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28 18:17: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语文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设计理念:1依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真正体现三维性和准确性。2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激发起求知欲。

  1、根据部编教学要紧贴文本,加强人文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语文走进生活,一课一得等理念

  2、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中强调“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等,这些要求是展开本课教学的依据。

  3、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4、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三、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我校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在教学中,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精读课文”等等。

  5、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

  7、课外作业的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9、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0、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课文,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读懂其他文言文亮点与特色: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有效突破重点难点2准确把握学生现状,有效促进学生思考3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性4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热情,体验成功乐趣5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5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6指导学生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发言的人多7问题贴近学生实际,难易度适中8重点突出,从理解什么难点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爱国主题9朗读、研读相结合,注重阅读方式的多样化

  不足与建议:1教师介绍,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2活动表面化和形式化3教学实践和新课程理念存有差距4学生的主体缺失等。5不少问题停留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较浅的层面,问得也零碎。6有的教学内容有交叉,两个问题差别不大。

  活动设计要求:1遵循教学规律体现新课程理念2紧扣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准确3突出主体地位,符合认知规律4设计新颖有创意,注重兴趣激发5贴近实际生活

  活动设计思想:1能够体现教育教学一般规律2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3突出整体地位4突显学生精神和实践能力

  试题选材评价:贴近学生实际,话题具体准确,材料选择与学生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材料使用合理,问题与材料紧密。紧扣教材,将事例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根据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技能要求: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所以我决定一改以往的传统讲法,从引导学生熟练的诵读课文入手,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疏通课文和理解文意;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共同解决;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教学设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感情地去读诗,去品味语言,去大胆想像,去体会诗人的感情。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教学反思的内容:反思教学理念、反思备课过程、反思教学设计、反思师生关系、反思教学得失。

  教学反思的方法:通过行动研究法进行纵向反思(和自己的过去比),通过比较法进行横向反思(听同事的课与别人),通过经验总结法进行个体反思,通过对话法进行集体反思等。

  作业布置的目的:作业布置是教学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拓展、延伸所学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发展。

  作业布置的要求:内容要精选,形式要多样,难易要适度,总量要适当,设计要把关。

  当前课堂情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主观臆造,脱离生活实际;追求趣味性,远离课程内容;追求表面热烈,情境流于形式。方法:拓展教学情境的类型;紧扣学科特点、针对教材内容创设情境;针对现实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教学反思2

  这学期我带九(5)九(6)班语文,我的观点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

  (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简单的手段,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3、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引导学生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写美文点评。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实践,效果是明显的。

  (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时间不等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如果等到中考前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综上所述,九年级语文教学和复习,应着眼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也不能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可以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反馈应该及时迅速。

  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最后,要让同学们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语文教学反思3

  教过拼音的老师都知道拼音教学非常枯燥,脱离现实生活,学生不太感兴趣,但把它们放在情境中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我在教学声母gkh的读音时,指导学生联系口语的读音体会字母的发音方法。我让大家先观察表音表形图,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先通过看图说话发准“和平鸽”、“口渴”、“祝贺”等词语的音,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声母的发音要领,让他们相互间再来试试如何发好声母gkh的音。学生通过比较,缩短“鸽”后面的拖音,读得既轻又短,准确地发出了声母g的读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他们的成功体验而高涨起来。这个时候我抓住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尝试自己看表音表形图编儿歌进一步体验发音方法。当然,在学生看图编儿歌之前,教师先给他们做示范,讲清楚编儿歌的要领,让学生接受新的挑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并努力为孩子们营设了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反思4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感觉第二自然段是个多余的段落,然而仔细地再读一次课文,便会发觉作者的精妙之处:这美丽的春天时,有了小燕子,才更充满了生机。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并不是要感受春天多美,而是了解最后一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这一句的内容恰恰安排在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中。教学的重点便回到了研读3、4自然段上。

