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9 12:50:3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小学数学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小学数学教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方法与过程: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并获得取胜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和重要的.,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二、【教学重点】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游戏,也许大家可能在游戏中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呢?

  (二)游戏一“堆一堆”

  1、赛前准备

  (1)分组:可以分为几个大组进行比赛。

  (2)比赛用品的分发:每组准备相同的几何体。

  (3)赛前要检查物品数量与形状。

  师:请大家数一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具中都有哪些好朋友?它们是什么形状?有几个?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开展比赛,并计时

  (1)游戏活动时间5分钟。

  (2)教师发出指令,开始游戏。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进行第三轮游戏,时间可限制在4分钟内。

  4、决出胜者。

  5、还可以进行全班赛。

  6、全班总结交流。

  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三)游戏二 “玩一玩”

  1.游戏前准备

  认牌识点数:

  (1)抽出其中的几张牌,请学生说出牌面的点数。

  (2)尤其是对A的认识,知道A代表1。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因为规则比较复杂,教师结合扑克牌做必要提示。

  3、教师根据主题进行讲解。

  (1)引导学生对游戏中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进行判断。

  例如:每人的点数已知,现在淘气的点数是8,笑笑的点数是9,淘气不继续摸牌肯定赢不了,所以就要引导学生讨论:淘气摸到几才能获胜?

  (2)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计算、思考、判断。

  4、小组开展比赛。

  (1)分组:可以分为4人小组进行比赛。在明确游戏规则和小组成员后,开始游戏。

  (2)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进行帮助指导。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根据时间,可以进行第三轮游戏。

  (四)全班总结交流。

  全班交流,畅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以及游戏中发现的其他问题,或是游戏中要想取胜的“秘诀”等。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这些游戏好玩吗?

  回家后可以把这些好玩的游戏介绍给院子里的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玩一玩,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至53页中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与简洁性,发展符号感。

  3、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历史,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魔盒神奇

  师:大家喜欢玩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你随便说一个数,输入进去,经过魔盒的加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数,想不想来试试

  学生报数,师随机输入,经过魔盒加工后,果然变成了一个新的数。

  2、发现秘密

  师: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发现秘密了,发现什么秘密了?

  输出的数要比输入的数大10,是这样的吗?

  3、猜测验证

  猜猜看,你猜输出的会是几?

  师:我们刚才输入的数都是什么数,小数行不行?

  4、想方设法

  师:为什么试不完?你说说

  师: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这样试下去,永远也试不完,对吧?

  师:那现在,你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你认为比较简明的形式,把我们想试的数都包括进去,它既能代表(),又能代表(),还能代表我们想试的任意一个数,那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表示呢?

  想一想,写在练习本上

  5、交流汇报

  师:好,大家都有方法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老师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

  汉字,数,字母

  师:a代表任意的数,其实呀,在数学上就是用字母来代表变化着的数,用x也好,用a也行,都可以代表输入的数,如果我们用a表示输入的数,输出的数怎么表示呀?

  6、思想渗透

  师:为什么用a+10表示呢?它就表示输出的数,没错,所有输入的数都在不断地变化,(板书:变化)输出的数也在变化,那么什么没有变?

  我们明明这些数都试不完,后来我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把它解决了?

  7、板书课题

  8、逆用规律

  你看字母的作用大不大呀?如果我们用字母x表示输出的数,那么输入的数?(板书:x-10)

  二、儿歌展开,学习新知

  我们用字母或还有字母的式子就能表示数,你看,字母的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们接着来研究

  1、读编儿歌

  《数青蛙》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还能接着往下读吗?

  2、发现规律

  师: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不整齐了,是不是在算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遇见问题了,谁发现有什么窍门?怎么来算?你来说说?

  师:哦,青蛙只数乘2就是眼睛只数,青蛙只数乘4就是腿的条数,

  哦,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这首儿歌中还有数学规律。这样的儿歌你们可以说多少句?这首儿歌我唱了30多年也没唱完,你们能不能运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用字母表示数,只用一句话就能把这首儿歌唱完?

