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7-17 17:00:22 振濠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4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新教材教案 生活中的图形(一)。

  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2、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老师巡场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每一种答案再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它的正确性。

  (4)幻灯演示,棱柱的两种类型:直棱柱与斜棱柱,一般棱柱仅指直棱柱。

  (5)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1)按底面

  2)按侧面

  学生上台动手将这几种几何体进行分类,老师让学生试着说明归类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应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议一议:

  投影P3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5、小结:

  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6、作业:

  P4习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意义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依据法则,熟练进行运算;

  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

  问题1水库的水位每小时上升3厘米,2小时上升了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①

  答:上升了6厘米.

  问题2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小时下降3厘米,2小时上升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②

  答:上升-6厘米(即下降6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①,②得出:

  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论,3×(-2)=?(-3)×(-2)=?(学生答)

  把3×(-2)和①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把(-3)×(-2)和②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此外,(-3)×0=0.

  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继而教师强调指出:

  “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

  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

  因此,在进行有理数乘法时,需要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

  例2某一物体温度每小时上升a度,现在温度是0度.

  (1)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

  (2)当a,t分别是下列各数时的结果:

  ①a=3,t=2;②a=-3,t=2;

  ②a=3,t=-2;④a=-3,t=-2;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一下(2)中各结果是否合乎实际.

  课堂练习

  1.口答:

  (1)6×(-9); (2)(-6)×(-9); (3)(-6)×9; (4)(-6)×1;

  (5)(-6)×(-1); (6) 6×(-1); (7)(-6)×0; (8)0×(-6);

  2.口答:

  (1)1×(-5); (2)(-1)×(-5); (3)+(-5);

  (4)-(-5); (5)1×a; (6)(-1)×a.

  这一组题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5)可以看成是1×(-5),-(-5)可以看成是(-1)×(-5).同时教师强调指出,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a未必是负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

  3.当a,b是下列各数值时,填写空格中计算的积与和:

  4.填空:

  (1)1×(-6)=______;(2)1+(-6)=_______;

  (3)(-1)×6=________;(4)(-1)+6=______;

  (5)(-1)×(-6)=______;(6)(-1)+(-6)=_____;

  (9)|-7|×|-3|=_______;(10)(-7)×(-3)=______.

  5.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0:

  (1)4x=-16; (2)-3x=18; (3)-9x=-36; (4)-5x=0.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法则,大家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简单地说:“负负得正”.

  五、作业

  1.计算:

  (1)(-16)×15; (2)(-9)×(-14); (3)(-36)×(-1);

  (4)100×(-0.001); (5)-4.8×(-1.25); (6)-4.5×(-0.32).

  2.计算:

  3.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_0;

  (3)如果a>0时,那么a ____________2a;

  (4)如果a<0时,那么a __________2a.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一、知识结构

  在平行线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以学生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为基础,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某些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进而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不相交,来建立空间里平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重点、难点分析

  能认识空间里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既是本节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知识是线线平行的相关知识的延续,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研究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或平行,由于垂直和平行这两种关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这两种空间位置关系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前面我们学过在平面内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情况,以及在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2.例如:在图中长方体的棱AA与面ABCD垂直,面AABB与面ABCD互相垂直并且当时我们还从观察中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一条棱垂直于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的棱,这条棱与这个面就互相垂直.

  (2)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直的棱,这两个面就互相垂直.

  正如上述,在空间里有垂直情况一样,在空间里也有平行的情况,首先看棱AB与面ABCD的位置关系,把棱AB向两方延长,面ABCD向各个方向延伸,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棱和面就是互相平行的,同样,棱AB与面DDCC是互相平行的,棱AA与面BBCC、与面DDCC也是互相平行的

  再看面ABCD与ABCD,这两个面无论怎样延展,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两个面是互相平行的,面AABB与DDCC也是互相平行的

  3.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不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只要与平面内的某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2)如果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空间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三、教法建议

  1.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是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重要部分,本节知识在初中阶段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的认识.学习这节内容要注意联系实物(如火柴盒,教室)中的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就容易得多了.

  2.本节在已有的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的观察,介绍了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关系.目的主要是培养空间思维,但只是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只需基本了解,不需要系统地学习.

  3.教学时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平面一定是无限延伸的两面墙平行,是指两面墙所在的平面平行,不是指墙这一小部分平行.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有序数对的意义,并会确定平面内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 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

  有序数对的概念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难点

  对有序数对中的有序的理解,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教学方法

  以通俗、活泼的素材引入本节课内容;本节采用情景建构教学法

  一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例1]小明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怎样才能既快又准地找到座位呢?