  回顾一节课,感受有得有失。

  觉得遗憾的是自从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后,学生参与的面虽然广了,互动的空间虽然大了,课堂涉及的面也宽了,整个的效率看似提高了,然而我的教学任务却始终不能按我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到底。于是,我在每节课前,我都要精心地考虑我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要安排多少时间才能真正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今天在课前,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和设计问题的难度,然后决定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学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第二部分集中学习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满足班级实际情况的。因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明显感觉到四人小组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学习的时间、学生参与率、有效率真正得到了保证;我每设计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讨论和交流中去了,而且通过大堂反馈这一环节,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使小组学习走向规范化了。

  收获最大的还在于几个预设环节出现了比较精彩的表现。

  教学片段一:

  师:好,现在请大家细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学习,完成下面任务:(出示)你觉得作者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注意每个人选择不同的景物进行交流,尽量不要重复。

  生自主学习。

  生:我觉得“赶集”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因为它写出了春天里花、草、叶争着比美的情景。

  生:我有补充,我也觉得这个词写得好,“赶集”是指人们一起上市场的样子,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了比喻的方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花儿正在比谁长得美,一棵棵小草争着向上长的镜头。

  师:说得真好,不仅说出了词语用得好的原因,还说到了修辞,你们组的学习效率真高。

  生:这一句中的“聚拢”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这些植物生机勃勃的样子。

  师:你也有一双慧眼同,读得很仔细。而且运用得也很及时。

  生:“吹拂”这个词用得好。因为这个词写出了春天的风很轻、很柔,吹在脸上很舒服,不像冬天的风那样刮在脸上很疼。

  生:我认为“洒落”这个词也写出了春风轻、柔的特点。

  师:春雨细细的洒落下来,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让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落在脸上痒痒的。

  师:你认真阅读了《春》这篇文章,所以才会有这么美的想象。想象阅读要注意积累,还要学会运用,这样的阅读才是有用的。

  生:“柔”这个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小河边,柳会刚刚长出了嫩嫩的芽儿,她们对着小河在照镜子 ,一阵风吹来,柳枝摆动着长长的枝条儿,仿佛在梳洗自己的辫子。

  师:多么丰富的想象!是不是该送给她掌声?在体会词语的时候,加上自己的描述就可以把这种体会说得更生动形象。其实,在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字也写出了柳枝刚发芽的情景。

  生:“柔”

  生:是“展开”。

  生:“鹅黄色”也是的,一般刚长出的新叶子都是这种颜色的。这几天我注意观察了,河旁的柳枝现在就是这种颜色的。

  [设计意图: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本来我只想把这些词圈画出来,然后让他们讨论一下的,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个环节如果这样处理很不好,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显得很被动,与其这样教学,还不如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再来反馈学习情况更好。

  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我预设得更好,学生的思维的确不能小看。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对于作者如何写好景物,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来了解在语文中,用好词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反思:这一教学片段自我感觉很好,学生能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学生的发言不再是简单的“我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而是关注了好在哪儿,能够从修辞、作用等方面体会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正是我预期的效果。在这段教学中,还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学生说“各色鲜艳”“烂漫无比”这两个词感受到了春天的颜色很多,花儿开得很美。再比如“赶”字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的情景……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如果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有效性就会落到实处。

  教学片段二:

  师:读读第3、4自然段,小组内讨论,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出示小组学习的内容)

  生:我看到了燕子在飞行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燕子在休息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燕子在捕食呢。

  师出示三幅画面:现在,请你任选一幅画面来说说。

  生讨论、交流。

  (第一幅画面是燕子由这边的稻田飞到那边的柳树下的情景;第二幅是燕子横掠过湖面时的`情景;第三幅是燕子停息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这三幅画面真实地描写出了燕子给春光增添无穷乐趣的景象。出示这三幅画面旨在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第一幅中主要展现出了燕子飞行速度快,飞行姿态优美的情景。“斜”、“掠”、“横掠过”、“唧”等词主要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速度很快,而且其飞行的姿态也很优美,其实直接读语言文字也是能找到的,但是如果借助画面的话,更加直观、形象。下面两幅画面对于理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也是很有帮助的。第三幅画面中“几痕”、“五线谱”等细节也是很有帮助的。]

  生:我喜欢第一幅画面中的小燕子。这幅画面中小燕子飞行的样子很优美。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斜着身子掠过”,让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姿态很优美,而且飞行时也很快。

  师:哪个字更能体现燕子飞行速度的快?

