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

时间:2023-01-31 10:36:03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1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1

  一、教育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明确数学学习的各项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方法

  1、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数学”两个字,介绍了自己姓“申”,“你知道老师的姓几划吗?” “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数出来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数,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离不开数数的。

  2、 “请你猜猜沈老师大概几岁?” “你为什么猜我35岁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观察(板书:观察),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常用的并且是相当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3、“你为什么猜我28岁的?”学生一脸自信说:“老师比我妈妈要年轻,所以猜28岁。”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比较(板书:比较),在数学学习中比较也是数学学习常用的方法。

  4、“你为什么猜我30岁的?”学生解释着:“我知道沈老师的儿子读幼儿园,所以猜30岁。”请问: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类推,从沈申老师儿子的年龄推测出老师的年龄,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我的实际年龄,并表扬了那些猜得比较准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自己的想法,是肯定能够学好数学的。

  5、总结:看来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来……

  但你无法回头。

  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重温数学课堂听说读写的要求。

  三、听的要求

  1、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平,注意力集中,不随便交谈、打闹、下位,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做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动作。(训练坐姿)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做到会学。我们是中年级的高段学生,应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写在书本上,以提高学习效率。

  3、听同学发言或提问时,做到不观望、不插嘴、不嘲笑。当听到见解、观点一致时,自然地表示认可或赞许;当听到不同意见时,待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建议或进行补充,“我补充……的意见”,不允许插话、抢嘴,随意地打断同学发言。

  四、说的要求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样回答,应礼貌地如实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懂(我没想好)。”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答题形式讲究规范,用上“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的意见”等说话形式,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五、读的要求

  读题,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六、写的要求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不擅自离开座位或窃窃私语,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作业若有差错,需要更改之处,不可乱涂乱改,只须在错误部分划两条斜线或直线,删去即可,再在规定区域订正。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七、合作学习的要求

  1、围绕主题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有序地发表个人意见,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待同学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在班里发表小组意见时,用上“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说话形式,尊重合作学习的劳动成果。

  3、评优奖励

  ①课堂作业评比

  ②家庭作业评比

  ③课前预习评比

  ④口算比赛评比

  ⑤笔算比赛评比

  八、课本、本子、铅笔的使用与保管

  1、课本要包上书皮,并在课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写上名字。

  2、本子:准备一个数学练习本和一个课堂作业本。

  3、铅笔:每天至少带两根削好的,用完之后要放在笔盒里。

  4、每节上课之前,要把下节要上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品准备好。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逆向思维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植树问题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以学生的小手为载体引入本课

  【以学生身体的一部分为游戏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理,顺利解决植树问题中的间隔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亲身实践中,直观地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3月12日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先出示引例: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一边,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使学生明确:间隔数+1=棵数。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还原例1,让学生解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会填,让学生现一次巩固总长,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如果路长是10米、15米、25米、30米,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各要种多少棵树呢?先想一想,再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画一画,验证一下!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路长(米)画一画间隔数棵数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画一画间隔数棵数

  (1)反馈交流:可以种几棵?你是怎么种的?

  (2)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概括规律(板书规律)。

  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

  2、我会算,设计两旁都要栽的'练习。出示119页做一做

  3、智力大比拼,通过两端都要栽的情况顺理成章地使其明白另外两种植树问题。联系生活,完善建构。

  (1)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

  看课件三种情况。(两端种、两端都不种、一端不种)

  (2)想一想,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植树问题吗?请举例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2(两端不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基础上,引出另外不同的种法,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4、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海油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相似。)如

  (1)垃圾箱问题、为净化环境,公园沿一条600米长的小路一侧设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个(路的一头不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箱?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3)学校召开秋季运动会,在笔直的跑道一旁插彩旗。跑道全长100米,每隔2米插一面(两端都要插)。需要多少面彩旗?

