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浅谈语文教学

时间:2021-12-10 11:49:49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1

  诚然,在十几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积淀情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浅谈语文教学

  作 者: 陈守义   作者单位: 凤冈县永安完小 刊 名: 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 XINKECHENG 年,卷(期): 20xx ""(7) 分类号: 关键词:

  浅谈语文教学2

  期中测验前后,听了、看了一些语文老师的课,颇有感触。总的印象是我校语文教师正努力实践课改新理念,努力探索符合新理念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进展,但也一些亟待商榷解决的问题。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几个亮点

  1、重视学习目标的制订。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倡导自主学习,这就必须使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关于学习目标,语文教师曾一度十分重视,后来可能由于习惯势力和旧观念的束缚,在一定时间有所淡化。最近听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清平乐村居》他们对学习目标十分重视,目标明确而可操作,学生知道在这节课自己的学习任务,知道学习什么,学到什么水平。

  这是必须肯定和提倡的。

  2、重视从学习主体——学生的特点出发采用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教育报上有一段关于教育的精辟论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生失去自我,而是让学生拥有自我。失去自我是容易做到的,那就是使用“教育”的强制力,把学生的自主意识压制到最低程度;拥有自我是不容易做到的,它不但需要教育者的宽容和理性,更需要教育者的虔诚和睿智。

  可喜的是我们有不少老师正朝着让学生拥有自我的方向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老师教《夕阳真美》时,让学生学前看夕阳,课始议夕阳,再观夕阳录像,然后在学生情趣盎然的状态下学课文。在孩子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老师采用以课本为载体,运用观察、议论、阅读、绘画、质疑、交流等方法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既欣赏了自然美,又感悟了文字美。

  课文第二小节是这样的:

  “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湛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先让学生读,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轮红日,光芒四射。又在红日周围上了蓝色,下方画了连绵不断的高低山脉,引导学生看图仔细读课文,运用质疑的方法对老师的简笔画进行评议,着重要求学生指出老师画得不对的地方。天真的小朋友怀着极大兴趣认真读,仔细看都想向老师提意见。经过一番议论,小朋友终于指出画的错误:课文写的“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而老师画的还有光芒这就错了。老师作了肯定并予以表扬。老师又指着山的简笔画,问,老师画的这个表示什么呢,一生说是山,一生说西山,老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用文中一句话表达画的意思,学生很快就找到 “连绵起伏的西山”这句。老师随着手势动作,告诉学生这就是连绵起伏的意思。这就使得学生对距离自己生活较远而比较抽象的词语有了感性的认识。

  接着在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时,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把内容简单地画出来,小朋友纷纷拿出纸来边看课文,边作画,一幅幅充满雅气而富有童趣的简单彩画从小朋友手中诞生了,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觉得孩子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拥有了自我,没有强制的约束,没有什么“不准”“必须”而是宽松自由充满乐趣。

  3、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有所体现。

  “关注人”“关注每一个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理念。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四点,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正在努力用这些基本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现试举几例如下:

  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改前近五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养,记得1961年江苏省教育厅吴天石总结解放后十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后提出了语言语教学应该贯彻“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原则,即当时流传的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实际上是强调了工具性,现在课改提出语文素养,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质,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它不仅含盖了“八字宪法”的内容,而且还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实施课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认一认(3)》内容只有八个字:日、月、星、光、云、电、风、雨,在学生认识的同时,要求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想,并具体加以指导,把抽象的字和自然现象和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渗透了学法指导,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教《青蛙观海》第4——11节时,提出一个问题一个要求:松鼠是怎样帮助青蛙登上山顶看到大海的呢?仔细读课文并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这个要求也体现学法和习惯,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是孩子们终生都能受用的。

  教《拉萨的天空》,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内交流,发掘了学习资源,扩大了知识视野;学生学了描写拉萨的天空有关内容后,老师问学生你们学习了这些内容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表意见,有的说拉萨离天空那么近,天空那么蓝多美啊,我真想去看看;有的说我想去拍照;有的说我真想写首诗来赞美它;还有个学生说拉萨不仅天空美,而且城市也美,布达拉宫多好看啊!三年级小朋友不可能对遥远的拉萨作具体叙述,但却初步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教《秋姑娘的信》很重视说的训练,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秋姑娘给谁写了信”?小朋友看书以后,分别说出给谁给谁写了信,接着于老师进行了把几个单句拼成一句话来说的训练。小朋友说出了“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小朋友写信”这样的句子很不容易。学完课文后,老师又提出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小朋友想一想,秋姑娘还会给写信呢?小朋友可兴奋了,说了不少,其中一个说秋姑娘还会给南飞的燕子写信,要小燕子一路小心。这只是仿课文句子说的,老师并不满足;小朋友想想秋姑娘还会写别的吗?一个小朋友说秋姑娘要小燕子路上小心明年春天早点回来。老师马上奖给他一片小枫叶。

