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11 13:11:5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语文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5篇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

  做人做事,快乐是最重要的。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快乐起来呢?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讲读式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和朗读两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话,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自主感悟到的一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

  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2

  汉字文化是中国的母文化,汉字教学则是母教学。由此看,识字教学便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大都有着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作为一名三年级班主任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成为了我潜心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从中找到了自己寓教于乐的探索性的新方法——字理识字。从中使我懂得了学习汉字时追根溯源的重要性,即在学习汉字时要去追求汉字的本源,更有利于对汉字整体的学习与记忆。

  对比中发现,旧的汉字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汉字字型的分析与记忆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制约着学生对字型及字义的整体把握,尤其是学生在形近字组词中存在此字彼词的现象十分严重。字理识字教学理念则是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和汉字所表示的意义,将它们二者有机结合来学习,就会从中更多的从意识字:据字析词。学生就会在课堂中较为生动鲜活而饶有兴趣的学会了每个汉字。不仅如此,在形近字比较中,也易于比较出每个字的意思,进行相关的组词练习。如此,使我茅塞顿开,愈加喜欢上他引领的语文识字教学,更让我的学生受益非潜。运用新理念,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实践中,我在一路探索,关注识字教学,从以下几点完善自己的识字课堂,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在这种氛围下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我的识字课堂中我注重让学生先读课文,再以小组形式说一说如何记忆这个字的办法,最后集体交流的方式进行,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再共同来具体评议重点的新字,共同学习,多以鼓励表扬为最主要的引导方式。

  二.字理识字,音形义三者结合相辅相成

  首先,让学生在学习一部分汉字之初,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学会仔细观察,根据每部分的组成可以自己想象,联想后再试着分析这个汉字,既把汉字先看成是自己的一个朋友,想让自己喜欢上他,再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分析。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或者是一句顺口溜来说一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其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字想象成一个画面,是惟妙惟肖的静态的形象。

  课文:《陶罐和铁管》中的“罐”字的教学,从古代装水,装东西的容器人手,展示图片,引出“缶”字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缶”字的由来。接着,引出带有缶字旁的“罐”字,让学生知道罐子的作用就是盛东西用的。近而从字型上区别陶罐和铁罐的不同之处,从字的偏旁也可以分析出陶罐的作用,就是盛东西用的。再次,把汉字看成汉字组合,就会从它的背后发现它的朋友,即形近字或者是同音字,达到帮助学生积累汉字的目的。让学生充分的去发散思维想象,这个字还与哪些字有关,你想给这个字找到哪些朋友,那么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叉加强了学生对此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同时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评价或补充,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义为核心,识字想词引句

  学生能够对字形牢记的基础上,关键要让学生理解字的意思,才能帮助学生组词。而字的意思一般有四种:本来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在低年级所识的20xx字中,要求学生懂的字的本来义和引申义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学生懂得字义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字的相关词语的意思和相关句子的意思。如:教学“停”字时,它的本义是不再行动了。此时让学生可以根据意思组词:如:停工,停留。想出课文中的词语是:走走停停。再根据这个词语让学生说出课文中的句子,这里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这个词语在所在位置的作用。投影出示文中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里的词语意思让学生体会出妈妈因为水很重,提起来很困难,所以才走一会儿停一会儿,就使用了走走停停,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这样的意思即可。这样就可以说明出学生对字义和词义的真正掌握程度。又如一年级所学的字:“木”,“木”字本义是大树;引申木头横竖立。(比喻痴呆如木头,一声不响横竖立。)组词是:树木。

  引句是:这里的树木很多。如以上所说中,把课文中的句子引出后再让学生边理解句子的意思边体会朗读,给他带来的快乐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句子能力,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为更好的朗读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其他识字方法的有效补充,多元识字

  当然,除字理识字这一个学生乐学的方式学字外,在识字环节中,对于简单的形声字的学习,学生同时可以采用换偏旁,加偏旁或者是归类学习的方式等来进行快速学习,补充字理识字的教学过程。

  五.游戏巩固识字,练习

  巩固识字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在游戏方法上一开始,我先用掌声和学生进行互动,我击掌学生一个一个说,掌声停,那个学生就要站在原地把所学习的全部生字的相关词语练习全部说完。这样给学生一种定势游戏规则,既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又给学生营造出了“我最棒”的空间:除此以为把击掌也可以换成其它的形式开火车,使之形式多样、操作简单的开火车游戏,给识字过程带来了调剂,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益处。借助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提高识记效果。

  识字教学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律,但还是要遵循素质教育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汉字结构规律,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对于低中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来说,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独立识字,分析字的能力,已经在为培养学生的字理识字学习能力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只有采用更吸引学生,学生更乐学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希望学生能够在字理识字的过程中更多的感受到中国汉字文化的伟大之处,使学生更加热爱我国的汉语言文字,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3

