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2 10:14:2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说课内容:

  《国土面积》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6——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20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保留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精选了100以内的加、减计算,提前安排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各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也作了调整,使教学内容更易为儿童所接受。

  100以内数的认识不再按照数数、读写、比大小的顺序安排,而重新分成三段。第一段认识整十数和一百,结合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第二段认识几十几,结合教学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第三段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这样安排,学生容易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介于整十数之间的几十几,可以加深对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把口算和认数相结合,可以用数的组成作为口算的基础,使口算可以进行,通过口算又可以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在这里安排的口算内容又成为两位数加、减口算和笔算的基础。

  本册中安排的加、减计算只有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没有安排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这是因为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对于动笔列竖式计算困难较大,也不乐意,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思考过程比较复杂,宜于安排在笔算之后。本册中的加减口算内容又分为两个单元安排,分别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这样分散安排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突出了学生探索的不同重点,前者重点是感悟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这一条重要的算理,后者重点解决加、减计算的进位、退位问题。

  由于一年级下册不教学两位数的加、减笔算,就腾出了时间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和部分乘法口诀。由于用小九九表教学乘法口诀,2~6的乘法口诀句数不多,容易记忆,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也比较容易,所以安排在一年级学习是可行的。这样安排还可以使学生在同一学期学习不同的运算,增加对所学知识的新鲜感。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材安排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在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平面图形,符合儿童感知事物由整体到部分、由粗略到细微的发展规律。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材安排的统计内容是让学生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继续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培养统计观念。

  教材还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 精心选取教学素材

  供数学教学用的素材应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应该蕴含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基于这种认识,本册教材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有数学内涵的素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教材主要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中选取学习素材,例如,数全班学生人数,计算生物组养金鱼的数量,认识黑板、课桌、卫生红旗等物体面的形状,统计本小组同学几种文具的个数和家中电器的件数,计算爸爸比自己大几岁,动物运动会,小猫钓鱼等。此外,教材还开始从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素材,如在商店里买东西、计算饲养场里的家禽只数、统计一个月里各种天气的天数等。这样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可以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使他们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材还注意同一单元采用的素材相对集中。如加和减(一)的主要素材是有关汽车的座位数问题,加和减(二)的主要素材是三个学生的画片张数,乘法口诀的主要素材是儿童乐园里各项活动的人数。素材相对集中,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材还注意素材的思想性,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如让学生说说家中每个人的年龄,为妈妈折生日纸鹤等素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关心家人、尊敬长辈的传统道德教育。又如计算成人牙齿比乳牙多多少颗,结合场景图比较三个地方的温度,把写在毛毛虫身上的数学问题变成写在蝴蝶身上的算式等都承载了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 注意改变呈现方式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线索,教材的呈现方式应该适应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本册教学内容的呈现一般体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地展开数学学习。教材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对于每个领域的每堂课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探索和交流。

  例如,在教学数的计算时,一般是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再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欲望运用自己的学习策略设法计算在相互交流中修正或确认自己的算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练习过程中反思、校正、提高的过程。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不同而可能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材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有的计算内容用列举卡通人物的不同想法和算法的形式,反映教材编者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计算方法的预测,启示教师这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有的计算内容不出现计算方法,只提出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怎样算的要求,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有的教学内容先扶后放,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对2、 3的乘法口诀,在学生自己图列式计算的基础上示范性地出示全部口诀,而4、 5的乘法口诀则留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填写,6的乘法口诀就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出来。

  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材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认识图形的过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通过观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一个面抽象出来的,引导学生经历对积木分类分化出要研究的物体观察物体的一个面抽象出图形给予图形名称列举生活中见到的此类图形的实例的过程,由直观到抽象,初步认识这三种平面图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出来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引出三角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经历折、拼图形得到一个新图形给予图形名称出示含有此类图形的一些实物全面认识此类图形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初步认识这两种平面图形。

