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教案

时间:2023-05-16 13:11:03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平行四边形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行四边形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行四边形教案模板7篇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3.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实践探索,直观感知(5分钟,动手实践、探索、感知,学生进一步探索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1.小组活动一

  内容:

  问题1: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彩纸或白纸一张。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将它们相等的一边重合,得到一个四边形。

  (1)你拼出了怎样的.四边形?与同桌交流一下;

  (2)给出小明拼出的四边形,它们的对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理由,请用简捷的语言刻画这个图形的特征。

  2.小组活动二

  内容:生活中常见到平行四边形的实例有什么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第二环节探索归纳、合作交流(5分钟,学生动手、动嘴,全班交流)

  小组活动3:

  用一张半透明的纸复制你刚才画的平行四边形,并将复制后的四边形绕一个顶点旋转180°,你能平移该纸片,使它与你画的平行四边形重合吗?由此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分别有什么关系?能用别的方法验证你的结论吗?

  (1)让学生动手操作、复制、旋转、观察、分析;

  (2)学生交流、议论;

  (3)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实践的过程。

  第三环节推理论证、感悟升华(10分钟,学生通过说理,由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分析,在操作层面感知的基础上提升,并了解图形具有的数学本质。)

  实践探索内容

  (1)通过剪纸,拼纸片,及旋转,可以观察到平行四边行的对角线把它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可以通过推理来证明这个结论,如图连结A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B//CD

  ∴∠1=∠2,∠3=∠4

  ∴△ABC和△CDA中

  ∠2=∠1

  AC=CA

  ∠3=∠4

  ∴△ABC≌△CDA(ASA)

  ∴AB=DC,AD=CB,∠D=∠B

  又∵∠1=∠2

  ∠3=∠4

  ∴∠1+∠3=∠2+∠4

  即∠BAD=∠DCB

  第四环节应用巩固深化提高(10分钟,通过议一议,练一练,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进行简单合情推理,体现性质的应用,同时从不同角度平移、旋转等再一次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1.活动内容:

  (1)议一议: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度数,能确定其它三个内角的度数吗?

  A(学生思考、议论)

  B总结归纳:可以确定其它三个内角的度数。

  由平行四边形对边分边平行得到邻角互补;又由于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由此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可以确定其它三个角度数。

  (2)练一练(P99随堂练习)

  练1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1)求∠ADC、∠BCD度数

  (2)边AB、BC的度数、长度。

  练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1)它的四条边中哪些线段可以通过平移相到得到?

  (2)设对角线AC、BD交于O;AO与OC、BO与OD有何关系?说说理由。

  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第五环节评价反思概括总结(8分钟,学生踊跃谈感受和收获)

  活动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反思、总结。

  (1)经历了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探索,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给自己一个评价。

  (2)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练表现,优秀方面有哪些?你看到同伴哪些优点?

  (3)本节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上、方法上)

  考一考:

  1.ABCD中,∠B=60°,则∠A=,∠C=,∠D=。

  2.ABCD中,∠A比∠B大20°,则∠C=。

  3.ABCD中,AB=3,BC=5,则AD=CD=。

  4.ABCD中,周长为40cm,△ABC周长为25,则对角线AC=()cm。

  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1

  A组(学优生)1、2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2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十六第4题)

  4.90.75.4+2.640.250.87-0.49

  530+2703.50.2542-98612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⑴底12米,高7米;

  ⑵高13分米,第6分米;

  ⑶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⑵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⑶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⑷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练习十七第6题:下土重量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1.6厘米

  2.5厘米

  ⑴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⑵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⑶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⑷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七第10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28平方米

  7米

  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7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第5、8、9、11题。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97,98页中的主题图和例题1,例2,以及第97~99页中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图形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折纸)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

  一个长方形方框,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人一块直尺、一副三角板、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白纸和一个剪好的平行四边形、一个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平行四边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请同学到台上用鼠标边指边说,然后课件再呈现学生所指出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教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

  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老师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变!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这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们想玩玩这个魔术吗?

  (2) 学生自己用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同桌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对边平行

  生2:对边相等

  同学们真聪明,真能干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

  同学们,这些发现对吗?现在我们来验证我们的发现,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首先我们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对边是否平行。

  汇报结果:对边平行

  现在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对边真的相等吗?应该怎样办呢?

