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1-17 08:04:35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5篇(合集)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15篇(合集)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倍数、分数和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1):(7)。

  教师: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中数是乙数的几倍。那么乙数就是甲数的几分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乙数看作1份,那么甲数就是6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7份。这样,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等等。

  弄清这些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在解答应用题时灵活运用。有时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解答.有时用分数解答;有时用比的关系解答,有时用比例的关系解答。总之,怎样方便就怎样解答。

  二、教学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如下),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1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

  指名学生说数量关系,教师帮助归纳整理:题目中说松树的棵数就是柏树的4倍,那么我们可以把柏树的棵数看作1份.松树的棵数看作4份: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分数或者比的关系。由此,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这道应用题。(板书如下)

  共120棵

  松树 柏树

  4份 1份

  第一种解法:

  教师:我们先用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列方程解答。设柏树栽了X棵。请同学们根据松树的棵数加上柏树的棵数等于总棵数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方程为:4X十X=120)

  教师:如果我们设松树栽了X棵:怎么列方程?

  学生:那样柏树的棵数就是 X.列出的方程就是

  X一 X=120,

  第二种解法:

  教师: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4:1。这样.我们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由于松树的棵数是4份,柏树的棵数是1份,总的棵数就是5份。所以,松树占总棵数的 。柏树占总棵数的 :

  120 =96(棵) 120 =24(棵)

  第三种解法:

  教师:根据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1:1,或者由松树占总棵数的 ,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几比几?(答:是4:5。)

  那么,根据这个关系,已知总棵树是120棵。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道题?(答:能。)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

  设松树栽了x棵,按比例关系列出的方程如下;

  2.小结。

  教师:通过这道题以上几种不同的解法,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应用这些关系,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应用题。今后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把思路放得活一些,通过认真分析,弄清数量关系.怎样解答方便就怎样解答。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做完以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可以把不同方法的算式或方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

  (这道题最方便的解法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

  也可以用分数解答。由铜与锡的重量比是5:7,得知合金中铜的重量是锡的 。因此,锡的重量等于350,是490千克。)

  2.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的第!题和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解答.在集体订正时。看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比较方便。然后告诉学生:今后解答应用题时.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方便的方法解答就可以了。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1一5题。(其中第1题和第2题只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认识1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认识10》。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10

小学数学教案3

  北大附小俞涛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事情,从而学习他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归并自然段内容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仿照书上的句子用“不但......还“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归并自然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归并自然段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同学们,当你得病吃药治好了病的时候,你知道吗?许多药方是记载在《本草纲目》这本巨蓍上。这本书是谁写的?他用多长时间写成的?他是一个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李时珍》这篇课文。

  二、自学(略)。

  三、读议课文: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李时珍为什么立下了行医的志愿?

  小议理解;“世代行医”、“救死扶伤”.

  自由读,议;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李时珍立下行医的志愿。)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李时珍怎样得到父亲的同意开始行医的?

  讨论:(用读句了,抓词语,谈体会的方法)

  理解“鄙视“、“疑难病症”、“对症良方”。

  点拔:从李时珍能想出对症良方,你看出了什么?

  (看出他治病的本领已经不小了。)

  轻声读,议;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李时珍偷学本领,22岁开始行医。)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完善“一词你怎样理解?

  讨论: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投影;

  从“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你看出了什么?

  (看出李时珍处处为病人着想,医德高尚。)

  议;这段讲了什么?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

  4、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余人边听边画:

  在采药中,李时珍遇到哪些困难?用“_____”画出,他怎样做的?用“…”画出。

  读句子,体会意思;

  投影;(1)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

  (意思是:他不怕环境艰险,不怕气候恶劣,勇于吃苦。)

  (2)许多药物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

  (意思是:他敢于实践,不顾个人安危,医德高尚。)

  口头填空,并说说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李时珍走了()里路,访问了()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说明他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学到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为写书做了充分的准备。)

  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这段的主要内容。

  (为写书,李时珍亲自采药,访问百姓。)

  5、自学第5自然段,填空:(投影)

  他整整花了()年,终于编写出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

  这部书有()字,记载了()种药物,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议: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编写时间长,字数多,内容丰富,包含的药物多,比较完善。)

  齐读,说说主要内容;

  (李时珍终写出了《本草纲目》。)

  四、指名分段;

  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你敬佩他什么?