  再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教材用一系列的统计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己参与的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知识,感受统计思想。本册教材中统计的教学重点是收集和整理数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比较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例题是统计散乱放置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三种学具的个数,以一人报名称三人作记录的方法随机统计,教材呈现了三个学生的不同记录方法,并要求讨论谁记得既清楚又方便。这样安排,在于启示教师在教学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 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

  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核心概念所涉及的数学意识,是学习者对数学研究对象带有感性色彩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选择有用的策略。这些数学意识从属于学习者个体,不像前人总结出来的、普遍认同的数学基础知识那么明显,但却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是新的数学课程的主题。

  本册教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认数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对铅笔、木块、小棒等实物的观察并借助计数器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安排一些用100以内的数表达交流信息的活动,结合现实情境学习数的大小比较,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语表示数量的悬殊情况,组织猜数游戏加深对数序和数的大小的理解。在认数和计算教学中加强了估计和估算。例如,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写整十数后看一看80接近100还是接近30?想想六十几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在学生初步理解多些、少些等词语的含义后按要求做一些选择数值的练习,这些都是以后进行估算的基础。教学加、减计算结果的估算时,先示范65+30得九十几,然后让学生由模仿估算发展到说出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再发展到你能说出哪几题的得数比50小,哪几题的得数比50大吗?本册教材中的估算不但有序,而且量多。认数中安排了15道估算题,加、减口算中安排了7大题50小题,这些估算练习除了有助于形成估算意识、发展数感外,还有利于学生对是否需要进位、退位的把握,起到了对计算结果的预测、监控和检验作用。

  本册教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在认识每种图形时,教材注意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实物的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能够互相转换;还让学生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操作活动进行图形的变换,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参加统计活动,经历统计过程,在填写完统计表后,提出你从表里知道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去解决,从统计的结果可以了解情况,帮助我们做出决策,初步培养统计观念。

  五、 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本册教材作了如下安排:

  1. 改造应用题。

  传统数学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主要弊端是不给学生提供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把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是在做作业,而不是在解决问题;另外,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儿童的思考,让学生沿袭固定的解题思路反复模仿训练,降低了开启智力的功能。本册教材对应用题作了改造,使其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部分。首先,不单独安排应用题单元,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既是解决问题,又使计算源于生活实际。而对求两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例题。其次,不教学成人思考出来的解题思路,在给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让他们凭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前,教材在练习中用一一对应的形式把公鸡与母鸡、苹果与梨排列好,让学生凭对图形的观察,填写母鸡比公鸡多几只,公鸡比母鸡少几只,苹果比梨多几个,梨比苹果少几个。到教学例题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时,学生就会想到把两种花片排一排的办法,进而发现在排好的花片中,一个蓝花片对着一个红花片,最后剩下5个红花片,于是建立数学模型13-8,把现实问题抽象成了数学计算题。最后,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而其中许多题目需要学生从反映生活实际的画面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做作业。

  2. 安排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例如在我们认识的数中安排学生到校园里看一看、走一走、数一数,用数来描述景物的数量,描述一段距离的长度。认识人民币的教材是以购物活动为主线编写的,在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参与购物活动,经历付钱、找钱等购物过程,产生对购物的体验。假日小队和快乐的队日活动都用情境图展现内容丰富的小队活动场面,前者在教材中用文字表达了9条信息,提出了5个具体问题,后者只用文字表述3条信息,提出1个具体问题。教材如此安排,很显然不是把这两次活动设计成综合练习,而是启示教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此外,本册教材还十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和对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培养,从更高的层次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流程

  第一段:

  流程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下面一组题。

  师:请看屏幕,请大家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都算对了吗?最后一组算式,你是怎样算的?

  第二段:

  流程2:教学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和退位减法的口算

  1、不退位减法口算

  课件出示例题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暂停)

  师:根据要求的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38—25=44—25=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用口算的方法算得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师:我们先来看38—25,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了让同学听得明白,说的时候可以按照“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的思路去说。(暂停)

  师:同学们在口算时可能想到了下面几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课件呈现:

  算法1:个位上8—5=3,十位上3—2=1,合起来是13;

  算法2:先算30-20=10,再算8-5=3,10+3=13;

  算法3:先算38-20=18,再算18-5=13;

  算法4:先算38-5=33,再算33-20=13

  师:这些方法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拆数”。前两种算法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拆成四部分,个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结果合起来;后面两种算法是把减数拆成20和5,从38里面分两次减。你是用哪一种方法口算的?

