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训练要把握好度论文

时间:2021-09-15 16:52:45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谈初中语文训练要把握好度论文

  【摘要】要想课堂效率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重一个“度”,尤其是语文这门弹性极大、结构相对松散的课程的教学,更应如此。

谈初中语文训练要把握好度论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训练把握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要讲究“度”的。所谓“度”是“适度”的意思,就是要恰到好处,也就是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众所周知,“度”说说是容易明白的,可要具体把握起来却十分困难。因此作为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自己坚持不懈的追求。要想课堂效率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重一个“度”,尤其是语文这门弹性极大、结构相对松散的课程的教学,更应如此。一堂课应安排多少内容,完成哪些任务,让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将这些内容、任务、程度作怎样的切割、组合,使学生的心理适应这种安排,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怎样引导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出学习的内驱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上每堂课都需认真对待并且要扎实解决的。因此,认真探讨课堂教学的“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谓语文训练的“度”,是指训练适度,这里“适度”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训练速度、训练力度和训练梯度。训练适度就是在语文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力状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适当地训练,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的目的。把握好语文训练的“度”,训练才能规范、有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让学生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笔者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例谈谈语文训练“度”的把握。

  一、训练速度要适中。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45分钟,教师必须要在这有效的时间里准确而迅速地将设置的教育目标传授完,同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牢固掌握知识内容,还必须要组织灵活而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努力调

  动学生的各种器官,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让课堂变得丰满、充实,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训练的速度和节奏。如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把握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文或语段的阅读,然后测试阅读效果,或提问限时口答,或以试卷的方式进行书面表达训练,或以复述的方式检测把握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有了速度训练,才会有语文课堂大容量和高效率,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训练的适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或只有一两个学生回答,教师急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判明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还有的老师,向学生提出密集的问题,一个问题还没有弄清,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学生疲于应付,难以招架。这样的训练没有掌握好必要的适中的速度和节奏,缺少从感知语言到理解语言再到运用语言的内化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只看见了个别能力超强的学生,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所谓能力训练只不过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罢了,根本谈不上训练速度的适中。笔者以为适中的训练速度应该是让大多数同学能接受、能明白,做到有张有弛,快慢适宜,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节奏疏密有序,学生始终处于高昂的学习状态。

  二、训练力度要充足。训练力度是指在适中的训练速度下,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与挖掘。学生个体有明显的差异,语文教师往往因为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低而降低训练的难度,影响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能够通过不同渠道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要,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吃得饱、吃得好。语文是个开放的学科,跟社会联系紧密,教师要引导学生纵横求知,在训练的广度上深人拓展。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虽然课文短小,但是我在教学中充分的使用了多媒体,使学生在视野、思想上得到开阔,训练时我让学生进一步寻找资源,开创性答题,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训练梯度的设计要科学。梯度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难点的重要方式,优秀的老师总会在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设计有梯度的题目,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解决难点。语文训练中,训练跨度过大,学生无法适应;训练无序,学生无所适从;训练层次过低,学生则重复做无用功,白白浪费大量精力。要想使学生把握难点,教师必须在训练的梯度上下功夫,如关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训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等,而在小说中使用的手法往往不止一种,变化无穷,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若不能从整体上设计科学的训练梯度,而只是将不同知识点杂乱无章地直接告知学生,或都安排在一篇小说阅读训练中,势必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茫然无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遇到这样的练习,我总是按照由易到难、从低到高有分别地确定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扎实训练,便会收到极大的成效。学《变色龙》,重点训练细节描写;学《故乡》,针对性地安排语言描写训练;学《在烈日和暴雨下》,重点训练环境描写等等,通过分层次训练,教师将一个个教学重点难点,分解成一个个很小的步骤,逐步达到训练的目标,梯度练习的设计降低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也在愉快的学习中深入浅出地完成了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真题训练任务。由此可见,语文训练离不开科学的梯度训练,梯度训练是教师达到教学预期的重要方法。梯度训练不可贪求速成,一口吃个胖子,也不可零零碎碎,导致营养不良。设计科学的训练梯度,既可以大大减少练习的盲目性,又可以化整为零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链,这样的练习,何乐而不为呢?

  四、容量适合,保质保量。课堂教学应有一定的容量。课堂容量就是指一节课所安排的知识量与能力训练量。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在某册某单元某课文直至某课时所应传递的知识量,应形成的能力层级;二是学生在这一册这一单元这一篇课文直至这一课时能接受的知识量,能形成的能力层级。从以上分析可知,一堂课容量安排应考虑两方面因素:国家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时代需要制订出的教学大纲和作为知识承受者与能力形成者的学习主体━━学生。教学大纲是纲领性的,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只是在能力层级上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要求有所区别。而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是确定容量的活性因素,所以在安排本课内容时,在不违背教学大纲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即学情。