  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思维的现代化,而思维的现代化又必然要求语言素质的同步发展。鉴于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便应借助语言进行深层透析,多方优化自己的思维系统,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体说来,可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通过对语言内蕴的深层次挖掘,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一般来说,学生大多能对文本语言进行初步感知。不过,这种感知却是表层的。从人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它所起的作用将不是很大。此时学生就应该有意识的去挖掘语言的深层内蕴,进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深刻性的目的。如:“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胡同文化》)该语言直白无遗,阅读几乎没有难度。如果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高度,那么对他的思维发展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此时,教师便应相机设疑,引导学生思维进一步深化。“北京人的方位意识为什么如此强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发生“阻滞”,而这种“阻滞”正是思维发生质变的酝酿阶段。通过教师点拨,突破这一“阻滞”,学生思维就会深刻许多。我认为,此类语言揣摩才是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来进行的教育。它并不在乎教给了学生多少语言知识,而更注重通过训练,使学生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使学生能获取一辈子受用的素质和本领。

  2 通过对语言的辩证分析,来训练思维的批判性

  辩证批判思维能力是指个人能够辩证地评估、判断某一事物和现象好坏利弊的能力,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就创造思维而言,批判思维是破除人们思想认识中功能固著和思维惯性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些作品,由于时空变化,便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兼之文学本身是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这便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钓胜于鱼》中最后一句:“我在想:其实人生只不过是在并不幽静的水边空钓一场的玩笑,又哪儿来的鱼?”这话表面上看似高雅超脱,实则是佛教哲学中空幻消极人生观的表露。这对于蓬勃向上发展的中学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去伪存真。教师要抓住课文中一切有效的语言,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以期更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通过对已经定性分析的语言重新审视,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语言均具有召唤性和“空白”意义,是一个意义框架。虽然有些语言已作了定性分析,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挑战权威,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思维认识上有着自己的独创性。 感受最深的是那次教读《涉江》时,对“余幼好此奇服兮”中的“奇服”一词,教材注为“奇特的服装,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等”,此说法,绝大多数学生均毫无疑议。惟有一生对此提出质疑,作为楚大夫,着装怎会如此怪异呢?在那样的社会里,难道就不怕遭人非议么?我当时不假思索解释道,这无非是屈原借此以示德行高洁、志向远大罢了。谁知那学生根本不买我的帐,说,真是如此的话,那他的着装可能还会更怪异点,如《离骚》中所提到的,“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我觉得这个学生很有头脑,也很有创见,便要他课后去查找资料。于是他发觉,文中所谓的“奇服”,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带有楚地民族特色的服装。古人服装,是民族灵魂与精神的特殊积淀。“幼好奇服”实则是屈原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强烈的民族意识的体现。我听后,大为赞赏,这样的孩子怎么学不好语文呢?

  4 通过变换语言语序以分析其语义变化,来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以灵活性为基础的。它讲究思想的维度和广度,思维的变通过程就是人们打破头脑中某种已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从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过程。语言教学中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序,并进而透视其含义的变化,来达到训练思维变通性的目的。例如:

  ①“啊!是真金!金子!”(《守财奴》)教学中,可变换语序:“啊!是金子!真金!”再点拨学生,让其分析表达艺术魅力的差异。很明显,文中句子更有利于揭示主人公嗜钱如命的个性。因为他用不着细细辨别,电光石火间便能看出金子的'真伪,这远非惟利是图的守财奴所不能为。

  ②“祥林嫂,你放着罢!”(《祝福》)同一文中,出现词语相同,结构相同,只是语序不同的句子,如:“你放着罢!祥林嫂”,可引导从语用角度分析,说话者的情感成了语义的焦点,前者有祈使、劝阻的神态,后者则有责备、恼怒的意思了。

  5 通过对语言的多角度探究,从分散的量上来训练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以分散的量来衡量的,即人们思考问题时,能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得出新的思维成果。分析问题的角度越广,说明思维越流畅。没有思维的流畅性,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方法、新因素。这是多方向的开放性思维。教学中,要求老师能挖掘教材本身能从一点引发不同思维结果的语言,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在教学中把思维的流畅性训练具体化。例如:——作者并没有对荷蓧丈人作形象描述,那么在大家的心目中,他该是一位怎样的老者呢?——路瓦栽夫人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他的心理活动会有怎样的变化。——鸿门宴上,项羽如果杀了刘邦,结局会怎样呢?

  教师组织这些提问,一般不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评价性结论,学生们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产生出有价值的思想的机会就会增多一些,思维流畅性训练也才能落到实处。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4

  【摘要】语文写作是语文教学工作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以便于更加有效的提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写作

  微写作是一种优越性极强的写作教学方法,其短小精炼、灵活、有针对性的特点,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进行详细的解析。

  1.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意义

  1.1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显而易见,微写作最大的特点便是“微”,利用短小精炼的篇幅去描述学生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传统800-1000字的论文,很容易使学生在写作时,变得不知从何下笔。单纯的为了“凑字数”而进行的写作,会使整个文章自负冗长。学生难以应付的长篇写作,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写作思想,阻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微写作能够通过一个明确的主体,使学生进行自由、即兴的写作。缺少了长篇写作的条条框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的自主发挥。学生可以通过任何文章载体去进行发挥,诗歌、散文、记叙文,应有尽有为写作增强了自由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1.2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微写作的主旨,就是在一定字数的要求下,针对一个明确的主题来清晰的抒发自身的情感。很多微写作的题目,都是贴切学生实际生活的。这样,学生便可以根据自身的真实情感,去真实的用文字载体精确的表述自身的感情[1]。通过措辞的思考与斟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微写作的手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篇构思能力,能够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情感抒发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2.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