  (4)在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题。教师追问思考过程。

  (5)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多远?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练习紧扣中心,拓展情境,让学生运用规律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完成了建构,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收获,进一步深入总结,给学生留有回味和发展的空间。】

  2、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更多更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小朋友们排队,如果排成个圈儿,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3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七册P83-8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2、熟练使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灵活使用工具。

  情感目标

  通过主动操作,使学生感受到量角器的作用,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使用工具,善于找到趁手的工具。

  教学重点:

  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量角器上有两组“零刻度线及其读数”,学生应正确寻找与使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角的度量”,我们先来聊聊两句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3.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4. 就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来说,我们也必须准备好合适的工具——量角器。

  说明:通过成语的情景,引入量角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请你仔细地观察量角器,然后做一个介绍。

  2. 罗列量角器的相关知识:(请学生介绍)

  (1)量角器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被分成180等份;

  (2)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叫做“中心”;

  (3)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分别有两条直线,都叫做“零刻度线”;

  (4)两条零刻度线分别对应两组读数;

  (5)读一读量角器上的刻度

  说明:通过对量角器的`认识,让学生熟知量角器每部分的构成,为下部分的量角做好必要准备,并且由学生自主观察,获得新知,这样对于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会有所帮助。

  三、自学课本,尝试操作

  1、请先独自思考,再看书自学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1)自学

  (2)汇报交流:量角器上最小的读数是0°,的是180°,说明使用量角器可以测量出从0°—180°的角。

  2、完成书上第84页的量角,并总结出量角三要点。

  3、请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尺的角,并记录下来。

  4、交流评议。

  说明: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口述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正确过程,最后请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总结出量角的三要点,这样学生对使用权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经历了自主尝试,亲历学习过程,老师又能够及时巡视,点评纠正,这样学生就能少走弯路。

  四、分层练习,及时巩固

  1、填空

  量角器是一个 ,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各有一条 。

  量角器被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角的大小是 ,记作 。

  2、独立完成书p71的第1、2、3、4、5题。

  (1)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结。

  说明: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更明确量角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收获评价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说明: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4

  说课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旋转与角》,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科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现有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该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将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直观的区分开来,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本课教材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它是在学生自己旋转纸条的过程中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直观体验,感悟旋转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角的形状与大小不相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和辨认平角、周角。

  2、经历认识平角与周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感知图形的旋转。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旋转操作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简单的.说出他们的特征及构成。

  教法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开课前拿出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引出角,进一步认识各种角的特点,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

  2、幻灯片呈现复习的内容,复习学过的锐角,钝角,直角。

  3、思考问题:角是怎样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1、让学生旋转自己的活动角,提问学生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成的角什么?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样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

  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学生所有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权。在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和发现之后,教师PPT演示,总结学生的发展。

  3、课堂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了他们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

  三、说课堂练习

  本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习那是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平角 周角

  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两条边完全重合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并交流画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先谈话导入,出示生活中物体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中复习旧知,然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依据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在图形的运动中,除了轴对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平移和旋转)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的平移有哪些认识?(图形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求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预设

  生1: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生2:我发现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

  生3:我发现图形平移前的各点与平移后的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生4:我发现平移后的.图形要用虚线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做相应的动态展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运用性质画平移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画。

  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2.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1)定点: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定方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准备

  天平、尺子、黄豆、纸

  活动过程

  1.学生每6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50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参考1:

  黄豆粒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数出10克的黄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黄豆500克有50个10克,也就是有50个56。

  所用工具

  天平

  估算结果

  共有50×56=2800(粒)

  参考2:

  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1毫米有10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个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共有41×10=410(张)

  拼摆算式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写有数字3、+、—、×、÷、( )等符号的纸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

  下面有5个算式,请你在这5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

  活动目的

  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7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习。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4、发展性练习

  棋盘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8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2. 掌握3个特殊角“直角、平角、周角”。

  3. 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

  情感目标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周角、平角、直角”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成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 情景导入角的计量单位。(课件演示)

  2. “度”是角的计量单位,读作“度”,用符号“°”标示。

  3. 1度可以简写成“1°”