  生: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师:请拿出你们的直尺测量手中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汇报结果: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特点,它们是什么呢?

  (4)师:我们现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也知道它的对边相等且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学习平行四边形另外一个特征。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跟老师做(折高)。

  师:打开平行四边形,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垂直于边)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折平行四边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对!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第99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教师强调底与高的对应性。

  师:引导认识底

  3、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完成表格

  (2)归纳总结第98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它们都有哪些地方一样呢?(它们都是对边相等,对边互相平行……)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征,长方形、正方形都具备。

  我们通常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具有不稳定性。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给大家讲讲吗?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通过折正方形纸,让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没有深入研究它们的特征。但是教材安排了许多折、剪、拼的活动,比较多地将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这些操作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围成的这些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的位置,用一个长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可以拼成多种图形。这些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成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初步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摆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并让学生正确认识它们。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若干个,剪刀一把,钉子板和20页上半页的图片。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正分形纸、直角三角形纸若干张、剪刀、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喜欢折纸吗?你们想折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玩折纸游戏好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折一折,认识三角形

  (1)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图形的纸?(正方形纸)请小朋友们拿出和老师手中一样的正方形纸,你能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吗?(教师巡视,如有学生对对折不理解要及时指导。)

  (2)展示成果。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

  ①对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

  ②对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贴出图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5

  【实验目的】

  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

  等效法:使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某点,所以这一个力F就是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都相同。

  【实验器材】

  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细芯铅笔。

  【实验步骤】

  ⑴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并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⑵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像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套的`方向。

  ⑶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⑷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

  ⑸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

  ⑹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

  锦囊妙诀:白纸钉在木板处,两秤同拉有角度,读数画线选标度,再用一秤拉同处,作出力的矢量图。

  交流与思考:每次实验都必须保证结点的位置保持不变,这体现了怎样的物理思想方法?若两次橡皮条的伸长长度相同,能否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提示:每次实验保证结点位置保持不变,是为了使合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是物理学中等效替换的思想方法。由于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若两次橡皮条的伸长长度相同但结点位置不同,说明两次效果不同,不满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不能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误差分析】

  ⑴用两个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测力计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两个测力计的水平分力的实际合力比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小。

  ⑵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测力计的方向画得不准,造成作图的误差。

  ⑶两个分力的起始夹角太大,如大于120,再重做两次实验,为保证结点O位置不变(即保证合力不变),则变化范围不大,因而测力计示数变化不显着,读数误差大。

  ⑷作图比例不恰当造成作图误差。

  交流与思考:实验时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F和单个测力计测量的实际合力F忘记标注而造成错乱,你如何加以区分?

  提示:由弹簧测力计测量合力时必须使橡皮筋伸直,所以与AO共线的合力表示由单个测力计测量得到的实际合力F,不共线的合力表示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F。

  【注意事项】

  ⑴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连两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O的位置。

  ⑵使用弹簧秤前,应先调节零刻度,使用时不超量程,拉弹簧秤时,应使弹簧秤与木板平行。

  ⑶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伸长时的结点位置要相同。

  ⑷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拉动时弹簧不可与外壳相碰或摩擦。

  ⑸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

  ⑹两拉力F1和F2夹角不宜过小,作力的图示,标度要一致。

  交流与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探究两力合力随角度的变化规律?如何观察合力的变化规律?

  提示:保持两力的大小不变,改变两力之间的夹角,使两力的合力发生变化,可以通过观察结点的位置变化,判断合力大小的变化情况,结点离固定点越远,说明两力的合力越大。

  【正确使用弹簧秤】

  ⑴弹簧秤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秤调零后互钩水平对拉,若两只弹簧在对拉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读数不同,应另换弹簧,直至相同为止。

  ⑵弹簧秤不能在超出它的测量范围的情况下使用。

  ⑶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否则应校正零位(无法校正的要记录下零误差)。

  ⑷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秤轴线方向一致,拉动时弹簧不可与外壳相碰或摩擦。

  ⑸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6

  教学建议

  1。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重点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 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

  难点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

  3。关于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法建议

  本节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重点是四个判定定理,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1.教科书首先指出,用定义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然后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因此在开始的教学引入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尽可能利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参与进来.