  2.1利用开放式的题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以及联想能力,是写作教学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语文写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与性格特点各不相同,逻辑思维感官也存在差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彰显学生积极的特点,教师可以积极的在微写作命题中,设置一些开放性、自由性的题目。

  2.2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写作水平

  微写作的题目取材相对比较灵活,并不是固定的取材模式。微写作的目的便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语言表达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可以积极的通过身边的事物以及现象进行随地取材,这样学生便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思维转变的能力[2]。通过学生对于语言的推敲与使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手机让我们失去了什么?”用过这一取材,学生们能够通过身边最直观的感受,对此进行阐述。有的学生利用诗歌的形式“手机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我曾看过蔚蓝的天空,但手机的屏幕巨大,遮住了思想的天空。屏幕的灰暗,遮住了我灵光的云彩。使得天空不再蔚蓝,灵感的云朵不再浮现。”还有的同学运用记叙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狗变成“网红”却失去自由的经历。通过身边切实存在的现象,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感受进行有顺序、有内容、有目的的微写作。通过学生们对自己作品的展示与解析,在体现学生思想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通过精炼、准确的表达,精心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创新了学生文章的构思角度。

  2.3捕捉细节,夯实学生写作基础

  在写作中,若说题材是写作的骨架,那么内容便是写作的血肉,而修辞手法,便是写作的脊髓。收录在高中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措辞及其优美、情感及其丰富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积极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捕捉措辞优美的诗句,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写作中修辞手法的美妙[3]。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致橡树》时。其中优美的措辞与意境,极其值得师生反复推敲。教师可以针对文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学生便会思考出“我如果爱你,绝不像长流的.小溪,借着你的海量而成全自己;绝不学奔向大地的春雨,为了拥抱你而遍体鳞伤;”用过学生的仿写,使学生学会优美的词汇去表达自身的情感。利用仿写的形式进行微写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措辞手法的运用,在夯实学生写作基础的同时,润色了学生的作品。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积极的在微写作教学中,设置开放性题目,给予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在学生的选材与构思中,展现了学生个性发挥。从生活中的现象中,选择微写作题目,能够使学生真实的表达自身的想法。通过准确、精确的文字推敲,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文字利用程度,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捕捉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适当的利用仿写的手段使学生在临摹优秀作品的同时,润色写作内容,夯实自身的写作基础。积极的进行微写作教学,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写作教学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叶新潮.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解析[J].教育科学:全文版:00059-00060.

  [2]马敏江.浅析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xx(2):38-38.

  [3]李向云.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探究[D].渤海大学,20xx.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5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应分为五步进行,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习作训练”十二字。

  1.明确目标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1.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1.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2.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

  3.教读示范+教读示范

  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

  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4.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

  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2)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3)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4)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5.习作训练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元教学不可少的一步

  写,是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佳形式。单元写作训练,就是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吸取单元课文写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练习。进行完前四步教学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关文体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训练自然是水到渠成。高中语文教材几乎每一单元后都安排有与单元知识和课文同类文体的写作训练,只要我们认真指导学生练习,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6

  初中阶段聋生自我意识强,由于身体残疾、语言障碍、认识活动和思维发展受到局限。他们生理年龄的增长与心理发展、文化知识处于不同的层次,从而产生自卑、缺乏自信、没有学习动力、情感脆弱、意志不坚定等心理障碍。而语文作为一门和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其多质性的特点决定它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独特作用和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看,构成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活动能力、心理倾向性和能动性及个性心理特点等因素与语文教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及时把握聋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聋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是我们聋校每位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教学环节。

  一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学校因素(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班级因素(学生与同学的关系)和教师因素(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的制约,三者之中又以教师因素的影响力最大。而聋生不同于正常学生,由于听觉障碍,无法从听觉渠道接受语言,获得信息,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只能借助表情、手势、姿态等获得信息与交流。由此可见,聋生比正常的学生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聋校教师的心理素质状况对聋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影响比正常学校尤为明显。因此,作为聋校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对特教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自制力,做到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不怕挫折,遇顺境时不骄傲,遇逆境时不消沉,头脑冷静,处事妥当。这样走上讲台,在聋生面前的是一个面带微笑,充满爱心,知识渊博,幽默风趣,能引导他们经受住学习上的各种挫折,带领他们遨游知识海洋的教师。

  许多心理素质健康的语文教师,无论课前教室里出现怎样的现象,只要教师走上讲台,学生就会立即安定下来,教师运用自己的举手投足、眼神脸色、语气表情等来稳定学生的情绪,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或喜或悲、或抑或扬、很快地达到情感教育的理想效果。这样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聋生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心理特点,善于在课堂上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和表扬,点亮他们的心灵之花,从而启动他们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机制。

