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岳阳楼记3

时间:2021-12-07 18:41:50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岳阳楼记3

岳阳楼记31

初中二年级教案:岳阳楼记3,是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14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岳阳楼记32

  教学过程:

岳阳楼记3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33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 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 会翻译课文1、2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 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溢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朗读课文,并 进行正音。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2、正音。

  谪守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3、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骄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引导学生弄懂1、2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1、2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

  重点字词提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作文,写文章。以,来。之,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郡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 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五、朗读1、 2两节,尽量能够背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翻译课文3—5节。

  2、 辨别一词多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让学生翻译1、2两节。

  二、朗读3—5节。

  三、引导学生弄懂3—5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3—5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注意:文言文翻译中,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去。)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

  重点字词提示: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 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排空:冲向天空。隐耀:隐没了光辉。耀,光,光辉。潜形:隐藏了形迹。潜,隐没,潜藏。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造谣性话语。讥:讥笑,讥讽, 挖苦。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天光:天色,湖光。万顷:极言其广。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芷汀兰:芷,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形容香气很浓。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6、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和虚词。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 因 不以物喜 代词 他,他们 其必曰

  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其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代词 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2、古今异义。

  例字 古义 今义

  增其旧制 规模 制度

  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准备

  春和景明 日光 景物

  尝求古仁人之心 曾经 品尝

  微斯人 没有 微小

  3、通假字 。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齐来深入研究课文。

  二、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属予作文以记之”交代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交代了作记的原由。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哪一句话概括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色?“,吞长江”一句,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衔远山……气象万千”。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这一句话,分号前和分号后各是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空间:湖面的广阔浩淼。

  时间:景象变化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4段,提问: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8、这两节所描写的画面分别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第3节,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第4节,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他们为什么会“悲”或“喜”?(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悲喜观?)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悲”或“喜”是因为自己的得失。(这表现了他们“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观。)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悲喜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最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尽管含有“忠君”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 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 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作业

岳阳楼记34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

  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

  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岳阳楼记3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是范仲淹写的,名字叫做——岳阳楼记。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描写出了登上岳阳楼,端着酒杯对着风,在观赏美景中,心胸开阔,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精神愉悦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的美和神奇。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我感受到了范仲淹心中的忧愁。

  因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心情。

  《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的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