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

时间:2024-04-10 07:07:0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及知识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点。

  提问:回忆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又有哪些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试着归纳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归纳,然后请学生汇报发言,集体补充。

  老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板书如下

  2、应用知识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1题。

  先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

  然后讨论:分数意义是什么?分数单位是什么?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2题。

  让学生先将这7个分数分类,再说一说分类的依据,每一类分别是什么分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怎样分别比较分数的大小。

  (4)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化成小数和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再完成题目给出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练习。

  提问:互化时要注意什么?

  (四)思维训练

  1、分数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最大是几?

  2、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43,如果分母加上17,这个分数就可以化简成言,这个分数是()。

  3、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后,正好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简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会解简易方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列方程解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难 点: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从而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路程与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写出式子,同时指名一生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千克。)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的`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如:

  3+6.5=9.5、7-4.2=2.8、3.6×0.5=1.8、3.5+x =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3.2x =8、llx =363、x +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7=5、2x =0、3.5x =4、11.2-x =ll.14等都是等式,但35÷7=5不是方程。

  2.复习解方程。

  (l)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 =32是方程x -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 =6

  解:x =6÷4

  x =l.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验算?

  解方程的依据:

  ①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②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时应注意:书写时要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1题。

  判断下面各题的叙述是否正确。

  (1)a2﹥2a。 (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 ( )

  (3)5x +5=5(x +1)。 ( )

  (4)x =6是方程3x -6=12的解。 ( )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订正。

  2.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要求学生独立解方程,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教师: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

  六、作业: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2题。

  【板书设计】: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103页的练习二十。

  二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掌握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

  (一)习题1-6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更正

  (二)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分母是8的所有真分数(),其中()是最简分数。

  2.把下面大小相等的分数填人相同的圈中。

  3.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

  和和和和和和

  4.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三)思维训练

  1.分数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最大是几?

  2.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43,如果分母加上17,这个分数就可以化简成言,这个分数是()o

  3.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后,正好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四)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4

  教学目的 整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掌握计算面积的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应用。

  教学重点 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本单元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2、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我们做过哪些实验?

  3、填表,第82页第1题。

  二、复习与练习

  1、计算六种基本图形的面积,第82页第2题。

  2、练习二十第5题。

  (1)量出图中计算时要用的数据。

  (2)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3)观察与比较。

  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然后分析每个图形的高和底,发现,四个图形高相等,都是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也相等都是1.5厘米;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与三角形的底相等,都是3厘米,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比,扩大2倍,但按照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底与高相等后还要除以2,所以梯形、三角形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判断:

  (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2)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 )

  (3)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

  (4)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 )

  (6)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要等,面积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 )

  4、应用题。

  (1)一个粮食专业户在一块上底是315米,下底是110米,高是120米的梯形田里,共收玉米47430千克,平均每公顷收玉米多少千克?

  (2)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 1.5米,如果每小时压路2千米,压路机每小时压路多少平方米?

  (3)在一块底是90米,高是60米的的平行四边形田里栽棉花,如果每株棉花占地0.12平方米,这块地共栽棉花多少株?

  三、课外作业。

  练习二十中部分习题。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5

  教学内容:

  p51-p53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

  (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P83整理与复习第2题及练习十八第3~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句,找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对关键句所叙述的等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引入:前面我们复习了方程的意义和根据等式关系解方程,现在我们继续来结合实际列方程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设未知数x 。

  (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句。

  2.哪一步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划出第2步)根据你的做题经验,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找到等量关系?

  学生汇报:找关键句子。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二、分类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水果店也能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看这些水果多新鲜呀!小玲的妈妈买了三种水果,它们的价钱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妈妈给出的信息,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的等量关系。

  1.出示关键句子,说说等量关系。

  (1)4千克苹果和2千克的橙子共34元。

  (2)2千克的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

  (3)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4)1千克的桃子比苹果贵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5)买橙子的价钱比苹果的3倍多5元。

  (6)3千克的`桃子比6千克的香蕉贵9元

  2.分类。

  师:根据以前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同类的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3.请学生上台分类,预设分成两种类型:(1)和差关系。(2)和倍、差倍关系。

  4.小结。

  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以上两种类型很快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三、列方程解答问题,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

  师:现在请大家利用关键句子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1.妈妈买来的2千克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2.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了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每千克苹果和桃子各是多少元?