  教《家》这一课,能从童趣着眼,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孩子兴趣。在字词和句子的学习训练时适当拓展在屏幕上出示了鹿、小兔、蝌蚪等动物,同时出出“ 是 的.家”这一句式要求孩子说话,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这一训练既体现了过程状态的生成,又巩固了所学的句式。

  普遍重视阅读的指导,这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每节课基本上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用于读。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指导各有特色。李新梅老师不仅重视篇、段的指导,还特别注重某些重点句的指导。由于她平时的教学坚持这样做,所以班上朗读水平较高;蒋兰粉老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值得称道她发现一个学生读文时读破了句子,读了几次也没读好,就采用领读的方法帮助他,一次、两次、三次,直到这个学生读正确了为止,蒋老师不急、不烦、不批评,而是面带期望的微笑。教《清平乐村居》有个学生“锄”字几次都读不好,老师耐心地个别指导领读直到读正确了为止。这不仅是对一个学生指导,对全体学生也是指导,使全体学生明白应该怎样读书。老师运用赛读的方法激发读的兴趣,提高读的质量,也是可取的。

  4、语文课的人文性引起了重视。

  过去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思想性,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某些偏向,如一味注重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性。过分强调对课文的分析,形成了课文分析是教学的重头戏的现象。当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主要是受了五十年代中期苏联的影响,当时苏联红极一时的“红领巾”教学就是分析课文的典型,向苏联学习是当时最时髦的口号,因而“红领巾”教学法风靡中国小学语文界,以分析课文思想内容的教学模式一直沿袭了几十年。课改对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定性可说是语教学的一次正本清源、反朴归真。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科学的特点。人文性的提出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听课中发现,我们不少语文老师很重视这一点。

  老师教《普罗修斯盗火》时,花了近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想一想并说出理由。学生读后纷纷发表了意见并说了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读了自己受感动的段落后说普罗修斯为了使人们获得光明和温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这种精神我很敬佩;有的进行人物对比评价;有的对主神宙斯进行痛斥批判。这些看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共鸣和赞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分辨善恶的能力,而且体现了语文个性化的特点,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青蛙观海》时,采用体验生活进入情境的方法引导孩子感悟内容。学习6——10小节时,在认真阅读课文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阶梯形简笔画,并让孩子们在座位旁做一次蛙跳,问小朋友有什么感觉,孩子们说很好玩,很轻松。随着学习的进程,老师又让小朋友连续蛙跳至黑板前,问小朋友感觉怎么样,小朋友喘着气说,很累。老师指着简笔画,引导孩子再读课文,孩子们感悟到了青蛙能登上山顶看到大海实现了自己愿望,全靠不怕苦不怕累的敢于攀登的精神(当然离不开松鼠的帮助)。老师又进一步请小朋友想一想青蛙登上山顶后有什么感觉或想法,小朋友分分发表意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世上无难事,你行我也行;我真高兴,终于看到了大海;松鼠大哥谢谢你的帮助,要不是你我怎能看到大海……

  老师教《滴水穿石的启示》时,紧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一启示,学习课文的三个典型人物的事迹,并适当拓展,联系生活实际,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语文老师带着微笑进课堂,怀着感情去教学,教师感情丰富,才能达到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效果,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足,吝啬笑容,学生有了压抑感,怎么能上好语文课,怎么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当然有感情是多方面的不仅是面带笑容,更重要的是“投入”,只有真正的投入,教师才与作者、学生融为一体,才能有抑扬顿挫的语言充沛的激情感染学生,如果我们老师游离了课文之外,那岂不是成了教书匠,哪有什么人文性可言呢?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还是要老调再弹,务请切实重视。

