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2 20:14:0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案合集15篇

高中数学教案1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由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方程.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3.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以及选择恰

  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引导] 画图建系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曲线的方程(对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及圆的定义进行提示性复习)

  解:以某一截面半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圆的直径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半圆的方程为x2 y2=16(y≥0)

  将x=2.7代入,得 .

  即在离隧道中心线2.7m处,隧道的高度低于货车的高度,因此货车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 的圆的方程?

  答:x2 y2=r2

  2.如果圆心在 ,半径为 时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 探究圆的方程。

  [教师预设] 方法一:坐标法

  如图,设m(x,y)是圆上任意一点,根据定义点m到圆心c的距离等于r,所以圆c就是集合p={m||mc|=r}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①

  把①式两边平方,得(x―a)2 (y―b)2=r2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问题三:1.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课本p77练习1)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圆心在 ,半径为 ;

  (3)经过点 ,圆心在点 .

  2.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

  (1) ; (2) .

  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问题四:1.求以 为圆心,并且和直线 相切的圆的方程.

  [教师引导]由问题三知:圆心与半径可以确定圆.

  2.已知圆的方程为 ,求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

  [学生活动]探究方法

  [教师预设]

  方法一:待定系数法(利用几何关系求斜率-垂直)

  方法二:待定系数法(利用代数关系求斜率-联立方程)

  方法三:轨迹法(利用勾股定理列关系式) [多媒体课件演示]

  方法四:轨迹法(利用向量垂直列关系式)

  3.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 ,经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的方程是: .

  iii.实际应用(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 的长度(精确到0.01m).

  [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1.求以c(-1,-5)为圆心,并且和y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2.已知点a(-4,-5),b(6,-1),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3.求圆x2 y2=13过点(-2,3)的切线方程.

  4.已知圆的方程为 ,求过点 的切线方程.

高中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节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概念的形成分为三个层次:

  (1)通过复习旧知“求导数的两个步骤”以及“平均变化率与割线斜率的关系”,解决了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后,明确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可以依据导数概念的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从圆中割线和切线的变化联系,推广到一般曲线中用割线逼近的方法直观定义切线。

  (3)依据割线与切线的变化联系,数形结合探究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几何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就是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图象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切线的斜率。即: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曲线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切线的斜率k

  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生活问题,加深对导数内涵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逼近的思想方法,了解“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动手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感知发现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圆的切线和割线联系的认识,再类比探索一般曲线的情况,完善对切线的认知,感受逼近的思想,体会相切是种局部性质的本质,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3)结合分层的探究问题和分层练习,期望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尽力走在教师的前面,独立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应用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在探究过程中渗透逼近和以直代曲思想,使学生了解近似与精确间的辨证关系;通过有限来认识无限,体验数学中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2)在教学中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题则采用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切线的新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形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

  难点:发现、理解及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导数的定义是什么?求导数的三个步骤是什么?求函数y=x2在x=2处的导数.

  定义:函数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就是函数在该点处的瞬时变化率。

  求导数的步骤:

  第一步:求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第二步:求瞬时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平均变化率趋近于的确定常数就是该点导数)

  2.观察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图象,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图形中表示什么?

  生:平均变化率表示的是割线PQ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师:这就是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几何意义,

  3.瞬时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图中又表示什么呢?

  如图2-1,设曲线C是函数y=f(x)的图象,点P(x0,y0)是曲线C上一点.点Q(x0+Δx,y0+Δy)是曲线C上与点P邻近的任一点,作割线PQ,当点Q沿着曲线C无限地趋近于点P,割线PQ便无限地趋近于某一极限位置PT,我们就把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叫做曲线C在点P处的切线.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追问:怎样确定曲线C在点P的切线呢?因为P是给定的,根据平面解析几何中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知识,只要求出切线的斜率就够了.设割线PQ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切线PT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易知割线PQ的斜率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既然割线PQ的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是切线,所以割线PQ斜率的极限就是切线PT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由导数的定义知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由上式可知:曲线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的斜率就是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

  C类学生回答第1题,A,B类学生回答第2题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评第3题,然后逐步引入导数的几何意义.

  二、新课

  1、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y=f(x)在点(x0,f(x0))处切线的斜率.

  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口答练习:

  (1)如果函数y=f(x)在已知点x0处的导数分别为下列情况f'(x0)=1,f'(x0)=1,f'(x0)=-1,f'(x0)=2.试求函数图像在对应点的切线的倾斜角,并说明切线各有什么特征。

  (C层学生做)

  (2)已知函数y=f(x)的图象(如图2-2),分别为以下三种情况的直线,通过观察确定函数在各点的导数.(A、B层学生做)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2、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增减?

  小结:附近:瞬时,增减:变化率,即研究函数在该点处的瞬时变化率,也就是导数。导数的正负即对应函数的增减。作出该点处的切线,可由切线的升降趋势,得切线斜率的正负即导数的正负,就可以判断函数的增减性,体会导数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的有效工具。

  同时,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在某点附近的切线的变化情况与曲线的变化情况一样,也可以判断函数的增减性。都反应了导数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的有效工具。

  例1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上有一点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求该点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并由此解释函数的增减情况。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函数在定义域上任意点处的瞬时变化率都是3,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此时任意点处的切线就是直线本身,斜率就是变化率)

  3、利用导数求曲线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方程.