  4. 出示37°,“37”表示数值,是“量数”,“°”是“计量单位”。

  5. 作为计量单位“度”,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水沸腾时为100度,结冰时为0度;正常体温是摄氏37度,高于它就是发烧了;一盏100瓦的灯,连续开10小时,用电1千瓦小时,我们常称作1度电;近视眼患者佩戴300度的眼镜;某种白酒38度;上海位于北纬32度、东经122度,等等。

  说明:通过课件的演示和生活中实例的介绍,生动的引导角的度量单位“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

  1. 请你仔细地读读上面3句话,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2. 出示P68、P69出现的定义

  i. 一点(O)和从这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OA和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ii. 直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四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直角;

  iii.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二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iv.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3. 理解“旋转、端点、射线”。

  v. 端点——一点(O)、曾经叫做“一个点、顶点”

  vi. 旋转——利用圆规画圆,体会旋转,绕圆心旋转;

  vii. 射线——没有尽头,也就无法表示长度,所以角度与射线的长度无关;

  viii. 重新定义锐角和钝角

  ix. 锐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与以前说法一致)

  x. 钝角: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重点理解“小于平角”)

  说明:通过对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认识了直角、平角和周角。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

  三、学习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1.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3. 2直角=1平角、2平角=1周角、4直角=1周角;

  说明:通过对角之间关系的整理,让学生能够熟知不同类型的角。

  四、小练习

  1. 下列这些是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还是周角?

  ∠=78° ∠=180° ∠=123° ∠=360° ∠=20° ∠=90°

  2. 填空

  一个周角=_____个平角=______个直角

  3. 填“<”、“>”或者“=”。

  锐角〇90° 90° 〇钝角〇180°

  说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角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本单元的关键,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下两点: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动力。通过计算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在已有的整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0.3×0.2的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计算小数乘法,再次设疑:同样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积是一位小数,有的积是两位小数或三位小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设疑: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探索,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习题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习题以闯关形式出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习题的设计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和深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使全体学生的智力都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同学们,市政府修建了一个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的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街心广场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引导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索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长方形)

  2.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3)地砖的面积是多少?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5.引导学生计算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和花坛的面积。

  (学生汇报)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为30×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3×2=6(米2)。

  师:地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6.汇报结果。

  0.3米=3分米 0.2米=2分米

  3×2=6(分米2)=0.06(米2)

  师:说一说你们小组为什么要把0.3米和0.2米转化成3分米和2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30×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3×2=6(米2)

  7.引导:看一看这两个长方形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这两个长方形的长由30米到3米,缩小到原来的;

  (2)这两个长方形的宽由20米到2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生:面积从600平方米到6平方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用上面的方法比较一下0.3×0.2=0.06和3×2=6,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11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 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 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 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画条形统计图)

  3、 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 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 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 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 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 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 100个 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15

  第2题

  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学生计算时,通过估一估,算一算,培养学生先估后算的习惯。

  第3题

  这是一道综合性实际问题。是开放性问题。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对每位获奖者奖励一件奖品,共需要购买多少件奖品?按照总数350元算,平均每件奖品多少钱?然后考虑,根据名次高奖品应贵一些,怎样调整不同名次奖品的钱数?要求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写出方案,再小组交流。每个学生的购物方法可能不同,只要学生设计的'方法合理、符合题意即可。

  第4题

  本题除了进行计算外,更重要的是渗透函数思想。所以,在学生计算后,应引导学生对乘数、积进行比较,然后说说变化的规律。

  第7题

  可能的解法:设左边第1列的□内的数为a,第2列的□内的数为b,根据题目条件有a=(12×1×18)÷(12×9)=18÷9=2,b=(9×6×4)÷(1×6)=36。此题方法甚多,列方程求解也可以。

  〖实践活动〗

  此活动应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如不便找到最高建筑物,可以变通处理,找一个较高建筑物亦可。完成这个活动的关键是:如何获得建筑物的高度?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案08-31

数学小学教案09-25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10-26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教案09-29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09-29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01-27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01-31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09-27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01-18

小学数学方程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