  5、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是语文学个性化的要求,不要以教师的规点框住学生。

  6、课内表演要把握分寸。适当的表演可以激趣,使文字内容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孩子的阅读和理解。但不能过多过滥,一般应该即席表演,即学生对课文有怎样的感悟就怎样表演,不要事先作过分的排练,不要变成戏,这就要看老师的上课艺术了。以上仅是个人之见,难免偏颇,错漏。但其目的是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反思,愿我校的语文教学再上台阶。

  最后我想引用著名教育专家叶澜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认为,一节好课应具备五个特点:

  一、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即学生学到了东西,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是一堂扎实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二、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一是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底。没有效率的课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是扎实而有内容的课。

  三、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它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的启示。

  四、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是平实的课,实实在在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五、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所以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可称之为真实的课。

  浅谈语文教学3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学生自我情感的需求。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教育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象创造另一个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作者抓住“纷纷”两字,从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多层次进行剖析,指出还有一层被读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都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作出新的诠释。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像,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其次,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

  而作品意义的实现是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众所周知,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就存在于读者的想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教师把那些优美的文章进行医学式的解剖,虽则是具体、细致,但却把“活体”分解成“死尸”,学生当然是索然寡味了。面对优秀的作品,教师任何自谓的“精妙”讲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仅破坏了原作的意境,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学生的思维,束缚他们的想像力。比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点,着重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经历与剑桥的关联。至于诗意,教师决不能用“1+1=2”去确定,可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去体味由“金柳”、“青荇”等组成的意像所蕴含的挚情深意。因为文章的意蕴常常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所以说,阅读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更多的则是让学生去“意会”。当然,这种留有空白式的阅读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础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其阶段性特点,又有其内在联系。从总体上考察,前三种能力侧重于理性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接受性阅读,属于初级阶段。而后两种能力主要是想像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属于高级阶段。但如果没有“接受”,也就无从“创造”。接受性阅读是一种信息的搜集、积累的过程,是一处积淀,又是一种贮备,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否则,创造性阅读就会华而不实,甚至成为空中楼阁。任何文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结果,它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当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时,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时,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当我们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音乐的旋律就会在我们心中澎湃……

  总之,要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关心其它学科,即广泛地阅读,并接受语文以外的知识积淀。语文是个大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其外延无限广阔。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4

  摘要: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在经过小学、初中两个阶段的教育培养过程后,学生一般都具备了一定水平的写作能力,但是如何针对职业高中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和群体,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锤炼与提升呢?本文以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写作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学生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职业高中学生写作的教育进行简单研究。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锤炼;提升

  众所周知,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但是对于职业高中这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应对学生在走上社会和岗位以后,能迅速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应该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师所要思考和创新的内容。本文以实际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性、多样性和社会性

  职业高中学生将来要面临就业和继续升学深造两种选择,因此,目前在很多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考试而设定训练题目和内容。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个人灵性的发挥,更不用说对于职业高中学生这个群体来说,这种只重视考试而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后难以处理一些与工作相关的公文和材料,因此,职业高中的写作教学的创新性应突出多样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2.作文教学仍局限于特定的课堂范围和时间内

  由于受高考作文的影响,目前在很多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当前形势下职业高中作文教学的新思维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职业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我手写我口,抒写真性情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地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应试作文。 2.写作应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与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3.在写作中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4.多筹并举,丰富写作方式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优化课堂作文教学方式和内容

  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并不一定只局限与课堂特定的范围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命题,启发,留待课下让学生搜集素材,再进行创作。

  6.扩大阅读范围,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知道,目前的职业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写作教程,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写作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问,在职业高中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够本着从学生的升学、就业、实用等多种因素去综合思考,勇于创新研究,相信就不难搞好职高语文中的作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弦.高中作文教学探究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6

  浅谈语文教学5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学理论指导,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将新课内容按板块有层次地进行设计,并形成有逻辑的阶梯式问题,以便学生可以层层递进地走进文本。导学案是相对于教师的教案而言的,它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学、课后复习所使用的主动学习的工具与方案”。导学案的设计要注重知识的准确性、知识的系统性、思维的启发性、形式的多样性。在现实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已经很普遍了,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新课改倡导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在这个大前提下导学案就很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一、导学案的运用现状

  根据笔者对长春某高中使用导学案情况的调查研究可知,每节新课之前都会发放导学案,教师依托导学案促进学生的学习。导学案基本是由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探究、课后作业或课堂练习等几部分构成。导学案,就应该是辅助正常教学的工具,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流程的报幕表,课文的学习完全按照学案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一道题一道题去讲解,这样导学案的导学就失去意义了。字音字形作为预习内容不应再占用课堂时间去完成,知识链接部分也应该是学生提前阅读过,从中寻到自己的兴趣点或疑问点,带着目的走进课堂,这样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的。而笔者观察到的现状,导学案运用僵化、应试化、习题化。