  例2求曲线y=x2在点M(2,4)处的切线方程.

  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y'|x=2=2×2=4.

  ∴点M(2,4)处的切线方程为y-4=4(x-2),即4x-y-4=0.

  由上例可归纳出求切线方程的两个步骤:

  (1)先求出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

  (2)根据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得切线方程为y-y0=f'(x0)(x-x0).

  提问:若在点(x0,f(x0))处切线PT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求切线方程。(因为这时切线平行于y轴,而导数不存在,不能用上面方法求切线方程。根据切线定义可直接得切线方程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先由C类学生来回答,再由A,B补充.)

  例3已知曲线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上一点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求:(1)过P点的切线的斜率;

  (2)过P点的切线的方程。

  解:(1)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y'|x=2=22=4. ∴在点P处的切线的斜率等于4.

  (2)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即12x-3y-16=0.

  练习:求抛物线y=x2+2在点M(2,6)处的切线方程.

  (答案:y'=2x,y'|x=2=4切线方程为4x-y-2=0).

  B类学生做题,A类学生纠错。

  三、小结

  1.导数的几何意义.(C组学生回答)

  2.利用导数求曲线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方程的步骤.

  (B组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1.求抛物线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

  2.求抛物线y=4x-x2在点A(4,0)和点B(2,4)处的切线的斜率,切线的方程.

  3.求曲线y=2x-x3在点(-1,-1)处的切线的倾斜角

  4.已知抛物线y=x2-4及直线y=x+2,求:(1)直线与抛物线交点的坐标; (2)抛物线在交点处的切线方程;

  (C组学生完成1,2题;B组学生完成1,2,3题;A组学生完成2,3,4题)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变化率问题、导数的概念”等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由于新教材未设计极限,于是我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作图,自我感受整个逼近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导数的几何意义及“以直代曲”的思想。

  本节课主要围绕着“利用函数图象直观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问题”两个教学重心展开。先回忆导数的实际意义、数值意义,由数到形,自然引出从图形的角度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然后,类比“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的研究思路,运用逼近的思想定义了曲线上某点的切线,再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思考,获得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是曲线上某点处切线的斜率”。

  完成本节课第一阶段的内容学习后,教师点明,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在研究实际问题时,某点附近的曲线可以用过此点的切线近似代替,即“以直代曲”,从而达到“以简单的对象刻画复杂对象”的目的,并通过两个例题的研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完整地体验导数与切线斜率的关系,并感受导数应用的广泛性。本节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每一个发现,总设法由学生自己得出,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后,再组织讨论,本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引导。从学生的作业看来,效果较好。

高中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教案4

  猴子搬香蕉

  一个小猴子边上有100根香蕉,它要走过50米才能到家,每次它最多搬50根香蕉,(多了就被压死了),它每走1米就要吃掉一根,请问它最多能把多少根香蕉搬到家里?

  解答:

  100只香蕉分两次,一次运50只,走1米,再回去搬另外50只,这样走了1米的时候,前50只吃掉了两只,后50只吃掉了1只,剩下48+49只;两米的时候剩下46+48只;...到16米的时候剩下(50-2×16)+(50-16)=18+34只;17米的时候剩下16+33只,共49只;然后把剩下的这49只一次运回去,要走剩下的33米,每米吃一个,到家还有16个香蕉。

  河岸的距离

  两艘轮船在同一时刻驶离河的两岸,一艘从A驶往B,另一艘从B开往A,其中一艘开得比另一艘快些,因此它们在距离较近的岸500公里处相遇。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要停留15分钟,以便让乘客上下船,然后它们又返航。这两艘渡轮在距另一岸100公里处重新相遇。试问河有多宽?

  解答:

  当两艘渡轮在x点相遇时,它们距A岸500公里,此时它们走过的距离总和等于河的宽度。当它们双方抵达对岸时,走过的总长度

  等于河宽的两倍。在返航中,它们在z点相遇,这时两船走过的距离之和等于河宽的三倍,所以每一艘渡轮现在所走的距离应该等于它们第一次相遇时所走的距离的三倍。在两船第一次相遇时,有一艘渡轮走了500公里,所以当它到达z点时,已经走了三倍的距离,即1500公里,这个距离比河的宽度多100公里。所以,河的宽度为1400公里。每艘渡轮的上、下客时间对答案毫无影响。

  变量交换

  不使用任何其他变量,交换a,b变量的值?

  分析与解答

  a = a+b

  b = a-b

  a= a-b

  步行时间

  某公司的办公大楼在市中心,而公司总裁温斯顿的家在郊区一个小镇的附近。他每次下班以后都是乘同一次市郊火车回小镇。小镇车站离家还有一段距离,他的私人司机总是在同一时刻从家里开出轿车,去小镇车站接总裁回家。由于火车与轿车都十分准时,因此,火车与轿车每次都是在同一时刻到站。

  有一次,司机比以往迟了半个小时出发。温斯顿到站后,找不到

  他的车子,又怕回去晚了遭老婆骂,便急匆匆沿着公路步行往家里走,途中遇到他的轿车正风驰电掣而来,立即招手示意停车,跳上车子后也顾不上骂司机,命其马上掉头往回开。回到家中,果不出所料,他老婆大发雷霆:“又到哪儿鬼混去啦!你比以往足足晚回了22分钟??”。温斯顿步行了多长时间?

