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2-27 23:00:52 毅霖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2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目标

  1、掌握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感受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

  2、经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归纳总结能力。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联系之美。

  学习重难点重点

  理解、掌握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学习评价设计在例1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几种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复习引入

  1、五一班今天到校48人,病假、事假各1人,今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做法。

  3、看来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做法。

  探究新知

  1、感悟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需要。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第6页上空气质量监测的情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找到“我们监测了4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和“其中有35%的城市达到了二级标准”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2)引导思考,解决问题。

  ①要解决“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又怎么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相同,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40×35%。

  ②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方法一:340×35%=340×=119(个)想: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因为35%=,所以340×35%=340×。

  方法二:340×35%=340×0.35=119(个)想: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把因为35%==0.35,340×35%=340×0.35。

  (3)归纳小结,引出新课。刚才我们用的什么方法解决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板书课题: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教学例1: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课件出示例1。

  (1)把17%,40%化成分数。

  ①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②全班集体汇报、交流。指出“40%=”中的.“”不是最简分数,要将“”化简成最简分数“”。

  ③练一练:把35%、125%、430%化成分数④想一想:0.25%和0.5%怎样化成分数?

  (2)把46%,128%化成小数。

  ①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②全班集体汇报、交流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种:46%==46÷100=0.46128%==128÷100=1.28

  第二种:46%==0、46128%==1.28

  第三种:46%=0.46128%=1.28比较分析,优化算法。在这三种转化方法,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集体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三种写法更加简便易懂。及时练习,巩固提高。你能把0、5%化成小数吗?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

  (3)归纳整理,小结提升。

  议一议: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呢?

  小结:百分数化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最简分数;百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百分号,同时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练一练:把5%、430%、70.5%化成小数交流获取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分析理解题意。独立计算,再同桌交流,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归纳小结先独立计算,再同桌交流,全班集体汇报。独立完成。先独立计算,再同桌交流,全班集体汇报。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

  讨论小结。独立完成。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在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联系之美。

  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三人一组对口令。第一人说百分数,第二人说分数,第三人说小数。每玩三次后,就互相交换角色。

  2、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指出:做题时,要先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涂色。三人一组对口令。独立完成,全班集体交流。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收获。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1-2题,第9题。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百分数化小数35%==0.35

  方法一:340×35%

  方法二:340×35%=340×=340×0.35=119(个)=119(个)例1:17%=40%==

  第一种:46%==46÷100=0.46128%==128÷100=1.28

  第二种:46%==0.46128%==1.28

  第三种:46%=0.46128%=1.28百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百分号,同时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10,h=6V=?

  (2)r=3,h=10V=?

  (3)V=9.42,h=3S=?

  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

  (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呢?

  三、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圆锥的4/5,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几分之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柱的基本特征,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拿一根一头拴着一个小球的绳子甩动,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结合书第2页2、3题,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总结出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的结论。

  2、教师出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各种物体(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圆台)

  游戏规则:一人上台摸,并描述你摸到的这个物体的最典型的特征,使下面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你摸的这个物体的名称。

  师生共同活动。在摸出物体后,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引出这节课要探究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从生活的实景图中发现圆柱和圆锥。

  从书第2页找一找的实景图,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与同伴互相指一指,哪些是圆柱和圆锥,并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圆柱、圆锥的特征。

  用各种方法,如摸、量、画等,观察带来的圆柱、圆锥形实物,你们有哪些发现?用手中的工具验证你们的猜想。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的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表格:

  研究对象

  你们猜想它有哪些特征?

  你们是用怎样的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的?把验证方法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3、小组汇报反馈。

  教师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引导:

  圆柱的特征:

  ⑴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底面是由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圆组成。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

  ⑵认识圆柱的`高,并会测量圆柱的高。如果没有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教师要示范两个底面大小差不多的圆柱,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高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相等。

  圆锥的特征:

  ⑴由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曲面)组成。

  ⑵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你能说一说你现在知道了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特征吗?