  (这本书一百多万字,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流传世界。)

  五、指导分段;

  1、回忆各自然段意,思考:哪几个自然内容跟编写《本草纲目》有关系?

  (三、四、五自然段)

  2、点拔;这几段讲的都是编书的事,分别讲了著书的原因、准备、结果,因此可以把他们归并在一起,成为一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归并自然段内容分段的方法。

  3、讨论:全文可分为几段?理由是什么?

  (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5)

  4、小结;用归并自然段内容的方法给课文分段,要先读懂课文,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讲同一个意思的几个自然归并起来就可以了,如果一个自然讲的是一个意思,可以单独分为一段。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李时珍

  1、立志行医―――一、立志行医

  2、偷偷学医―――二、偷学本领

  3、决心编书

  4、采药访问三、编写药书

  5、写《本草纲目》

  课堂练习

  1、组词;较()珍()编()猎()纲()

  效()诊()遍()错()刚()

  xing()zai()lei()

  行载累

  hang()zai()lei()

  2仿写句子:例: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

  (1)赵明不但喜欢打乒乓球,还()。

  (2)不但、、、、、、、不、、、、、、、资料提供者:

  《匆匆》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二、复习古诗,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要求中我们做什么?

  (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前后照应。

  生2: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6.师: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学生找出第二、三自然段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师指导有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其意义。

  句子1: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7.教师范读:是啊,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心里好受吗?现在,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我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我能不能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读后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8.教师引:还有别的句子写到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吗?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板书:的时候,从过去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师:怪不得作者说:"太阳他有脚啊,"

  5、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的时候,从过去。

  (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五、品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六、选读句子,体味语言美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美,我相信大家一定爱喜欢读它。我相请同学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2、你喜欢它吗?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你还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七、作业:由《匆匆》所想到的

  八、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1~63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重叠、估测等方法,比较不同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大小,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认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具: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卡片各一张,课件。

  学具:每人一个信封,装有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面积。

  出示中国地图,比较哪些地区比较大哪些地区比较小,引出“面积”。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知道物体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比一比,知道封闭图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完善面积的概念,结合实例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活动一:比较黑板面面积和课桌面面积的大小——观察法。

  2.活动二:比较《数学》课本封面面积和《长江学案》封面面积的大小——重叠法。

  3.活动三: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1)学生探究,发现用观察法、或重叠法进行比较,均不能准确判断谁大谁小。

  (2)自由发言,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引出摆拼法——选用一种图形作为单位摆拼进行测量比较。

  (3)学生提议用小三角形、小圆形,小正方形来测量,课件分别进行演示,并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所提议的方法能测量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比较一下哪种图形摆起来更方便更合适?

  (4)通过拼摆测量,得出结论:用正方形摆起来更方便更合适,所以我们一般选择用正方形来测量。

  (5)用正方形测量比较几组图形大小,得出结论:要准确比较面积的大小,标准要统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引出面积单位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拼摆测量,我们知道了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2.学生自学,提问: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规定的?

  3.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4.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认识感受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一看,感受一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测量一下手指甲、橡皮的面积。

  (2)认识感受平方分米。

  拿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一看,他的边长是多少?用手比划出1平方分米的小框,感受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一找生活中或者你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认识感受平方米。

  请同学们凭感觉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再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有什么感受?估计并测量1平方米的纸面可以占几个人?

  五、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是面积?知道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六、巩固练习。

  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下生活中的问题吧!