  生:“掠过”,

  师:掠过怎样理解?

  生:轻轻地擦过。

  师:小燕子飞行时轻轻地擦过水面,那速度真是快。还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小燕子的飞行速度快?

  生:“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这句中的“唧”我感觉燕子飞得很快。

  师:“唧” 不过是燕子飞行时的叫声,这叫声怎么能感觉到快呢?

  生:才叫了一声,就飞过了一条河,让我们,再快也不能飞得那样快啊。

  (生笑)

  师:是啊,燕子才叫了一声,就由河这边飞到河那边了,这速度是够快的。那么“横掠过”湖面又说明了什么?

  生:第一是说明它飞得快,还有写出了它飞行时很美丽。

  师:像蜻蜓、燕子等低飞还能说明什么?

  生:我知道蜻蜓低飞是在捕捉虫子。

  师:是的,燕子和蜻蜓一样,从水面掠过时,就是为了捕捉离水面比较近的飞虫。

  生点了点头。

  师:注意这个字了吗?“晕”,能不能改成“圆圈”?读读比比。

  生自由读,好像若有所悟,但又没人举手。

  师:好的,给晕组个词吧。日晕、月晕。谁知道日晕和月晕是什么样子的?(师简单介绍日晕和月晕)

  生:哦,我知道了。这小圆晕像月晕和日晕一样美丽,而圆圈只是一圈一圈的。

  ……

  反思:在描写作文时,常常喜欢和孩子们说“细节”这个词,然而什么叫“细节描写”,许多孩子只是模棱两可地明白,每次真正习作时,又不知道什么叫“细节”了。事实上,在我们每一篇课文中都有细节描写。像第3小节中“唧”“掠”“落”“痕”等词就是一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正是能体现燕子的飞行特点和停息特点的。如果在教学中抓住了这些词进行教学的话,那么课堂教学便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我知道凭借目前班上孩子的能力可能无法达到我预设中的情况,但是在课堂上,我还是找到了精彩的发言。

  “痕”字的教学也是有难度的,在学生赏读这一句后,我问了一句:能不能把这个字改成“根”?孩子们争着说不能,因为几根电线是看得很清楚的意思,而“痕”是“痕迹”,痕迹是看不太清楚的,电线那么高,燕子是停在高高的电线上的,当然不是“根”,而是用“痕”了。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用词造句如此精妙传神,是值得教师反复咀嚼,学生反复品味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到这样的境,帮需要教师正确地引领。

  

语文教学反思5

  在作文教学中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大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不喜欢作文课。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将是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每次作文课上课前,学生都流露出厌烦情绪,叹声一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文写不好,无事可写。试想,每次作文,学生都能潇洒行文,轻轻松松写出一篇好文章的,作文教学自是一件易事。

  解决这一难题,须从根源上找原因。教学中发现学生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容空洞无物,缺乏创新;

  二、没有真情实感,空喊口号;

  三、语言乏力,品之无味。

  四、字数达不到要求。

  找到了问题的结症所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兴趣,搜集材料

  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缘于学生知识面窄,可写之物太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是较难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发生在身边的事,网上的新闻告诉他们,让他们说出来,交流后在写,并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2、善于发现,勤于思考

  其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还是很多的,只是学生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老师的一个眼神,父母的一句叮嘱,同学的一个灿烂的微笑以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是学生写作的题材。学生缺少发现的眼睛,不善于思考。教学中我会就某一件事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3、欣赏美文,品味语言

  常于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找一些精美的文章,从写作手法,修辞,感情色彩等方面引导学生赏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怎样遣词造句才使语言富有表现力。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品味能力。

