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1 19:09: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将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共五组),我故意安排了两组不相等的,居然大部分同学都上当了,说明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认识到其实质。

  在教学例题时我特别加强了“分别乘”的指导,不但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分别乘再相加,而且用一些形象的箭头让学生感受分别乘的过程;而在学生探究了例题和试一试后,让他们通过比较,体会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时合起来乘容易,有时分别乘更容易,要灵活运用。

  但是,今天的'课堂作业让我十分失望,我本以为“分别乘”的指导比较到位,但还是有一些同学出现15×(20+3)=15×20+3这样的错误,并且有两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列出了(18+22)×15的算式后,还将它用乘法分配律展开计算,结果计算错误百出,如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我还得进一步地学习研究。

  本节课主要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的意识和能力。课的一开始,我就复习乘法分配律,抓住其特点:合起来乘转化成分别乘再加起来或者分别乘转化成合起来乘。接着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中间结合类型分别练习相应的题目,再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这两组题: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简便,有的时候是分别乘简便,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对于后面的练习,我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和辨析,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适合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的结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2

  首先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接着设计“悬念”,抛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寻找验证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激发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3

  一、抓住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简洁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用书上写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时间我给了,小组也交流了,在小组交流时我已经发现我们班上的学生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难道是坡度给得不够吗?还是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总之,这个关键今天并没有完成好。

  二、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

  在引导学生把两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后,我让学生交流,结果学生给出了两种(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这两种方式都板书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种,即把(65+45)×5写在等式的左边,是为了方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的理解。我认为,从乘法的意义这个角度上来说,意义的理解我们班级可以做到。

  既然是从意义出发,那么两种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来表达时,我们班的同学也有了两种的表达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我都板书在黑板上,只是在规范的那一道上面画了个星,告诉学生,乘法分配律的表示一般性采用的是这一条。

  三、练习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变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为了计算的简便。所以,在练习中我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怎么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学生说清楚括号中的1是从哪儿来的。但是简便的思想渗透得还很不够。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的时候,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采用简算的方法。哪怕他们在经过了第四题的练习时也是一样。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4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树勋中心小学购买舞蹈服装。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发现的规律、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这样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不断在“反思”中学习,“体验”中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我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让学生观察,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个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差异性,给没有发现规律的同学以再次发现的机会。然后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来加深学生的数学体验。又如,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乘法分配律”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什么知识与“乘法分配律”有联系?学了“乘法分配律”后有什么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中注意引导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以几何直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等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共同经历乘法分配的探究过程,借助图形探知、理解乘法分配律。

  1、问题情境的创设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试讲过后与大家的感觉一样,学生对设计草莓大棚的这个话题不是特别感兴趣,接受工作室友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后,想把情境创设改为设计学校的操场。由于学校里孩子们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孩子们喜欢的小操场越来越挤,想要扩建这个长方形的小操场,怎么办呢?这个话题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比上一次设计的话题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2、教学的设计要尊重已有的知识经验。

  本节课设计一始,所需的计算方法与原来学过的计算长方形面积有关。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即使个别学生忘记也很容易唤醒。我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在计算之前先要在头脑中勾勒出长方形的模样,激发学生在画图中梳理题中的数学信息。接下来的三次探究过程,先是教师设定长方形增加的长,再次是学生自己设定长度,再到后来自己设定三个量,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作用,即使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环节也使学生之间有了互相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用到了文字说明,也有同学是符号表示,还有的是字母表示,无论出现得出的哪种结论,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在学生展示汇报的过程中,虽然字母表示的方法更清晰,大家更喜欢,但课后觉得能用文字表述其实是更难的一件事,对这样的孩子应该在课堂上再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他们学到的东西可能也会更多。

  3、在具体操作中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演练。

  孩子们自己填写的数字各不相同,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有不同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感受到大量在实例计算后,大胆地完成了由猜想到验证的过程。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与掌握探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品格的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小组合作资源,把研究中遇到困难的,兴趣保持不下去的同学的积极性再调动一下就更好了。

  课堂学习的过程,一切以师生间,生生间建立的平等交流这个平台才得以顺得完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成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想象――猜想――举例――验证,在欣赏学生的“闪光”处给学生“点拨”。师生在课堂交流中才得以共同成长。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6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单元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课堂上,创设了植树活动的情境,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4+2)×25=428×25+2×25。

