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认识与心得

时间:2022-01-02 10:58:3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认识与心得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认识与心得

宫里中学赵新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认识与心得

摘要:语文教学中至今存在着很多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我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心得。

关键字:缺陷;认识与心得

正文:

一、语文教学中的缺陷

上世纪,在人类教育发展中,经历了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可能就是课程与教学。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却仿佛一泓宁静的港湾、一片恬淡的世外桃源,对此并没有太多敏感。诚然,仅就语文而言,它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严峻的审视与选择,但因循着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学总能以不变应万变。从教学论的视野来看语文教学,迄今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如下缺憾:

1.教学观念:重视传承,忽视创新。

鉴于我国的伦理道德、哲学乃至政治经济范畴的典籍,都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语文学科在各门学科中最具源远流长的优势,是语文秉承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传统。这种以"解惑"为终极目标的传统,从实质上说,已经自然而然地抑制了创新,语文的优势也就转换成了局限性。近几十年来,语文也和其他学科一样不得不负载起"应试"的桎梏,原本有血有肉的人文学科却遭到科学化旗帜下的量化,语文也就弱化了她原本的弹性与张力,狭隘了创新思维驰骋的空间。而当下的某些语文教学,其基础知识教学的评价标准,常常让"作者"们都莫名奇妙,作文训练,从内容到形式的一整套"八股"规范也很有"异化"功能。由此,语文以及语文教学,仿佛只能在创新的边缘进行诗意地漫步了。

2.教学目标:重视知识技能,忽视能力素质。

语文教材,素来是名篇佳作荟萃之地,几经雕琢,精选优择可谓极臻完美,这让它足以焕发出语文的本然魅力。然而有些语文教学摆脱不掉传统思维方式以及教学目标观的约束,把教学的教材、上课的文本当成教学目的,教学就成了把语文知识装进学生"思无涯"的目标观里。因此是囿于记问之学,不求素质目标的教学。纵观语文教学,至今盛行背书之风,浏览某些优秀作文及其点评,常见小孩子的大手笔,只是已不再雕琢好词好句,改变雕琢承认思想而已,不可谓不是旧风依然。

3.教学方法:重视分析、诠释,忽视综合。

我们的某些教师上语文课,教学理念就像"盲人摸象"里的盲人一样,是分析式的诠释语文之象。如此教学语文,语文的不可言喻只可体悟的完美就常常被支解,浑然如天成的自然、社会、艺术美的.神韵也常常被蹂躏。

二、语文教学中的认识与心得

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缺憾,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就应树立正确的观念,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通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有以下认识:

1、把"教本主义"变为"学本主义"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法改革,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仍没有摆脱"教本主义"模式的范例,具体操作中所忽视的仍是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研究。我们知道,教和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的对象是学生,教的目的是学习,教的依据是学,教法的依据是学法。

多年来的教改只是对教法本身的研究和改革,使得教法和学法失衡。其表现有二:一是语文教学理论贫乏。我国语文教学是实践史久远而理论贫乏,远溯惟孔丘,近览独叶圣,大抵如此。"教是为了不教"是叶老的重要主张,但如何"教"方臻"不教"之终极佳境,叶老并未开列善方。二是语文教学方法论贫乏。论及教学方法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然所论皆为基本原理和教法的基本内容,偶有"新论"也实为以学习兴趣之类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为点缀而已,并没有科学全面的理论指导的改革实践和具体有效的操作体系。相当部分刊物也刊载了一些研究"学"的文章,但几乎所有的"学"的研究都停留在学习心理学抽象的理论研究层面,没能再深入一些研究课堂教材学习的具体方法,更没有建立以"学法"为中心,设计"教'学法'"的新思维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是目前很受推崇的,察其实践,"主体"的活动,不仅取决于而且最终服务于"主导"的教法意图;因为没有学法的参与,没有以学法为根据设计教法,所以最终仍是教师和教法的主宰,学生仍是围着老师转。就我国语文教改而言,走出"教本主义"模式,彻底摒弃在这种传统模式笼罩下的充满个人色彩的"零打碎敲",真正回到"学法"和"教'学法'"的研究上来,建立以"学本主义"为核心的洋溢着愉悦情趣的全新教学思维模式乃当务之急。

2.要完成这项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张扬"私语",摒弃"公话"

中国化的语文教育方式最典型的特点是公共话语极度膨胀,私人语言极度萎缩。如我们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几亿孩子学着这大体一样的文章。放眼世界人类文化,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但是选来选去,都集中在那为数有限的一些文章上。这也就扯住我们本应放眼四野、纵横古今的目光,我们都大体认同一种言语方式,一种审美视点,一套"精神方式",然后用这统一方式去统一全国几亿孩子的大脑。再如,对所有文章的阐释几近是完全相同的。全国众多教师、教参编写者,都统统按统一的"模板"阐释课文。公共的宏观的社会历史叙述,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既定习惯和下意识。我们总是用历史的宏观叙述来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总习惯于化"小我"为"大我",每想说"我",却说出"我们"!潜移默化中,我们泯灭了自我,泯灭了个性主义。我们需要张扬"私语",展示自我,凸显个性。

(2)语文教学应以"精神"为本

近几十年的语文教育一直是以"实际应用为本",采取精神虚无主义的态度,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或者说先语言应用、后精神,应用第一,精神第二。而语文教育本体的实质恰恰相反,以人的精神为本,先精神、后应用,精神第一,应用第二。因为语言之于人,首先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存在,是人的精神本体赖以存在的凭依;其次才是一种语言运用技能。或者说,人一旦脱离语言,精神就没有了存在的处所和凭依,就失去了精神自我。"语言"与"精神"与"人"其实是"合二为一",进而"合三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语言"的成长即"精神"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即"人""自我"的成长。简言之,真正高效的语文教育是向"精神"上着意,从"语言"上着力,必从语言应用上得益。

(3)语文教育要"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

中国语文教育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即四个字"举一反三"。这实际上是一种完全科学化、理科化的路子,对学习化学、数学、物理确实有很大的成效。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与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进一步说,语言学习不是仅凭一本教材,在一个封闭的教室里,在一个语言教师的"苦心调教"下,反复把玩几十篇文章,所能奏效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大,生活接触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途径。所以我们要坚定的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决非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总体思路就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回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多种媒体),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交往的汪洋大海。不再迷信一本教材,不再神话一个教师。

让我们平抚浮心,剔除躁气,从纵纭与喧哗中抬起头来,找到语文教学的正确方法,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启亮《教学论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及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8期)

【2】赵谦翔《现实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24期)

【3】程迪董永江《从"教本主义"到"学本主义"》【J】.《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期)

【4】韩军《"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J】.(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7期)

【5】张珪琳《创新教育时代语文教育的四个转变》【J】.《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9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认识与心得】相关文章:

浅谈中学素描教学中的几点认识01-20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01-2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演”01-2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评价01-2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07-1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适度09-03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1-2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01-20

浅谈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