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8 09:26: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精选7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精选7篇)

  《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1

  1教学预设

  1.1教学标准

  (1)通过情境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导数的实际背景,体验学习导数的必要性;

  (2)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平均变化率的意义,体会平均变化率的思想及内涵,为后续建立瞬时变化率和导数的数学模型提供丰富的背景;

  (3)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平均变化率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感悟数学的价值;

  (4)通过问题探索、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变量和函数的角度来描述变化率,进而抽象概括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会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1.2标准解析

  1.21内容解析

  本节是导数的起始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变化率、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实际上,它们是理解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不同角度.首先,从平均变化率开始,利用平均变化率探求瞬时变化率,并从数学上给予各种不同变化率在数量上精确描述,即导数;然后,从数转向形,借助函数图象,探求切线斜率和导数的关系,说明导数的几何意义.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节内容分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平均变化率问题,在“气球膨胀率”、“高台跳水”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f(x)表示其中的函数关系,定义了一般的平均变化率,并给出符号表示.本节内容通过分析研究气球膨胀率问题、高台跳水问题,总结归纳出一般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概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平均变化率解法的一般步骤.平均变化率是个核心概念,它在整个高中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瞬时变化率及其导数概念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重点在实际背景下直观地解释函数的变化率、平均变化率.

  1.22学情诊断

  吹气球是很多人具有的生活经验,运动速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理知识,这两个实例的共同点是背景简单.从简单的背景出发,既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可以减少因为背景的复杂而可能引起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干扰,这是有利的方面.但是如何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共同的数学问题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而对本节课(导数的概念),学生是在充满好奇却又一无所知的状态下开始学习的,因此若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导数的起始课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有价值的数学”,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如何从两个具体的实例归纳总结出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对生活现象作出数学解释.

  1.23教学对策

  本节作为导数的起始课,同时也是个概念课,如何自然引入导数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两个实例的背景更形象、更逼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②通过应用举例的教学,不断地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的机会,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既关注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又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保持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24教学流程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知识迁移→概括小结→课后延伸。

  2教学简录

  2.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为了描述现实世界中运动、过程等变化着的现象,在数学中引入了函数,随着对函数的研究,产生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与自然科学中四类问题的处理直接相关:(课件演示相关问题情境)

  (1)已知物体运动的路程作为时间的函数,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与加速度等;

  (2)求曲线的切线;

  (3)求已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求长度、面积、体积和重心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最大(小)值等问题最一般、最有效的工具.导数研究的问题即变化率问题:研究某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

  评析充分利用章引言中提示的微积分史料,引导学生探寻微积分发展的线索,体会微积分的创立与人类科技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初步了解本章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2.2提出问题,探求新知

  问题1气球膨胀率(课件演示“吹气球”)

  我们都吹过气球,回忆一下吹气球的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越来越慢.从数学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呢?

  气球的体积V(单位:L)与半径r(单位:dm)之间的函数关系是V(r)=43πr3;

  如果将半径r表示为体积V的函数,那么r(V)=33V4π.

  师:当V从0增加到1时,气球半径增加了多少?如何表示?

  生:r(1)-r(0)≈0.62(dm).

  师: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多少?如何刻画?

  生:r(1)-r(0)1-0≈0.62(dm/L).

  师:当V从1增加到2时,气球半径增加了多少?如何表示?

  生:r(2)-r(1)≈0.16(dm).

  师: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多少?如何刻画?

  生:r(2)-r(1)2-1≈0.16(dm/L).

  师:非常好!可以看出,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增大,它的平均膨胀率逐渐变小了.

  归纳到一般情形,当空气容量从V1增加到V2时,气球的平均膨胀率是多少?

  生:r(V2)-r(V1)V2-V1.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其正确答案.

  评析通过熟悉的生活体验,提炼出数学模型,从而为归纳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提供具体背景.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创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通过感知表象后,学会进一步探讨问题的本质,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的观点分析问题,避免浅尝辄止和过分依赖老师.

  问题2高台跳水(观看多媒体视频)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h(t)=-4.9t2+6.5t+10.如何用运动员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其运动状态?

  师:请同学们分组,思考计算:0≤t≤0.5和1≤t≤2的平均速度.