  通过努力,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对作文有了很大的兴趣。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语文教学反思6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不仅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而且还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和发现,并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展开想象,以此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达到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教“变化的叶”时,我首先将收集来的各种树叶作为春姑娘的礼物送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各种精心挑选的树叶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和色彩差异,当学生为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啧啧赞叹时,及时出示运用点、线、面装饰的特大的树叶,引导学生学生观察、比较前后两次叶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提问、小组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装饰?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被激发了,形象思维也开阔了,学生们根据特定情境里的情绪,设计了意想不到的叶子纹样,这些叶子形状各异,纹样奇特,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捕捉学生的激情点,然后再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应的艺术教学氛围,以情激情,以情生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会变的花树叶》这一课可以看做是《点、线、面》的应用于延伸。将点线面应用于花卉和树叶的装饰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需要鼓励的,低年级的孩子思维还没有太多的拘束,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和鼓励,孩子们都很乐于展现作品构思与众不同的一面。二(10)班就有一个孩子把花化成了花战士,树叶画成了树叶战士,我猜想他是十分喜爱打仗的,有崇尚武力的倾向,不过,他能够把对武力的向往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是一件好事。他画的很有意思,也在画面上添加了点线面所构成的花纹,所以,尽管,他画的似乎不属于正规的图案设计,但我认为这并不妨碍他获得较好的成绩。艺术是崇尚自由的,既然孩子想这么画,又没有突破基本的规则,老师又何必阻挠这种自由的创作行为呢。再说,跟学生作业的规则相比,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形成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决不能用僵化的评价去扼杀孩子们那点可贵的创新精神。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周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心理阶段。通过上一课《点、线、面》的学习,学生对点、线、面已具有初浅的表象,因此对这一课的内容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我用谜语导入,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猜对了,是树叶。接着我出示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树叶,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感知树叶的不同色彩和不同形状,感受大自然的美。于是,我就让小朋友们赞美一下树叶。示已经装饰好的树叶,小朋友们观察发现要想把树叶变得更漂亮,就要请来三个宝贝:点、线、面。接着我通过示范,让小朋友们了解树叶纹样的基本绘制过程。然后让小朋友们在音乐中自由创作,变出一片漂亮的叶子,最后小朋友们把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的成长树上,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而且在活泼的气氛中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新的创作灵感。

  这一节课上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他们用自己的巧手将树叶装扮得漂亮极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感受、理解、认识对象,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画画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他们学会了用艺术的方式来美化表现生活,并在生活和艺术的互动中,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

  想象力不仅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而且还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和发现,并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展开想象,以此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本课教学中,我先用谜语导入,再课件出示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树叶,当各种精心挑选的树叶依次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和色彩差异,当同学们为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啧啧赞叹时,及时出示运用点、线、面装饰的树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次叶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提问:你喜欢哪片装饰过的叶子?为什么?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装饰?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被激发了,形象思维也开阔了,学生们根据特定情境里的情绪,在轻快活泼的音乐声中设计出了意想不到的叶子纹样,这些叶子形状各异,纹样奇特,色彩艳丽,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捕捉他们的激情点,再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应的艺术教学氛围,以趣激情、以情生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四册11课《会变的花树叶》一课着重介绍了花树叶的图案化学习,通过一个“变”字给我们执教的教师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必须注重学习的趣味性。

  本课内容比较多,为了能更好的学习掌握,把3个内容分别展开,一次一个主题。在教学“会变的叶”一课时为了体现趣味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音乐欣赏,学生添画等小环节。本课实际是图案练习的本质,图案练习就不能不提到“点线面”和色彩的相关知识,这正好是对前一课《点线面》的巩固和提升。

  对于学叶子变化的一课时,通过课前对教材的研究分析,发现主要是对叶子内部的花纹进行重新设计,而外形则没什么变化,于是我就捡来一些落叶,在作业纸上先描绘出外形,再考虑内部的图案设计,这样一来,学生增添了动手的乐趣,看到逼真的树叶轮廓,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动力,又节约了一部分课堂时间,把有限的时间运用到关键的学习环节上来。最后体现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反思7

  鲁迅这篇小说我先后讲过三、四回,但是总觉得讲得不够透彻和清晰,总脱不开教学参考的习惯性套路,陈陈相因,缺乏新意。直到有一次听宁鸿彬老师的一次中学语文教学专题讲座,讲到他二十年来讲《故乡》这一课的心路历程,对总抓不住小说讲授的线索而耿耿于怀,最后通过一个“变”才豁然开朗的教学案例,我深受启发,尝试用“变”字统领全篇,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具体表述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之“变”