  [引例2]规定竖为列,横为排,如果我的朋友在第3列,你能知道他(她)是谁吗?

  如果说我的朋友在第3列,第2排,那么你知道他(她)是谁吗?

  归纳8排6座、第3列,第2排共同点:用两个数表示位置。

  约定:影院座位,排数在前,座数在后;教室座位列数在前,排数在后。则上述位置可简记为(8,6),(3,2)。

  介绍:像(8,6)、(3,2)这种用括号括起来的一对数我们把它叫做数对。

  追问:12排10座怎么表示?教室中(6,3)表示什么?(3,6)呢?它们意义相同吗?

  可以发现,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如果约定了前面的数表示列数,后面的数表示排数,那么a与b组成的数对就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

  引入课题有序数对

  (二)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由上述问题直接引出概念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请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有序数对,有序数对都有哪些用途?

  [探究1]请学生结合实际的教室座位 若位置记法为(列数,排数)

  (1)请问(5,4)和(4,5)表示的是哪个同学的座位?

  (2)游戏:教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学生立即站起来。

  (3)思考:(3,4)和(4,3)指的是不是同一位置?

  [讨论]利用有序数对,能够准确地表示一个位置,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情况很常见,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等。(展示课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小明是朝阳实验学校刚入学的初一新生,他为了尽快熟悉学校,请高年级同学为他画了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如果用(2,4)表示图上校门的位置,那么花坛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的位置分别可以表示成什么?(课件展示地图)

  解:花坛(4,6),图书馆(5,0),体育馆(9,6),教学楼(10,3)

  (四)回顾反思、拓展升华

  知识点: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注意点:(a,b)与(b,a)表示的是两个不同的位置。

  主要方法:利用有序数对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如根据数对画图形。反之,也可点的位置转化为有序数对,如经纬网的.使用。有序数对与点的位置实现了简单的数形结合。

  (五)[拓展应用]

  小王初到某个公司,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比较容易地找到图上的几处场所。

  (六)布置作业

  自由设计 二选一

  1、 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用有序数对描述的图形。

  2、设计一个游戏,如解密游戏、迷宫游戏等。

  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较重,学习主动性不够,主要是靠自己的兴趣而学习。因此,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利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来引导教学的各个环节;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生动清楚的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 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五、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七、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八、作业布置

  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重点:

  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

  平移的作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形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二、提出新知实践探索

  平移: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

  引导学生找规律,发现平移特征

  三、典例剖析深化巩固

  例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ΔABC

  先观察探讨,再通过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总结规律,给出定义

  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平移

  四、巩固练习

  课本33页:1,2,4,5,6,7

  五、小结: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2利用平移的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

  六、作业

  课本P30页习题5。4第3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当字母取具体数字时,对应的代数式的值的求法及正确地书写格式.

  难点:

  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

  某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的值是40;当n=20时,代数式的值是50.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40和50,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1.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n+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当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

  里字母的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之后,可用图示帮助

  学生加深印象.

  然后,教师指出: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解:(1)当a=4,b=12时,

  a2-=42-=16-3=13;

  注意(1)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

  (2)注意书写格式,“当……时”的字样不要丢;

  (3)代数式里的字母可取不同的值,但是所取的值不应当使代数式或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失去实际意义,如此例中a不能为零,在代数式2n+10中,n是代数班的个数,n不能取分数.

  最后,请学生总结出求代数值的步骤:

  ①代入数值?②计算结果

  三、课堂练习

  1.(1)当x=2时,求代数式x2-1的值;

  2.填表:(投影)

  (1)(a+b)2;?(2)(a-b)2.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下面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求代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

  3.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

  其次,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1)求代数式的值,就是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顺序,直接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2)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所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五、作业

  1.当a=2,b=1,c=3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2.填表

  3.填表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0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6.4%,德国1.3%,

  法国—2.4%,英国—3.5%,

  意大利0.2%,中国7.5%.

  三、巩固练习

  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

  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四、阅读思考1页

  (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五、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六、应用与拓展

  1.必做题:

  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

  2.选做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个性化学习。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设立了许多课外兴趣小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的活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兴趣小组,看看那里的同学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看大屏幕,从情境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9/10米的.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果做裤子,可以做2条。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生2: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怎样列算式?