  二、导学案的作用

  通过观察思考,笔者认为导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下面就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1)好的导学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案的设计不能脱离文本,不能生硬刻板,应以文本为基础拓展学生的学习面,呈现出学生不知道又必须知道的知识。导学案先于文本走进学生,它的质量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一篇课文学习的优与劣。例如,对作者及背景知识的系统呈现,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对文章产生兴趣或者根据呈现的信息产生自己的疑问,带着疑问去听课。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导学案才能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如果只是将学案设计得很好,发给学生一张纸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去完成,那就没有意义了。

  (2)好的导学案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平等关系的形成。新课改之前的课堂,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一言堂”“满堂灌”是普遍现象,学生更多的是“听”,缺乏“思”“辨”“析”,教师“专制”的灌输导致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师是从”,不敢质疑不敢反驳,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最起码在知识的学习主动权上不平等。新课改之后,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大背景下,导学案就更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一套学习方案,让他们带着思考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充分自学的前提下接受教师的引导学习。导学案给学生建立了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进而与教师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打破了原先旧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思维也越来越活跃。例如《老人与海》一课的导学案中在学习目标中呈现“学习运用反衬、内心独白等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和“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精神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明确这节课我要学什么,我学习的重点是什么,而不是老师一人单方面了解课堂的重难点。

  (3)好的导学案有利于扩展教师的教学思路。一个好的导学案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从内容的选择、顺序的编排、题量的多少都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在导学案的编排过程中,教师会涉及一些教案所涉及不到的内容,会参考课本以外的书籍,从这些点滴的积累查询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就会拓宽,不再单方面地局限于教参,而是通过资料的搜集、知识的系统化整理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让课堂中的知识内容更加充实饱满。例如《燕歌行》的导学案中就是先将边塞诗的内容、特征及代表作罗列出来,从整个边塞诗的学习进而走进局部的一首诗的学习。这就从局部到整体的模式转变为以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模式,在掌握了边塞诗的风格特征后再去详细地学习《燕歌行》,学生更能在大背景下体会与感悟。一系列诗歌的搜集、筛选,主题内容的确定,都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

  (4)好的导学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言堂”的课堂,教师只需备好课,将完整的内容讲给学生即可,对于学生是否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或学生能否接受学习,关注得不够多,教育的关注点也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一轮教完,教师的经验来源最多还是来自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更多也是一轮一轮的循环。而将课堂交给学生,用导学案去辅助他们学习,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给予解答,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这样的课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在自由的课堂上与学生思维的火花碰撞,这无疑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很好的方法。例如,在讲《红楼梦》时,教师将人物关系图放入学案中,以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在对节选内容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去了解整部作品,那么教师对于图式的讲解就很重要了,这就要考验教师的能力,能否用简短的语言生动地将大致情节讲给学生,进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应成正比例关系,以教促学、共同进步。

  导学案的有效运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展,于教师而言它是有利的帮手,一个好的导学案可以帮助教师一同来完成整堂课的学习;于学生而言它是有益的学习资料,一份好的导学案是开启学生学习新课的金钥匙,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向牌。美国教育学家埃富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提到:“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里提到的困难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如何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能动性,让教与学达到统一,这仍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高中语文导学案的有效运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它是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的帮手。夏老师提到:“导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重视了老师组织、引导、点拨、示范的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迁移、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小结

  导学案的设计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教师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对学情把握的不同,就会编制出不同形式的导学案,但是一个好的导学案一定要最大限度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参与与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导学案时也应将具体任务落实下去,不能使一个好的导学案起不到导学的作用,成为课堂的额外负担。导学案既要设计好,也要运用好,让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金梅.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09.

  [2]程俊霞.高中语文导学案之我见[J].教学研究,2016,3(29).

  [3]苏光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学案导学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8).

  [4]范一龙.试论“教案”与“学案”[J].宁夏教育,2001(12).

