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古诗教案

时间:2021-12-09 08:29:25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1

古诗两首教案,是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5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古诗两首教案2

  一、揭示课题

  1、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2、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 红杏//出墙来。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1、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 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

  心情如何?想到什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首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四、作业

  默写全诗。

古诗两首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两首教案5

  课题:《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苏教版的第5册《古诗两首》中收集了《山行》、《枫桥夜泊》,在研究了教材之后发现,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这两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于是我想到了不按常规教学,而是选取同一题材进行对比教学。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枫桥夜泊》是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榜后,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枫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

  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诗人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描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这两首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而不同诗人对于秋天的不同感受可以让学生好好感受。

  目标预设:

  1、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2、学会4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议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搭建师生间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实现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三者情感的交融。而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

  因此,本课公开课教案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还要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溢文化内涵的意象。

  设计思路 :

  1、谈话:让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诗句来赞一赞他们喜欢的季节,由此出示老师给带来的一首诗《山行》 。引导生读通、读好、读精,在读中体会。感知诗意,体会诗境。2、过渡导入学习《枫桥夜泊》,让生自读自悟,体会诗人的'感情。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神奇的,更是美丽的。随着季节的更迭,它不时的变换着美丽的容颜。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一赞它。

  瞧同学们说的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的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古诗有其独特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让学生多读、想读、喜欢读。教师富有激励的语言更能提高朗读的效果。)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的这么有感觉,老师也忍不住要表示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⑴、生:看到山、石径、白云、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你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⑵、(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 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这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爱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黄昏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的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只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多比不上杜牧笔下红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假如邀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⑶、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秋天。请生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天,请把它读出来。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别,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别,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4、学习《枫桥夜泊》

古诗两首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同学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身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同学的生活经验,激活同学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只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竞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同学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干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协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协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古诗两首教案7

  预习提示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认真读读诗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课时布置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同学画出生字。

  同学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同学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经常。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烘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性,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考虑: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标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同学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标明自身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身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身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优秀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排作业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诗,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二首诗《墨梅》。

  教师点拨

  了解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墨梅》作者: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轻视权贵,参与科举考试不中。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理解诗意。

  指名同学读。

  出示古诗,画出带点字,让同学来说说自身的理解。

  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真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出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他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诗情。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誉,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朗读体悟。

  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们怎样读这首诗呢?同学读诗。

  拓展延伸

  比较石灰吟墨梅两首诗的一起点。

  板书设计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课堂检测

  誊写《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借( )抒发了他( )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资料优秀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古诗两首教案8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俺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知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知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同学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括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同学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古诗两首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俺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同学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知生字“庐、瀑”,并引导同学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 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知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 用自身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俺会认”,同学自愿认读自身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身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同学,激发同学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调动同学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同学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字,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善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同学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同学一笔一笔地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俺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同学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这首《绝句》不只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俺让同学给诗配画,诗中找理由,构建课堂。在课堂上,俺故意让同学教俺画画,帮俺选颜色。同学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如:首句写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远景,第三句是远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画、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让自身感受最深的是当俺画好“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俺班的画画能手程子月说出了自身的感悟:“老师,你画错了,你这样平的画没有画出白鹭上青天的样子,应该由下而上画,这样才是飞上青天。”是啊,就是这个“上”字写出了景色的动态美啊!在俺们的课堂上多让小朋友主动多让小朋友感悟多让小朋友发现,受益匪浅的仅仅是他们吗?

古诗两首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