  解答:

  假如温斯顿一直在车站等候,那么由于司机比以往晚了半小时出发,因此,也将晚半小时到达车站。也就是说,温斯顿将在车站空等半小时,等他的轿车到达后坐车回家,从而他将比以往晚半小时到家。而现在温斯顿只比平常晚22分钟到家,这缩短下来的8分钟是如果总裁在火车站死等的话,司机本来要花在从现在遇到温斯顿总裁的地点到火车站再回到这个地点上的时间。这意味着,如果司机开车从现在遇到总裁的地点赶到火车站,单程所花的时间将为4分钟。因此,如果温斯顿等在火车站,再过4分钟,他的轿车也到了。也就是说,他如果等在火车站,那么他也已经等了30-4=26分钟了。但是惧内的温斯顿总裁毕竟没有等,他心急火燎地赶路,把这26分钟全都花在步行上了。

  因此,温斯顿步行了26分钟。

  付清欠款

  有四个人借钱的数目分别是这样的:阿伊库向贝尔借了10美元;

  贝尔向查理借了20美元;查理向迪克借了30美元;迪克又向阿伊库借了40美元。碰巧四个人都在场,决定结个账,请问最少只需要动用多少美金就可以将所有欠款一次付清?

  解答:

  贝尔、查理、迪克各自拿出10美元给阿伊库就可解决问题了。这样的话只动用了30美元。最笨的办法就是用100美元来一一付清。

  贝尔必须拿出10美元的欠额,查理和迪克也一样;而阿伊库则要收回借出的30美元。再复杂的问题只要有条理地分析就会很简单。养成经常性地归纳整理、摸索实质的好习惯。

  一美元纸币

  注:美国货币中的硬币有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和1美元这几种面值。

  一家小店刚开始营业,店堂中只有三位男顾客和一位女店主。当这三位男士同时站起来付帐的时候,出现了以下的情况:

  (1)这四个人每人都至少有一枚硬币,但都不是面值为1美分或1美元的硬币。

  (2)这四人中没有一人能够兑开任何一枚硬币。

  (3)一个叫卢的男士要付的账单款额最大,一位叫莫的男士要

  付的帐单款额其次,一个叫内德的男士要付的账单款额最小。

  (4)每个男士无论怎样用手中所持的硬币付账,女店主都无法找清零钱。

  (5)如果这三位男士相互之间等值调换一下手中的硬币,则每个人都可以付清自己的账单而无需找零。

  (6)当这三位男士进行了两次等值调换以后,他们发现手中的硬币与各人自己原先所持的硬币没有一枚面值相同。

  (7)随着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如下的情况:

  (8)在付清了账单而且有两位男士离开以后,留下的男士又买了一些糖果。这位男士本来可以用他手中剩下的硬币付款,可是女店主却无法用她现在所持的硬币找清零钱。于是,这位男士用1美元的纸币付了糖果钱,但是现在女店主不得不把她的全部硬币都找给了他。

  现在,请你不要管那天女店主怎么会在找零上屡屡遇到麻烦,这三位男士中谁用1美元的纸币付了糖果钱?

  解答:

  对题意的以下两点这样理解:

  (2)中不能换开任何一个硬币,指的是如果任何一个人不能有2个5分,否则他能换1个10分硬币。

  (6)中指如果A,B换过,并且A,C换过,这就是两次交换。

高中数学教案5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二、如何进行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真实、典型的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它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也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那么如何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呢?一般情况下,案例研究的程序基本有以下两个环节:案例研究的准备及实施、案例研究报告的撰写与反思。

  (一)案例研究的准备与实施

  1.研究主题的选择

  案例研究都要有研究的重点和主题,这个主题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事件相关,一般来说可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确定研究的主题,如从教师教学行为确定主题——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中的提问、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课堂教学调控行为等;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主题——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性活动等。另外从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等都可以确定研究的主题。

  研究者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教改的大方向,要熟悉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有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还要通过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如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访谈等),同时初步确定案例研究的方向、研究任务,即初步确定案例的内容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或是教学技能的研究。

  一般来说,案例研究主题的确定往往需要思考下面一些问题:即研究的事件是否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选择的事件对学生是否有较大的情感影响(心灵是否受到震撼)?关键事件再现了前人(或自己)过去成功的行为吗?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研究的主题如果反映以上的一些内容,那么这样的案例研究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主题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学科特点的体现:如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本质属性的抽象、数学结论的推广等;(2)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探究:如数学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等;(3)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如数学板书与电子屏幕的展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数学语言的训练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数学知识模式化教学的优劣等。

  2.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

  (1)课堂观察。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是教师自己对教学对象——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片断进行观察,也可以由其他教师来实施观察,这两种观察的目的都是为了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手资料。课堂观察方法不限于用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利用各种工具如照相、录音、摄像等作为辅助观察的手段,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对观察的资料,可以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提问行为类型频次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以便以后继续分析案例提供翔实的原始材料。