  例如,对初中所学记叙文而言,所选课文及安排的单元读写教学要求是逐渐加级提高的,如果学生的语文功底较厚,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学生就满足不了,这时不如将未学的有关记叙文的知识提前穿插到各单元教学中去,让学生对这种文体有一总体印象,在记叙文的读写训练中形成能力就会更便捷;反之,则必须按部就班,有时还需降低要求,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汇中不断扩大、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体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又如,某单元按常规需8课时教完,但因学生接受这课知识量有困难,形成能力慢,那就不能强人所难,跨越学生的实情而只顾机械地“完成”任务,这时必须停下来,认真摸清学情,再据此确定新的单元教学方案。如果学生通过自学,对某些基础知识或层级能力已解决,教师就不能仍按老套路教下去,也必须重新调整布局。我们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容量时,应充分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把握教纲要求的知识点的具体分布,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切割就能随心所欲了;二是弄清每单元每课时的重点、难点,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这样就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明了各相关单元、各课时知识的衔接与过渡,避免重复,以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四是要符合学情,一般而言,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基准,偏高偏低的学生又能兼顾。这样,整堂课就容易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了,也就有利于全体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五、节奏适当,张弛有度。课堂教学应有一定的节奏。课堂节奏是指一堂完整的课所形成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诸环节的节拍快慢、时间长短,对本节课容量分布并及时处理的张弛度,以及教师的语速语调。确定课堂节奏首先要顾及本节课的容量和学生对这课时知识及能力训练的可能承受力,不然就会出现想快快不起来,想慢慢不下来的尴尬局面。在教学实际中,老师的主观愿望与课堂效果相悖的现象是急风暴雨式的,课堂结构极为局促,恨不得在一节课内将自己的知识全部倒腾给学生,说话如打机关枪,重点、难点无法凸现,学生也就只能在盲目的亢奋中分不清轻重强弱地度过一节课;还有的教师的课堂则是“慢三步”式的,语调平缓,课堂结构松散,没有明确的中心,难易深浅不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上述两种课堂都是节奏把握不准所致。与此相反,有些教师的课堂则快慢有致,张弛有度。如何开讲,如何过渡,何时将气氛推向高潮等设计合理,他们在教学中不仅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在语速语调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上。他们对一堂课的知识量、能力训练点的切割分布颇有讲究。学生该自己掌握的,通过教师指导能掌握的,将所学知识加以训练巩固以形成能力的,各占多少,分配合理。简单地说,节奏问题主要是速度问题,速度有快慢之分。现在我们“讲”应快,应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但我们反对一味的求快,当然也反对少慢差费的慢。所谓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有时慢恰是为了快,为了快的“慢”不仅不能反对,有时还提倡这种慢。因为,一味求快,超越了学生的承受力,学生就来不及思考、咀嚼、消化。教师所讲的,就不能及时巩固,一阵风似的,如水浇鸭背,知识无法在其脑中留下印象。教师一厢情愿的快,不能使学生在喜、怒、哀、乐、怨、思、味上与教师达到和谐,产生共鸣,这个快也就失效了。当然,也并非越慢越好,一味的慢,课堂就不会产生激情与兴趣,学生求知的欲望之火很快就会熄灭,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就会消失,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但有时,所讲知识较深较新,难度又较大,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坡度较大,就不能不慢下来,这时的“慢”就是稳扎稳打,为的是稳中求快,否则,学生的知识链中就会出现断层、脱节、漏洞与残缺,给以后的螺旋式提高留下隐患,此外,快不如慢好,慢是夯基,是一种特殊的快,其必然结果一定是快。

  确定课堂节奏必须以充分明了本节课容量与学情这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为前提,使一节课诸环节的“发生”铺垫蓄足底气,“发展”势头强劲,“高潮”兴趣盎然,“结束”照应升华,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慢难易、轻重强弱、错落有致的美味,抑扬顿挫的韵致,那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率的提高就不言而喻了。

  六、主导适度,恰到好处。语文新课改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要讲得少而精,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但并不等于就干脆不讲或讲得很少,甚至那些有难度的课文也不作必要的讲解,语文课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和“满堂转”,课堂上的收获反而不如课改以前。为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授受”与“探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合适的“度”。怎样才算合适?这要依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定。水平较高的学生探究能力强一些,教师就可以少讲一些;反之教师就应该多讲一些。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千差万别,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笔者认为还是应该重视授受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每篇课文总要有教师的一些精心讲解。特别对于课文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给学生讲深讲透。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变化。有些课文,可以学生探究为主;有些课文,则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节课可以用授受式,那节课可以用探究式,决不可机械地规定每节课教师讲授不得超过多少分钟。如果课堂四十五分钟听不到老师的一两处精彩讲解,那就很难说是一节好课。同时,我们绝不能以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和学生是否有兴趣作为衡量一节语文课优劣成败的标准。

  七.整合资源,延伸拓展。语文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听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时,听课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因为这时候他们觉得语文离自己很近;当学生被要求调动以前的知识积累去学习新知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因为他们发现新知与旧知是有联系的。但是,现实中的语文课总让学生感到语文离生活很远,教师也不愿意联系生活,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容易离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无力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因为他们本身缺少融会贯通的能力。语文教育被长期极端功利化,让人觉得语文除了为考试升学,别无他用。我认为,学习语文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生活,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也是为了生活。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贡献,就是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事实证明,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满堂皆活,离开生活,语文课堂就成为一潭死水。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度”、课程容量和学生的可能承受力的“度”、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的“度”、联系生活和延伸拓展的“度”,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这些“度”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有效。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10期,第80页

  [2]卓巧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之管见》

【谈初中语文训练要把握好度论文】相关文章:

把握好度作文09-08

把握好“幼小衔接”的度02-12

把握好区域指导的“度”05-02

谈钢琴演奏应把握好作品的内在情感论文12-16

把握好历史教学的度教学反思06-07

求职需把握好的10个度02-10

职场中的人更要把握好“度”01-01

夏季孩子吃冷饮要把握好度08-27

谈流行唱法的声音训练论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