  生1:9/10÷3=

  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1:把9/10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师:谁还能再说一遍?

  生重复。

  师:9/10÷3结果是多少呢?请在自己的练习本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

  生自主操作,师适时巡视指导,找出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将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的方法。

  (投影展示,画线段图的方法)

  师:我们先看第一位同学的方法,这是哪位同学的,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画线段图的方法)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师: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的,他用的是长方形布条,这是哪位同学的,介绍一下?

  生: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师:不管是画线段图还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我们都可以得到每份是3/10米。

  板书方法:画线段图。

  师:我们再来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的(学生板演),请这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你的做法。

  生:9/10÷3=9÷3/10=3/10(米)

  把9/10米平均分成3段,就是把9个1/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9÷3)个1/10米,即3/10米

  师:谁能再重复一遍?生重复。

  师:我们可以用平均分的思想直接进行计算。(板书:平均分的方法)

  师:看这种方法9/10÷3=9/10×1/3=3/10(米),(学生板演内容)谁来介绍一下?

  生:9/10米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多少米?也就是求9/10米的1/3,可以用乘法计算,每段是9/10×1/3=3/10(米)。

  生似懂非懂。

  师:你们能明白吗?我们结合这条形图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师:把条形图平均分成3份,一份占多少?

  生:1/3。

  师:也就是求什么/

  生:也就是求9/10米的1/3。

  师:我们可以怎样计算?

  生:9/10×1/3

  师:看一下算式?有什么变化?

  生1:前面是除法,后面是乘法。

  生2:3和1/3互为倒数

  师:也就是除法转化成了乘法。(板书:转化)

  师:谁能再说一说这种方法?

  师:9/10米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多少米?也就是求9/10米的1/3,可以用乘法计算,每段是9/10×1/3=3/10(米)。

  师:这就是第三种方法,利用乘法的意义进行计算。(板书:乘法的意义)

  师:除了这几种方法,你还有哪些办法?

  生:转化成小数来计算。

  师:说一下

  生:9/10米化成小数0.9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0.9÷3=0.3(米)。

  师板书:9/10÷3=0.9÷3=0.3(米)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它们的结果相同,说明大家的思路是正确的,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

  生1:我认为第三种方法比较好,因为算起来比较简便。

  生2:我认为第三种方法比较好,因为第二种方法只适用于能出开的情况。

  师:说得非常好,到底他说的对不对,等会我们来验证一下。

  3、选择算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看来大家都已经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了,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

  (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情况,找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9/10÷2=9/10×1/2=9/20(米)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的,你们都和这位同学一样吗?谁来说说这种方法?

  生:把9/10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份是多少米?也就是求9/10米的1/2,用乘法来计算。

  师:谁能再说一遍

  生重复。

  师:看算式,我们把除法转化成了乘法来计算。看来大家都觉得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4、归纳概括,推广应用。

  (1)师:仔细观察、分析刚才所解决的两个问题,想一想:我们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看这两个算式,前面是除法,后面是?

  生:乘法

  师:看圈起来的两个数字,有什么关系?

  生1:倒数

  生2:互为倒数

  师:一定要说完整。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生: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师板书)

  师:谁能再说一遍?

  生重复,全班同学一块交流。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体会到此题分数的分子都能被除数整除,所以采用分子除以除数的方法相对简捷。

  2、自主练习2

  让学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连一连。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首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算式与第二行算式的特点以及之间的关系,从而悟出此题的意图,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利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得出应该连的相应算式。

  3、自主练习5

  独立完成,投影展示交流。(两种方法,直接去除或者转化成乘法计算)

  此题把解决问题和计算知识的练习融为一体,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

  4、自主练习4

  独立完成,板演交流

  此题把解决问题和计算知识的练习融为一体,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分数除以整数(板书)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汇报。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根据一个数的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的概念.

  2.给出一个数,能求它的

  (二)能力训练点

  在把的代数定义转化成数学式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解释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从上节课学的相反数到本节的,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的意义和相反数与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数学的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讲授,学生讨论,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

  2.学生学法:研究+6和-6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概念→巩固练习→归纳小结(代数意义)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出它的

  2.难点: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3.疑点:负数的是它的相反数.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6和-6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研究讨论得出概念;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出代数意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数轴、相反数.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6,,0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法说明】的学习是以相反数为基础的,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把相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为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练习.

  (二)探索新知,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6与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答案.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显然A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6,B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吗?

  学生活动:产生疑问,讨论.

