

  六、分析讨论:

  1、理清新闻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文章;找出消息结构的五部分,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归纳:

  消息的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人物:中原我人民解放军。

  地点:南阳。

  消息的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教案8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掌握其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能力目标:

  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品味、学习语言的真实准确。

  过程与方法:

  教师诱导,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解放军的英勇无敌,明白胜利来之不易,学会珍爱幸福。

  教材解读:

  文本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并且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是学生中学时期实效接触的新闻体裁。它既要求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感受新闻体裁语言的真实与准确。

  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新闻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这了便于学生尽快地掌握新闻的特点,在教学上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同时本文的语言简明、准确是学习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比较中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

  重难点剖析:

  重点:新闻的一般特点、文本的语言风格。

  难点:革命的传统教育、分析语言的准确及文本行文的有序条理。

  教学基本思路:

  1、教师课前明确新闻的常识,收集文本新闻的背景资料。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基本了解文本的内容、完成字词的积累工作。

  3、两则新闻分三课时完成,重点教学第一则,第二则重在自主探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本课堂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一则新闻。

  2、重点教学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古往今来战争知多少……(由战争话题导毛泽东的《人》,进而转到作者这一话题)

  二、众说纷纭话作者(不求学生全知,但求人人知一点,而后教师明确作者常识,具体内容略)

  三、一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1、自主诵读,圈点勾划要点、疑点及精典语句。

  2、合作完成字词积累,由学生提问学生解,教师适当归纳。

  3、复述故事,探究文章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薪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战领广大南岸广大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二读课文,探究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大江

  导语:(1、2句):概述全篇最重要的、最新的事实。

  主体:(3—末句):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状况。分中、西、东路军三部分述写。

  背景:(8、9句):内容略。

  五、三读课文,自己反思新闻的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

  六、能力迁移训练,听读新闻一则,一边记录其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

  七、作业设计:课外阅读新闻,理清内容,找出六要素及结构五部分,下节课堂前相互交流。

  八、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新闻的六要素:结构的五部分:

  时间——地点——人物标题——导语——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主体——背景——结语

  第二课时

  本课堂目标:

  1、课本第一则新闻语言的赏析

  2、课文行文的条理明析

  3、毛泽东及人民解放军形象探讨

  教学流程:

  一、新闻交流平台

  二、再读课文,精典语句欣赏

  1、根据一读课文时的勾划美语,说说个人的理解

  2、结合文本第三题,完成练习。

  三、探究文本主体的顺序:

  问:文本主体是按什么顺序叙述,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

  明确:提示学生不同角度考虑,结论不一定那么完整,但要求有理有据。

  四、个性阅读:阅读文本,说说你心中的毛泽东及人民解放军——

  五、自由诵读课文,提出疑问,互动解决,小结第一则新闻的学习目标达成。

  六、作业设计

  1、反复诵读文本,领悟新闻的特征。

  2、准备第二则新闻的学习。

  七、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总述:分述:

  人民解放军一层:中路军——突破渡过35万人(略)

  百万大军千二层:西路军——占领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详)

  余华里冲破三层:东路军——激战35万大军大部分渡过(重点)

  敌阵横渡长江

  第三课时

  本课堂目标:

  1、教学第二则新闻

  2、完成一则新闻写作

  教学流程:

  一、自由阅读,自主,互助完成字词积累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此则新闻的内容: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说明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进而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3、互动探讨新闻的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情的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整个南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中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炽不得不被迫弃城逃走。

  经过和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逃走,我军当即占领南阳肉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敌方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4、互动探讨新闻的结构五部分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1句)概述我军解放南阳

  背景:(2—7句)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加顾过去一年多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主体:(8—末)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加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可分为四层。(具体分层略,可参见《教参》)