  二激起学习的心理需要,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基础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聋校语文教学偏重对知识的传授,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聋生不需要各方面能力的开发,只要教师教的课文内容、知识点能记牢就不错了。忽视了对聋生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个性,使得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对学习产生焦虑心理,耐挫能力极差,出现了厌学、逃学现象,学习语文成了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起其学习的心理需要,增强自信心是基础。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激发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原始动力。高年级段的聋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许多调查结果也表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求知的需要、自主的意识、受人尊重的需要及升学就业的愿望等等。为了激发聋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增强自信心,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正面人物进行引导,发挥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伟人、英雄及那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残疾人,为聋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学习《海伦?凯勒》这课时,为了使聋生更好地受到教育,首先突出介绍了海伦?凯勒的残疾程度——海伦?凯勒一岁半就丧失了视觉和听觉,成了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接着着重讲了海伦?凯勒面对自己眼中的生理残疾,没有自卑、自弃、自甘落后,更没有悲观厌世、走上绝路。而是在安妮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凯勒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继续着她的学业。她七岁开始学盲文,八岁进盲童学校学习,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十六岁时,她进入了大学预科学校继续学习,十七岁时有名的拉德利夫学院破例地录取了她,二十四岁大学毕业。通过学习有关海伦?凯勒不以缺陷自弃,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艰辛求学历程,大大地激励了聋生。海伦?凯勒能经过努力完成学业,你们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完成的。同时针对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只要努力拼搏,残疾人也可以与健全人一样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海伦?凯勒精神的感召下,聋生逐步树立以她为榜样,增强自信心,明确学习目的,并化为自觉的学习行动。这样,在教学中激发聋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们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失败时,不气馁、不自责消沉,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战胜失败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德和意志。

  三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保障

  从心理角度看,人在精神抑郁状态下,常常不能察觉到平常易于引起注意的事物,而在精神愉悦时,易于对新鲜事物做出反应,且易于集中和保持。聋生理解、接受能力较差,反应不敏捷,注意力不易持久,课堂上对教师的提问常常是鸦雀无声或答非所问,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板着面孔,想以此严肃的气氛来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殊不知,这样只会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局面,使学生的精神受到不良刺激,以致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自己“教学本位”的权威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情感,增强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因为人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强度,不同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开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愉悦的心境,可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而烦恼、恐惧的心绪会妨碍正常的心理活动,如对学生的大胆提问或回答,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认识自己的能力,即使回答不恰当或提出毫无意义的问题时,教师也应给予善意的点拨,对待后进生尤为如此。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会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着重分析聋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特点,大力培养聋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承受能力、自控能力,这样,聋生学习时总是积极主动、精力充沛,语文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7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受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一.画龙点睛

  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包括两个录像片、一个文字片和一个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的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在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教师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利用文字片和图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然后,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中的文字部分还是爸爸的话,背景部分的图片共6幅,上面3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下面3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在这张图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建设者。

  从《白杨》教例可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借助与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而多媒体在这方面发挥着他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有利优势,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围绕着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我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1、出示一幅图文片:中国地图,并用动画技术突出显示桂林在祖国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一张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了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3、老师抓住时机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学生带进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学生此时被多媒体课件带入了优美的情境中,此时,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这样,一上课就渲染了气氛,拉进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文作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在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向课外延伸

  扩大知识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比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与小鸟的啾啾鸣叫,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迷人,激发学生了解地球的兴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知道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然后,播放两段录像,让学生看看目前我国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可怕现实,地球在人类的摧残下,已经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通过美与丑的对比,让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的强烈欲望;最后,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地球的污染现状信息,教师再给学生补充许多目前地球严重受污染的有关资料,包括数字信息,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录像信息,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组讨论,想想办法,“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一下被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看有关的书籍,了解有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成为“保护地球的小卫士”,成功开展“大手牵小手”的环保系列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留恋忘返!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拓展时空,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而且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8

  摘要

  新课改的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课程方案和试验教材的编写,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化,但是探究性等教学方法虽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但是往往空有其名,并没有真正实施到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探讨。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目标形式化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并没有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机械化、程序化,不能体现特殊性,多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表象化

  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因文而定,因课而改,因时而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当前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潮流,看到好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刻意模仿,例如有的教师堂堂课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其设计的问题不值得探讨,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自己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组织无序化

  课堂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把握,有效的`课堂组织应该是从导入到新课的讲授再到后面的总结,如行云流水般有条不紊进行,而当前老教师们上课的随意性大,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教学活动颠来倒去,没有条理性,给学生感觉是乱,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建构。

  二、影响语文课堂效果的原因

  1.教师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时间效率观念不足,不注重通过优化教学的双边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是强调增加学习时间来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任意发挥,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都是时间观念薄弱的表现,教师经常认为教师教得多,学生就能学得多,当前的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所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其次,教师的备课问题,当前的备课更多的是注重对知识传授的设计,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更多的是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了长远目标,再次,教师的课堂组织问题,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而当前的语文课堂,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语文学习重积累、感悟,一味地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只会使语文课华而不实。

  2.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而长久以来,学生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强调长期的积累,要想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的可能性比较小,正是因为这样的学科性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缺缺,第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被动学习为主,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够,第三,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语文不同于数理化,要做大量的习题,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后多读书,多感悟,这种隐形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要有较大的自控力。

  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主要是指一节课需要让学生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与课程标准相一致,其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所制定的目标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又高于已有的知识体系,从三维角度整合教学目标,目标设置要简单明了,有针对性。另一个是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教学环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实现与新知识的同化,从而实现自我。

  2.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设计、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作为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不仅要注重显性资源的利用,还要重视对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语文读本》,弥补教材的不足,其次,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注重师生之间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传达者,他的人格魅力、语文素养都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迸发,从而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再次,要贴近生活,语文源于生活,开发生活中语文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