  (1)学生试做。

  (2)汇报过程。(从哪里找到等量关系的,如何列方程解答。)

  (3)查缺补漏。(请同学帮助解决错例问题。)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要根据题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关键句子所表示的和差、差倍或和倍的关系,找准等量关系,从而准确地列出方程解答。

  四、综合练习

  师:现在我们进行能力大比拼,看谁能很快地写出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1.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3题。

  提问: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验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4题。

  ⑴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小组交流,列出式子。

  ⑶派出代表,将交流的结果展示给其他同学

  3.拓展练习

  教材第85页第7、9题。学生独立解答,然的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订正。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说收获,教师点评。

  作业:教材第84~85练习十八第4、5、6题。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7

  一教学内容

  和复习

  教材第10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及知识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掌握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点。

  提问:回忆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又有哪些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试着归纳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归纳,然后请学生汇报发言,集体补充。

  老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板书如下

  2.应用知识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1题。

  先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

  然后讨论:分数意义是什么?分数单位是什么?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2题。

  让学生先将这7个分数分类,再说一说分类的依据,每一类分别是什么分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怎样分别比较分数的大小。

  (4)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化成小数和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再完成题目给出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练习。

  提问:互化时要注意什么?

  (四)思维训练

  1.分数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最大是几?

  2.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43,如果分母加上17,这个分数就可以化简成言,这个分数是()o

  3.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后,正好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五)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已学过的内容、知识。

  2.学会一个单元的知识,并知道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联系。

  教具、学具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知识点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课本P28。帮助他们有条理的所学知识。

  二、练一练

  1.P29第1、2题。

  指导学生找出28的因数和100以内的倍数。以及既是6的倍数又是72的因数的数。

  2.Ρ29第3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4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进行知识的简单。

  小组讨论你学习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学生运用举例的方法,根据题目中的要求,罗列符合条件的数,然后逐步进行筛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并学会,实际问题为知识体系。

  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让学生深刻的体会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关系。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3.第4题。

  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些图形的面积

  4.第5题。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引导学生用方程解答这道题。

  5.第6、7、8、9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尽可能的独立完成课本上的题目,

  先估计这些图形的面积,在量出数据进行计算。

  让学生理解要求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只要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学生练习。

  帮助学生建立图形大小观念。

  建立等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与复习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9

  教学内容:p53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

  (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

  (4)交流

  2做第11题

  (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练习后加强对比

  (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

  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10

  第1单元小数乘法

  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意义,算理、计算法则以及灵活取积的近似值,通过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各知识点的整理与复习。

  难点: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了,这节课我们把所学的内容回顾复习一下。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板书:小数乘法的整理与复习)

  二、练习沟通

  1.出示练习。

  ①0.72×5

  ②6.5×8.4

  ③2.9×0.07

  ④2.5×6

  ⑤1.2×199

  ⑥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⑦203×5.5

  ⑧3.7×4.6

  把上面的算式进行分类。

  小数乘整数:① ④ ⑤ ⑦小数乘小数:② ③ ⑥ ⑧

  2.复习小数乘整数。

  (1)0.72×5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复习计算方法)

  (2)再出示1.2×199,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方法一,按照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来做。方法二,运用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来做。重点引导学生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来做。)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

  1.2×199,口述:先把199变为200—1,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试做203 ×5.5,说一说怎样运用简便方法?

  总结: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先观察数字的特点。

  3、复习小数乘小数

  (1)独立完成笔算。指名板书。

  (2)指名讲算法。

  出示:0.8×0.9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复习计算方法)

  怎样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是怎样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0.8×0.9,口述: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因数0.9要与上面0.8对齐,先按照整数乘法来做,然后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乘号写在数的左侧,等号线用尺子画。

  2.9×0.07:出示两位小数乘三位小数,并不是小数点和小数点对齐,而是末位和末位对齐,然后按照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做。

  师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来做,然后再确定积中的小数点位置。

  三、典例分析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0.36×0.04=0.12×0.5=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易错点剖析】在给乘积点小数点时,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这时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再点小数点;另一种是积的末尾有O时,点上小数点后末尾的O可以去掉。