  2、教学退位减法的口算

  师:44—25该怎样口算呢?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跟同学交流一下。(暂停)

  PPT课件呈现:

  算法1:先算14-5=9,再算30-20=10,10+9=19;

  算法2:先算44-5=39,再算39-20=19;

  算法3:先算44-20=24,再算24-5=19。

  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同学的算法,这些算法和刚才的算法类似,也是用拆数的方法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暂停)

  第三段:

  流程3:比较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

  PPT课件呈现:

  (两道例题的完整板书)

  师:这两道题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暂停)

  小结:一道题是不退位减,一道题是退位减,在口算时都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用被减数先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或者可以先减减数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用被减数和减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

  数分别相减,再把结果相加。注意在遇到退位减时,运用第三种方法计算要把被减数拆成几十和十几,与减数十位、个位上的数想减。

  第四段:

  流程4: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1”,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写得数,并选择其中一组算式说说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请看第一组算式,为什么都是57减三十几,有的是二十几,有的`是十几?(暂停)

  师:都是57减三十几,一个是退位的,一个是不退位的。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时候,要比较被减数的个位数字与减数的个位数字,看是否需要退位。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5

  师:我们来看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一下每道题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再口算,验证自己估计得对不对。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第五段:

  流程5:完成想想做做/2、4、7

  1、完成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填写答案。(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看每一组题目中的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在口算时有什么联系?(暂停)

  师:每一组的三道题,被减数是相同的。根据第1题可以想后两题的得数。

  2、完成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

  14—6=…

  140—60=…

  1400—6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特点,你能很快写出得数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每组题的第一行都是十几减几,第二行都是一百几十减几十,第三行都是一千几百减几百,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先想十几减几,然后在末尾添一个0或两个0。

  3、完成想想做做/7(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题目

  师: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暂停)

  师: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是这样算的吗?你能说说每步是算什么吗?为什么先算还剩多少个?

  第六段:

  流程6: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你有哪些收获?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收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纸

  三案设计:

  学案

  一、自学质疑

  [探究任务一] 比例的意义

  1、投影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写出各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

  一、回顾旧知、孕伏新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许多知识,说说你已经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

  (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吗?

  2、 师板书题目:

  (1)4:5 20:25 (2)0.6:0.3 1.8:0.9

  (3)1/4: 5/8 3:7.5 (4)3:8 9:27

  [评析:开门见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渐进,为新课做好准备。因为这些题目还要用到,所以不惜费时板书——有效的呈现方式]

  二、丝丝入扣,深挖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写上比值。

  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三组比值相等,一组不等)

  2、是啊,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0:25

  师: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不经意间学生就有了发现,有三组式子比值相等,一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

  3、同学们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黑板上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板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议一议,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5、质疑:有三个比,他们的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吗?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议一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像一个数学家一样真正经历知识探索和形成的全过程,无时无刻不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

  1、投影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1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1)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环节,一学生对于“为什么”设计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识,教师也不失时机予以评价,不但使该生兴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学生投来艳羡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板书出示: 4 : 5

  前项 后项

  (2)板书出示:4 : 5 = 20 : 25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4/5=20/25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大家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

  你能运用3、5、10、6这四个数,组成几个等式吗?(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引导并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一样,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猜想:

  师: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还必须验证。

  (1)请看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是不是相等?(学生进行验证,纷纷表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2)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师巡视指导。

  师:有一位同学也写了一个比例,他认为这个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

  板书:1/2 ∶1/8 = 2∶ 8

  众生沉思片刻,纷纷发现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师:看来刚才发现的规律前要加一个条件——在比例里(板书),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及时总结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而且可以让他们感受创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科学家也是这样研究问题的!更给了学生无上的荣耀!]