  浅谈语文教学6

  今天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一些看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1、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解读

  2、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偏颇

  3、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支点

  我先来阐述第一个问题,对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解读。从两者前后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应是课堂的主旋律,多媒体运用只是努力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更为有效的辅助工具。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怎样对两者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整合”这个概念。“整合”是个新概念,“整合”中“整”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整合就是将本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多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

  “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教师在多媒体运用与语文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努力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实现教学方式改革,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

  打个比方,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就如一对夫妻,两人最好的关系应是半斤与八两,有主次之分,有轻重之别,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可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识问题。下面就说说第二个方面,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偏颇。

  偏颇现象之一:多媒体运用泛滥成灾

  这种现象在多媒体运用刚刚盛行的阶段,最常出现。语文课往往成为了教师展现自己掌握多媒体运用技术的展示台,语文课变成了电脑课,产生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这类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脱离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无从谈起,不值得提倡。就像这几天的无休无止的雨,让人心烦意乱。

  偏颇现象之二:多媒体运用销声匿迹

  与第一种现象截然相反的表现是多媒体运用销声匿迹,当然也不可取。毕竟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偏颇现象之三:多媒体运用粉墨登场

  现在的课堂中往往会有许多动画演示,但如果滥用,就会适得其反。我曾经用过这样一个课件: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想引导学生体会李白的依依不舍的心情时,不合时宜地出现了这样一个动画:长江之上一叶扁舟远去,李白在一平台上走来走去无所适从。由于是动画,李白的动作显得非常滑稽,像没头的苍蝇。结果是学生笑场,效果全无。多媒体不合时宜的运用,往往会吸引学生过多的注意力,使学生远离文本,起到相反的效果。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必须找准两者整合的支点。下面我谈谈第三个问题: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支点。

  支点一: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运用

  学生理解有困难处往往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为了加深学生印象,达到更好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强化。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时,学生对“烟花”两字的理解出现了困难,我就出示了一些描写江南春天繁花似锦、如烟如雾景象的图片,让学生有个初步的感观印象,再去解释烟花的意思就比较容易,学生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支点二:在教师能力不能及时运用

  教师不是全能的,总会有各方面的缺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如像我阅读能力不强,就可以借助录音机进行课文的范读;字写的不好,也可请多媒体帮忙,一笔一划它绝对是规范美观。我见过这样一个课件:教师用多媒体写了一个字,接着飞来一只啄木鸟,把位置写的不好的笔画叼到了正确的位置。这位老师的处理很好弥补了自己的缺憾,学生兴趣浓厚,效果明显。

  支点三:在教师讲解不透彻时运用

  语言的表述有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语文学科少不了说明文的教学,由于学生生活局限等原因,理解、认知的难度不小。如果仅靠老师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这时多媒体运用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讲解《蝙蝠与雷达》这一课时,教师就可用多媒体来很好的演示雷达的工作原理,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强化其认知能力。

  支点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

  多媒体的运用改善了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节省了大量的写板书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使信息量增大,丰富了授课内容。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束阶段,为了丰富学生的积累,了解更多的离别诗,可以快速出示这些内容,起到节约时间,提升课堂效率的作用。

  总之一句话,多媒体运用应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学则要守正归元,合理使用多媒体,这样他们才能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浅谈语文教学7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导入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饱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曲的歌词,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教《愚公移山》时,我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二、设疑导入法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

  例.《不朽的失眠》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文《不朽的失眠》(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生1: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

  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

  生2:“失眠”是中心词,“不朽”是修饰语。

  生3:我产生了疑问:谁失眠了?

  生4:他为什么失眠?生5:为什么称为“不朽”?

  师:同学们问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朗读一下课文,从课文中你会找到答案的。

  三、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通过网络资料可查询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人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学生站在讲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为体现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我在导入时一边播放着优美的音乐,一边用投影展示未被人类毁坏前的那个绿树环绕、牛马成群的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着大自然的.美,然后伴随着比较悲伤低沉的音乐展示着今日变成了沙漠的罗布泊图片,让学生在导入中积蓄情感,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四、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

  例如,在教语文第三册中的八首诗时可这样导入:(播放古典音乐)“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八首,有的已距今九百年,有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在教学初中第一册《秋魂》这篇文章时是这样导入的:“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是一幅画,一首歌。有手法细腻的工笔画,也有淋漓酣畅的泼墨;有温柔的江南小调,也有粗犷的塞北民歌。不论缺了哪一季,都是一个遗憾。你们喜欢那个季节?秋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教学《海滨仲夏夜》、《春》、《济南的冬天》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课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故事导入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底边它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在教学《从三到万》可这样导入:从前有一个乡下财主,家财很多,但几代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楚地的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先生先是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高高兴兴的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会了,我已经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多花费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他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过了一段时间,那位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他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贴。过了很长时间,请贴还没有写完。财主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与原故事基本相符)师:傻儿子闹了一个大笑话。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录,猜一猜,今天课内读哪篇课文?生:(齐声)《从三到万》