  5、个性阅读,品味此则新闻的精妙之处,张扬个性感悟。

  三、写作训练

  1、听读报刊新闻两则,再次感知新闻的特点。

  2、听读教师新闻一则,感知如何写作身边新闻。

  3、口头作文,入格训练。

  4、写作:要求,根据自已所了解的最新事件写一则简明的新闻,要注意六要素的完整,结构五部分的合理运用。

  四、板书设计

  写作: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事件的背景,结语

  其他:语言运用要规范,力求个性化

《新闻》教案9

  一、教材分析

  《录音新闻》这则录音广播稿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教学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真切地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出示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给下列字注音):

  翱 硕大 悫 顷刻 停泊

  四、朗读课文

  1.教师点拨: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明确: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求: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学生评析。

  五、探究练习(投影)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下列句子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处理方法: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朗读句子,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六、合作讨论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在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这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七、语言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象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准确、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吗?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八、课堂总结学生谈学习体会,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九、布置作业

  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再回家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新闻》教案10

  学法指导一:

  【拟标题方法】

  1.简明扼要: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有特点最有价值的事实。

  2.爱憎分明:标题中要有明确的是非立场,鲜明的爱憎情感。

  3.巧用修辞:标题中可运用比喻、对偶、引用、仿拟等修辞,使标题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学法指导二:

  【导语写作方法】

  1.交代新闻的来源和根据,给人真实感。

  2.交代新闻的重要点,给人鲜明的印象。

  3.交代新闻的新鲜点,给人耳目一新。

  4.文字表达巧妙精练,给人形象感。文题展示

  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尽可能多方调查、采访,采集相关信息,写一则消息。不少于500字。

  【点拨思路】

  审题:注意题目限定了文体——消息,也限定了选材的范围——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选材。

  选材:可以选择班上或学校近期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体育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文艺会演活动等;社区、村镇等开展的各种特别的或有意思的活动等。

  写法:按照消息的基本结构布局谋篇,结构要完整,中心事件要突出,语言要简洁,必要时可以交代一下背景。

  【写法指导】

  1.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让别人关注你的报道,标题就一定要醒目,特别是主标题,要让人看后一目了然。消息标题的要素必须包括何人(何物)做何事,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2.导语:导语是指一则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导语的形式主要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现在,一般的消息都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将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让人们能看一眼就知道它主要讲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在写作消息的时候,要具体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勤于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消息。

  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附:板书设计】

  学习写作消息确定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

  合理安排结构

  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新闻》教案11

  设计意图:

  国庆期间,台风“龙王”侵袭了我们福州,经过长时间的暴雨侵袭,福州经历了多年未见的涝害,许多街道被大水淹没。这是一个发生在幼儿身边的重大新闻,如何让孩子从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中了解事件的原因、发展情况,并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及从事件中学习安全知识,懂得保护自己,这是设计此活动的出发点。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听新闻和编播新闻的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懂得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3、学习较完整地叙述或描述一件事。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自制的电视机;演示用的新闻图片;幼儿创编新闻用的大张纸和画笔。

  活动过程:

  1、新闻播报时间:组织幼儿一起收看电视里小记者的“新闻报道”――福州发大水了。

  2、讲讲议议“新闻报道”的内容:电视新闻里告诉了我们什么事?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组讨论:台风来了,怎样做人们才不会受到伤害,东西不会损失?(幼儿分组讨论,教师倾听,帮助梳理)

  4、分享结果:每组派代表介绍讨论内容。

  5、小组活动:制作“追踪报道”。将事件的发展情况以图画形式表现。教师指导幼儿分组,并给予支持、指导。

  6、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成员用绘画的形式将事件的发展情况表现出来;

  (2)每一小组共同合作画一幅画;

  (3)将自己知道的和猜想的画出来。

  7、新闻“追踪报道”时间:教师以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幼儿扮小记者,分组在“电视机”里播报“追踪报道”的内容。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一部分幼儿在描述中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不能主动讲述内容回答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幼儿大胆讲述能力,多跟他们交谈、交流,多给幼儿一些肯定和鼓励。

《新闻》教案1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提升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采访和选择新闻的基本知识。

  3、进行采访实践。

  二、重难点(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采访和选择新闻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进行采访实践。

  三、教学过程

  (资料链接)(平板推送课前预习)

  1、新闻采访基本概念把握:

  新闻采访记者

  2、普利策奖(PulitzerPrize)

  (课堂合作学习)

  主问题一:怎样选择新闻?

