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长城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8 14:32: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长城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1

  :admin 这次联教课,我们组选了第五单元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长城》。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将课文的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长城》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

  2、学习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了解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于是我设置的步骤是: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长城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了解了它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充分的读书后发挥想象,“你站在长城上,想说什么?”以想象促说、促读,充分感悟中心句,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对文本的拓展,我选取了一首诗歌让学生吟诵,旨在让学生的激情再一次砰发。但是没来得及,使整节课不是很完整。

  通过这次联教课,通过黄校长和老师们的评课、议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也就是说这种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点拨,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践,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如果我们教师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也许就是古人所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另外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都认识到了有形的长城的作用是抵御外强,保卫国家主权。课文中长城的知识点学生也许能掌握得很好了,但长城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象征,我们国歌中就有这个新的长城,但是我没有利用这个契机,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更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感教育,从而进一步挖掘、引申出文章的更深层次主题──在我们心里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保捍卫、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样才能将课堂提了一个高度,学生胸中回荡的熊熊爱国豪情才根深蒂固,长城的精神才会世代传唱,永放光芒。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2

  《长城和运河》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把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颂扬均凝聚在诗文中。

  在教学此文第一节诗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爱国情感,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教学伊始,我先范读,在学生大声读本节诗后我问:“我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谁来读读有关的诗句?”当学生读完“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时,我再问:“读这两行诗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文中蜿蜒是什么意思?”我让几个学生谈后,又说:“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龙之巨大?”“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我让他们同桌赛读、小组读、再齐读。教室里书声朗朗,学味很浓。“读了这几句,你感受到了长城什么特点?”(雄伟壮丽)“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城起于哪又止于哪呢?”接着让学生简介山海关和嘉裕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呢?”学生接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后,我说:“我们勤劳能干的祖先,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这世界奇迹,你们对此有什么感想?”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说:“那就请你带上深深的敬佩之情来朗读最后两行诗吧!”之后我让学生齐读整节诗,要求根据诗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表达民族自豪感。最后分组赛读,然后熟读成诵。

  我觉得这样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朗读时注意想象画面,配上动作,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披情入文,促进了他们对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感悟。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3

  《长城》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二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三年级的训练重点师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三十五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次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

  xx小学

  xx

  20xx.3.27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4

  第一课时:本课时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预习反馈,根据预习单进行检测。

  主要有:朗读词语、理解词语、搭配词语、辨析词语、朗读全诗等练习。

  第二板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形式。根据学习单进行自主阅读:

  默读全诗,你发现两个小节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

  读读每个小节的3——6行诗,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3.用曲线画出赞美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三板块书写生字。重点教学“蜒”和“谱”,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关系。

  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理解词语“不朽”时,首先让学生查“朽”字,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义项“腐烂”。可是,从字面上理解的'话,“不朽”指“不会腐烂的诗篇”,其实是理解不通的。于是我向学生提出这个疑问,请他们深入思考:“不会腐烂的诗篇”其实是说……

  有学生回答:是指诗篇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至此,我们总结出:“不朽”在文中的真正含义是指“永存”。接着,我引导学生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说(英雄的牺牲精神、爱国精神)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最后我总结:别看一个小小的词语,它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意思呢。

  这个教学细节给我的感受是:在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时,不能停留于字词的表面,有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剥茧抽丝,层层剖析,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吧。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5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还比较大,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6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课《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又属于说明文,更确切地说它应该属于导游词。至于这篇课文要教到什么程度,众说纷纭。有参考资料明确指出:挖掘起内在的思想涵义:古长城的战争防御作用与现代凭吊作用——旅游观光作用;有的资料则干脆规定了长城是赞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的文章;还有的资料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说法都对。而本人认为:应从:“……巨大的条石”和“那时没有汽车、火车,没有起重机”想开去。

  试想:“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2000多年前,不可能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可见当时的劳动条件是多么低劣?再从万里长城是建筑在崇山峻岭之上,把那么多、那么重的条石运送到陡峭的山岭上靠的是无数的.肩膀和无数双手,文中在一句话中连用两个“无数”字眼,可以想见,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有是何等的艰难?