  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3、展示交流

  同时呈现几种方式、讨论评价。

  (1)ABCD

  (2)aaa×2a×4

  (3)yyy×2y×4

  4、简写形式

  师:其实a×2还可以写成更简单的形式。(多媒体显示:数学上规定:

  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现在如果让你来编这首儿歌,你会怎样编?

  5、字母优势

  师: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好不好?谁来说说好在哪儿?

  师:它形式很简洁,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板书:简洁概括)

  三、介绍“韦达”,提升思维。

  其实人类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并不像我们这样一堂课这么短暂,而是经历了一个长达几千年的漫长过程。在古代埃及的<<蓝特纸草书>>中,就出现过用x代表数,这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古老的使用字母的记载。

  系统的使用字母来表示数,这个功绩要首推法国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韦达,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来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数学问题。在西方他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师:韦达是不是很伟大呀!我想,如果同学们也能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将来你们也会取得伟大成就的。

  四、看书质疑,理解新知

  看数学书52页的例1和53页的例2

  1、例1

  a+30表示爸爸的年龄,还表示爸爸比小红大30岁,那么大家想一想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还能是任意的一个数吗,在这里它取值可有一定的范围

  2、例2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月球上的秘密,x表示人在地球上的举起物体的质量,那6x表示人在月球上举起物体的质量,人在地球上的举重成绩,目前最高的是伊朗运动员挺举263kg,可见x也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五、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并且感受到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还知道了字母与字母或字母与数字相乘时的简写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吧

  1、请看53页的做一做

  2、“嫦娥1号”探月卫星平均每秒飞行v千米,5秒飞行()千米,t秒飞行()千米。

  3、李明今年x岁,爸爸今年3 x+1岁。猜猜李明今年可能()岁。

  ① 5岁② 12岁③ 50岁

  六、师生交流,感悟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认识了字母这个好朋友,该下课了,你想对字母说些什么?

  师生交流后,师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简洁、概括。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简洁、概括

  +10

  输入的数输出的数青蛙(只)嘴(张)眼睛(只)腿(条)

  变化关系不变变化A B C D

  3 13 a a a×2 a×4

  96 106 2a 4a

  3000 3010 y y 2y 4y

  9.8 19.8

  …

  a a+10

  x-10 x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几的表象,会读写简单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对几分之几的理解。

  活动准备:

  长方形纸、圆形纸、正方形纸、毛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挖掘潜能。

  师:孩子们,都说数学课是最有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在数学课堂上总能发生有趣的事!下面我们就来玩个小游戏,不用说话,只要拍手就行,答案是几,你就拍几下?看谁反应的快又准!准备好!

  师:老师这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请你用手势告诉我,每人分到几个苹果?(生迅速做出反应。)

  师:真不错!有2个苹果,也平均分给2个同学,请你用掌声告诉我们,每人分到几个苹果?(生拍一下手掌。)

  师:还真不错!相信接下来的问题你们也能回答得很出色。迅速抢答: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要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多少个苹果呢?

  生:表现得很尴尬!没法拍手!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 ①多媒体演示平均分苹果。

  师:没关系,我们可以动手试验一下!现在就有1个苹果,我要分啦!(故意将刀子向外偏一些。)

  生:(激动)不对,没有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平均分啊?

  生:要不然就不公平了。

  师:(重新分苹果,展示)苹果的一半,还有人说了什么?

  生:(齐答)1/2。

  师:(板书1/2)这1/2以前学过的知识可没有见过,1/2是怎么回

  事啊?

  生:是两份中的一份。

  师: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新朋友,谁啊?(板书课题。)

  认识分数

  二、探索新知

  师:(故做神秘)这一半苹果用1/2表示,那另一半呢?

  生:(抢答)1/2。

  师:(总结)这一半苹果可以用1/2表示,另一半也可以用1/2表示。其实啊,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表示,打开书到53页,看书中的“涂一涂”中给了哪些图?