  3.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有完备的教案设计,在课堂上,还是会出现很多状况,所以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要懂得变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适时更改自己的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多反思。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引起的,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制定完备的教学方案、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等措施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9

  一、微课概述

  所谓微课,即微型课程,是以视频为载体的、基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微课是教师关于某个知识点的精彩讲解,也可以是教学过程某个典型环节的记录,具有短、小、精的特点。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因其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的特点而被广大教师所青睐,对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感受意境、体会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其语文学习的效果。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畏难情绪较重,存在“偏科”的现象,尤其是在基础的词汇、语法等知识讲解中,学生因为知识相对枯燥为显得积极性不足。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因其内容精悍、冲击力强,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单纯的课文讲解,使得学生兴趣索然。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该文时,首先通过互联网资源搜集了关于苏州园林的视频资源,如苏州园林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同时,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视频资源,能够激发学生探索课文知识的乐趣。通过视频导入创设教学情境的教育方式,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俗称百科之母,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初中语文的教学,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教育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等,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是一种立足于考核开展的教育模式。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微课是针对某个教学内容开展的教学视频,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字、词、句教学等精心设计微课,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科学整合微课,运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总体而言,微课是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而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科学整合微课教学,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一)立足语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挑选微课

  将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设计、挑选微课视频,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灵活有效运用。一般而言,对于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师,自主设计微课难度较大,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录音录像设备,还要能够进行后期视频的剪辑、制作,并且效果还不一定好。笔者在执教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关于微课的整合,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远程教育资源为手段,搜集、筛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给学生讲解《黄河颂》一文时,要想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观景象、体会文本传递的情感,笔者通过互联网资源,整理出了关于黄河的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波澜壮阔的场景,引领学生走进课堂内容,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核心素养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翻转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微课的作用不可或缺。首先,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整理微课视频,将其运用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布置的课前学习任务,结合微课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全面把握基础知识,夯实学习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微课开展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有效地改变了过去知识灌输和传授的教育现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微课,强化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作用,在于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科学利用微课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特点,开展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对知识的讲解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整合微课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科学整合微课教学,将其运用到课堂导入、课堂教学等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改革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05):47—48.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0

  摘要: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在经过小学、初中两个阶段的教育培养过程后,学生一般都具备了一定水平的写作能力,但是如何针对职业高中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和群体,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锤炼与提升呢?本文以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写作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学生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职业高中学生写作的教育进行简单研究。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锤炼;提升

  众所周知,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但是对于职业高中这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应对学生在走上社会和岗位以后,能迅速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应该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师所要思考和创新的内容。本文以实际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性、多样性和社会性

  职业高中学生将来要面临就业和继续升学深造两种选择,因此,目前在很多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考试而设定训练题目和内容。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个人灵性的发挥,更不用说对于职业高中学生这个群体来说,这种只重视考试而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后难以处理一些与工作相关的公文和材料,因此,职业高中的写作教学的创新性应突出多样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2.作文教学仍局限于特定的课堂范围和时间内

  由于受高考作文的影响,目前在很多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当前形势下职业高中作文教学的新思维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职业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我手写我口,抒写真性情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地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应试作文。 2.写作应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与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3.在写作中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4.多筹并举,丰富写作方式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优化课堂作文教学方式和内容

  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并不一定只局限与课堂特定的范围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命题,启发,留待课下让学生搜集素材,再进行创作。

  6.扩大阅读范围,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知道,目前的职业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写作教程,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写作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问,在职业高中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够本着从学生的升学、就业、实用等多种因素去综合思考,勇于创新研究,相信就不难搞好职高语文中的作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弦.高中作文教学探究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6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

  论文关键词:文学作品 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文学作品的鉴赏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进行分析与探讨。

  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是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文大义,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还要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意义,并能对文章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的配合。本文就要从下面几方面对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1 读懂文章,训练语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文学语言有感受力。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而在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而学生对于作品理解上难免会有困难。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需要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在这方面,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对词句分析透彻,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的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

  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所阅读的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样,就会使得文学作品变得鲜活、立体。多次对文章进行朗读就能更多的去感受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从而也能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会。这样,反复的进行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还会因为更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慢慢的提高鉴赏能力。

  然而,读文章也不能马马虎虎的去阅读,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语音准确、语句清晰,还要做到声情并茂。只有在朗读时读出文章的情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在朗读出文章中的情感时必定是对文中的词句进行了揣摩。而在揣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层。

  朗读与理解文章是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最基本得一步,而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需要对文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的拓宽。

  2 学习文学作品知识

  文学作品的鉴赏除了需要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外,还需要掌握文学作品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因为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包括对主题、材料、语言、等进行鉴赏。在这方面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将课本上的知识深入生活中,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性。另外,还可以计划一些系统的学习计划和训练,通过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才能将那些知识记住并进行运用。

  学生除了要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文学知识外,还要自己在课后积累其他的知识。只有多积累知识和材料,才能提高感悟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一些其他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可以再课后去扩展阅读量,阅读量增大也能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加强。