  假如一个人能扛或能抬50千克上陡峭的山岭,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换算成千克就是1000千克或1500千克,这样看来,要抬一块条石上山差不多需要20到30人才能办到的事。修筑长城所需要的巨大条石数量是百万、千万……千万个亿,所需人力和时间那是多么大银河数字啊!只有通过数据演算,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万里长城所付出的汗水与智慧。因此,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才会在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

  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文章内在的思想内涵的挖掘,应该说离开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联系,那才叫失败的教育教学。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7

  作为老师,都清楚长城与运河是用血泪筑成,这一课给予学生是一种忘却,是一种感谢,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

  另外,这一课还给着学生一种期待,那就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看运河,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虽然课本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供了两幅非常美的图片,但那空中拍摄其实也给学生一种期待。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老师要用这两种期待来引导学生读,引导学生诵,因为学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脑寻找、研究、珍藏祖先的奇迹。

  拥有这种期待的凭借就是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比对引导学生与古老的长城对话,他们就能够发现长城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够知道万里长城的“万里”是何意,要述说中,就能够明白祖先创造这个奇迹的过程。飞上蓝天,看到那美丽的“绸带”,你不想拥有它吗?你不想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学生想了,那肯定就会有着亲切的交流,就会产生那动人的诗篇,理解那人间奇迹。

  大声朗读、高声背诵,让学生用心与长城、运河对话,他们就会自动产生一种自豪。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是非常人文性的。它与自然形成的奇迹不同,因为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的创造那是不同的美。对话之中,其实也是让学生感受这种不同。

  这一课还有着写的任务,就是看图写话,把图变文,这也是对话成功与否的反映。

  这篇文章只是为学生列出我们祖先创造的两个人间奇迹,其实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非常多,课后的第5题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去寻找,去积累,当然也是引导学生续着这首诗写着寻找的灵感。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8

  一、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之一是“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八达岭长城什么样。”所以在初读课文之前,我便抛出了以下这个问题:“八达岭长城真( )!”设计意图便是希望在教学时用核心问题带动学生的思想和思维。

  2、本节课的另外一个教学目标是“感受八达岭长城的雄伟,产生自豪之情。”这个目标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太容易,于是我便在拓展了“长城是如何修建”这篇文章,通过阅读,孩子们知道了长城的修建是非常艰辛的,然后,我便提出了以下这个问题“你想对修建长城的人说些什么?”孩子们便纷纷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此时,我便引导孩子们,使他们感受到长城的伟大,以及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

  二、问题与不足

  1、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问题指令性不强,没有思维含量。学法指导要求不太明确,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要积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2、抓住课堂生成,要接着学生的话往下说,积极跟学生的思想碰撞。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及时捕捉到有益信息,做出调控、追问,启发学生思维激荡,促进正确概念形成。

  三、对于整体阅读课内拓展课题的思考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区级“整体阅读,课内拓展”课题组的学习与实践,使我受益颇多。我班作为实验班,除了完成一册语文教材的学习之外,还完成了《百草园》一书的阅读任务,虽然很艰辛,但是回头想起来是很令人振奋的。下面,就来谈谈我所做的工作以及感悟。

  1、避免琐碎分析。

  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研读教材追求整体阅读是,要关注字词句段与篇的整体关系,要关注重点与全篇的关系,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这样才能减少旁枝,使教学简约明了。

  2、把握学生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

  教师的文本细度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以前在分析课文时,我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回答出我所希望的答案,当他们的回答不能令我满意时,我会感到沮丧甚至是生气。通过这一学期的拓展阅读,我发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他们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

  所以,现在的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够开心地阅读,通过阅读去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3、给孩子留下最保值的东西。

  整体阅读课内拓展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成就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在教书育人时,我有时很急躁,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其实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学生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愿意成长,相信他们有能力成长,相信他们一定会成长!!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家校合作,如果有更多的家长能够投身到拓展阅读的活动中,我相信一定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班级的激励制度需要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效环节,提升效果。同时还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认读字的检查。培养得力的小帮手,帮助老师进行阅读检查。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9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因为今年的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在这一天就准备上新课了。所幸在前天的备课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材料,课前也让学生回家准备,自己也上网查找了相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可能是我预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兴地发现,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像戴心悦、陈谦协、金合欢、王天宇、金林城等,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特别是金合欢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学老师的原因,还帮我从网上拉了整整两大张的资料,真是好样的,为我省去了不少时间。于是,以这些查资料的小朋友介绍开始,我就进入了讲课内容。也许平时听惯了我的介绍,今天听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平时几个特爱讲话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有了这几个学生良好的`开头,我觉得下面的课顺利极了,因为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为主的课文,所以我便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原因,一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写话时,我觉得我没有好好把握住,现在想来真有点愧疚。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印象,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