  【评析:在此处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

  生汇报: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和正方形。

  师:淘气请大家分别涂出它们的1/2,怎么涂啊?

  生:涂它的一半!

  师:对,刚刚我们说过“一半”就是1/2,对呀,可这一半怎么找啊?

  生: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师:(故做惊讶)你都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节课遇到的新问题啦,真让我佩服。那我们只要找到这个图形的(生:对称轴),平均分成(生:两份),再涂其中的(生: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是吗?(生:对)温馨提示:为了更方便、更快捷,同学们可以像这样用画斜线的方法来表示。看懂了吗孩子们?那开始吧!

  师:刚刚在大家涂的过程中,老师看到六边形的涂法有些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两种不同的对称轴。)(生说自己找对称轴的方法和原因。)

  师:老师班级的一名学生是这样找二分之一的。老师想请大家帮忙判断一下。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一个物体的二分之一,那如果老师将物体的数量增加你还能试着找到他的二分之一了吗?(出示课件)

  师:能不能告诉齐老师,你怎么分得这么快?我是用除法算式算出来的。

  师:孩子,你很会学习,懂得将知识活学学用!

  师:我们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成了2份,这两份中的1份就是它的1/2。(边说边演示。)

  师:下面我们来动手折一折你桌角资料袋里的正方形,先看清老师的要求:(多媒体出示)

  1.请将你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用你的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3.再和你的同桌小伙伴说一说,你涂的这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准备好了吗?(学生操作,教师随机观察并评价。)

  师:折完的同学,如果你涂的是1份就把它贴在左起第一块纸板上,如果涂的是2份就贴在第二块纸板上,以此类推。要求是贴得整齐一些。

  师:睁大你明亮的眼睛,看一看这块板上是不是都涂了4份中的1份啊?如果这4份中的1份用一个分数表示,该用哪个分数呢?

  生:1/4。

  师:(板书1/4)我发现点问题:怎么几个1/4不一样呢!不对吧?

  生:对!只不过折法不一样。

  师:(故做恍然大悟状)原来它们都是表示这个正方形纸的1/4。你发现什么了?

  生:只要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就都可以用1/4表示。

  师:只要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就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1/4。

  【评析:引导学生丰富对1/4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那现在如果涂的是2份,是这个图形的?

  生:(齐答)2/4。(师板书2/4。)

  师:这个涂得真好玩。

  师:那里还有两个孤苦伶仃的小朋友呢。(指着3/4)这个涂法该

  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齐答)3/4。

  师:那你能说说为什么用3/4表示呢?

  生: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3份,就可以用3/4

  表示。

  师:(纠正)应该是表示这个图形的3/4。

  师:(指着4/4)那这个呢?

  生:4/4。

  师: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4份,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4/4。

  师:通过刚才的折一折,我们真是收获的不少啊!我们又认识了……(生答1/4、2/4、3/4、4/4。)

  三、拓展延伸

  师: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生:3/6、8/8、2/10。

  师:能不能说完?

  生:不能。

  师:看来分数是无穷无尽的。现在我们以3/4为例,你知道它各

  部分的名称吗?

  生:4叫分母,3叫分子,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

  师:那分母表示什么呢?分子又表示什么呢?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其中的几分。

  师:说的不错!很有概括性!

  师:其实在远古时代分数是这样表示的“”,你来猜一猜,这个分数是多少?

  生:3/4。

  师:后来当阿拉伯数字产生以后,分数就演变成“3 4”。后来人们觉得这样的表示用意和我们学过的整数弄混了,人们就想出了用一个表示分数最大特点的——平均分这种方式来区分它们。于是在它们中间加上了一条象征平均分,也是分数的重要标志的分数线,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分数。那我们的祖先这么有智慧,都发明了分数,你能骄傲地读一读它吗?谁能来试一试?(2个学生分别读四分之三,一个比一个骄傲。)

  师:孩子们,知道吗?欧洲使用这样的表示方式,要比我们中国晚了1 400年呢!古代人的聪明才智真让我佩服。那你们呢?