  1.填上合适的单位。

  2.马小跳的日记。

  七、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5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物体,发现它们身上存在的平平的面,然后在纸上把它们拓下来,从而得到要认识的平面图形,再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能够在找出它们,并能用这些平面图形拼组新的图形,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2课时

  【教学课题】拼一拼。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一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讨论交流: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检测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第6页的第4题。

  [(1)小题教师可示范对折方法,再让学生剪开,在引导学生比一比所剪出的两个图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小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个正方形可以可以分成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或三角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3.第6页的第5题。

  [建议学生可以自己的选择用估计、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探究出答案。缺了8块砖。]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板书设计】

  拼一拼

  对边相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拼组,使学生发现了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清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效果很不错。

  第3课时看谁拼得多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交流汇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

  介绍七巧板,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历史知识。

  [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摆图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案供参考,以激发孩子们拼摆的兴趣,便于他们不断地创新出新的图形。]

  汇报。

  三、巩固新知,检测与反馈:

  1、第7页练习一第8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对左侧的图形进行“折叠”,再找出“4”对面的数字。]

  2、思考题:

  [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园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一副七巧板去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孩子们动手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同桌合作,不断地拼出不同的图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兴致很高,学得快乐!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

  1、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

  1把米尺长10()

  1把米尺长100()

  2、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3、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0”表示的几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时的温度、起点的含义等等;并且能正确地读、写“0”。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理解“0”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小猫钓鱼图,讲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3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它钓了几条鱼呢?

  一条都没有怎么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怎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得出: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

  ,0是一个数,比1、2、3、4……要小。

  (4)指导“0”的'书写。

  (三)实践体验。

  (1)学生“分铅笔“。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想一想“0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四)拓展巩固

  (1)数一数有几朵花,并写下来。

  (2)读一读,写一写。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0”

  (五)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连环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教师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让学生观察图,找出“0”让学生说说“0”的含义,从而明确“0” 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会“0”的实际含义。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学会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说出十几减8、7的算法、算理。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

  1、15-8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计算?

  2、先算:10-8=2,2+5=72为什么要加上5?

  渗透的思想方法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破十法求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主题图。看一看,运动会上举行正在什么比赛呢?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这四句话可以归纳一下吗?

  生:女生有15人,分两组比赛,第一组有8人。

  男生有13人,也分两组比赛,第一自有7人。

  师:这四句话被分成了两组信息,一组是男生比赛的,一组是女生比赛的,你能分别提出什么问题?

  生:女生第二组有几人?

  男生第二组有几人?(板书)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思考、列式。

  板书:15-8=

  13-7=

  师: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计算?再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生1:可以用想加算减。8+7=15,所以15-8=7

  生2:破十法。15分成10和5,10-8=2,2+5=7

  生3:连减法。15-5=10,10-3=7

  生4:多减再补。15-10=55+2=7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都动了脑筋。第一个同学用了想加算减法;第二个同学用了“破十法”,第三个同学用了练减法,第四个同学用了多减再补法。

  3、重点“破十法”

  哪种方法好理解呢?好,破十法比较好理解,我们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这个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破十法的过程板书出来。学生说熟练。

  15-8=先算:10-8=2,再算2+5=7

  4、练习“破十法”

  13-7=先算:10-7=3,3+3=6

  三、小结方法,总结提升

  教师小结:观察今天学习的'减法是什么样的减法呢?(十几减8、7,板书),我们要学会用破十法解决,其余的方法也可以用,但是破十法要掌握。

  四、自主练习巩固方法

  1、第1题:计算

  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想加算减法

  2、第2题:看图计算,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说算理。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发现被减数变大,减数不变,差也变大,并且和被减数变化的幅度一样。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

  15-8=7

  想加算减。8+7=15,所以15-8=7

  破十法:15分成10和5,10-8=2,2+5=7

  连减法:15-5=10,10-3=7

  多减再补:15-10=55+2=7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 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应用题练习

  1、 看图列式

  (1) 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 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 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2、 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 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 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 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 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结合现实情境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说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播放视频)他的名字是——胡图图,今天的任务是“摘水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果园参观吧!