  六、实物演示导入法

  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

  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都反映很难做到,我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当然,在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还有温故知新导入法、衔接导入法、布障导入法、目的导入法、介绍背景导入法、概括叙述导入法等等。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入语的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的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浅谈语文教学8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关乎祖国的未来。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环境下知识的快速更新,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就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以此有所贡献。

  一、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实现高效,必须还要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实现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有真正的尊重、爱护、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加的欣赏和鼓励,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点燃学生们自信的火焰,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起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们的心智。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和沟通,积极的激发学生想象之间的碰撞,让他们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这样创设情景,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二、肯定和赞扬学生,增强学生信心

  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课堂上即使老师再有激情,没有学生激情参与,那也一样注定失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不要让学生把知识学死,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能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服务未来社会的知识信息。

  三、阅读理解激发起学生参与意识

  一篇课文学生读后,会有一定的感想,这时,教师要利用他们阅读后的体会,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锻炼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抛开了原先机械的依照文章结构,没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讲解,而是以最快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激趣理解,来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学习和理解,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因循不变,按照原来的篇章结构,由先到后,逐字逐句,进入僵化的程序,课堂就没有了生气和创意,学生学起来也就毫无兴趣可言,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率就无法提高。

  四、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以新颖、生动、活泼的例子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多种,通过问题设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基础检测,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生在预习课文或背诵课文时,往往不愿意动笔,不注重生字词的掌握,对基础知识忽视,在课文结束时,教师在检测环节中,应有该课重点字词的检查测评。这样,既能督促学生夯实基础,又能促使学生养成动手动笔,重视双基知识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每学完一课,在课堂检测练习的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列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或者重要的句子让学生书写或解释,老师当堂检查验收,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首先,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质量第一的思想,为高校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筑起又一坚实的堤坝。

  其次,通过培训转换教育管理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在教学管理内容上,从事务性管理向研究性管理和制度性管理转变;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行政指令性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变,提倡人性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

  再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等基本理论的培训。加强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定期培训,如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基本技能,尤其是教务管理软件的培训。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探索教育学、管理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发展及教学改革的成功。

  浅谈语文教学9

  【摘 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思维导引教学的方法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这是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之一。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教育。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引教学的方法,进而提出以下内容。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思维导引教法;应用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把语文相关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同时还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不断的分析,进而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关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好运用思维导引教学

  (一)首先就是要对学生树立起有关的理念教育

  必须要让学生知道,思维能力是一切知识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智力的三大因素,是创造能力的基础所在,也是人类创造性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是当代人才的重要素养。

  (二)必须要具有坚定的目标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着眼于教学的方法,并且将发展思维能力作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要大胆舍弃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形式上的主义束缚必须要给予舍弃,根据思维的能力作为轴心,进而生动活泼、随机应变以及灵活多样的去组织课堂的教学以及课外的活动。

  关于思维导引的方法主要是强调最大可能的让学生自己能够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营,进而去获得新的知识。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进行掌握,教师决不能够重复以及代替,教师必须要有预见的以及居高临下的思维导引活动设计。比如,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字句修辞、立意谋篇、章法结构以及欣赏评价等,均按教师的设计思维导引问题,学生自己去做、去思维、去读、听以及说等,教师只是需要做必要的点拨。

  比如在对国外著名小说《项链》进行讲授的时候,在对其作者介绍完之后,进而对学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纲。

  第一是小说当中的主人公马蒂尔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第二是什么原因造成小说主人公悲剧的命运?第三是小说的情景是怎么样划分的?第四是为什么在结尾的时候道出项链是假的?第五是作者对小说当中的主人公持什么态度?你自己持什么态度。

  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以及认知的思考,之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在对上述内容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必有疑问,存在着疑问便会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正是他们的内内驱力在自我满足当中受到抑制的时候,一些重要的知识也往往在这种自我满足当中被忽视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要采取热情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安排以及简略的提示等有关手段,进而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以及精心设计新的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通过教师对上述问题的点拨、分析以及明确,学生在对整篇小说的理解将会是更加的透彻。总而言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点拨以及指点迷津,进而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通过对课题效果的有效验证,学生能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会沿着教师的引导方向完成上述的问题,并且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十分可观的。