  师: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更神秘的地方!数学发现王国那里的国民都很聪明!看我们班的同学聪明吗?

  师:下面的分数谁能读出来。(教材54页,“说一说”练习。)

  师:快速的看一下,想一想你为什么用这个分数表示啊?

  生:这段线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师:随便的3份都行吗?怎么分都行啊?

  生:(急忙纠正)是把这段线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师:(强调)就表示这段线的1/3。

  师:那这样的呢?(指剩下的2份。)

  生:2/3。

  五、总结

  师:今天,祁老师特别高兴,能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数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分数。它和整数、小数一样充满了无穷的乐趣。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分数,回家后可以找一找分数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展示一下你渊博的知识。我们以后还会继续研究分数。

小学数学教案7

  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教学内容:P48—49例1“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突破重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指名口算,并说一说用的哪一句口决

  ①12÷3 8÷4 16÷4 24÷6

  25÷5 30÷6 18÷3 20÷5

  ②复习7、8、9的乘法口决(用卡片)

  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看谁最聪明,表现更好。

  二、情境激趣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正忙着布置教室,过自己的节日,看!小朋友准备些什么呢?(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互相说一说:分成几组,每组同学有什么任务?再指名汇报。

  ①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56面旗,要挂成8行。

  ②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给7个小组。

  ③第三小组的同学带来了27个彩球,每9个摆成一行。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画面。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要求:①我们认真读第一题找出它给出的条件,把问题补充完整,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列出算式:56÷8=

  怎样算,先自己说,再告诉同桌,再指名说。

  (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最好,每组叫一个同学汇报。)

  (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答:平均每行挂7面。)

  板书:56÷8=7 七八五十六

  ②变换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让学生列算式,说一说怎样算。

  板:56÷7=8 因为七八五十六 所以56÷7=8

  比较一下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一句口决可以做两道除法算式)

  2、①出示第二、三道题,先把问题补充完整,再让学生列出算式。

  我们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颗?

  49÷7=7 (因为七七四十九,所以49÷7=7 )

  这句口决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吗?(不能,因为除数和商一样。)

  ②出示:我们带来了27个汽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用除法计算。)

  算式:27÷9=3 (因为三九二十七 所以27÷9=3)

  这句口决还可以写一道除法算式吗?(可以,27÷3=9)

  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帮小朋友解决了数学有问题,而且进一步利用乘法口决来求商。以后在计算除法中,只要能够熟记口决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圆锥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1及教材第35页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

  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样,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这样的图形叫圆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知道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

  ①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

  (3)认识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

  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1条)

  (4)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②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

  (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1、2题。

  答案:

  1.做一做:提示:亲自动手测量出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

  2.第1题:蒙古包由圆柱和圆锥组成;墨水瓶由2个长方体和1个圆柱组成;建筑物由圆柱、圆锥、长方体组成。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小学数学教案9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页—7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红色和蓝色磁性圆片若干。

  学生:练习纸1张、红色圆片8个,蓝色圆片8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情境图

  师:花坛里最先开放的是蓝花和黄花。一起数一数,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

  你能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黄花比蓝花多4朵,蓝花比黄花少4朵)

  揭示:蓝花与黄花的朵数之间还有着“倍”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教学例1

  谈话: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1份的,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样圈的?

  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像这样,(板书)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谈话:现在,谁能用“倍”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

  指名练习说。

  2.通过变式,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

  (1)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增加4朵黄花)

  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

  在练习纸的第2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黄花有( )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

  汇报:黄花有(5)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5)倍

  反思:

  (出示两幅图)

  同样都是2朵蓝花,刚才我们得到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现在怎么又变成5倍了?

  黄花如果有10个2朵呢?有100个2朵呢?

  (2)改变一倍数,凸显本质,强化概念

  (蓝花又开了一朵)

  谈话:还是黄花和蓝花比,小兔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小猪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到底是3倍、还是2倍呢?你同意谁的说法?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继续设疑,和例题比较,引导学生辨析。

  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看来,在圈的时候不能随意去圈,得根据一份的朵数来圈。

  (二)“摆一摆”提升“倍”的认识。

  情境:小猴要考考大家了(出示8个红圆片),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几倍?