  1、选择新闻的标准是怎样?

  选择新闻的标准就是新闻价值。必须是新发生的事实或新发现的事实:这个事实必须带有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

  2、如何进行新闻采访写作?

  (1)熟悉实际情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但是,寻找新闻却不能一开始就把眼睛盯在新的事实上,而必须首先熟悉旧的事实,熟悉了实际情况,就等于在脑子里画出了一条清晰的地平线。

  (2)要时刻处于采访状态。

  (3)要求记者具有新闻敏感。

  主问题二:如何获得采访线索?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苗头或信号。有了新闻线索,有编辑部获得,然后指定记者去采访。但大多数新闻线索却要靠记者去扑捉。

  1、耳朵和眼睛的功力。

  2、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

  3、切身体验或身边消息传闻等。

  主问题三: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采访的理解,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各组相互补充。)

  参考:

  1、对采访的题目的'基本情况要了解。

  2、相关的资料准备:资料准备的内容非常广阔,不仅要有科技知识,还有各行各业的知识以及复杂的社会生活意识。

  3、研究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只能作为提供他人或事实材料的消息来源,另一类本身就是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

  4、问题准备:记者提出的问题,最好在采访准备好时就设计好,特别是初当记者的,应在本子上记上几个、十几个最重要的问题,做到心中有底。

  5、物质准备:照片,相关数据等资料。

  6、发稿准备。

  (课堂活动)

  1、小记者分组模拟采访

  教师提出参考主题(例如采访最近考试成绩优异的同学,采访食堂或小卖部工作人员,采访班上参加体训的同学等),学生分组进行模拟采访。

  2、自我总结模拟采访。

《新闻》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二、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

  三、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各类消息。

  四、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是教学重点

  二、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导-读-悟-写”四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用两则消息导入)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大家看大屏幕(展示“新闻联播”片段、《人民日报》消息“北京申奥成功”)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

  ——生答:新闻、消息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投影课题: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二、读(读教材例文,了解消息的结构)

  请大家翻到课本第21页,认真阅读这一则消息——“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一则消息来分析一下消息的结构。

  分析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展示幻灯片)

  三、悟(读教材例文,感悟消息的特点)

  结合26页《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分析消息的特点。

  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释题)

  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明确性:简明、扼要。报道事实,突出重点,不全面深入分析。

  四、写(根据提供的材料,撰写消息)

  1、请根据提供的资料,写一则消息

  媒体:《新浪体育》

  时间:北京时间7月26日

  地点:拉斯维加斯托马斯中心

  事件:美国男篮首次奥运热身赛

  比分:120-65胜加拿大男篮

  重要人物:科比15分,韦德、里德、安东尼20分,威廉姆斯14分,保罗11分、8次助攻。

  其他:史蒂夫-纳什主动退出,詹姆斯有伤没上场,里德投中6个三分。

  (答案示例)

  科比领衔梦八迎来开门红奥运热身55分狂胜加拿大

  新浪体育北京时间7月26日讯,美国男篮开始了2008年的首次奥运热身赛,在拉斯维加斯托马斯中心对阵加拿大男篮,结果美国男篮120-65大胜加拿大。

  勒布朗-詹姆斯因为脚踝在训练时扭伤,只能坐在场边观战,但这并没有影响美国队出色的发挥,最终,科比全场拿下15分,安东尼、韦德,以及迈克尔-里德,也都拿下了20分。此外,威廉姆斯拿下14分,保罗贡献11分、8次助攻。