  2.素质教育的主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本章重点中前三个判定定理的顺序与它的性质定理相对应,因此在讲授新课时,建议采用实验式教学模式或探索式教学模式:在证明每个判定定理时,由学生自己去判断命题成立与否,并根据过去所学知识去验证自己的结论,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这样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自己去实验,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在动手动脑中得到的结论会更深刻――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建议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分析法解题程序从条件或结论出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判定定理会有帮助.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训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各条判定定理,并能灵活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系列

  1。复习旧知识: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答对者记分,答错的另点同学补充)

  2。小实验:有一块平行四喧形的玻璃片,假如不小心碰碎了解部分(如图所示),同学们想想看,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各自画图,画好后互相交流画法,教师巡回检查,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对个别差生稍加点拨,最后请学生回答画图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的画法有:⑴ 分别过A、C作DC、DA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于B; ⑵过C作DA的平行线,再在这平行线上截取CB=DA,连结BA;⑶ 分别以A、C为圆心,以DC、DA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B,连结AB、CB。

  还有一种一法,学生不易想到,即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特性,引导学生得出 连结AC,取AC的中点O,再连结DO,并延长DO至B,使BO=DO,连结AB、CD。

  二、引入新课

  上面作出的四边形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生答后师指出这就是今天所要不得 研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三、尝试议练

  1。要判定我们刚才画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应当加以证明。第一种画法,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它是平行四边形(定义可作性质也可作判定)。

  2。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种画法,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一(翻开课本看它的文字叙述)。请想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究竟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这里已知是什么?求证是什么?请写出。

  自学课本上的证明过程,看后提问:这个证明题不作辅助线行不行?为什么?(因为要证平行线,一般要证两角相等,或互补,要证两角相等,一般要证全等三角形,而这里没有三角形,要连一对角线才有三角形)

  3。再看第三种画法,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情况下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写出已知、求证,请两位学生上台证明,其余在课堂练习本上做。(注意考虑要不要添辅助线)

  完成证明后提问哪些学生是用判定定理一落千丈证明的?哪些是用定义证明的?(解题后思考)

  四、变式练习

  1。再看看第四种画法,可知,已各条件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一平分,这种情况下它是不平行四边形?

  阅读课本上的判定定理之后,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求证最简便?(应该用判定定理一) 2。变式题

  ⑴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练习第1题)(口述证明,不要示书面证明)(问要不要添辅助线?)

  ⑵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补充)

  ⑶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家相等及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思考,然后回答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边角不能证全等三角形)

  ⑷自学课本例1思考:此例证明中,什么地方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什么地方用“判定”定理?

  观察下图:

  平行四边形ABCD中,<A、<C的平行线分别交对边于E和F,求证:AE=FC(怎样证最简便?)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平行四这形的判定有哪些方法?试列举之。

  2。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中最基本的是哪一条?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有什么关系?同一个证明题中应注意什么地方用判定,什么地方性质?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练习十七第4-9题

  教学要求:

  1、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应用问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树立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口算:

  4.9÷0.75.4+2.64×0.250.87-0.49

  530+2703.5×0.2542-986÷12

  3、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是7米;(2)高13分米,底长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4)底0.24分米,高0.5分米

  4、出示课题。

  二、新授

  1、补充例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125米,高2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独立列式后,指名口述,教师板书。

  (2)如果改问题为“每公顷可收小麦6吨,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吨?”怎么解答?

  让学生议一议,然后自己列式解答,最后评讲。

  (3)如果问题改为:“改种花生,一年可收花生900千克,这块地平均每公顷可收花生多少千克?”又怎么想?

  与上题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

  让学生自己列式。

  辨析:老师也列了三个算式,到底哪个对呢?帮个忙!

  A900×(125×24÷10000)

  B900÷(125×24)

  C900÷(125×24÷10000)

  2、(略)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七第6、7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8、9题

  ⑧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7.6米,高是15米,每平方米收油菜6千克。这块地收多少千克油菜?

  ⑨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田,底是250米,高是78米,共收小麦13650千克。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教案】相关文章:

平行四边形教案04-01

平行四边形教案01-02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案02-10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01-0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12-16

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案12-17

教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17

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02-14

【精选】平行四边形教案4篇05-27

【精选】平行四边形教案三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