  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总之这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这个“故乡”是一个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而现实中的“故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故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故乡。

  二、人物之“变”

  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作者伤心……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的遭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感情之“变”

  小说写了多种感情变化:有对母亲的尊敬、对闰土、杨二嫂的同情,对水生、宏儿的爱护。对母亲长辈的尊敬还体现在听从母亲的话,去拜望亲戚本家和乡邻的关心;对闰土的同情,主要是从他的变化上的来体现出自己对他的同情;而对下一代的爱护,主要是对下一代人热情的关注。

  四、“变”中也有“不变”

  很显然作者在否定“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同时,也提出了人类生存繁衍的不变的永恒动力:那就是——希望。不仅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也不仅说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即希望我的下一代们,能够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语文教学反思8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略读课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3、第4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对阅读课文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中,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语感体验,加强朗读训练

  这篇文章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引导学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整体感知时加强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三、赏析优美语句,加强语言积累

  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我的这节课语文课上,我注重了引导学生对本文优美语句的赏析和积累。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但是对于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创设的还不够,有的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但显得很空洞。

  四、分析文章写法,加强写法的引导

  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我在教学中,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我还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我的这节课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反思9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走近文本中的人物,与人物进行对话,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没有对两个人内心世界进行描写,但吉姆所描述的窗外的景色足以表现他美好的心灵。所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十分重要,我抓住了这个重点,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分三个层次逐步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重点,三个层次分别是一、读出窗外景物的美;二、读出吉姆病重的样子;三、读出吉姆对大卫的鼓励和关爱,并配以恰当的语言、反复的引读来渲染气氛,以达到更好的朗读效果,朗读是一个目标,但也是一种手段,接着我又创设了对话情境,使学生通过对话表演更加深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理念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次,注重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写出大卫对吉姆的话,这一训练内容既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是学生的一次课堂练笔。通过对《最后一片树叶》的欣赏既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升华学生情感。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反思10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赶教学进度,诵读教学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默读等阅读方式。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语文教学反思11

  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一、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个性强调的一个资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习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就应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必须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透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这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此刻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的前提就应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习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不仅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就应充满生机,就应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用心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久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能够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资料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转成丝,花转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转成自己的东西。

  四、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就应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透过网络,透过报刊,透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够使写作有源头活水,能够使鉴赏潜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潜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明白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语文教学反思12

  教学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所授学科的特点,并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写好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做的反思和总结,是教学实践的理性升华,认真科学地写好教学反思,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有很大帮助。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我在教学生认识图形周长时,我先让学生每人画一片树叶,然后让学生沿树叶边沿量出树叶一周的长度,告诉他们这就是物体的周长。对这一教学片段,我认为做得很好,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脑,但没想到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学生画的树叶太小,还有的学生画的树叶不规范,这就给测量树叶的周长带来了一些困难,从而导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影响。课后我对这一教学片段进行了认真反思,及时地进行了补救措施。

  二、在课堂教学中反思

  在课堂上,教师应时时观察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所做、所说、所思、所学等都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依据,从对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进行反思,有意识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束缚,为自己的教学活动确立正确的导向。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在反思中依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设计的得失。从细节中发现问题,每篇教学反思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和课改思想的大处着眼,但是更要从教学活动的细节入手,课堂情境的设置、学生活动的表现、作业难易的安排、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可成为反思的对象。

  三、反思应及时、准确,贵在坚持

  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中师生共鸣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及时地记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记教学得失,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引导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总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意识地积累总结,能很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13

  今天刚教完第一课《春笋》,姑且不谈课的成功与否,我感到自己在课堂上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进去。其实,这节课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首先感到满足的是 ,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与学生都获得了一种情感的体验,这应该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下面具体来谈一谈关于这节课的得与失。

  首先,图画具有直观的,形象的特点。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既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对课文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将春笋如何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在春风、春雨中,一节一节,向上向上快乐地成长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亲自前往看一看,读一读的兴趣,为有感情地朗读开启了成功之门。