  四、反馈提升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让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途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1.5:3=( ):4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第4题中第②题属于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课后留白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高1.5米,影长2米;树高3米,影长4米。

  (1)人高和影长的比是( )

  树高和影长的比是( )

  (2)人高和树高的比是( )

  人影长和树影长的比是( )

  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不同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请大家课后查找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检验数学学习的成色!“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是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完美的课堂,缺憾不失为一种美!]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的机会仍然给学生,学生通过清晰的板书总结的很到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2、 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渗透教学:

  一. 要善于欣赏他人;

  二. 要及时地反思,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式引入

  1、 (出示图片1)教师叙述例1的已知条件。

  2、 提问

  (1) 听完老师的叙述,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 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3) 待学生回答后,完整的出示例1

  同学们到西瓜园里摘西瓜,第一组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4)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你准备怎么列式?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提问引导

  ①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

  ②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③这道题的数比较大,口算起来比较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2)分组讨论试做

  要求

  ① 先分小组讨论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们组准备怎么做)。

  ② 把本组讨论出的方法做在练习本上。

  ③ 如果一个组讨论后得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这几种不同的方法都记录下来。

  交流三种方法

  [讨论过程中,重点提示学生:① 首先,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缺点。② 其次,在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要善于给同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③ 要善于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好思路、好习惯等。]

  方法一

  对比三种方法,选择最优方法

  问:谁来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回答:方法一

  优点

  1、 同学们比较熟悉这种竖式的书写方法。

  2、 在计算过程中,难度较小,不易出错。

  缺点

  1、 费时间。

  2、 这两个竖式不太好安排格式,如果写不好,容易显得很乱。

  方法二

  优点

  1、 写起来会比第一种方法省点时间,少写了一个62,竖式由两个减少到了一个。

  2、 这个竖式写起来会比较美观。(相对于第一个竖式而言)

  缺点

  容易丢掉第二步的加号。

  方法三

  优点

  1、 更省时间。

  2、 计算时比较简单,只要一位一位的计算就可以了。

  缺点

  1、 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丢掉进位。

  2、 对于一些计算不熟练的同学来说,计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师:这三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同学们自己做题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最省时的方法。

  (5)小结

  问:做完这道题,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1、 在计算时,要努力思考简便的方法,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2、 最简单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3、 要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正确率。]

  (二)教学例2

  (1)直接出示例252-20-18=

  (2)对比

  问:这道题与例1有什么不同?

  [生:例1:是一道连加的两步式题。能得到三种不同的算法。例2:是一道连减的两步式题。只能用例1中的前两种方法。]

  (3)师生、生生多边交流

  问:这道题怎么算最好?

  [生:用两个竖式计算最保险;第一步口算,第二步用竖式算。]

  (4)小结:哪一步如果能口算,就可以口算,在计算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

  完成P2、做一做(略)

  四、总结、质疑、发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1、 大家有什么收获?

  2、 还有什么问题吗?

  3、 除了同学们总结出来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同学们到西瓜园里摘西瓜,第一组摘了28 例2 52-20-18= 个西瓜

  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

  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28+34+23=85(个)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竖式略 竖式略 竖式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优选策略教学。

  教学重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请学生说说学校的教学大楼有几层?每层有几间教室?数一数,我们教室有几张桌子?你是怎么数的.?

  2.学生反馈。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第层有多少张桌子?一共有几个教室?一共有几张桌子?)

  4.教师指出:前两个问题非常简单,大家都能解决,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3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研讨新课。

  1.针对上述几个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组织汇报交流。

  2.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列综合算式,完成例题板书。

  4.小结:求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答。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图书馆问题。

  有8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每层放了40本?

