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21 12:12:46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十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校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整合、利用我们周围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浓厚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本次的学习内容是关于“我们与周围环境”社区调查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特点。题目来源于学生的质疑——“我们也要为运河举行葬礼吗?”几十年前,运河是东莞市人民改造自然的光荣成果。孩子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运河充满了热爱之情,她的变化是孩子们关注的聚焦点。当孩子们触及到“我们与周围环境”话题时,就自然想到如今被破坏得令人心痛的运河,污黑如墨的河水,令人窒息的臭味……运河如病入膏肓的老人,奄奄一息。孩子们发出沉痛的感慨:我们的运河还有生机吗?当他们联系到第九册《大瀑布的葬礼》这课文时,不禁质疑:“难道,我们也要为运河举行葬礼吗?”要,还是不要?孩子们争论不休,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看到孩子们无比沉重的表情,听到孩子们激烈的争论,我灵感泉涌,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我们与周围环境”的活动主题吗?情感的激发,问题意识的空前高涨,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最好时机!我决心利用这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活动,亲身体验,主动发现,通过观察、走访、调查、借助互联查阅有关资料,研究水污染的问题,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整合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合作、探究,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合作、参与和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等综合实践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对环保的认识,强化环保意识。

  2、学会对日常生活事物进行观察与探究,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亲身参与体验中获得丰富经验,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创新。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和主人翁社会责任感。培养合作、积极参与的以及协调交往的能力。

  4、体会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初步掌握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本领,养成好问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活动重点

  以生为本,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发现,为自己的观点(看法)寻找有力的依据。

  活动难点

  学生未能很好地区分研究性与资料性问题;很难找到运河以前的旧照片;难以准确分析污水处理方面的数据资料;保护水资源的社会复杂性等。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确立主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与周围环境”。我们生活的社区范围很广,大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都满意吗?哪些满意?哪些不满意?请同学们自由交换意见。

  2、课前,老师带领部分学生代表实地考察了我们的社区环境,对有代表性的地方还拍摄了录像,请大家认真观赏,交流观后感受。(录像内容:崭新而宽敞的农民公寓、宽阔而平坦的社区马路、五彩缤纷的社区公园、自娱自乐的老人,污水横流的卫生死角、污黑如墨的运河、掩鼻匆匆而行的人们……这一切形成了鲜明对比)

  3、看到同学们时而自豪欣喜,时而凝重叹息,老师知道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敞开你的心扉,跟同学说说你最深刻的感受吧!

  4、学生交流(热烈)。(老师发现不少学生在争论不休,还举起手要求发言)

  5、学生说出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在社会发展了,我们都过上了日子,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越来越美丽了。可是,我们的运河却变得越来越糟糕了,河水越来越黑,越来越臭,这是为什么呢?运河还有生机吗?难道我们也要像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那样,为我们的运河举行葬礼吗?

  6、“举行与否”——尖锐的问题引发激烈争论。

  7、讨论,确立调查研究的主题——我们到底要不要为运河举行葬礼?

  8、老师提出调查要求:

  ⑴根据相同观点,组成调查小组,制定调查计划,自主设计调查登记表;⑵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到有关部门采访、上查阅资料等方式,充分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有力证据和理由;⑶小组分工合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可选择调查报告、电子演示文稿、小报、话剧表演、建议书、习作等多种形式之一反映调查成果。

  9、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登记表。

  第二阶段实地调查,联系走访,研究问题

  1、请家长协助,学生利用节假日实地考察运河水质情况、污染源,到有关部门了解运河的目前治理情况。

  2、走访群众,了解运河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情况,了解百姓心声;

  3、共同研究问题,积累调查体会,充实理由。

  (老师参与学生的调查行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出建议。)

  4、调查时间为期两周,成果展示准备工作一周。

  第三阶段反馈信息,积极辩论,展示成果

  1、以辩论的.形式反馈信息,展示调查成果。就“要”与“不要”为运河举行葬礼分成正方、反方两大组,以多种形式展开辩论。

  2、正方——“要为运河举行葬礼”:

  ⑴组长(或主辩手)明确提出观点,汇报调查情况,扼要说明理由。

  ⑵小组①展示调查报告,详细阐述要为运河举行葬礼的理由:运河受污染的时间长大十几年;运河目前的水质很差,河水乌黑发臭,河底淤泥沉积厚,已基本没有鱼虾生存的迹象;运河两岸的排污设施仍在使用,排污量仍然很大;由于运河支流污染严重,历年来,整治难度一直很大。经过采访,得知群众对此意见纷纷。部分群众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目前状况说明,运河确实已经奄奄一息。

  ⑶小组②表演:《我与运河的对话》,以童话的形式,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设想运河的心声,将心比心,感受运河的痛楚,以对话的形式谈自己深刻的调查体会。

  ⑷小组③诵读哀悼辞,以深情的语调,回忆运河曾经给东莞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呼吁人们立刻行动起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让运河的悲剧不再重演。

  3、反方——“不要为运河举行葬礼”:

  ⑴组长(或主辩手)明确提出观点,汇报调查情况,扼要说明理由。

  ⑵小组①展示调查报告,详细阐述不要为运河举行葬礼的理由:运河受污染的时间虽长,但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坚持不懈地整治,仍有希望回复昔日清流;目前,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加快了运河的清淤进程;政府部门出台了一整套完善的整治措施,如工厂排污设备更新,搬迁污染严重的工厂,加强卫生督查力度等,最关键的是沿河的污水处理厂正加紧建设,运河恢复美貌并非梦想;给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得到积极的回应,让我们信心百倍。

  ⑶小组②展示电子演示文稿:《希望的曙光》,以强有力的证据展示运河的希望以及经过综合治理后美好的前景。《运河的过去与未来》,回顾运河的过去,设想运河未来,表达自己对运河的祝福。(图文并茂)

  ⑷小组③表演快板:《我们为你们加油》,为夜以继日奋战在环保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鼓劲加油,以叔叔阿姨为榜样,决心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4、交流,达成共识:我们不要为运河举行葬礼。

  第四阶段编办展示墙报,巩固成果,宣传环保,推广经验

  1、学习情况,关注调查研究过程,积累调查经验,反思调查方法的得失。

  2、根据材料,围绕一个意思,完成习作一。

  3、与学校少先队部合作,办一期专题调查成果展示墙报,宣传环保知识,推广实践经验。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在对对子的过程中,产生识字兴趣。

  三、教学准备

  1、识字卡片。

  2、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都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美丽的家园中同,我们可以乍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和把地球妈妈打扮得漂亮的花草树木。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

  那课文中又介绍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问:你们愿不愿意自己先读读?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怎么办?

  小结:借助拼音来帮助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都是好办法。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轻声。

  (2)检查读书。

  指名读。

  3、再读课文,了解字词的意思,感受对子的形式。

  (1)学生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过标出生字。标完后,同桌互相考一考。

  (2)说说你画了哪些生字,大声读出来。

  (3)学习第一小节。

  老师出示生字,让学生读出来。

  出示生字“雾”。指名读,集体读。

  提问:你见过雾吗?什么样?什么时候见到的?

  出示词语:晨雾

  学生读词。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山栏着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水伴着什么样的山?你觉得这样的词美不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用上面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4)学习第二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认读下面的.生词。

  白菜 红椒 蒜苗 红薯 豆芽 李子

  让学生读这些词语。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字。

  让让学生读这一小节。

  4、巩固识字。

  出示幻灯片,指名读字和词。

  5、作业。

  把这些字认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会认字,进一步记忆字形。

  2、会写8个字。

  二、教学重点

  写好每个字。

  三、教学难点

  掌握字形,把字写

  美观。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1、复习会认字,自主记忆字形。

  抽取卡片检查。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口头组词。

  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2、学习会写字。

  巩固认读。

  指导学生书写。

  读帖观察、总结规律、练习书写。

  练习书写时强调一写二看三对照。

  3、在听写本上听写这8个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预设目标:

  1、整体感知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尝试仿写。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不仅是个健康、纯朴的农村少年,而且非常的勇敢,在作者的心中完全是一个小英雄的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是个健康、纯朴、勇敢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

  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词语,想画面。

  “妈妈”“雪”“朋友”

  这些画面和画面背后的事情都不是发生在昨天,为什么你们会这么记忆犹新呢?

  2、有一位朋友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辅助阅读:

  1、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

  2、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

  3、文中还有一个“我”,这“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方案二: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后提出疑问:不知你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三十年过去了,作者回忆起美好的故乡,就想到了闰土。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 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 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6、 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六、小结、导读。

  这样两个外貌、身份都截然不同的孩子,却成了难舍难分的朋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然后再细细地读读课文《少年闰土》,你一定会有新发现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能写一段“我”的外貌描写。

  4、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理解“他们不知道……四角的天空。”

  教学重点:朗读说话训练;“我”的外貌描写。

  教学过程:

  一、学生确定学习方向、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5 自然段,同学们,看看课后习题,这节课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

  生:……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6-10自然段

  1、自由读6-10自然段,想想我了解到什么?(从闰土身上体会到什么?)

  2、学生回答。

  3、随机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① 稀奇的事是指什么事?

  (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师:这稀奇的事也就是——少见的事,有吸引力的事。(板书:有吸引力)

  4、选择你自己觉得最稀奇的一件事读一读,把它读得有吸引力。

  5、学生朗读,评价。

  6、师:同学们大部分选择了“雪地捕鸟”、“看瓜刺猹”这两件事来读,都觉得这两件事有趣、稀奇。准备一下,能否从这两件事中选一件,像闰土一样说给别人听?等会儿,老师来当鲁迅。

  7、学生准备。

  8、说话练习。

  ①雪地捕鸟

  师:闰土啊,你能不能帮我捕鸟呀,鸟儿可好玩啦!

  生:……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捕鸟的?

  生:……

  ②看瓜刺猹

  生:“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师:“管什么呢?”

  生:“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师:“怎么管?”