  4、说一说。

  课本3页,让学生再次系统地看一看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拿一个你准备好的圆柱和圆锥,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各部分的名称。

  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哪些物体的形状像圆柱、圆锥?指名回答。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2、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综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席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一、学习内容:

  教师提供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二、学生提供: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五、学习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你的发现真了不起。这种情况在数学中叫做“等底等高”。在“等底等高”的条件时,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六、布置课前预习:

  点拨自学: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组开始讨论。注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七、交流解惑: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动手做实验: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通过实验操作,得出了正确的科学的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八、合作考试: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单位:厘米)

  (只列式不计算)

  5、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形木块,削成一个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九、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学内容】

  解比例。(教材第42页例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新课讲授】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110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教师板书∶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师接着板书:10x=320×1。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

  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3、教学例3。

  解比例: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2、4x=1、5×6

  x=

  x=3、75

  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x应等于。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

  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9、10、11、12、13题。

  答案:1、x=7、5x=x=0、6

  2、第6题:判断小红说得是否正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方法一:计算1分钟(60秒)心跳的次数,看是不是72次,因为45秒跳54次,1分钟也是60秒就要跳54÷45×60=72次,由此判断小红说得对。方法二:运用比例的知识。计算54∶45与72∶60的比值,看是否相同,相同说明小红说得对。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同都是1、2,说明心跳速度没变。

  第7题: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第8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动手算一算。学生汇报。

  第9题: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并独立练习。

  第10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第11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列比例式,共同完成后相互交流。

  第12题:组织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等式,在小组中交流订正。

  第13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相互验证。此题答案不唯一。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预习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知识有哪些?

  二、展示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3、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师罗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根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比较好呢?

  6、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

  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实验等。

  4、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对这些统计图,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师生一边回忆补充,一边归纳完善如下知识结构表

  (1)谈话:对照上面的知识结构表,请同桌讨论一下,三种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师: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师:怎么样整理六(1)班家庭成员人数的调查结果?

  (4)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月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好处?

  (5)师:假如小芳买课外书用了20元钱,那么小芳的零花钱共有多少元?

  (6)师:你能举例说明这几种统计图的特点吗?

  5、结合实例,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并收集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师:什么叫中位数、众数?

  三、反馈与检测:

  1、出示统计图,问:这是个什么统计图民要呈现的是什么内容?你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2、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4个问题,再全班反馈、交流。

  (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体重有什么变化?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女生在哪个年龄段平均体重增加最快?

  (3)平城市均体重的增加与年龄增长成正比例吗?试举例说明理由。

  (4)从上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3、出示某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统计图,(1)先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哪些结论?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4、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上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室外空气气温,并求出平均值。

  主要是对平均数进行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审题,再解答,然后全班反馈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5、出示李明家五月份支出及储蓄情况统计图;

  (1)先让学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2)师:你是怎么样算出李明家的支出及储蓄决共的钱数。

  (3)独立填写表格,全班交流订正。

  6、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的加热过程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1)让学生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4个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2)根据图表,独立回答下面问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7、某小组8名同学的体重如下表。

  读懂表格,分别求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理解概念。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是我们新课改的一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去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是否能用建构的方式建立“统计与概率”和运用比、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建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更深入、更灵活的学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教科书第87页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我们再来看xx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教科书第87页的右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师小结: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6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及其特点,了解制作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

  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00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这幅统计图叫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问:从这幅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的特点请你说出的特点。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问:小明为了表示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指导学生看图。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请你根据图帮我预测一下十月份我该进多少支钢笔比较合适?

  (1)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如果活动开展得好,我将给你加薪——给平时成绩加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知探究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5)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6)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χ=25

  (1+)χ=25

  χ=25÷

  χ=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当堂测评

  练习十第4、12、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请教优秀学生,做到“一帮一、兵强兵”。

  设计意图:

  继续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以方便学生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1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10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六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01-19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9

六年级下册数学《折扣》教案02-1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02-10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5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