  猜测:蓝圆片可能摆几个,红圆片能正好是蓝圆片的几倍?

  思考:(出示2个蓝圆片)如何调整红圆片,使我们一眼就看出是几倍?(课件演示)

  操作:蓝圆片还有可能摆几个?拿出自己的圆片摆一摆,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摆法。

  展示并介绍不同的摆法:

  蓝圆片摆4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2倍;

  蓝圆片摆1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8倍;

  蓝圆片摆8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1倍

  对比辨析:红圆片始终没变一直是8朵,怎么它和蓝圆片的`倍数关系发生变化了呢?你发现了什么?(突出理解:1份数在变化,倍数也在变化)

  三、自主探索、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1. (出示情境图)红花12朵,蓝花3朵。

  谈话:把红花和蓝花比一比,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追问:4倍?你们都认为是4倍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1)圈一圈的'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在脑海里圈图的方法,问:你们是怎么圈的,红花圈出了几个3朵?

  课件演示:把花排整齐,验证圈的方法。

  (2)列算式的方法。

  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板书算式:12÷3=4(倍)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呢?

  结合图进行引导: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其实就是想12里面有几个3(出示:12里面有几个3)。

  动画介绍:“倍”用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

  2.变式练习,体现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师:如果有更多的红花和蓝花,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红花45朵,蓝花9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尝试完成、集体交流。

  为什么不圈一圈了呢?

  揭示:在这里,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便。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连一连、填一填(数学书7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追问:红萝卜为什么要4个一连?

  2.考眼力

  (1)出示3根不同颜色的带子。

  提问:你能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吗?

  抢答:( )带子的长是( )带子的( )倍。

  (2)变式:红带子剪成和绿带子一样长。

  提问:你又能发现什么新的倍数关系?

  揭示:当两个数量一样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互为1倍的关系。

  五、回顾总结、知识延伸

  比较:出示蓝花、黄花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比较图,全课总结。

  延伸:结合班级人数,用“倍”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12÷3=4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统计图,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这个词吗?板书:统计对于“统计”,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叫统计?可以怎样统计?学统计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统计”。

  二、探究问题

  (一)认识统计表

  1.出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 有四种饮料,桃汁5箱;梨汁10箱;苹果汁9箱;桔汁5箱。

  2.学生把饮料的箱数填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

  3.汇报:你是怎样填的?

  理解“合计”的意思。

  4.对比饮料图与统计表

  师:如果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你看下面图(杂乱的),还是看上面的统计表?为什么?(每种饮料的箱数一目了然)

  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因为统计表有这个优点,所以许多地方都用到它,你在哪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二)认识统计图

  1.课件:出示饮料图

  2.生提出摆放建议

  追问: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便于拿取;箱数一目了然)

  3.课件出示分类摆放的饮料图

  师:工人叔叔摆放饮料的'办法真好,我们可以照着这种方法画一张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

  4.认识统计图

  课件演示:方格纸→左侧数字→下面饮料名称

  师:你打算怎样表示桃汁的箱数?

  生自由发言

  数学上用竖着的条形表示。(板书:条形)

  5.画统计图

  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彩笔,用条形表示其余饮料的数量。

  6.看统计图,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学看统计图

  1.课件出示两天后超市现有饮料统计图,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2.根据统计图做出决策

  师:看这张统计图,如果你是店长,你会做出什么决定?

  (四)小结

  三、实际应用

  1.数学书上128页试一试

  2.四届奥运金牌榜

  填统计表,画统计图,回答问题

  师:看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金牌数增多。)

  预测一下,20xx年在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的金牌数。

  四、拓展质疑

  1.这节课上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今后我们对统计还要进行深入地学习。

  五、布置作业

  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找数据,制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

  一、复习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习(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习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小学数学教案13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B:14107-14

  C:14-14107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