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2-06-17 09:08:25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精选15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指导:

  高技术产业是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设施,条件相差甚远,他们对高技术产业的了解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根据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联系学生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因材施教,不强求千篇一律。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在我们国家还是稀罕之物,连城市里也只有机关单位才有,乡村几乎不见其踪影。人们大多通过书信联系。现在,电话已进人我国寻常百姓家,城乡都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已成为普通消费品。你们知道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高技术产业"。

  方案②:用电脑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营造一种网络教学气氛。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人教室,轻点鼠标一下,我们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人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打开电子邮箱,就可以测览从异国他乡发来的电子邮件,信息沟通方便之极。你知道这一切是什么带给我们的吗?对,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设问:同学们,高技术产业是如此神奇,如此独具魅力。你们知道哪些高科技产业部门呢?(学生会答出多种,教师略作总结,使学生对主要高技术产业部门有个大致的了解。)

  2、讨论:

  (1)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实例说明。

  (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3、布置学生从媒体上搜集有关材料,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然后举行一次小型讨论会或出一期墙报。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8~P.19正文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当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2)将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区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在地域上将有什么样的分布特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参考本节的"教材分析"部分)

  2、学生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解居住地是否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如果有,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3、出示材料: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热潮,不仅大中城市规划建设一个个规模大小不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少乡镇也圈起了一片片土地,作好了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前期工作。若干年过去了,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红红火火,一片繁荣景象,而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土地上却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就这一现象,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2、火车3、飞机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

  (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情景二】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小组讨论】

  (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情景三】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小组讨论】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第三幅图: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工业产品。(出示一张钢铁工业图片)以钢铁工业为例,钢铁材料可以加工成那些工业产品?

  学生: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火箭等。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插图中“农民、建筑技术人员、研究员、军人”所讲语言,体会工业产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小结。

  工业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如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等,还为科学研究、国防提供许多高精尖产品,如火箭中的特种钢材。看来工业产品对农业、城市建筑、科学研究、国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教师:工业生产与我们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同学: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一位同学做代表介绍她的小天地中都有哪些工业产品(学生作品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学生代表介绍: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幅图是我的小天地。认为它像一个工业的展览室。这里面有:双人床、电脑桌、窗户、写字台衣柜和门。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写字台”。

  它的桌面是由木材制作的,来自于木材厂;表面的涂料来自于颜料厂;大家都知道抽屉是可以前后拉动的,这种可以前后拉动的物制是金属片制作成的拉轴,来自于金属厂;桌子部件的玻璃板、灯、蜡烛等物质的支座用了弹簧平衡来自于弹簧厂;还有平行的连接导轨和可以调节的底架它们都来自于钢铁厂。电脑桌、双人床、衣柜和门也都同样是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努力下产生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房间中有各种工业品,我们的生活与工业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工业品,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便利。

  教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学习也离不开工业产品。

  总结:工业是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也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注:教师可查找一些工业数据,用来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学生更能够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师: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如何?请同学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的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建议:在课件中对地图要进行加工,可以把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为清楚。同时可把主要工业基地后面隐含各区的详细地图,为下节课分析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做准备。)

  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特别是知道了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请同学在地图上确认它们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要重点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

  教学反思:

  学生使用着许多工业产品,但对工业生产却十分陌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举出学生生活的实例,调动学生更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才能开动脑筋,较好的体会工业生产及产品间的联系。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其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四至点、领土面积,能够估算我国经度差、时区差、纬度差。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邻国、濒临海洋,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4、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优越性,四至点,濒临的海洋。

  难点: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地理名称的空间分布。

  【知识链接】

  1、世界政治地图、温度带分布图,时区划分分布图。

  2、地理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

  【预习安排】

  1、仔细阅读教材第1节课正文、图片及阅读活动部分,标记重要知识点;

  2、通过阅读教材,课前必须独立完成教学案。

  【前置作业】

  部分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法(阅读、识图)

  2、自主学习法(独立完成)

  3、合作、讨论法(共同探究疑点、难点)

  【前置作业】

  1.在右图标出各纬度、温度带、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分界线。

  2、中国的地理位置:(东、西、南、北)半球(打√);()洲的'()部,()洋的()岸,是个()的国家;大部分位于()带,少部分在(

  )带,没有()带;

  3、中国陆地总面积约()平方千米,仅次于()、(),位居世界第()位。

  4、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东()最西()

  最南()最北()

  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男依次是(),()直接面临太平洋,我国领海宽度为()海里。

  我国陆上邻国以朝鲜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14个陆上邻国为()。

  7、6个临海相望的国家()。

  2个与我国海岸相邻的国家()。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结束。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理解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大致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

  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

  (提问)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阅读书上例子,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我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温是变化的还是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可从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多方引导,例如:一天、一个月、一年,国内与国外,我国南方与北方等等,得出结论。

  (板书)气温的变化

  (副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提问)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都有哪些值,这些值是如何得出来的。

  常用于描述气温的值有: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这些值都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提问)气温是如何观测的?(视频链接:气温观测和记录)

  (提问)读图“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图,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读数。

  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什么?

  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读数。

  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展示图片)出示孟买和亚库茨克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比较两地气温年较差大小,并气温年较差与气温年变化大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变化就大,反之则相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的变化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今天请大家根据所给数据亲自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图。(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

  提问: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阅读的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南半球为波谷形,北半球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的气温不同。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等温线特性示意图

  提问:回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温线。

  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邻两条等温线的差。

  大屏幕或挂图展示世界一月气温分布图(动画链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以北回归线为例观察海洋和陆地气温有何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

  爬山时,感觉山顶比较凉爽为什么?

  (学生讨论)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板书)第二节气候

  (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

  看《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平均气温大约多少度?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

  2、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天气与气候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

  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教师活动:举出身边的例子,提问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说出天气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教师活动:什么是气候,举出实例让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说出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师活动:小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列表总结:区别: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学生活动:练习: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清明时节雨纷纷——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那么,天气是怎样预测出来的呢?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展示卫星云图。

  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通过计算机处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1、一道风尾为2级

  2、一个风旗为8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初中地理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初中地理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 篇13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请仔细读图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2、说说亚洲主要有哪些种地形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亚洲地形类型多样

  根据亚洲地形构成图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亚洲的地形特点(2)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2、在地图上沿北纬30°画出一条纬线,观察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亚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间的有_____。

  2、“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低。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2、中间高、四周低。

  步骤3──亚洲地形的特点3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3、地势起伏大。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亚洲地形特点有

  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中间高、四周低。

  3、地势起伏大。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队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亚洲进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队。漂流队员们向科考队员介绍了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这些主要的河流吗?它们为什么会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请仔细读图,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对照地图,找一找汇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主要河流最终流入到哪儿?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河流特点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2、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三: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分两步)

  1、观察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类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地形分布)。

  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地势特征)。

  步骤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师引导归纳出北美洲地形特点是: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步骤2──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

  2、结合图6、1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间流。

  2、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3、课堂小结:

  本节课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 篇14

  一、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四、教学进程:

  1、学生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

  (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初中地理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动画:地球的运动。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动画地球的运动,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地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检验学习情况。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总结反思。

  培养梳理知识、巩固知识能力。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1.自转:自西向东,时间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2.公转:自西向东,时间一年,四季变化、五带。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0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12-23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11-30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九篇02-26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四篇02-27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三篇02-27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4篇02-27

初中地理教案八篇02-26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3篇02-26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4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