  可是我现在意识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看来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时,我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10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由长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准确平实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妙。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之大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让我体会了语文的魅力;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经历了思维的真实流动和情感的激越勃发的生成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教语文的快乐。

  特级教师王淞舟老师在《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根据这一教学思想,我以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即认识长城,让长城的形象在脑海中、在心中不断充盈、深厚,使课堂、教师、学生、作者、文本浑然一体。

  我在课前谈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哪些同学去过长城,把你看到的和学生聊一聊,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接着我悄然无痕地将学生引入《长城》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对长城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此设计让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上课伊始,学生就怀着一种期待、一种探究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时需要问题作为引导,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初读的要求: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此时对长城的印象比较粗略,直观,因此深入探究文本时,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赞美、想大声读的句子读出来,或边读边仔细地琢磨体会,把深受触动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把体会写在旁边。以“感受长城形象”这样一根主线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去深入思考,给了学生“我即作者”的阅读体验状态,亲身经历感受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想象情境、联系历史背景资料感受长城,由长城去感受中华文化,此时,长城在我们心里,不再是有条石和方砖筑起来的城,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识、艺术品位和文化视野的浓缩,如果我们的教学仅限于文本是不够的,尤其是读它时,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震的文章,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内心深处最永恒的内容,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品味也才能更准确、更具有魅力。所以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查阅关于长城的资料并认真阅读这项作业,在课堂上,结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长城的了解,我适时补充或纠正,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魄、古代劳动人民修筑如此浩大工程的艰辛和不易,还有他们的无穷智慧,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当然,文化的熏陶、思维的拔节、生命的跃进,如果只停留与课堂,只停留于感受,显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这种思考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呼吸之间、在意念之中,教学才产生了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时,一方面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与朗读相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语言、精神都得到了发展,我们看到了学生从抽象的意识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历程。例如:

  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都被长城的长和雄伟的气势所打动,不由自主地想大声读,想赞美长城。我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在评价中再去品味句中重点词,学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独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之后,我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比此前有进步,但我认为学生读得感情还不够充沛,我范读,再让学生读,学生此时的朗读又有了提高。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了解长城的“城”各部分的构造及其作用时,了解“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长城”这一知识点后,我用诗化的语言、真实的感情讲述: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用两千年的时间来修一道军事防御工程,此时在你心中,长城的长还是指他的长度长吗?长城的长不仅是长度长,还有修筑的年代长。有了这样的感受,当你看到长城时,会怎样赞叹?再读第一自然段。在教师语言渲染的推动下,学生此时的朗读是发自肺腑的读,听不出带有朗读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读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让课件不成为课堂教学的“虚设”;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终至无痕的课堂。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11

  小时候听说长城,只知道它的雄伟屹立,丝毫不知道他的历史与文明。后来渐渐知道了秦始皇修长城的历史,听说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让长城对于我又多了一种神秘,一种向往。后来读过许多关于长城的文章,于是开始思考,长城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让我们为之魂牵梦绕,为之苦苦拼搏。

  带着对长城的好奇,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罗哲文的对联《长城赞》。上联从时间起笔,写了长城历史悠久,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劳动人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赞美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下联从空间入手,描绘长城的雄姿,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同时,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体来说,学生们这节课表现都不错,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够根据自己对长城的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是这节课的意外收获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12

  网络的诞生即意味着现行的教育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种变革下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教学形式,网络阅读便是其中的一种。在许多发达国家里,它的普及率相当高。随着我们信息条件的逐渐成熟,我们即开始尝试研究这种新型的阅读教学形式——网络阅读教学。所谓网络阅读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开展基于网络,利用网络资源,体验网络感觉的阅读实践活动,以形成适应网络时代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多元化的表达能力的教学过程。本次课例教学从前期准备到成果展示历时近三个多星期,收获颇丰,感触也颇深,略加整理,简归如下。