  二、探究新知

  1、请看大屏幕:出示信息窗3中的情境图片一。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收集到的信息也很全面。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多种问题)

  师:下面我们主要来探究这个问题: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

  已知:一筐苹果60个,一篮苹果比一筐苹果少38个,有三篮苹果。问题是:三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要求:三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画一画、并列出算式。(指名同学上黑板展示做法,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师:如果用一个算式,该怎样列式呢?指名学生上黑板列式,教师评价并指正。(如果用一个算式,算式里应该有小括号,把要先算的60-38括起来,否则就要先算乘法,这样就与我们的题意不符,在这里小括号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师:思考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什么?板书: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解答正确吗?(出示微课)

  师:同学们做对了吗?做错的同学改正过来,做对的同学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2、出示信息窗3中的情境图片二。

  同学们,我们刚才参观了苹果园,下面我们一起去梨园看一看吧!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收集到的信息也很全面。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多种问题)

  师:下面我们主要来探究这个问题:爸爸摘的.梨能装多少盒?

  师:要求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画一画、并列出算式。(指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集体评价指正。)

  三、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参观了梨园和苹果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动手实践吧!

  1、摘苹果。

  果园里有一棵智慧树,智慧树上结满了智慧果,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才能获得,一起来看要求吧!(视频出示要求:读一读,说一说先算什么?)

  (1)(86-56)×8(2)(82-79)×13(3)130×(90-83)

  (4)(45+36)×5(5)9×(260+40)(6)374-74×2

  2、用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56÷(5+3)84÷(28-24)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这么快就可以学以致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小结。(语音播放)请同学们快速记忆这三条。

  四、拓展提高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两个更大的智慧果,同学们想挑战吗?一起来看要求。出示课本31页第2题。(指名学生上黑板展示成果,并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集体订正。)

  五、课后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就要到此告一段落了,通过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指名学生回答)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啊,我们一起来看图图都有哪些收获呢?(视频出示)

  教师寄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的生活里,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铺张,不浪费,争作新时代好学生!

  六、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合理运用“割”“补”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

  1,师:大家知道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今天老师是也带来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长,正,平,三,梯)

  师:大家知道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马吗?

  生说公式,同时师课间出示.

  师:老师把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拼成了生活中的美丽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风筝房屋的侧面七巧板中队旗)

  师:你能看到那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重点说中队旗分成两个梯形。

  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课件出示定义。

  板书:组合图形

  2,寻找身边的组合图形

  师: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组合图形,大家找找看。

  (教师窗户,防盗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房屋侧面

  1,先出示没有数字的'图形

  师:可以直接利用我们学过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吗?

  生:不能

  师:那可以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可以分成两个梯形,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啊?作业纸上又提供的数据,大家在作业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做,师巡视指导,搜集作品。,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方法一: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

  让学生说一说他的做法,重点问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问:大家看懂了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呢?

  掌声送回学生一

  方法二:转化成两个相同的梯形

  (多让其他学生说一说分发)

  3,比较两种方法

  课件同时出示两种做法

  师:刚才这一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三角形和长方形)这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两个梯形),虽然方法不一样,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成了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平面图形。

  师:像这种分发在数学上叫分割法。板书:分割法

  分割

  板书:组合图形简单的平面图形

  求和

  小结: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它利用分割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求和。

  师:大家会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那我们就去做一些练习吧。

  三:练习

  1,“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学生上黑板板演,找另一学生评价。

  在图上加一条变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发现条件不够)

  教授:分割时不能随便分,要根据已知条件来分,这样才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中队旗

  先让同桌讨论方法,比一比谁找到的方法多,然后再作业纸上做一做。

  先讲两种分割法,重点讲解“填补法”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的分割法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这位同学的方法有的不一样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独特,想这种方法叫填补法。

  板书:填补法

  师:我们把组合图形通过填补法转化成简单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求差),就求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求和

  小结:我们在怎么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的?