  2.提问:根据这些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p17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 会计算积的乘方。

  3、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的乘方法则。

  难点: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过程。

  自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一看

  1、积的乘方法则:

  2、完成课堂作业部分(写在预习本上)

  二、做一做:

  1、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ab)2=(ab)(ab)=(aa)(bb)=a( )b( )

  (ab)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

  (ab)n=(ab)(ab)(ab)=aaabbb=anbn

  即:(ab)n=__________(n为正整数)

  2、计算:

  (1)(2a)3= (2) (5b)3=

  (3) (xy2)2= (4) (2x3)4=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b3b3=2b3

  (2) x4x4=x16

  (3)(a5)2=a7

  (4)(a3)2a4=a9

  (5)(a3)2a4=a9

  (6)(ab2)3=ab6

  (7) (2a)2= 4a2

  (8)x3+x4=x7

  (9) y22y2=2y4

  (10) (a2b)3=a6b3

  (11) a42a3=3a7

  4、计算:

  (1)(x5)2+(x2)5=___________

  (2) (3102)2=___________

  (3) (x3)( )x2=x14

  (4) (2a2y4)3=

  (5) m2m3=

  (6) (a2b2)m=

  (7) (2104)2=

  (8) (6xy)2=

  (9) (x2y)3(xy3)2=

  (10) (x2y3)4(x)8(y6)2=

  5、( )20xx(-3)20xx =

  6、0.12530(-8)30=

  7、2444(-0.125)4=

  8、若xn=2,yn=5,则 (xy)n=________

  9、已知 48m16m=29 求m的.值

  10、已知 x+y=a

  求(x+y)3(2x+2y)3(3x+3y)3的值

  三、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展示:

  1、根据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46)3表示什么?

  2、那(46)5,(ab)3又等于什么?

  由特殊的(ab)3=a3b3出发,你能想到一般的公式吗?

  猜想:(ab)n=anbn

  (abc)n= (n为正整数),为什么?

  应用探究: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D、

  2.计算下列各题

  3.计算下列各题

  4、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5、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已知木星的半径大约是7104km,木星的体积大约是多少km3(п取3.14)。

  拓展提高:

  若n为正整数,且 ,求

  的值.

  堂堂清:

  1. 若(9 ) =3 ,则正整数m的值为 .

  2.若将棱长为2的正方体切成8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3的正方体切成27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n(n1,且为整数)的正方体切成n3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3. 化简求值:(-3a2b)3 -8(a2)2(-b)2(-a2b),其中a=1,b=-1.

  4. 已知xn=2,yn=3,求(x2y)2n的值.

  教后反思 这节课又学习了一节新的运算:积的乘方,有了前面学习的过程,那么这几课也采用前面的教学过程,学生接受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对于单独的一种运算还可以做的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多种运算在一起的混合运算就有点难度。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

  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并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数学思考

  (1)通过学习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性质、判定,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过程中题目的变式训练,发展一题多变的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

  (1)通过归纳、整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收集、整理、总结、概括等方面能力.

  (2)通过题型的变换,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4.情感态度

  (1)在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2)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我们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并能熟练运用.

  2.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以及几何推理方法的应用.

  课前延伸

  1.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

  2.在ABCD中,,则____°

  3.已知ABCD的周长为30cm,,则____cm.

  4.ABCD中,AC、BD相交于点O,,则的周长为_______,的面积为_______,ABCD的面积为_______.

  5.已知四边形ABCD中,AB∥DC,则可以添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6.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是()

  A.AB平行且等于CDB.

  C.D.(O为AC、BD的交点)

  课内探究

  一.学生自主探究题1:如图,在中,是边的中点,分别是及其延长线上的点,.

  (1)求证:.

  (2)请连结,试判断四边形是何种特殊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二.学生自主探究题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OE=OF,OA=OC.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聪明的你一定能把本题结论改为开放性问题,并作出正确解答.

  三.小组合作探究题:如图,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的点,.请你猜想:与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对你的猜想加以证明.

  猜想:

  证明:

  四.当场训练反馈题:如图,D、E在三角形ABC的边BC上,F、G分别在AC、AB边上,DF与EG互相平分,且DF∥AB,EG∥AC.

  求证:BD=DE=EC.

  课后提升

  如图,在ABCD中,AE=CF,M、N分别ED、FB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NFM是平行四边形.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