  (三)对学生的特异思维进行相应的重视

  特异思维也可以称为异向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逆向思维

  也就是所谓的反向反思,别林思基曾指出:教学方法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自觉掌握,积极发展他们的思维。但是逆向思维能够对学生这一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

  2.辐射思维

  孔夫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此可以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是比较重要的,而辐射思维,即有举一隅的功效以及以三隅反的功效。我们应该举《项链》中的例子,“寒伧”一词,它的本义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指的就是“形貌丑陋”,但是在本文中的“住宅的寒伧”中的寒伧指的是“不体面”的意思,用的是引申义。另外,“寒伧”一词还有有着“使之不体面”之意,我把这一词的本意给他们讲清楚,以后学生可以按照本义,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以及运用其中的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等,并且还能够举一反三,这就是运用辐射思维所取得的效果。

  3.否定思维

  斯兵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进行不断的推论,对思维否定,也就是引导学生探讨方法之一。

  二、关于思维导引教学法的体会

  (一)必须要对教学的盲目性进行有效的客服

  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和学都是仅仅围绕着教学的目标而进行的,进而改变了教师在上面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方式,这样也能够充分的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进而充分的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

  (二)能够更加有力的对知识进行巩固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信息及时的反馈到教师那里,进而教师能够及时的对其进行补救以及强化记忆,也能够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不断的加强,从而使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到更好的巩固。

  (三)关于“三主”的教学思想能够得到落实

  叶圣陶先生的“教师为不教”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付到学生自己手里,变被动为主动,这也是目前抓紧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

  (四)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训练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不断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听、说、读以及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得以提高。

  在目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思维以及积极的主动性,远远的超过老师的讲以及学生的听的教学方式,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能够得以更好的效果。

  三、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不断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进而得出思维导入教学的方式在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切实可行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对语文教学的质量进行不断的提高,并且也能够很好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充分的提高语文教学,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浅谈语文教学10

  【摘要】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中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搞好新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新策略:科学设计内容,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改革教学方式,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完善评价机制,确保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领域中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把文化知识的传授放在重要位置。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和工具课,它具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功能,中职学生只有具备这些基本能力,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就业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搞好新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新策略。

  一、科学设计内容,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密切联系专业实际,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一是要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篇目,可以对现有的篇目体系进行增减或重组,尽量选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如导游专业,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旅游题材的古诗、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现代诗歌;餐饮管理专业,可选择有关国内外大型饭店的成功管理经验案例;计算机专业,可增加一些信息技术发展史方面的文章、科幻小说,等等。二是要科学安排语文作业。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主要是要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与社会需要的直接联系,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要赋予语文作业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开展一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或参观学习活动等,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的内容。如汽修专业,可以安排学生在业余时间写与汽车相关的作文、散文等,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烹饪班的学生可以写动手做菜的过程和体会;寒假期间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学到的调查报告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同时要让学生多进行阅读,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和新闻报刊来培养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及其具体环节作出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谋划,不能只扣住教材本身来学习,要进行内容拓展,如“求职信”的教学,可在课堂上模拟一场人才招聘会,既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信息,感受就业的压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讨论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讨论式教学是在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学生参与面广,提高学习主动性;二是通过讨论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和习惯。例如,我在讲授散文《世界最美的坟墓》时,组织学生讨论作者通过托尔斯泰墓阐述怎样的哲理?进而让学生讨论文中“最美”的含义,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审美观,什么才是美。有的学生谈到幽雅宁静是美;有的学生谈到朴素平凡是美;有的学生谈到奉献自己,淡泊名利是美等等。学生发言全面、深刻而精彩,教学效果异常的好。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要把握好,讨论问题不能太多,而且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问题的设计也要明确、多层,有―定的深度和难度,吸引学生更多的兴趣和参与。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暗示、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的整个系统,同时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作者说“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理由是什么?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理由是什么?双方的分歧是什么?等等,在这样的诱导、启发下,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探索的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完善评价机制,确保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评价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以试卷和分数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积极倡导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坚持“多维度”标准,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评价、作业分析、语文日记和书面考试等,设置评价指标,如:阅读能力评价、写作能力评价、社交能力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评价等等,确保能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科研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真正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评价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评价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断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使更多学生喜欢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