  加拿大男篮方面,由于史蒂夫-纳什主动退出,以及中锋伯特被开除,整个阵容水平一般。

  2、请根据提供的资料,写一则消息

  媒体:新华社地点:北京

  时间:7月25日上午9时

  事件: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成立,成员名单正式公布

  人物:总人数1099人,运动员639人,团长刘鹏

  其他:中国历届奥运参赛人数之最,超过美国。

  (答案示例)

  北京奥运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全部名单正式公布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中国奥委会今天公布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全部名单。

  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于7月25日上午9时在北京成立,代表团共由1099人组成,其中运动员639人,运动员人数不但创了中国历届奥运参赛人数之最,而且超过了参加本届奥运会的美国体育代表团。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任代表团团长,他希望中国体育健儿能创造佳绩,赛出风格。

  五、作业

  请大家以3月份的学雷锋活动月为主要材料,对我校的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写一则消息。

《新闻》教案14

  教学目标:

  1.听新闻广播(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能复述新闻要点。

  2.当众交流从广播、电视中听到的新闻,说出新闻要点。

  重点:听得清,记得牢,讲得好。

  难点:记住新闻要点,有条理地按要点复述。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I.了解学生收听广播的情况,引导归纳方法。

  (1)请几位学生说说听到哪些感兴趣的新闻。

  (2)交流:你是怎么记住这条新闻的?

  (3)小结。点拨方法:看消息,一遍看不懂可以再读;听消息(新闻广插)稍纵即逝,除了集中注意力外,要讲方法,听内容提要,或注意开头一段话,记住主要内容;听报道全文要注意记要点。

  2.揭示课题,学习课文,明确训练内容和总要求。

  (1)默读。

  (2)讨论:本次训练有哪两项内容?总要求是什么?(板书:听得清,记得牢,讲得好。)

  3.指导《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听说练习。

  (1)读“学习提示”第1节。

  听第一遍录音的任务是什么?回答这两个问题尤其要注意哪一部分内容?(新闻录音的开头部分。)

  (2)播放第一遍录音--同桌议论--课堂交流。

  新闻主要讲什么事?他们要去完成什么任务?请用一句话概括。(为了去北极考察。探险队的'叔叔在松花江地区集中五天进行模拟训练,最后终于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

  解释“模拟训练”。(为适应北极的环境、气候所作的适应性训练。)

  (3)阅读“学习提示”第2节。明确第二遍听的任务是什么?(带着问题边听边想),三个问题的记忆要点是什么(①条件怎样艰苦;②重点介绍谁;③怎样宣誓)。

  (4)播放第二遍录音-同桌议论要点答案,交换复述--课堂交流。

  评价要点:

  ①内容要点齐全。概述主要内容,再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介绍。

  ②用自己的话复述,不背诵。

  ③语言连贯清晰,态度大方。

  (5)吸取别人长处,自己再说一遍。

  4.指导“介绍新闻”听说练习。

  (1)明确说话的要求和方法。

  (2)四人小组试说。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指名交流发言。(评价要点同上。)

  5.总结。

  (1)如何听新闻广播?向别人介绍新闻学到了什么?

  (2)表扬认真听、说的学生,鼓励关心国家大事,养成收听广播、阅读报纸的习惯。

《新闻》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及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3、了解纳粹的历史罪恶,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让我们来听听来自奥斯维辛、题为《蝴蝶》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那些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奥斯维辛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结构

  导语(1~3段)——背景(4~5段)——主体(6~14段)——结语(15段)

  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1、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4、写作手法: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四、阅读拓展

  观看影片《辛德勒名单》

  五、作业

  以《把伤痛刻在心中》为题写一段文字。

【《新闻》教案】相关文章:

《新闻》教案03-17

说新闻教案03-10

《录音新闻》教案309-30

《录音新闻》教案509-30

《录音新闻》教案409-30

《录音新闻》教案209-30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教案12-17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原创教案十四)12-16

学写新闻稿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