  (2)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序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与执教教师的交谈以及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回答问题的心理状态、解题思路等问题,也可以在课后做一些问卷调查;对学生达标的成度、效度,也可以作一些测试调查。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再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不难发现造成各种课堂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再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当然,对广大第一线教师而言,这里所运用的文献分析方法,并不是为了论证新教育理论,也不是去归纳教育的宏观现象,而是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获得有关的数学概念、法则与公式,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可以带着问题,查阅、分析有关文献资料,从学习中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案例研究报告的撰写

  1.常见的案例报告格式

  撰写教学案例,结构可以灵活多样,并非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过程——案例反思”、“课例——问题——分析”、“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等。当前,国内外课堂教学案例编写的格式有多种多样。但不管何种编写格式,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案例的客观描述;二是对案例中所述问题、关键教学事件等的分析。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案例编写的格式:

  (1)“描述+分析”式

  此格式的特点是将整个案例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为描述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后半部分主要针对情景中的一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获得结论。案例的描述一般是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某一片断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地、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问答式的课堂对话,也可以概括式地叙述,主要是提供一个或一连串课堂教学疑难的问题,并把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隐藏在描述之中。案例的分析部分是针对描述的情景发表个人或多人的感受,同时加以理论的分析与说明。分析方法可以是对描述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是对描述中的几个问题,集中从一个方面加以分析。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描述的情景中提炼问题的本质,讲述理论的解释,明确正确的方法,最终获得对关键教学事件的正确把握。

  (2)“背景+描述+问题+诠释”式

  此格式是一种要求比较高的编写格式,而且,它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也更大。通常它将整个案例分为四个部分:

  A.主题与背景

  主题是关键教学事件中所反映的案例主要观点,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的一些基本情况。当然,这部分的内容不宜很长,只需提纲挈领叙述清楚即可。

  B.情景描述

  与“描述+分析”式中的描述相同,主要突出主题所反映的课堂教学活动。

  C.问题讨论

  这是根据主题要求与情景描述,进行的分析、归纳、总结与提炼,包括学科知识的要点、教学法和情景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案例教学服务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与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同的教学观念,不同的教学手段,所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对案例中所提出的主题以及情景描述中提出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

  D.诠释与研究

  这部分主要是用教育理论对案例情景作多角度的解读。它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技术资料、课堂教学实录以及教学活动背后的故事等作理论上的分析。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教学的效果高于预期的目标,反之教师期望的目标学生没有达到或有所偏离,教学内容呈现的先后与学生理解的程度、教学方法运用与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等环节存在着矛盾,这些事件的背后,必然隐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所以,通过诠释,挖掘这些事件背后的内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规律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2.案例报告撰写的关键

  (1)掌握四个原则。要写好教学案例,除了平时多积累素材,学习他人的案例作品以提高写作技巧外,还应把握以下四点:

  A.主题性原则:要有捕捉关键教学事件的意识,以此确定案例研究的主题。为此要注意了解新的课程改革的动向、把握适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方式、明确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寻找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规律。报告围绕主题进行情景描述和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描述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要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重点描述反映关键教学事件的变化和戏剧化的情境,犹如记叙文写作,突出主题,详写重点,雕刻高潮。

  案例鲜明的主题通常关系到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处理方法等等,可以说,主题就是案例的灵魂。而主题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文题直接体现主题。因此,设计主题就要有新意、有时代感,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要有独特见解、独家发现。来源于实践的教学案例并非都有同等价值,关键要看撰写者对实践的发展与理论的升华程度,包括对题目的推敲。如有的教学案例重点描述了有戏剧性的情节,用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题目,给人耳目一新,一下子揪住了读者的心。再如,一些有创意的题目《“导之有方”方能“导之有效”》、《跳出数学教数学》、《在数学的疑难处悟成长》、《捕捉资源因势利导》等等,让人一看题目就有阅读的欲望。实践证明,在写作案例时,选择有感悟、有新意的内容,在明确主题,恰当拟题后再动笔,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案例。

  B.理论性原则: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实际是将自己对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基本原理的理解渗透于描述的字里行间,比如学生做了什么,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如何,教师如何引导点拨,师生心理、行为变化情况等,无不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基本原理。

  C.叙事性原则:案例报告的书写方式是叙事式,它不同于论述式。叙事方式必须以课堂教学生动的事实为主要情节,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选择情景片段,可以是一节课中的情景,也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几节课的情景片段。

  D.学科性原则:数学案例报告一定要体现学科的特征,要有较深刻的理性思考,要反映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要符合课程标准,满足教材内容的呈现方法,积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就是撰写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具体体现。

  (2)用好四种表述。教学案例的表述方法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方法:

  A.故事式陈述法:就是教学全程或某一精彩教学片段实录,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陈述时,根据操作程序作一点“简评”,最后作“总评”。

  B.以案说理:对教学过程进行陈述时,舍去与文题不相关或不重要的部分,并强化与主题相关的重要情节,尤其是引发高潮的关键行为,然后有较长篇幅的理性思考。

  C.图表展示法:用图表进行统计的形式体现撰写者的教育思想,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帮助读者迅速了解撰写者的写作意图,是常用的一种案例撰写方法。比如,描述学生的参与人数,投入程度,解决问题的质量等多个问题,都可以在一张或数张图表上用百分比或个(次)数进行统计。在每一张图表后,应有一段“分析”或“结论”,将撰写者的教学理念进行理性阐述,亦可在图表展示后,总的提出自己对案例的分析和建议。