  在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后,运用变式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着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已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灵活应用。还有一些学生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淆。

  所以在复习巩固时,要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对比,让学生对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构更清晰。还要加强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试题的演练,灵活掌握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7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学生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和应用。开始导入我是利用小学教学热身赛展开的教学。9×37+9×63和9×(37+63)。左右两排学生做不同的题,让学生认识到这两道题难易程度的不同,用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体现了用括号的必要性和简便性,通过学生总结说特点引导他们猜想,然后对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并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上周去滨州听课,学到了“猜测-举例验证-总结-应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并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不完全归纳法,也在本课中用所应用。但是在引入时应该让学生们把这两个算式的特点和联系理解透彻了,学生们会很快的猜想出这条规律,整节课讲速度有些慢,导致了几个经典的练习题没有处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导入新课,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80+4)×25=80×25+4×25此题的处理,我感到比较欣慰。当发现学生们(80+4)×25=80×25+4时,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个错误的算式,让和我做的一样的同学举手,大约有5、6个同学高兴地举起手,还有一个同学得意地说“刚才我还以为做错了呢?”看到这种情景我接着说:“不举手的同学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此句话给了这些没有举手的同学的信心,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出了正确的解法。这道题学生们非常容易做错,这样的处理会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8

  综合学生出现的`错误之处,可见大部分孩子对运算律能够较好的理解,只是在应用时不能够灵活的应用。直接应用规律进行简便算的能准确理解,而需要变式的题目则不能较好的应用,也有个别孩子因为理解不清而不会应用。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采用相应的措施,以便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灵活应用。

  一、个别指导。

  对分配律不理解的孩子,我进行个别的指导。具体是举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孩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在解题、比较的基础上理解两部分积表示的意义,理解括号外的数要分别乘括号内两个数的道理,这样借助具体事例,形象的进行理解、概括,有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

  二、对比练习。

  针对有的孩子把分配律和结合律混淆的情况,我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孩子在练习中记性比较、分析,从而掌握。如:

  25×3×17×4

  25×3+17×25

  比较两个算式的不同之处,说说算是中分别有什么运算,运用什么运算律才能简便计算,这样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慢慢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不同,继而再灵活应用规律进行计算。

  三、针对练习。

  针对学生不能灵活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问题,我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孩子在练习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比一比怎么计算更加简便,这样在比较、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

  如:125×48

  因为刚学过乘法分配律,学生在计算125×48时,也应用分配律:125×40+125×8,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简便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125×8×6,再比一比:哪种方法更简便?这样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时,一定要先观察题目中各个数的特点,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简便与正确。

  通过对孩子错因的分析与相应的指导、练习,孩子们对乘法的运算律理解掌握也越来越好,作业的错误明显减少。看来,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引导,只要我们对孩子有耐心、有信心,孩子们就一定能够学会、学好!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9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主要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的意识和能力。课的一开始,我就复习乘法分配律,抓住其特点:合起来乘转化成分别乘再加起来或者分别乘转化成合起来乘。

  接着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中间结合类型分别练习相应的题目,再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这两组题: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简便,有的时候是分别乘简便,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对于后面的练习,我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和辨析,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适合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的结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11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

  成功之处:

  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4。

  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习的练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12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定义课,是在学生早已把握了加法运算基本定律及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本上开展课堂教学的。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较难理解的,学生最不易把握的`。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开展简便计算 。

  取得成功之处:

  1.本节课在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方案上沒有选用书本上的主题风格图,只是选择学生了解的买学生校服情景:这学年院校得换新学生校服。上衣外套每一件28元,牛仔裤子每条12元。我们班共需缴学生校服费多少元?学生学会思考,同位沟通交流,可用二种方式 解释出去,随后让学生比照二种算法初步让学生认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 12)×44=28×44 12×44。

  2.加重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但了解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乘积能够 写出2个积求和的方式,也要了解2个积求和的方式能够 写出两个数的'和的方式。根据形式多样的训练让学生深层次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存在的不足:

  1.在小结乘法分配律时沒有把构造说的很深入,造成 学生出現在训练时有一个同学们在全品学堂的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語言描述不娴熟,造成 学生尽管会背用英文字母表明的算式,可是不容易运用。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04-09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8-25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4-13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4

《乘法分配律》教后反思02-29

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04-05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精选10篇)03-28

《简便计算》教案02-23

乘法分配律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