  生:(第一组)在0≤t≤0.5这段时间里,=h(0.5)-h(0)0.5-0=4.05(m/s);

  生:(第二组)在1≤t≤2这段时间里,=h(2)-h(1)2-1=-8.2(m/s)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通过计算回答问题.对第(2)小题的答案说明其物理意义.

  评析高台跳水展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化率――运动速度,而运动速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理知识,这样可以减少因为背景的复杂而可能引起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干扰.通过计算为归纳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提供又一重要背景.

  师:(探究)计算运动员在0≤t≤6549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是静止的吗?

  (2)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通过计算回答问题.对答案加以说明其物理意义(可以结合图像说明).

  评析通过计算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状态,从而为瞬时速度的提出埋下伏笔即为导数的概念作了铺垫,利用图像解释的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1)让学生亲自计算和思考,展开讨论;

  (2)老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初步修正到最终的结论上;

  (3)得到结论是:①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它并不能反映某一刻的运动状态;②需要寻找一个量,能更精细地刻画运动员的运动状态.

  思考:当运动员起跳后的时间从t1增加到t2时,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其正确答案.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归纳出问题

  1、2的共性.

  评析把问题2中的具体数据运算提升到一般的字母表示,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同时为归纳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作铺垫.

  2.3知识迁移,把握本质

  (1)上述问题中的变化率可用式子f(x2)-f(x1)x2-x1表示,称为函数f(x)从x1到x2的平均变化率.

  (2)若设Δx=x2-x1,Δy=f(x2)-f(x1).(这里Δx看作是对于x1的一个“增量”,可用x1+Δx代替x2).

  (3)则平均变化率为ΔyΔx=f(x2)-f(x1)x2-x1=f(x1+Δx)-f(x1)Δx.

  思考:观察函数f(x)的图象,平均变化率ΔyΔx=f(x2)-f(x1)x2-x1表示什么?

  生:曲线y=f(x)上两点(x1,f(x1))、(x2,f(x2))连线的斜率(割线的斜率).

  生:(补充)平均变化率反映了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平均变化的趋势(变化快慢),即在某个区间上曲线陡峭的程度.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计算平均变化率的步骤是什么?

  生:①求自变量的增量Δx=x2-x1;②求函数的增量Δy=f(x2)-f(x1);③求平均变化率ΔyΔx=f(x2)-f(x1)x2-x1.

  评析通过对一些熟悉的实例中变化率的理解,逐步推广到一般情况,即从函数的角度去分析、应用变化率,并结合图形直观理解变化率的几何意义,从几何角度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即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变化率与导数作好铺垫.

  2.4知识应用,提高能力

  例1已知函数f(x)=-x2+x图象上的一点A(-1,-2)及临近一点B(-1+Δx,-2+Δy),则ΔyΔx=.

  例2求y=x2在x=x0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2.5课堂练习,自我检测

  (1)质点运动规律为s=t2+3,则在时间(3,3+Δt)中相应的平均速度为.

  (2)物体按照s(t)=3t2+t+4的规律作运动,求在4s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3)过曲线f(x)=x3上两点P(1,1)和P′(1+Δx,1+Δy)作曲线的割线,求出当Δx=0.1时割线的斜率.

  评析概念的简单应用,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6课堂小结,知识再现

  (1)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实例归纳总结出来的?

  (2)求函数平均变化率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3)这节课主要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师生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吹气球及高台跳水两个实例、求函数平均变化率的一般步骤、主要的数学思想有: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

  评析复习重点知识、思想方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7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课本第10页:习题A组:第1题.

  (2)课后思考问题:需要寻找一个量,能更精细地刻画运动员的运动状态,那么该量应如何定义?

  3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平均变化率”当成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从而达到概念的自然形成,进而从数学的外部到数学的内部,启发学生运用概念探究新问题.这样学生不会感到突兀,并能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化的知识,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

  改进之处:课堂实施过程中,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将知识直接抛给学生,但自己的“引导”具有明显的“牵”的味道.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关注到适当的计算量,但激发学生思维的好问题不多.整堂课学生的思维量不够,学生缺少思辩,同时留给学生判断和分析的成分、时间都不够.