  D.分析讨论法:在撰写时,应汲取分析讨论中最精彩的部分做深入、细致的全面记录,最后撰写者还必须对讨论情况做一分析,或提出一些值得今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优秀案例的特征

  (1)时代性:一个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应该以关注今天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为着眼点,至少应该是近年发生的事情,展示的整个事实材料应该与整个时代及教学背景相照应,这样的案例读者更愿意接触。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案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

  (2)真实性: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包括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案例写作必须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因此可引述一些口头的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如对话、笔记、信函等,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重要的事实性材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3)适用性:一个好的案例需要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不能只是提出问题,它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并包含着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这应该是案例写作的重点。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话,那么最为适宜的方案,就应该是与特定的背景材料相关最密切的那一个。如果有包治百病、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案例这种形式就不必要存在了。

  (4)反思性: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有对已经做出的解决问题的决策的评价——评价是为了给新的'决策提供参考点。可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作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评论,以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

  三、案例研究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选材面过窄。从内容上看,多数案例是关于课堂教学甚至局限于一节课的研究,往往不能说明问题,或者在一节课中,也只会从简单的对话分析问题,做不到全方位、多角度。这说明教师对教学情境的丰富性、复杂性和联系性认识不够。

  2.缺乏典型性。有的案例对教学实践没有挖掘与反思,随意摘取一些教学片段泛泛而谈、人云亦云,没有实用价值。不能够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分析、处理、诠释,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的案例对他人没什么借鉴作用。

  3.主题不明确。主要体现为:

  (1)主题涣散。有的案例象记流水帐,没有根据需要进行恰当的取舍,看不出作者要反映、探讨什么问题,缺乏指导性、创新性和参考性。

  (2)定题过于随意。有的案例直接用案例研究依据的文题为题目,如《“三角函数”教学案例》、《“抛物线”教学案例》等,题目不鲜明、不形象,影响读者的选读和案例的传播。

  4.结构不合理。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只有优化案例的结构,才能增强案例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如写成一般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备课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内容;写成教学实录,把一堂课从头到尾详尽地记录下来,再写上作者的看法;重记录轻分析,过程描述多,评析少等等。没有创新,平淡无趣,看不出案例研究和反映的问题。

  5.描述与分析脱节。有的案例描述与分析矛盾,让人不知所云;有时反映的是一种观点,分析阐明的是另一种观点,虽然不矛盾,但联系不紧密;有的分析中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一些条条,脱离案例描述的事件而空谈理论,显得空泛无物。

高中数学教案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空间图形。“二面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B)中9.7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又要重点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它是为了研究两个平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直线和平面的知识乃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

  能力目标:(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揭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重点、难点:

  重点:“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在引入课题时,我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法,在新课探究中采用问题启导、活动探究和类比发现法,在形成技能时以训练法、探究研讨法为主。

  2、教学控制与调节的措施:本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教具,预计学生对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够理解,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估计二面角的具体求法一节课内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其放在下节课。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此外,为加强直观教学,还要预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

  三、学法指导

  1、乐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要注意领会化归、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会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3、会学: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学生要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从而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创新,既能解决问题,更能发现问题。

  四、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对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创新思维的氛围。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

  问题情境1、在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

  问题情境2、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角?

  问题情境3、运用多媒体和身边的实例,展示我们遇到的另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板书课题)。

  通过这三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二面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问题情境4、那么,应该如何定义二面角呢?

  创设这个问题情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展开提供了空间。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角”这一概念的引入过程。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说,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结果,教师要给与积极的评价。

  问题情境5、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二面角的实例吗?通过实际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二)、二面角的平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平面几何中可以把角理解为是一个旋转量,同样一个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半平面以其棱为轴旋转而成的,也是一个旋转量。说明二面角不仅有大小,而且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平面

  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总的说来只有相交或平行两种情况,为了对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有必要来研究二面角的度量问题。

  问题情境6、二面角的大小应该怎么度量?能否转化为平面角来处理?这样就从度量二面角大小的需要上揭示了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产生的背景。

  2、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1)、类比。教师启发,寻找类比联想的对象。

  问题情境7、我们以前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两种空间角的定义,电脑演示以提高效率。

  问题情境8、两定义的共同点是什么?生:空间角总是转化为平面的角,并且这个角是唯一确定的。

  问题情境9、这个平面的角的顶点及两边是如何确定的?

  (2)、提出猜想:二面角的大小也可通过平面的角来定义。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他们大胆猜想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大有帮助。

  问题情境10、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及两边应如何确定呢?生:顶点放在棱上,两边分别放在两个面内。这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结果。

  (3)、探索实验。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继续探索,得到定义。

  问题情境11、那么,怎样使这个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呢?师生共同探讨后发现,角的顶点确定后,要使此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只须使它的两条边在平面内唯一确定,联想到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的垂线的唯一性,由此发现二面角的大小的一种描述方法。

  (5)、自我验证: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定义。并说明定义的合理性,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并加以理论证明。

  (三)、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画法

  主要分为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用电脑《几何画板》作图。

  (四)、范例分析

  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由于时间的关系设置了一道例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概念来自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三角形纸片ABc,以它的高AD为折痕,折成一个1200二面角,求此时B、c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涉及二面角的计算问题,关键是找出(或作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图形的性质,最后发现可由定义找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可让学生先做,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给学生板演的机会。教师讲评时强调解题规范即必须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变式训练:图中共有几个二面角?能求出它们的大小吗?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本题的变式训练也可作为课后思考题。