  【归纳点评】通过两道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熟记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牢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下面各题的计算结果对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并改正。

  2.7×1.8=48.6 25×0.6=26

  第一个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因数中共有两位小数,而积里面只有一位小数,所以是错误的;第二个计算结果也是错误的,因为0.6比1小,所以相乘的积应该比第一个因数小,而26比25大,所以是错误的。

  改正:2.7×1.8=4.86 25×0.6=15

  【易错点剖析】在检验小数乘法的积是否正确时,有多种验算方法,也就是说验算方法不唯一性,不管选哪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3.选一选:34.99×0.2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A.7 B.7.00 C.6.99

  【易错点剖析】34.99×0.2=6. 998,6.998保留两位小数约是7.00,这里的“O”不能去掉,因为“0”在这里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归纳点评】在求积的近似数时,要求保留几位小数就要保留几位小数,如果数位上的数满十向前一位进位,也要用“O”来占位。

  4.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为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50×0.52+45×0.62=53.9(元)

  【易错点剖析】这类收费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容易把这两部分混淆。

  四、拓展提高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来计算这两道题吗?

  0.65×1.3+0.65×1.7 0.25×9+0.25

  小组讨论、计算、汇报。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简便,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1:0.65×1.3+0.65×1.7=0.65×(1.3+1.7)=0.65×3=1.95

  生2:0.25×9+0.25=0.25×(9+1)=0.25×10=2.5

  生3:我有个小窍门帮助同学们记忆乘法分配律。例如

  0.65 × 1.3+0.65 × 1.7 = 0.65 × ( 1.3+1.7)

  我爱爸爸和我爱妈妈缩为我爱爸爸和妈妈

  师:很好,用语文课上常用的缩写句子来记乘法分配律,真是奇思妙想。

  五、小结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在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六、作业:1.用竖式计算

  0.76×0.32 1.08×25 0.25×0.046(保留两位小数)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25-0.125)×8 56.5×99+56.5 4.8×100.1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0.65 × 1.3+0.65 × 1.7 = 0.65 × ( 1.3+1.7)

  我爱爸爸和我爱妈妈缩为我爱爸爸和妈妈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11

  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仪)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题一: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用具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0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169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

  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习五的第2题。

  3.练习五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12

  教学目标:

  1、数学实践活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数感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自我评价,一起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反思,激励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流程

  活动一:

  1、观察今年的'年历,问: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占这个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释疑:法定休息日,指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五一国际劳动节法定休息3天,而且如果这3天与双修日重叠,应该把双修日顺延。

  3、学生回答前两个问题

  4、你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问题吗?学生交流

  活动二:

  抛小正方体,再用分数表示活动的结果。然后小组内交流

  活动三:

  交流学生收集到的分数,交流这些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13

  教学内容:p51-p53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与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14

  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人法”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复习重点: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0÷5.381.4÷0.20.15×680÷0.58.5×0.2

  1.25×0.83.9÷103.9÷1.30.63÷0.90.17×0.4

  2.填表。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10.395

  2.047

  0.9292......

  二、复习指导

  1.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1)填空。

  ①6.5×3表示()

  ②6.5×0.3表示()

  ③8.4÷0.4表示()

  ④8.4÷4表示()

  (2)思考并回答。

  ①小数乘以整数以及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各是什么?

  ②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是什么?

  2.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计算下面各题。(指4名学生板演。)

  0.67×7.50.125×0.241.89÷0.547.1÷0.125

  ①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点小数点时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怎么办?

  ②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确定商的小数点位置?

  (3)由学生小结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3题: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0.35×0.20xx.1-0.9091.3÷0.03

  0.78+5.4366.509÷0.2718.114+9.987

  589.76÷160.25×32.50.68÷0.95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取积、商的近似值,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出结果,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4题:一个纺织厂平均每小时生产棉纱927.5千克。如果每千克棉纱织布7.2米,这个厂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以织多少米布?

  生独立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四、作业

  练习九第1、2题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02-11

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15篇02-11

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教案08-26

五年级数学分数整理和复习教案02-12

五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教案02-11

《整理与复习》教案02-26

三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04-09

五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教案15篇02-11

小学一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01-20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整理和复习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