  4教学点评

  采用相互讨论、探究规律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一步步创设出使学生有兴趣探索知识的“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变化率问题.

  4.1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

  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因此,本节课以两个实际问题(吹气球和高台跳水)为情景,在激发主体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的基础之上从数学的角度刻画“吹气球”和“高台跳水”,并注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

  4.2准确定位,精心设问,注重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的角色始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并引导学生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从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又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和激发创新的意识.因此,本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3借用信息技术辅助,强化直观感知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两个实例(吹气球和高台跳水)的背景更形象、更逼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使探究落到实处.

  《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是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方面的应用,全组教师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研讨:

  第一、教学上应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本课时的定位是探究课,作为一堂探究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必须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本节课通过复习二次函数的单调性,让学生动手发现探究原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符号的关系,最后归纳出结论:一般地,设函数y=f(x)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则导函数的符号与函数的单调性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1)如果在某个区间内,函数的导数,则在这个区间上,函数是增加的。

  2)如果在某个区间内,函数的导数,则在这个区间上,函数是减少的。

  优点:

  1、从熟悉的二次函数入手,简单复习回顾以前学过的确定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使知识学习有连贯性。

  2、由不熟悉的三次函数单调性的确定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用定义法太麻烦,而图像又不清楚,必须寻求一个新的解决办法,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再次研究单调性的必要性。

  3、从简单的、熟悉的二次函数图象入手,引导学生从函数的切线斜率变化观察函数单调性的变化,再与新学的导数联系起来,形成结论。再用代数法求出导数进行验证。另外,也使学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同时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4、学生分组探讨,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法两种方法探讨,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将本组讨论的结果公布出来,从而抽象概括一般性的结论。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第二、例题和变式练习体现层次性、思想性。

  例题设计的两重用意:

  一是利用已知的二次函数的知识再次体验归纳结论的正确性,前面得到的是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没有严格的证明,这样处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想;

  二是对于二次以下的多项式函数,不仅可以通过用导数求单调性,也可以用图像法和定义法,都比较简单,也为了突出再求三次、三次以上的多项式函数或图像比较难画时的函数的单调性,应用导数的优越性。

  1.通过例题让学生总结导数法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步骤,体会算法思想。

  2、定义域的强调:对于求导,学生容易急于求成,往往忽略了定义域,让学生去讲例题,学生之间发现问题,他们印象会更深刻。

  3、时刻注意学生基本功,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薄弱点,每节课刻意去强调这些基本功,这样到高三就不会在这些方面费太多时间。

  第三、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知识还是形成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以知识为载体,依附在具体的数学知识之中,是数学教学的隐形知识体系,但具体教学知识的教学不能代替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将零散、具体的数学知识串起来,优化知识结构、、迅速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相对而言,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思想方法则是潜在的,持久的。因此,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是数学教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本节课对学生还放的不够开,还不能算一节高效课堂。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老师尽可能少讲,让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参与数学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新知。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100%参与,体现三维目标,培养学习能力。

  《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3

  一、收获

  1、合理定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单调性的讨论、求函数的极值和最值,在高考中多以中档题出现,而导数的综合应用(解答题的第2、第3个问)往往难度极大,是压轴题,并非大多数学生能力所及。定位在获得中档难度的8分左右,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有效的抓住了第一个得分点: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斜率,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问题设置得当,较好突破难点。根据教学的经验和学生惯性出错的问题,我有意的设置了两个求曲线切线的问题:

  1、求曲线y=f(x)在点(a,f(a))的曲线方程,

  2、求曲线y=f(x)过点(a,f(a))的曲线方程。一字之差的两个问题的出现目的是强调切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有切点直接求斜率k=f1(a),没切点就假设切点p(x0.y0),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教学,较好的突破本节的难点内容,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惯性错误。

  3、注重板书,增强教学效果。在信息化教学日益发展的同时,许多教师开始淡化黑板板书。我依然感觉到黑板板书的重要性。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本节对两个例题进行排列板书,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和理解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差别。对激活学生的思维起到较好的作用,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易懂。

  4、关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课堂活跃,教与学配合得当。利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二、不足之处

  1、整一节课老师讲的还是过多,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不够关注学生个体,问答多是全体同学齐答。难于发现学生中极个性的思维和方法。