  题后反思:(1)解题过程中必须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是:先找(或作)——后证——再解(三角形)

  (五)、练习、小结与作业

  练习:习题9.7的第3题

  小结在复习完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对空间中三种角加以比较、归纳,以促成学生建立起空间中角这一概念系统。同时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

  作业:习题9.7的第4题

  思考题:见例题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以上是我对《二面角》授课的初步设想,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数学教案7

  1. 幽默风趣的你,平时在班里话语不多,也不张扬,但是,你在无意中的表现仍然赢得了很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上你认真刻苦,也能及时的完成作业,但是我觉得你总是没把全部的心思用在学习上,不然以你的聪明,应该保持在前三名才对啊,加油吧,也许关注学习成绩对你才是更有意义的事!

  2. 身为纪律委员的你,认真负责,以身作则,生活上的你平易近人,与同学关系融洽,学习上你勤奋刻苦,尤其在英语的学习上,显示出了你的语言天赋,我觉得,假如你能把这份自信和兴趣用到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也一定会收获很多的!加油吧!

  3. 你能严格遵守校规,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完成认真,乐于助人,愿意帮助同学,大扫除时你不怕苦,不怕累,但是英语方面还不够给力,所以,如果再投入一点,定会取得更好的结果,而且你还是一个愿意动脑筋的好学生,如果继续保持下去定会取得骄人的成绩!

  4. 你是个懂礼貌明事理的孩子,你能严格遵守班级纪律,热爱集体,对待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课下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你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若能做到学习时心无旁骛就好了,掌握知识也不够牢固,思维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平时善于多动笔认真作好笔记,多开动脑筋,相信你一定能在下学期更得更大的进步! 你学习认真刻苦,也能善于思考,更十分活泼,并能严格遵守班级和宿舍纪律,上课你能认真听讲,做作业时你十分专注,常常愿意花功夫钻研难题,与同学相处也十分融洽,但若能在认真做作业的同时,将速度提上去,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要多讲究学习方法,不能靠熬夜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老师相信你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5. 虽然你个头小,但每次你领读时的那股认真劲儿,令老师暗暗称赞。你尊敬老师,和同学能和睦相处。甜美可爱的你,经过不断的努力,你会更出色的!

  6. 你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课堂上,你非常投入地学习着,朗读课文时数你最有感情。中午你还主动给老师捶背,真是个会关心人的孩子,老师谢谢你。你十分喜爱读课外书,不过课上可不能偷看啊!愿书成为你的好朋友。

  7. 学习中你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你永不落败的秘诀。老师希望你能借助良好的学习方法,抓紧一切时间,笑在最后的一定是你!

  8. 许丽君——你思想上进,踏实稳重,诚实谦虚,尊敬老师。黑板报中有你倾注的心血,集体荣誉簿里有你的功劳。但学习的主动精神不够,竞争意识不强,也很少看到你向老师请教,成绩进步不明显。请相信:世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没有比心更高的山!望今后大胆进取,多思多问,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进一步激发活力,提高学习效率,持之以恒,美好的明天属于你!

  9. 每天你都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上学,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可惜只能记住很少的一部分。希望你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下学期有更大的进步!

  10. 你言语不多,但待人诚恳、礼貌,作风踏实,品学兼优,热爱班级,关爱同学,勤奋好学,思维敏捷,成绩优秀。愿你扎实各科基础,坚持不懈,!一定能考上重点! 优秀的男生肯定是逗人喜欢的,老师希望你能一如既往的优秀,把这种优秀保持在你人生的每一阶段中。你的人生就是辉煌如意的!

高中数学教案8

  一、预习目标

  预习《平面向量应用举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建立实际问题与向量的联系。

  二、预习内容

  阅读课本内容,整理例题,结合向量的运算,解决实际的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另外,在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例1如果不用向量的方法,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2、利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是什么?

  3、例3中,

  ⑴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⑵|F1|能等于|G|吗?为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内容

  1、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向量加减法与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解决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中直线或线段的平行、垂直、相等、夹角和距离等问题。

  2、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向量运算与几何中的结论"若,则,且所在直线平行或重合"相类比,你有什么体会?

  (2)举出几个具有线性运算的几何实例。

  例1、证明: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求证:

  试用几何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向量的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D、DC边的中点,BE、BF分别与AC交于R、T两点,你能发现AR、RT、TC之间的关系吗?

  探究二:两个人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运动,两臂夹角越小越省力。这些力的问题是怎么回事?

  例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两个人共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作引体向上运动,两臂的夹角越小越省力。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吗?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这个问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⑵|F1|能等于|G|吗?为什么?

  例4如图,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m,一艘船从A处出发到河对岸。已知船的速度|v1|=10km/h,水流的速度|v2|=2km/h,问行驶航程最短时,所用的时间是多少(精确到0。1min)?

