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1-03-03 20:01:3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合集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P29、P30 “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

  一年 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五年 3.60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压岁钱,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些压岁钱呢?

  生:当然是存到银行了。

  二、探究思考。

  师:是啊,存到银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到期还能得到利息。根据存款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利率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们存钱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存,刚才同学们说的存款方式,到期后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限,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板书

  300 x 2.25% x 1

  =6.75 (元)

  300 x 3.24% x 3

  =29.16 (元)

  师: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师:下面大家再算一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各应交多少利息税?

  学生汇报

  6.75 x 20% = 29.16 x 20% =

  师:那有没有不用交利息税的呢?

  生:

  师:对,只有国债和教育储蓄是不需要交利息税的。

  三、练习巩固。

  1、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3、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交了多少利息税?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怎样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使学生从中了解储蓄的意义。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再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些内容,整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在生活中学习新知、感悟计量单位,让孩子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孩子主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这些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进行梳理、归类,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这些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设计各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各种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能正确地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 欣赏日记,揭示课题

  同学们,五一长假,六(1)班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欣赏一下(请一生朗读日记),听了这篇日记,你觉得文中出现较多的是什么?

  对,里面有很多的量。比如:长度、面积、时间等等,其实,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要接触各种量,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它的计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量的计量。(板书:量的计量单位)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量,每天都在接触各种计量单位,新课的出示显得非常自然]

  二、 检查自学结果,整理计量单位

  1、师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量的计量?

  2、 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单位呢?

  容积与体积有什么区别?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与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后板书)

  教师出示一根线段、1个1立方厘米、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磁盘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是指长度,哪些是指面积?

  (2)、猜一猜:(投影出示)

  A、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B、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少长?

  (3) 复习进率。

  让学生填写第118--119页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进率。

  提问:你能发现长度、面积和体积相邻计量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就把这三句话推荐给大家: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师问:如果你是小老师,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呢?(强调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等单位间的进率)

  练习口答:(投影出示)考考你: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的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

  一张课桌宽52 (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六(1)班教室的面积约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4、复习质量单位

  检查自学,同桌相互批改,反馈自学情况。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称哪些物体重量一般要用克?请你观察:老师手里的一袋食用盐大约重多少?一袋味精呢?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吨吗?

  (象我们学校工地上的1袋水泥是50千克,那么20袋就是1吨)

  5、复习时间单位及进率。

  时间过得真快,上课至现在已经有十多分钟了,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交流汇报第119页上的内容。

  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学生问:1个世纪有多少天?老师鼓励他们课后去计算一下)

  脑筋急转弯:小明今年五年级啦,今年的2月份刚过了第3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吗?他今年几岁呢?

  你知道今年是闰年吗?为什么?如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呢?

  (3) 关于时间问题,老师也想考考你: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6题,反馈校正。

  [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学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计量单位,估算多少计量单位,在重点、难点处精心设计练习,同桌学习、小组探究,自学提问,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这些计量单位。]

  6、复习名数的改写。

  估算一下:教室黑板的长是多少(4米),宽呢?(1.20米)

  象1.20米,就叫做名数,名数有单名数与复名数之分,请你分别写一个,同桌交流一下。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要进行名数的改写,名数之间的改写要注意些什么?看书,在书上找到相关的句子。

  完成书上的例题1。邀请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过程)

  讲评时强调两点:一要注意:什么单位之间的改写。

  二要注意: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7、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教师小结:这里的每组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要注意些什么?