  3、不善于扑捉课堂教学过程的亮点。比如,王祖青同学在做练习回答老师问题时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老师也只平淡带过。

  4、语调平淡,语言缺乏幽默,难于调动课堂气氛。

  5、板书字体过小,照顾不及后排同学。

  《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4

  1、本节课由于提前撰写了教学设计,并且经过了精心的修改,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够把新课标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发挥的比较到位,学生能极思考,思维敏捷,合作学习氛围浓厚,是一堂成功的教学设计课。

  2、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①教学引入时间较长,致使整堂课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

  ②在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把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联系起来时,学生回答声音不够洪亮。

  ③教态不够自然、大方;显得过于紧张。

  ④由于前松后紧,课堂小结不够到位。

  3、①本节课教学设计安排比较紧凑,加之学生基础较好,是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而且效果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函数的增减性概念不熟透,致使引入时间较长,课堂教学的结尾显得太匆忙。

  4、改进的思路:

  ①选取函数时去掉两个一次函数。

  ②在引导学生回答时,问题要简明扼要。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③多进行公开课,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

  数学学科素养,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回顾我的教学设计,从生活实例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提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设计为一节“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每一个知识、每一个发现,设法由学生自己得出,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前在手机上安装GGB软件,利用Geogebra软件动态演示展现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在学生脑海理留下深刻的记忆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在探究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便于后期应用。在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后,再组织讨论,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引导。知识的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图象形象直观去认识和感受它,从形的直观感知进而到代数符号的探究,数形结合获得新知然后应用知识,避免了理论的严格推导过程,再通过练习,逐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达到对导数的几何意义较好掌握,能应用它研究函数问题。体会无限逼近、以直代曲、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争取更大限度的发展。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作为探究课,时间控制不好,要注意时间调配;有些学生对如何画出过该点的切线有点困难,此时,教师给予示范。有些学生用定义求导数不太熟练,应提前复习,多做练习。本节课安排比较充实,内容较多,曲线过一点的切线可以安排在下一课时。

  总之,本节课学生收获满满,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6

  上一节课大家学习了利用导数公式和导数的运算法则求函数导数的方法。然后又学习了复合函数的求导方法。这一部分基本知识点不多,但重要的是对课后训练题目的处理能力。

  通过对课后题目的处理我整理了几类常见但是大多数孩子又容易出错的题目。

  一:复合函数求导很多同学容易出错,需要大家对各种形式的求导勤加练习。

  二:有的求导函数中带有系数是固定点的导数值,有的同学容易被这个形式给欺骗。其实,它就是一个固定的数字。

  三:大家有一个共性的难点,容易忘记导数的几何意义:在一点处的导数值即是函数过这个点的切线的斜率。

  四:在某点处的切线和过某点的切线意思不同

  接下来的时间我会整理这一部分题目让孩子们进行专项练习,争取人人过关。

  《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7

  本节课有了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作铺垫,借助函数图像的直观性探索归纳出导数极值的定义,利用定义求极值。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复杂函数的求导的准确率较低,说明学生对求导公式的运用不够熟练,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强调。

  本节课的难点的函数在某点处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虽然在教学中占用了较长的时间解释,但是学生理解程度的并不理想,还需在课后多加跟踪训练。

  通过课后教学测试反馈的主要问题是求极值过程的书写格式不规范,为了打下牢固的基础,减少失误,我要求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几道题的练习,学生逐渐接受了这种方式,也发现了这种方式的简便性。

  通过这节课,让我对以下几点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1不论哪一个成绩段的学生,基础都是最重要的。尤其在新课讲授的第一课时中,要对基础知识重点讲解。

  2.“好好备课,慢慢讲课。”把课堂尽量还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

  3.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师生共同总结,从中体会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教师要对方法结论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重点强调。但不能墨守成规,要充分理解,灵活应用。

【《导数的概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罗保林《变化率问题、导数的概念》的教学反思03-30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反思05-27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反思07-14

中数学说课稿范文《导数的概念》01-01

高中数学《导数概念》说课稿01-01

导数的计算常见题目类型教学反思04-11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反思06-02

高中数学《导数概念》说课稿教案模板01-01

生物概念学习的教学反思范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