  其次在指导朗读这方面,我注重了“读中感悟,悟中朗读”。读分成三个层次“读通、读懂、读好”,读通是第一课时达到的'目标,“读懂”“读好”是第二课的教学目标。而“读好”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因此要在读中感悟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要让学生先自己读,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进而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读,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这样朗读的效果比较明显。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不足。如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低年级教学,识字写字应该是重要一环,但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就是最后给孩子写字的时间太短了,没有达到真正训练的目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总结,不断提升。

语文教学反思14

  今天是组内讲课,说来也是讲过几次了,来听课的都是极熟悉的老师,可是还是不免有很多紧张。

  讲的是第21课《太阳》,条理极其清晰的一篇说明文。在课前让学生们做了充分的预习,包括生字及课文大概内容,课文信息量其实是挺多的,但不准备在课上花费过多时间讲字词,计划一节课给讲完。上周在别班上课时候曾讲过一次,但是没有完成计划,最后剩下一些内容赶得很急,所以本节课就加快了节奏,不过却是有点儿过了,好像又太快了。

  上课以谜语导入,较简单,学生们一下子猜出。字词预习检查,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课文以“后羿射日”这个神话传说开头,读故事问大家:“后羿到底有没有这个本领能把太阳射下来呢?”走入课文,讲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在讲特点的.过程中,由于一直想着千万不能讲不完,就“刷刷刷”特别快,在学生们回答完问题后,也没有进行朗读及指导朗读,接着就进行下半部分了。下半部分是讲“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们逐一找出,也基本是跟着PPT出示,几句带过。最后一段:“如果没有太阳,我们的世界将会怎么样?“,由于时间还比较充裕,所以在这个过程让学生们进行了短暂的小练笔,发言并进行了阅读,有感情的指导阅读。最后以”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结束。最后小练笔作业:以太阳的身份自我介绍。

  课文讲完,其实自己在讲课过程中就意识到了问题,害怕一节课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节奏太快,每个程序基本都有,但学生们好像不能掌握的比较扎实。整体下来有点儿“赶”,还是因为没有合理计划好时间安排,随意性比较大,以后应该特别注意了。

  课后和老师交流,同组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我自己意识到的差不多,并且提出了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说: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更多的朗朗书声,一定要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自己探讨学习,老师一定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等等。

  非诚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课,指出不足,提供建议,愿自己以后课堂安排更严谨一些,讲课能再放开一点,加油!

语文教学反思15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联系学生实际导入,调动学生已有情感体验。

  上课伊始,我出示“家”字,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家怎样?有的说我的家很温暖,有的说我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关心照顾我,我很幸福。这样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的家的`热爱。

  二、媒体教学展现优美的画面,创设美好的情境,引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优美的画面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上,我让学生看蓝天白云图、树林小鸟图、小河鱼儿图,祖国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解说,给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乐,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为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做好情感准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朗读的同时进行适时的评价点拨,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因而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三、巧设情境,突破难点

  课文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全诗理解的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说说,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播放祖国山水风光的图片,如巍峨的高山华山、黄山,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遍地的鲜花,让学生来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的景象,进而感悟祖国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让学生唱一唱《娃哈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体会在祖国的哺育健康学习、生活、成长的快乐,进而感悟“祖国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后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在音乐声中感情朗读,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家有大家,有小家。学习课文时,我不仅注意课文中说的家,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并将其拓展延伸,所有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家叫“中国”,全世界的人们有一个家,叫“地球”。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是我们的家?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儿童诗的语言精炼、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请学生仿照课文,去填补这些空白。课堂上我创设“学做小诗人”的实践活动,如:我让学生说说蓝天还是()的家。树林还是()的家。小河还是谁的家。泥土还是()的家。学生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这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更积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体现大语文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识写生字,授之以渔。

  在教学生字“儿”时,我出示“儿”的笔顺,让学生看着笔顺说说笔画,在书上描红,再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从旁点拨和指导,并以儿歌提示学生书写注意点,学生兴趣浓,印象深刻,接着示范板书,最后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

  总之,通过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展开想象说话,体会家的温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乐,从而使学生不仅体会了诗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熏陶,学习效果较好。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荷花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荷花》教学反思09-02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08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4-12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04-06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02

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4-12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04-15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04-18

语文听课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