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08 16:17:02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锦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练习五第10~14题。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口算和解答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体会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具准备:第13题问题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应用题练习

  二、基本题练习

  1、小黑板出示应用题,要求口头列式计算。

  (1)白兔17只,灰兔8只,白兔比灰兔多几只?

  (2)羽毛球30个,乒乓球85个,羽毛球比乒乓球少几个?

  学生口答算式、得数,老师板书。同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小结:两个数比较,从多的数里去掉少的一个数,剩下的就是多多少,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少的一个数少多少。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请小朋友一起做第10题,3分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变式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说明题目中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求哪几个问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说说。

  这三个问题为什么都用减法?

  2、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四、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3题。

  (1)口头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再算出来。口头列式。

  (2)口头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再算出来。

  让学生先提一个问题,老师按学生提的问题用纸条贴出。

  用减法算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学生换多或者少的说法后,老师进一步强调:美术组比科技组多几人,就是科技组比美术组少几人,计算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30减去20。

  (3)让学生用其他不同的说法提问题。(如:科技组再增加多少人就和美术组同样多等)

  2、做练习五第14题。

  弄清题意。

  口答第(1)题的结果。

  口答第(2)题,要联系具体张数,利用生活经验,必要时可以用线段图表示,说明小娟要给小林多少张。

  五、全课小结

  六、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4题第(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 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6、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体验“调商”的过程。在试商的过程中,学生回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讨论理解“商为什么大了或小了”然后在掌握“调商”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试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本节课主要教学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已经提供好了大体的框架和思路线索,教学时可以按照教科书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逐一解决,大体分为三大步骤,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能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再尝试探索、寻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最后通过反思解决方法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后教学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节应用课,前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方法指导

  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

  预设流程

  具 体 内 容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习好,早餐要吃好哦!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

  (1)一共要考(90 )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 已烤的 )和(剩下的 )两部分,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 ),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 次数 )。

  (3)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说出自己的想法。

  (6)教师精讲,再次理清题意。

  2.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精讲点拨

  (约5分钟)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测评总结(约15分钟)

  1.达标测试。

  (1)

  问题:

  ① 你知道了什么?

  ②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④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⑤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 45÷5

  = 9(米)

  ③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⑤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③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④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⑤解答正确吗?

  2.课堂总结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3.布置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例3及练习三第4、5题

  教学目标:

  理解 平均分的第二个意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总数里有这样的几份。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第二个意义。

  教学难点:

  会说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我们来帮一帮这班小朋友租船玩吧!

  有24人要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他们要租几条船?

  有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要租几条船?

  把结果说一段话 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要租6条船。

  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因为每份都是4个

  引导学生说:24人,4个4个的分,可以分成6组。

  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抛出问题,引起思考: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他们有事要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1、出示书本第15页做一做

  (1) 说图意。

  (2) 动手分。

  (3) 说一段完整的话:12根筷子,每2根一双,一共有6双。

  (4)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 练习三第4题

  (1) 说图意。

  (2)动手圈。

  (3)说一段完整的话: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只红萝卜,可以分给3只兔子。

  (4)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 练习三第5题。

  (1)有18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分给( )个。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如果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三、 开放题

  1、用15个长方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块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了平均分,知道一个总数,每几个一份地分,可以分几份也是平均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老师取下两个底面比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把上面板书补充成: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用手示意侧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接前第二行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板书:高)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在图上表示出高,并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