  3 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对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了解应该算是积累文学知识的一部分,因为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必须要掌握一些著名作者的基本情况,那样在要对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鉴赏时才能更容易理解他的文章。但是,在对一篇文章进行鉴赏之前,除了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之外,还要对作者当时的思想和心境进行了解,那样才能更容易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用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意见态度。因此,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思想与情调;而同一个作者也会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其文学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情。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必备的功课。

  4 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

  4.1 着眼整体,鉴赏局部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都是先确定其中心,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完整地作品。作品的某一个局部既有它独特的感情,又和其他局部相联系,共同表达主题。因此,在鉴赏局部时不能将其分开来理解,而应该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对局部进行理解,再融入到整体的文章中。这样能更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4.2 根据文章的体裁进行鉴赏

  文章有很多不同的体裁,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在鉴赏时也要抓住不同的重点进行鉴赏。虽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表达主题的方式不同,但是运用的表达手法却大多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只要根据不同的体裁抓住表达主题的方式,然后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与鉴赏。下面以小说为例,根据其体裁特征进行鉴赏。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之前,要先对小说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然后对小说所描述的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去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环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的关系。在了解了文章中的环境描述后,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文中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更加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对文学作品的环境了解和分析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特点。在小说的鉴赏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能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在分析了任务的性格以后,要对文中每一篇文章中的人物的关系进行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关系也能体现故事的曲折与生动,还能更好的塑造人物的形象,体现小说中尖锐的矛盾斗争。总之,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该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抓住文章的要点与中心思想,深刻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 总结

  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老师必须对文学作品的知识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对那些文学知识掌握到位;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多积累一点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与积累文学知识;还要多鼓励学生朗读文章,帮助学生增强语感与对文章的感受力。鉴赏文学作品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很好的文学鉴赏力。在对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就能有通顺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这些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多种体裁,只有对各种体裁都了解了才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当一切都需要积累的知识都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就需要将文章的体裁与作者的相关信息、文章的背景等其他方面相结合对文章进行鉴赏。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这一方面的能力提高后在语文的学习时也能更加轻松,还能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与领悟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阶段。

  参考文献 [2]阎秀萍.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4(3):58-60. [4]徐维琳.文学鉴赏能力探微[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3(2):60-62.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2

  近年来,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语文教材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同时又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实现自主性学习。这样的要求,使语文教学出现了转机,学生的被动现象基本不存在了。又由于教材的编排、课堂的组织、角色的转换、多媒体的运用等,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增大了课堂容量,让学生既能开动脑筋,又能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这些都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透过这世人推崇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学生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就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近年来,对一堂好的语文课评价几乎是看学生讨论程度如何,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对知识的感悟是否达到一定的深度,是否有创新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是否全面透彻。所以“学生讨论”就成了一堂好课必须具备的条件,老师们的课也往往将学生讨论当成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尽量地去追求形式的多样、场面的热闹,而忽略了课文的朗读、重点字词的讲解,更没有对文章结构去进行揣摩。

  我曾听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授课教师简介孟子以后,就给同学讲述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和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鹿狼共存”的故事,讲完后叫同学们谈感想,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很快领悟教师的用意,即是为了揭示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紧接着老师就设计了一连串的讨论问题,讲述有关的实例,讨论课题的含义,找出相关的名句,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看起来都很注重学生潜力的挖掘,都很注重学生知识面及思维能力的拓展,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及教学的探究性。

  但留心一想,整堂课对所教课文既没有教师的范读,也没有学生朗读,更没有对关键词进行讲解,轰轰烈烈下来,还有人读不通课文,不理解课文内容,但竟有人说是一节成功的课改示范课,可真的是如此吗?我认为作为初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一是朗读,二是积累基础知识,如果连这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思维的拓展又从何谈起呢?

  另一节是《孔乙己》,授课教师机没有教学生朗读课文,也没有出示生字新词,而是设计学生讨论问题:孔乙己的名字是叫孔乙己吗?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在酒店里议论和嘲笑孔乙己的是些什么人?他被吊打,说明了什么?……整堂课都是按所提问题的`顺序一一讨论,问题结束,课亦结束。这根本没达到教学的目的,我认为对小说的学习,应分析人物形象,解释文章主旨为重点,不应拘于教改模式,避重就轻。

  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紧扣教学目的,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努力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只有这样才会胸有成竹,收放自如。 二、学生离奇、怪异的答案就体现了思想的丰富性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们除了追求课堂气氛热烈以外,还希望学生们在探究问题答案时,能富于创见、离奇、怪异,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学生思想的丰富性。特别是学习美国实业家罗加·费·因格写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们更推崇“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追求”的观点,于是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变得“丰富多彩”了。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上《五柳先生传》时,曾要求学生对陶渊明进行讲评,有人说陶渊明是个酒鬼,而且非常不懂礼貌,因为在别人家喝酒一定喝醉才肯罢休,醉了连招呼都不打就回家,从没有舍不得离开的情况,有的人有认为他很自私,只管自己采菊、种豆过得快活,从不关心别人。