  强调:转化优化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 (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 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 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 ,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 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 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 角怎样画呢?画的时候,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再从顶点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这样,(用手指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

  评: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观察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点。

  3、找角。 (1)拿出三角形纸。在这个三角形里我们已经找到一个角了,你还能在这个三角形里找出其它的角吗?(个别上来指一指,说出顶点和边) (2)不仅在剪刀、钟面和三角形纸上能找到角,生活中还有物体上也有角,你能在你身边找一找、摸一摸,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吗?(自由说一说,全班交流) (3)看到小朋友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老师也想参与进来,欢迎吗?(出示金字塔、高压电塔、五角大楼等图片)你们想看哪一幅图?(逐一出示,稍作介绍,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角) (4)小结:生活中藏着很多角,只要做个有心人,还能发现更多。

  评:在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角,再让学生欣赏金字塔、高压电线杆、五角大楼、战斗机、桥梁等物体中的角,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物上、艺术品中、军事武器及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思想。

  (二)做角。

  1、提出要求:老师给每组发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钉子板、纸条、图钉、彩纸等,请组长带领,小组合作用这些材料做角,并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顶点和边。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做得多、做得好,并且说得好。

  2、汇报交流,展示各组作品。

  3、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做角的方法,虽然它们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们表示的都是――角。

  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存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直观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又提出明确的做角要求,在小组同学合作下,通过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汇报、展示,也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情况,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角的大小。

  1、拿出学生做的活动角,慢慢拉大一条边,问:现在角和刚才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大了)继续拉大,问: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得更大了) 慢慢合拢一条边,问:现在角有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了) 小结:看来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出示四面钟,你能看出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那么2、4号钟面上的角哪个大呢?(学生出现争论) 究竟哪个角大,你有什么好办法判断出来吗?小组里商量一下。(提醒: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

  3、交流汇报各小组想法。(数格子,用硬纸条做的角比,用纸折出的角比)

  4、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重点用电脑演示书上介绍的重合方法。

  (四)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角,那么角在我们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呢?

  2、出示挖土机工作图、学生用指甲钳剪手指甲动态图,先让学生明确角在哪里,再仔细观察,说明角的大小变化有什么用。

  3、除了这些,你还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小组交流)

  评: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教师出示挖土机工作时的场景录象、剪指甲时指甲剪的运动过程等让学生看到,由于角的大小变化解决了实际问题,由此更进一步了解角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角的重要性。

  三、全课小结。(略)

  总评: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出新知。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开头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学生认识的图形,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从中让学生自己找出所要学习的新朋友――角。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并用红线画上角,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利用动画效果,演示物、形的分离,既贴近实际有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2、注重动手操作,实施合作交流,经历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教师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角,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师组织汇报交流,给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认识能力,提高认识水平。 2、 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多处让数学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观察各种建筑物、桥梁、路标、金字塔中的角,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课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如挖土机、指甲剪的工作过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变化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还让学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此时课堂气分活跃,学生找到的实例超出了教师的估计范围,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14

  (一)、实践操作

  1、组织谈话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谁还记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媒体演示

  (出示课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个长方形撞倒了,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小山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面积是否变了呢?

  师:小山羊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问题: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样大。

  生:我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面积一样大,个别同学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到底谁说得对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师:怎样算呢?

  生: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生:我是家长告诉的。

  师:那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4人一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你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转化的呢?谁能大胆的上来说一说。

  生:是长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剪,不沿着高剪开行不行?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开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找出底,画高,剪开,平移,拼补,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书本上的一样。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会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了。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公式是s=ah

  师:通过刚才的学生,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下面一起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发展

  1.口算下列各题。

  生: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练习: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下图,单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为……

  师:为什么说面积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认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为6厘米这条高不是9厘米这条底上。如果沿6厘米这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厘米这条高,长方形的宽却不是9厘米这条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师:谁再来说说。

  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你能计算了吗?(课件出示)

  生:2×9=18;3×6=18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案例: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