  变式训练:两个粒子A、B从同一源发射出来,在某一时刻,它们的位移分别为,(1)写出此时粒子B相对粒子A的位移s;(2)计算s在方向上的投影。

  三、反思总结

  结合图形特点,选定正交基底,用坐标表示向量进行运算解决几何问题,体现几何问题。

  代数化的特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向量作为桥梁工具使得运算简练标致,又体现了数学的美。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等平行、垂直等问题常用此法。

  本节主要研究了用向量知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掌握向量法和坐标法,以及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高中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展示目标、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棱柱的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概括出圆柱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6)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4.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4)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5)绕直角三角形某一边的几何体一定是圆锥吗?

  5、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⑴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⑵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梯形,则此几何体是棱柱。

  答案 A B

  6、课堂检测:

  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7.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一、柱、锥、台、球的结构

  二、例题

  例1

  变式1、2

  【作业布置】

  导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图形探究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第2—6页内容,然后填空

  (1)多面体的概念: 叫多面体,

  叫多面体的面, 叫多面体的棱,

  叫多面体的顶点。

  ① 棱柱:两个面 ,其余各面都是 ,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 ,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柱

  ②棱锥:有一个面是 ,其余各面都是 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锥

  ③棱台:用一个 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 ,叫作棱台。

  (2)旋转体的概念: 叫旋转体, 叫旋转体的轴。

  ①圆柱: 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

  ②圆锥: 所围成的几何

  体叫做圆锥

  ③圆台: 的部分叫圆台

  . ④球的定义

  思考:

  (1)试分析多面体与旋转体有何去别

  (2)球面球体有何去别

  (3)圆与球有何去别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高中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

  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3. 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1.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

  2.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

  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

  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解 算法为:

  输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么,

  否则;

  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

  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

  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

  三、建构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

  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

  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

  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

  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

  (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

  (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

  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

  (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

  两个退出点.

  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

高中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子集、全集、补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

  幻灯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xx,xx,xx,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xx,xx,xx,xx,xx,xx,xx,xx(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xx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xxB或BxxA、

  性质:①xx(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xx(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xx,可见,集合xx,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xx,并且xx,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xx(或xx),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xx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xx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xxAxx②xxAxx③xx④Axx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xxAxx,且A≠xx,则xxA;

  (2)如果xx,xx,则xx。

  例1xx写出集合xx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xx的所有的子集是xx,xx,xx,xx,其中xx,xx,xx是xx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xx”与“xx”: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xxR,{1}xx{1,2,3}

  ②{0}与xx:{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xx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xx{0}。不能写成xx={0},xx∈{0}

  例2xx见教材P8(解略)

  例3xx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xx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xx不是xx;

  (4)xx的所有子集是xx;

  (5)如果xx且xx,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xx与xx不能同时成立、

  解:(1)xx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xx与xx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xx的所有子集是xx;

  (5)正确

  (6)不正确、当xx时,xx与xx能同时成立、

  例4xx用适当的符号(xx,xx)填空:

  (1)xx;xx;xx;

  (2)xx;xx;

  (3)xx;

  (4)设xx,xx,xx,则AxxBxxC、

  解:(1)0xx0xx;

  (2)xx=xx,xx;

  (3)xx,xx∴xx;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xx,xx)填空:

  (1)xx;xx(5)xx;

  (2)xx;xx(6)xx;

  (3)xx;xx(7)xx;

  (4)xx;xx(8)xx、

  解:(1)xx;(2)xx;(3)xx;(4)xx;(5)=;(6)xx;(7)xx;(8)xx、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xx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xx),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xx,即

  、

  A在S中的补集xx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xxS(xx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xxSA={2,4,6};

  (2)若A={0},则xxNA=N;

  (3)xx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xx表示。

  注:xx是对于给定的全集xx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xx,当xx时,xx;当xx时,则xx。

  例5xx设全集xx,xx,xx,判断xx与xx之间的关系。

  解:

  练习:见教材P10练习

  1、填空:

  xx,xx,那么xx,xx。

  解:xx,

  2、填空:

  (1)如果全集xx,那么N的补集xx;

  (2)如果全集,xx,那么xx的补集xx(xx)=xx、

  解:(1)xx;(2)xx。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五个概念(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补集、全集,其中子集、补集为重点)

  2、五条性质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xxA

  (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xxAxx(A≠Φ)

  (3)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如果xx,xx,则xx、

  (5)xxS(xxSA)=A

  3、两组易混符号:(1)“xx”与“xx”:(2){0}与

  (四)课后作业:见教材P10习题1、2

高中数学教案1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练习题1.1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B组第2题

  1.2.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高中数学教案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熟悉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能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熟练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用技巧。

  教学过程

  复习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用- B代替B看看有什么结果?

高中数学教案14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效果评价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画、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本节课开始,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让学生解,学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维往往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直奔主题,目的在于构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学生回答,我板书。

  2、我指出:2x-70和2x-70的解实际上只需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就容易得到。

  3、接着我提出:我们能否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

  4、为此,我引入一次函数y=2x-7,借助动画从图象上直观认识方程和不等式的解,得出以下三组重要关系:

  ①2x-7=0的解恰是函数y=2x-7的图象与x轴

  交点的横坐标。

  ②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上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③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三组关系的得出,实际上让学生找到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看到了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希望,大大激发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兴趣。此时,学生很自然联想到利用函数y=x2-x-6的图象来求不等式x2-x-60的解集。

  (二)比旧悟新,引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为此我引导学生作出函数y=x2-x-6的图象,按照“看一看 说一说 问一问”的思路进行探究。

  看函数y=x2-x-6的图象并说出:

  ①方程x2-x-6=0的解是

  x=-2或x=3 ;

  ②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x-2,或x3};

  ③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23}。

  此时,学生已经冲出了困惑,找到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妨趁热打铁问一问:如果把函数y=x2-x-6变为y=ax2+bx+c(a0),那么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又怎样呢?(学生回答:△0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0时,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0时,图象与x辆没有交点。)请同学们讨论:ax2+bx+c0与ax2+bx+c0的解集与函数y=ax2+bx+c的图象有怎样的关系?