  又如《孔乙己》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有点学生认为孔乙己迂腐可笑,麻木不仁,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四体不勤,懒得出奇,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热衷功名,卖弄学问,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善良、仁慈,不计前嫌……面对学生这些天马行空的答案,教师既没有说赞成,也没有说反对,只是鼓励学生说: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希望能继续发扬”,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呢?不得结果。老师如果不根据教学要求加以正确引导,而是一味地鼓励学生“乱想”,不仅不能让学生正确把握作品,而且长此以往,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害无益的。语文教学强调“互动”,可“互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质量”,不是叫学生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所以教师不能让学生思维被“答案的丰富多彩”这一现象所迷惑。

  三、能使用多媒体具有教学的时代性

  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倍受老师们的青睐,学生也特别感兴趣,只要有条件的学校,都鼓励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但听了几节多媒体示范课后,总感收效不是那样令人满意,其原因是:1.学生只注意多彩的画面,忽视了要求掌握的内容,只感觉好玩、有趣。2.速度太快,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思路,往往这个问题还没弄清楚,下个问题又来了。3.授课老师让多媒体完全代替自己,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消化过程,一节课下来,莫名其妙者大有人在。

  综上所述,并不是说我反对教改,亦非反对多媒体教学,只是觉得在教改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有待完善,希望能在同行中得到指点。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3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入学时间较短,良好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抽象思维还处在初始阶段,因此,应充分发挥低年级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将生活中的场景直观地展示给他们,例如使用彩色画笔画画,展现色彩鲜艳的物品形象,然后抓住绘画中的关键点,按照图画的顺序,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

  语文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绘画技巧,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语言课堂教学融合进绘画,让学生在绘画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通过绘画激发学生的热情

  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从兴趣开始激发。没有兴趣而强迫学习,是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通过教育学家的研究和教师的实践,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要在教学中倍加关注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枯燥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更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了,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来,绘画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通过绘画,将小鸡的脚印用竹叶画出来,小狗的脚印用梅花画出来,小鸭子的脚印用枫叶画出来,小马的脚印用月牙画出来。这样,学生们首先会非常有兴趣地投入到教学中,先画画,然后,通过绘画来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通过绘画,语文教学被引入到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同学们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彩色的小鸡等小动物的脚印。

  教师问:这都是哪些小动物的脚印啊?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上。

  教师问:谁来说,这些小脚印都像什么?

  学生们有的回答说象梅花,有的回答说象月牙,有的回答说象竹叶,等等。

  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问:哪位同学想画竹叶、梅花、月牙呢?

  学生迅速拿出画笔,画起画来。很多同学在绘画中感受到了文章中语文描绘的美感。

  2.绘画能够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通过绘画,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始终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绘画,识字教学的难度被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被提高了。

  以低年级在识字中遇到的太阳、眼睛、牛、车等字的学习为例,通过讲解,教师利用绘画加以辅助,通过形象的图形呈现,同时教给学生笔顺和笔画,字的主要特征被快速地记忆,而且印象深刻。

  3.绘画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相对于回话来说,是抽象的。直观的画面是形象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书面语言比起学习形象的绘画来说,难度要大。学生必须提升感悟和想象能力才能逐渐适应这种学习要求。低年级学生一开始是难以达到迅速接受和认知知识的。借助绘画,不仅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适应语文知识点的掌握,也能快速适应语文课堂教学。

  我要求学生在画画的时候,同时感悟课文内容,而且在动手操作或在黑板上画的时候,其他同学还可以评论。通过手脑并用,既锻炼了脑部神经,又提高了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乐在其中。

  4.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如大海一样,拥有丰富的内涵,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语文学习能力中十分宝贵,只有具有发散思维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对精美的文字包含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知识素材,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绘画的教学设计对于训练的能力拓展来说,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最后一片树叶》一文的学习,讲述的是一片树叶因为害怕秋天到来后要烂掉,不愿意离开,但是听到小鸟说,飘落下来以后会回到妈妈的怀抱,就高兴地飘了下来。但是,树叶落下去,真的能回到妈妈的怀抱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画出来,图画中,大树的脚下有很多小树叶躺在地上,有的学生画的是绿油油的,学生说他们在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树叶的对话,故事的后来发展等等,各种想象力会被激发出来,可见绘画的魅力多么强大。

  结语

  教师利用绘画融入到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能让绘画为语文教学服务,让画笔在教学中发挥特有的作用,更为学生开拓了愉悦的学习天地。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4

  摘要: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化无声为有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变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培养审美情趣 ,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 用多媒体增大容量, 长课短讲。与同行老师共享课件、试卷、教学心得等资源,并且节约 备课时间。二年多来,我在学校支持下在班级安装上多媒体,用多媒体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一、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出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望天门山》。如果学生直接阅读,学生很难理解"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等问题。我依据诗的内容设计出这样的情景图:两高座山犹如巨大的石门,两山夹缝中滔滔江水急流回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运用物象直观,由文到图,由静到动,让学生理解“门”、“开”、“回”等关键词语的意义,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山青水碧,红日白帆的意境中,从而恰当地理解了全诗的意境。这样,既能疑窦,又启蒙味,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门”、“开”、“回”的意境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了。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 感染学生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教学《黄河颂》时,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黄河",用《黄河颂》MTV片引领学生走进黄河,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黄河水流深深感染学生。我用多媒体介绍背景资料,学生了解了作者光未然"英勇抗战赞黄河"。我给学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我用背景音乐和一系列画面作背景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我用图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动思维说黄河",学生热烈讨论,并相互质疑、回答,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解除疑团问黄河"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从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变化各个角度发问,学生积极思维,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了解了黄河,甚至还提出了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更激发了他们课外探究黄河、关注黄河的欲望。拓展训练中,我播放了影片《保卫黄河》,让学生在抗日的炮火硝烟中受感染,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我让学生给影片《保卫黄河》歌词写朗诵词,加深了对《黄河颂》的理解,又培养他们赞颂黄河的写作能力。课外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唱《黄河大合唱》,进一步培养他们爱黄河爱祖国情感。我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黄河当今生态环境的变化,激发了他们爱黄河、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有的老师配了一段《春之声圆舞曲》,乐曲悠扬动听,很快就将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意境中,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再如讲授余光中先生的《纸船》时,我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红烛发着微弱而执着的光,鲜明的颜色、动态的设计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了学生。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三、变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学生课外阅读《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教师随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五、 增大容量 长课短讲