  师:+6与-6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6,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6与-6的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透彻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培养学生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能力,学会主动探求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图象法)

  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2)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尝试探索教学法、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开始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课题)记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记得是用什么方法解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是代数方法,也可能说是利用直线图象。

  [师]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得我们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请同学们画出 y=2x-7

  [师]请同学们画出图象,并回答问题。

  一次函数y=2x-7的图象如下:

  填表: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 0,即 2x-7 0;

  注:(1)引导学生由图象得出结论(数形结合)

  (2)由学生填空(一边演示y<0,y>0部分图象)

  从上例的特殊情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其结论,并由学生尝试叙述: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根实质上就是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或ax+b<0)的解集实质上就是使得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还是下方时x的取值范围。

  2.新课导入

  [师]我们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能否也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

  二、讲解新课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

  [师] 你知道二次函数的草图是怎样画出的吗?(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法")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二次函数 y=x2-4x+3的图象如下:

  填表:方程x2-4x+3=0(即y=0)的解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注:学生类比前面的知识,能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与x轴的交点,确定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从而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边说边画y>0,y<0部分图象)

  [师]现在如果我变动这条抛物线,请大家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何变化?

  注: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其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也有三种情况,是由 >0, =0,<0来确定的。

  2、讲解例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具体例子

  (板书)例:解下列各不等式

  (1)2x2-3x-2>0;

  (2) -3x2+6x>2;

  (3)4x2-4x+1>0;

  (4)-x2+2x-3>0.

  注:跟学生共同详细分析(1),强调解题规范性,其余(2)(3)(4)由学生完成,并小组讨论。

  解:(1)方程2x2-3x-2=0的两根为x1=- 或 x2=2,(画草图,结合图象)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 x="">2 }

  注:问题要顺利求解,应先考虑对应方程

  的根的情况,然后画出草图,结合不等式写出解集。

  (以下学生试着解决,并回答)

  (2)分析一:结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求解。

  分析二:引导学生能否转化为熟知类型,与(1)中二次项系数作比较,只要不等式两边同乘以-1,并注意不等式要改变方向。

  解:原不等式可变为 3x2-6x+2<0

  方程3x2-6x+2=0的两根为 x1=1- , x2=1+

  原不等式解集为: {x | 1-

  (3)方程 4x2-4x+1=0有两等根 x1=x2=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 }

  变式训练:改成4x2-4x+1 0,请学生回答(使学生知道不等式的解也可能是一个值)。

  (4)将原不等式变形为:x2-2x+3<0

  方程x2-2x+3=0无实根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变式训练: -x2+2x-3<0呢?(说明:判别式 <0时,不等式的解集未必是 )

  [师]上述几例都有各自的特点,反映在哪两方面呢?注:引导学生总结:一是二次项系数,二是判别式 ,一般要先将二次项系数转化为正数。

  三、师生共同小结

  [师] 请同学们说说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学生尝试叙述,老师适当补充并板书)

  (1)首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2)其次考虑相应的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3)再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的草图,写出解集。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师]那么对于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与ax2+bx+c<0 a="">0)的解集情况又如何呢?(请学生结合上述具体例子的图象来尝试总结,必须分三种情况,投影空白的表格,学生总结一个,就填上一个)。

  四、课后作业:

  书P21/习题1.5/1.3.5.6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类比探索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探索发现,体会解题过程中形结合思想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在思维训练方面,注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思维的培养。归纳总结可以训练学生的收敛思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4、本节课的例题及课堂练习是课本上的习题,其目的在于落实基础,提高运算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 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 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相交线、垂线的定义,在具体的情景中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能找到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以及对顶角。

  2.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推断等方法准确找到图形中的邻补角、对顶角,能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识图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2.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线的图形,和同学们探讨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相交线的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2.尝试活动:让同学们提前准备道具,在课上用剪刀剪纸,并且提出问题,在剪纸过程中如果把剪刀看成两条线,则在剪纸的过程中剪刀发生了哪些变化?

  3.抽象图形: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和同学们一起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4.尝试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让同学们把形成的四个角两两一组结对,一共能有几种,并且提问角一和角二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角一和角三呢?

  5.尝试反馈:在和同学们的探讨中和同学们一起给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6.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如果两条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为直角,介绍垂线的定义。

  7.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时,讨论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

  四、总结拓展

  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第七页,第二题,第六题,第十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6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01-07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1

整式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0-26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7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27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02-13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模板01-08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