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第二讲 大脑在审题阶段该怎样运行

时间:2021-10-02 15:34:56 高考辅导 我要投稿

第二讲 大脑在审题阶段该怎样运行

[HTML]<br>[/HTML]    同学们在审题阶段常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急性。拿到话题,粗粗一看,下笔便是千言,哪知往往离题万里或文意散乱。偏题或行文支离破碎,多是审题不严谨所致。如今年“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个话题,有的考生就只写其中一面,或以“出人意料”为话题,或以“情理之中”为话题,而不谈两者的关系。更有甚者,抛弃原话题,去大写特写一个由原话题衍生出来的新话题。

    其二,惰性。话题:追星与修身。下面是一篇作文的构思,大概如下:

    1. 开篇表明观点:借明星之光让自己璀璨。2. 批评今人盲目肤浅地追星。3. 修身应学习一些明星的精神,但不能盲目。4. 结题,重申观点。

    显然,从结构和立意来看,也就是一篇“大路货”,大多数同学立意和结构差别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思维的惰性所致。思维没有展开,收集的素材单薄,站的位置不高;而且思维缺少一种积极的自省意识,没有对自己的立意进行反思:我这样的写法有创新之处否?其他同学可能会这样写吗?

    之所以出现这两个问题,原因在于不重视审题。审题不仅是简单的字面意思的理解,更是素材、观点的搜索与整合,谋篇布局的分析与选择。大脑在审题阶段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界定一个范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第二,先将话题分解成一个个元素,分别对元素进行四大问题的思考,然后再合起来,综合考察,以定取舍。

    以“追星与修身”为例。话题可分解为五个元素:追、星、与、修、身。

    “追”就是跟随、追赶,引申为学习、效仿。为什么“追”呢?人实现自身价值,往往需要一个榜样,一个参照对象,“追”就是选择并效仿一个参照对象,譬如三千弟子对孔子的景仰。怎么“追”呢?要有主动性,要有恒心,要有理性,要有取舍……“追”后怎么样呢?当然是完成了自我灵魂的塑造,得到了自我的实现,等等。三千弟子追随孔子,终有七十二贤,这便是“追”的效果。

    “星”是喻指人类中品德、事功、思想突出者。故“星”并非只是现实中的影视明星,“追星”的含义应更广,历史中也有追星之举。三千太学生跪在嵇康的刑场上;苏格拉底就是为雅典青年热烈追从的灿烂明星。这不都是追星之举吗?对话题中的元素界定不清或太窄,是常出现的问题。“星”有恒星、流星之分,我们当然应当追求恒星。流星的价值往往缺少时间的证明。

    “修”即修炼,磨砺,“修”意味着要择人善者而从之,择己不善者而改之。“修”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行动……

    “身”不是指身体,而是指心。现实中,追星族往往在意的是“星”之身——外型、事功,而不是星之心——品德、思想。修身即修心,是自己的心与明星的心的交流、碰撞,是心的扬弃,是心的升华、净化……

    “与”即谈追星与修身有什么关系。谈两者的关系,一般有:促进型、阻止型、辨证型、无关型。立意便可朝着这几个方向。如,追星是修身的必要的一条捷径——促进型;追星是修身之大敌——阻止型;追星于修身,有利有弊,关键在于自己用理智的头脑去取舍——辨证型。

    第三,漫想。根据话题,让大脑处于一种自由的浮想状态,以搜索充足的写作素材及观点思想。漫想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自由浮想。动笔简要地记下由话题激发的各种信息,如,以“墙”为话题,我们可以想到柏林墙、长城、封闭、保守……我们也可以凭借主观能动性找到其他信息,如梵高、鲁迅、庄子等,这样检索下去,我们就占有了大量的供思维处理的信息。其二,寻求联系。将所列出的信息与话题联系,挖掘观点。梵高的艺术追求不为当时人所理解,不正是由于他们之间隔着一道墙吗?任何艺术的创新都是对传统观念之墙的突破。这不联系起来了吗?漫想第一阶段最大的要求就是自由,万不可自问“当否?”来打断思维的流程。第二阶段的最大要求就是要坚信所得信息与话题存在联系并最终找到联系。

    总之,不会作文,作不好文的最大问题就是不会科学地思考。一脑袋东西调不出来,只好守着一脑袋素材、思想哭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