  传统的授课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一个星期。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教学传统篇目《社戏》,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我制作的FLASH动画片,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电视",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历历在目,那淳朴的乡情、建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完成了。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

  六、资源共享 齐头并进

  好的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同一年级交流,甚至我还和外地的同行老师交流课件、试卷、教学心得等,使学生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并且节约 了备课时间。我在《中学语文》、《中》等都注册成会员,我发表了教案二十多篇,上传课件三十多个,试卷十多份,我和网上其他外地教师共享资源,上课资源丰富。网上教师朋友和学生共享我的资源,我也收集了大量教师网友教学和外地学生的学习资料,建立了我的个人资料库,有力地促进了我语文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二年多来实践证明,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媒体给我的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5

  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在于“知识+技能”,同时也算是一种独有的优势。因此,学生除了要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进一步的掌握这些知识所对应的技能,以便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的未来就业都具有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针对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而言,语文教学技能是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快的掌握课堂教学技能显得十分必要,这能够让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从整体上获得提高。

  一、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基本概述

  初等教育专业俗称为“小学教育”或“基础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为受教育者打下基础的教育,是学生日后发展获得有利保证的教育,是文化知识积累的准备阶段的教学。一般而言,初等教育是指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所针对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适龄儿童,它也正是国家整体教育所重视的关键部分。在初等教育中,我们从儿童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令国家文化的整体水平得到稳定的提升,使国家轻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同时,初等教育属于我国义务教育的范畴,其根本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便满足人们接受初等教育的基本权利。而就高职初等职业教育专业而言,它是初等教育者成长的摇篮,是初等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和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的势头变得愈发迅猛起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的初等教育人才,使初等教育在教学改革的不断催化下迎来了新的发展。

  二、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特点浅析

  目前,就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而言,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职业性,即若要判断高职初等教育是否取得了成功,那么就需要看學生是否能够在日后的教育岗位上胜任相应的教育工作。在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要想培养出有用的初等教育人才,那么院校和教师必须先弄清楚初等教育的'基本特性,找到初等教育的关键核心,从而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基础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就目前的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而言,教师需要考虑到小学阶段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切实落实初等教育上承幼儿园教育,下启中学教学的基础性过渡作用,让此阶段的教育体现出保育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属性,让小学生在学习到有用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进一步的成长指引,这样小学生才会变得会学习、能学习、善学习。

  另外,在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职业性体现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将教学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够将各项教学活动予以有序开展。换而言之,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关键在于“教育”,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技能。从目前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开始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予以重视,其中校企间的合作变得愈发的频繁起来,但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初等教育专业所要学生掌握的是小学职业技能,这和其他技能的教育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故学校在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索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到学生学成后从事教育工作对小学生起到的相关榜样作用,适当的将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能力规范性予以强调。这样一来,才能够使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更趋于合理,能够完全满足儿童学习的基本需求。

  三、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

  高职初等职业教学专业的学生若要能够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那么就必须要先读懂小学语文教材,读懂整个教材表现知识的基本意图。目前,对于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小学教材的内容是日后教育工作推进的一大关键,若学生想要具备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那么读懂小学语文教材就是其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之一。因此,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看懂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意图,以便让后续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进行拼音知识的学习时,教学的安排可以稍微的灵活一些,不要将拼音的声母和韵母直接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而是将声母和韵母进行适当的拟人化,让二者愉快的玩耍起找朋友的游戏,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了解到拼音声母和韵母的拼写规则。

  同时,在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因此,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将教学的目标予以合理的设计,令学生开始懂得如何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个教学的初步脉络,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对教材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进行分析和明确。也就是说,对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理解,以此来让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井然有序,这样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才算是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最后,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了解了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大致内容过后,为了让日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其还需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多元化整合,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使师生之间的联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总之,我们这里对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从初等教育的特点入手开始探索,然后再针对具体的技能培养进行了适当的深入,希望能够为高职初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初等教育之中,为未来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丽华,廖智勇.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以识字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xx(9):90-91.

  [2]高葵芬.高职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J].辽宁高职学报,20xx,11(3):23-25.

  [3]李英.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1(3):51-53.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1-04

浅谈语文教学与课改的论文03-14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8篇11-05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11-03

浅谈作文教学论文08-10

浅谈声乐教学论文(精选15篇)05-26

浅谈语文教学12-10

浅谈作文教学论文(3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