  [名数的改写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解。旨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强调注意点,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四、综合练习,巩固知识

  游戏练习:

  1、在老师的材料袋里摸一张纸条,然后考考你的同学:

  (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8平方分米。(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小明的身高约是1.56米,体重约是39克。( )

  (4)、一个油桶的容积是20平方分米。( )

  (5)、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

  (6)、2.25时=2小时25分( )

  2、投影出示:把左右两边相等的连一连:

  4吨500千克 2时15分

  4吨50千克 2时9分

  4.05吨4 1/20 吨 2.15时 2 3/20时

  4050千克 2 1/4 时

  4500千克 215分

  4 1/2 吨 135分

  五、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请你拿出自己带的实物,观察一下,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获得的信息。好吗 ?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较好地掌握了计量单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复习课,教学时我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记计量单位及进率,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亲历,让他们经历深层思维的形成过程是相吻合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生教材:教学时,教师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教具、实物,让学生对抽象的计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自带实物进行学习,学生在平时吃的暑片、可乐等实物上见到了克、千克(g、kg)、升、毫升等计量单位,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真正触摸了数学,拓展了课堂知识。

  2、激活学生:课堂上,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是在学生自学反馈的基础上完成的,老师只是帮助梳理了一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

  3、评价激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小组评价、同桌评价等等,让学生经历了对生活经验的感悟过程和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过程,在学生亲身感受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游戏导入

  口算擂台比赛,教师出示口算题目,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教师随机提问: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通过提问揭示课题《表内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问题1:观察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计算出小旗的总数吗?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

  生: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问题3:这56面小旗,每列挂8面,可以挂几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两种方法,教师作出评价。

  2.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问题1:你能列出除法算式么?

  生:56÷8=();56÷7=()。

  问题2:要用哪句口诀求商?

  生:口诀 七八五十六。

  观察发现:仔细看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两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多媒体出示儿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请学生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如何计算的,集体讲解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点评和提升。

  (五)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身边见到的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的一些日常实际问题,以待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七)八五十六

  56÷7=(8) 七(八)五十六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

  (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得例题,第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2、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个糖球?左手比右手多多少个?右手比左手少多少个?) 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谈话:你想怎样算?

  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谈话: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课件显示以下情境(图画加声音)

  小萝卜: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在数两个十,是40,50。

  小蘑菇: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

  小辣椒:因为3+2=5,所以30+20=50。

  小结:我们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10。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会说因为3-2=1,所以30-20=10;也可能说3个十减2个十是1个,就是10。)

  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出示第三组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3、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请大家把书翻到第5页,看第4题,小鸭子20+20找到了它的妈妈40,其他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在书上画线连一连,连好后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请看第5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后记: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

  3、会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重难点:

  体验圆周率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绳子,每个同学准备直径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圣诞节到了,动画城里的小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兔八哥和鸭小弟参加跑步比赛,场地如图,猜一猜谁跑得比较快

  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

  a)要求兔八哥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说出你的依据吗?(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

  b)要求鸭小弟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c)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吗?(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d)指出你手上的圆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体验过程

  1、动手操作,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求一求圆的周长呢?动手之前老师先来访问几个同学你们打算怎么去测量呢?(在尺子上滚动、用绳子绕)滚动的方法如果没有没有就课件演示一下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并完成表格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3、提出猜想

  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手上三个圆,说说你的想法。

  跟直径、半径有关。那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

  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4、刚才我们说正方形的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圆的直径(半径)成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5、汇报展示

  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6、认识圆周率

  这个倍数呢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公式表示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读做pai。在1500多年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了。经过精密计算,知道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通常取3.14

  7、引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两个圆先求出示一个知道直径的圆,利用公式完成练习

  第二个只知道半径,抛出问题,这个只知道半径你会求吗?得出求圆周长的另一个公式: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字母公式为C=2r然后完成计算

  2、判断题:

  1)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2)圆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3)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3、解决开始跑步的问题

  4、计算我们人民币1元的外周长,不知道条件怎么办?先测量然后计算

  5、拓展

  五、温故知新,总结课堂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3= □×3+□×3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100×13+2×13 ① 102 ×13

  ②(63+37)×39 ②63×39+37×39

  ③ 9×(46+54) 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0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2-04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16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01-16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6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03

《对称》小学数学教案11-27

加法小学数学教案07-04

乘法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