  (三)归纳提炼,得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写出相关不等式的解集。

  2、此时提出:若a0时,怎样求解不等式ax2+bx+c0及ax2+bx+c0?(经讨论之后,有的学生得出:将二次项系数由负化正,转化为上述模式求解,教师应予以强调;也有的学生提出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根据图象写出解集,教师应给予肯定。)

  (四)应用新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学生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巩固所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例题:

  例1、解不等式2x2-3x-20

  解:因为Δ0,方程2x2-3x-2=0的解是

  x1= ,x2=2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 x| x ,或x2}

  例1的解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应用;二是规范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格式。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课本例2。

  例2 解不等式-3x2+6x2

  课本例2的出现恰当好处,一方面突出了“对于二次项系数是负数(即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求解”;另一方面,学生对此例的解答极易出现写错解集(如出现“或”与“且”的错误)。

  通过例1、例2的解决,学生与我一起总结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一化正—二算△—三求根—四写解集。

  例3 解不等式4x2-4x+10

  例4 解不等式-x2+2x-30

  分别突出了“△=0”、“△0”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这两例由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热情表扬。

  4道例题,具有典型性、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为了避免学生学后“一团乱麻”、“一盘散沙”的局面,我和学生一起总结。

  (五)总结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2)计算判别式Δ

  (3)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图像(或口诀),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概括为:一化正→二算Δ→三求根→四写解集

  (六)作业布置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1)必做题:习题1.5的1、3题

  (2)探究题:①若a、b不同时为零,记ax2+bx+c=0的解集为P,ax2+bx+c0的解集为M,ax2+bx+c0的解集为N,那么P∪M∪N=______________;②已知不等式(k2+4k-5)x2+4(1-k)x+30的解集是R,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七)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五、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以“三个一次关系→三个二次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为主线,以“从形到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为灵魂,以“画、看、说、用”为特色,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高中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能用逻辑联结词和简单命题构成不同形式的复合命题;

  (4)能识别复合命题中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及其联结的简单命题;

  (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教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

  (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由于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命题有真假之分,命题(1)、(2)是真命题,而(3)是假命题.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 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命题一定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3)、(4)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

  初中所学的命题概念涉及逻辑知识,我们今天开始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介绍简易逻辑的知识.

  2.讲授新课

  大家看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从第25页至26页例1前,并归纳一下这段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

  (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

  (1)什么叫做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有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疑问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题.有些语句中含有变量,如 中含有变量 ,在不给定变量的值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语句的真假(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

  (2)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除这三种形式外,还有“若…则…”和“当且仅当”两种形式.

  对“或”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 中的“或”,它是指“ ”、“ ”中至少一个是成立的,即 且 ;也可以 且 ;也可以 且 .这与生活中“或”的含义不同,例如“你去或我去”,理解上是排斥你我都去这种可能.

  对“且”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 中的“且”,是指“ ”、“ 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的意思.

  对“非”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的“补集”概念,若命题 对应于集合 ,则命题非 就对应着集合 在全集 中的补集 .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不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题)的命题.

  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如“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就是由简单命题“6是自然数”和“6是偶数”由逻辑联结词“且”构成的复合命题.

  (4)命题的表示:用 , , , ,……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

  我们接触的复合命题一般有“ 或 ”、“ 且 ”、“非 ”、“若 则 ”等形式.

  给出一个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应能说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和弄清它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应能根据所给出的两个简单命题,写出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复合命题.

  对于给出“若 则 ”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 和结论 .

  在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有没有“或”、“且”、“非”.例如命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此命题字面上无“且”;命题“5的倍数的末位数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无“或”,但它们都是复合命题.

  3.巩固新课

  例2 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指出它的构成形式以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 ;

  (2)0.5非整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线不相交;

  (6)若 ,则 .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

  例3 写出下表中各给定语的否定语(用课件打出来).

  若给定语为

  等于

  大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个

  其否定语分别为

  分析:“等于”的否定语是“不等于”;

  “大于”的否定语是“小于或者等于”;

  “是”的否定语是“不是”;

  “都是”的否定语是“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两个”;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语是“一个都没有”;

  “至多有 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 个”.

  (如果时间宽裕,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置疑:“或”、“且”的否定是什么?(视学生的情况、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辨析与展开.)

  4.课堂练习:第26页练习1

  5.课外作业:第29页习题1.6

【高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案08-25

高中数学教案《排序》08-28

高中数学教案:圆10-23

高中的数学教案(通用19篇)06-13

高中高二数学教案02-25

高中数学教案学生评语04-08

最新高中必修二数学教案10-22

高中数学教案15篇08-26

高中数学教案(15篇)08-31

高中数学教案(精选18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