  一、互动中实现主体

  个体阅读不是一个封闭的历程,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有赖于读者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互。互联网交互性的技术特质,促进开放学习环境中智慧共同体的形成,并促进共同体实现互动发展。在这种发展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拓展阅读过程中,是通过教师、学生和信息资源三者积极互动而实现的。教师只从学习者差异出发,适度代理信息,适度辅导,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的困难,又预留能力发展的空间,才能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拓展阅读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活动,只建议学生如何以某种角色查找资料,查找什么资料,完成与角色相应的作业。正是如此,网络环境下特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促进了学习者成为主动阅读的行为主体,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二、情境中追求体验

  网络使得学习的时空和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互联网以其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优势,使得学习者在拓展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广泛收集与阅读文本相关的信息,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实现阅读文本语境的新构建,实现学习者认知、观念、经验的重构。这一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阅读,无论是阅读的内容,还是阅读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心理意义和生命价值,阅读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心灵感悟的过程。本次拓展阅读中,每个研究小组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角色的定位,因此,在深入阅读中,他们从自己担任的不同社会角色的视点出发,从反映某一景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着手,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深入阅读,使研究主题的背景进一步扩展,同时回归到某一名胜的情境之中。例如:唐老鸭小组在研究埃及时,就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单“金字塔的研究”这一部分,就从金字塔的结构特点,金字塔的建造来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样便触及到了当时埃及社会历史背景。而协作时,更由于角色的定位,使同学站在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角度去完成一篇论文、游记或是导游解说词,和平时的写作有了质的区别。

  三、合作中发展能力

  拓展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本课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分工与合作,而且充分地发展其探究能力和文化认同能力。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就阅读主题提出问题,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在体验推敲中探究,在合作探讨中探究,获得自己的心得,作出自己的判断,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还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吸收一定广博的文化智慧,并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逐渐形成“地球村”概念,树立世界公民意识。

  与此同时,反思我们的探究历程,也遇到不少困惑亟待于今后去努力解决,如:对学习方式个性化的探究;对拓展阅读教学目标深度的把握;引导学生如何对学习资源的筛选和整合;应该树立怎样正确的新型的评价观和网络观等等问题。虽然如此,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网络教学在各学科领域的深入开展,我们一定会取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13

  《长城和运河》一课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和运河》一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一课,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最后我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唱的歌的曲调来唱一唱《长城和运河》一课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学生的尽头可大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轻轻送送地背完了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14

  《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同学们可能都知道,但是在情感上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无法去真切感受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教学中我的大致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长城作出高度评价的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然后,以这句话为引子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项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接着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作者的联想三方面理解感悟这个句子的内涵,从而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完后细细思考,有这样一些感受:

  1、将抽象的数据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感受气魄雄伟时,学生谈到了从一万三千多里感受到长城很长,于是我相机补充了一个在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青人曾徒步走这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长城长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在引导学生感受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时,我顺势告诉学生,这两三千斤重就相当于我们全班学生重量的总和,将“两三千斤重”转化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条石的重量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然后再来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也就水道渠成了。

  2、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己感受比较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有两次,一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是选择了一段曲子,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的描述,“你此时来到了长城脚下,你吃力地登上了长城,走在十分平整的方砖上,沿着城墙上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向上攀登,你在垛子前方形的瞭望口停下了脚步,蹲下身子去抚摸射口时,你若有所思地扶着墙上的条石缓缓起身”,尽量地通过语调和语速的变化带着学生进入这样一种情境,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当我问学生:此时的你站在长城上想起了谁?学生答道:“我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们真是不容易”,于是我进一步启发:是啊!这样的想法是你们站在长城上,情不自禁地很自然地想到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情感经历,再来理解之前的那个句子可谓不攻自破了。第二次情境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通过一段音乐的渲染,然后通过我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当时都比较激动,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是在怎样的将重重的条石运上山,修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充分想象后我又即时补充了段文字资料(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所付出的代价),在一层层引导学生感悟后再让学生来朗读这段文字,这时候的朗读就非常动情了,接连点的几个学生都读得特别感人,学生此时的情感是发自肺腑的。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15

  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和朗读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思考。不过,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特别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自内心对长城的赞叹和歌颂。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城》教学反思01-13

长城教学反思04-07

《长城》的教学反思10-16

《长城》教学反思09-30

课文《长城和运河》的语文教学反思10-09

《长城和运河》语文教学反思范文10-08

《长城赞》教学反思04-14

长城赞教学反思04-15

长城的教学反思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