  生:“月亮地下,……轻轻地走去……”

  师:“然后呢?”

  生:“走到了,……反从胯下窜了。”

  师:“想不到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真新鲜,真稀奇!”

  9、从这几件事中,你能体会闰土是位怎样的农家少年?(见识丰富见多识广眼界广阔)

  10、朗读

  闰土地聪明、能干、见多识广,你们对他佩服吗?鲁迅也从心底

  里羡慕、佩服闰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二、再读16小节,突破难点

  1、闰土能干、见多识广,我和朋友们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读16自然段,想想读懂了什么?

  2、出示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①句子中你有哪些地方不懂?

  ②“他们和我”指谁?“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③出示:闰土在海边时,我和我的朋友看不见____________;

  看不见__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只看见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的井底之蛙。

  三、展开想象,写写“我”的外貌

  1、“我”和闰土除了身份、经历不同,还有哪些方面不同?(外貌不同)

  2、“我”的外貌怎样?(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来。

  3、学生练写。

  4、选择一位同学互相交流。

  5、评讲,修改自己写的句子。

  四、课外延伸

  1、后来,闰土走了,那么“我”和闰土所建立起来的友谊还能持续下去吗?“我”和他还会见面吗?会的,确实见面了,在三十年后。

  2、出示:

  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脸,他就是闰土。

  3、想不想知道闰土变化的原因,课外去读一读小说《故乡》。

  板书:

  闰土 “我”

  农家少年 少爷

  外貌 ?

  雪地捕鸟

  经历 海边拾贝 四角天空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1、剖析教材;

  2、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3、教学程序;

  4、教法及学法指导;

  5、作业训练;

  6、板书设计;

  7、说课小结。

  一、教材简析

  《苦柚》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讲的是一位小姑娘以低廉的价钱把柚子卖给一位老华侨,并如实地介绍了自己的柚子,还拒收老华侨的赠款,受到人们赞扬的事,反映了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该课与《古井》、《峨眉道上》、《渡船》构成一个教学单元。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边读一边想,在学习本组课文时,要了解一边读一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要知道读一篇课文应该怎样一边读,一边想,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并逐步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由于本课内容多以对话形式表现,并注重人物外貌描写,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中重点词、句、段,联系全文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做人的道理。为下篇课文《渡船》的学习打下基础,扫清障碍。

  二、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实际是小学语文基本功的同义词。这个基本功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而且是两者的结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字新词,会用“赞叹、崭新”造句。

  2、体会人物外貌的描写,了解小姑娘卖苦柚的经过,学习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学会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

  3、依照课文,学写对话,突出表现人物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上述四项教学目标,既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教学重点:理解小姑娘卖苦柚的全过程,学习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体会老华侨被小姑娘真诚所打动时说的两句话的含义。那两句话是老华侨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是对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心灵的赞叹,要正确地理解和体会这两

  句话的深刻含义,必须联系上下文,分析小姑娘言行并反复地品味,才能领悟到,所以把老华侨说的这两句话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阅读教学法,并辅以电化教学,通过个人读、集体读、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在品析训练中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科学地安排教学结构。我们讲读一篇课文,都要把握住教学重点,讲读时才能省时高效。一般说来,课文重点句、段(中心句、段)明显的,可以用直奔中心的讲读方法进行教学,《苦柚》的重点句是明显的,运用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合理而科学的,所以我讲读这篇课文时,一开课就直奔课文的重点部分--第5节至第25节。讲读了重点部分,然后比较粗略地讲读开头第1节至第4节和结尾的第26、27节,这种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突出了重点,也容易突破难点,主次分明,结构完整,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直奔重点(第5节至第25节);再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2)解决思考练习1和3中(1)题,并且用“崭新”造句。

  第二课时:粗略讲读开头的第1-4节和结尾的第26-27节,解决思考练习2和3中的(2)和(3)题,并用“赞叹”造句。

  第三课时:复述课文,理清层次,把握结构,概括中心,总结写作方法,布置作业。

  下面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围绕老华侨与小姑娘的对话,抓住关键的语句,巧设问题激发思维,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课文的中心以及人物的品质,然后再居高临下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品析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语言的能力。

  讲读时我紧紧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一)以老华侨与小姑娘的对话为主线;

  (二)以读代讲贯穿始终;

  (三)语言训练贯穿其中。

  关于主线,我抓住这样几个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

  1、幻灯出示:一边读一边思考,“苦柚能变甜吗?”听对话录音,在课文中划出重点词和重点句。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反映小姑娘诚实,善良?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设计这几个小问题:

  (1)小姑娘怎样向老华侨介绍自己的柚子?

  (2)小姑娘为什么劝告老华侨少买她的柚子?

  (3)从上面对话部分小姑娘的语言中,你觉得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

  借助这些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接着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老华侨拉着小姑娘的手连声说的那句话,体会老华侨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以问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熟读精思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好办法。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理解词句,分析语言为中心,加强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的以读代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层层深入,使语言训练步步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大纲提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那这个能力和习惯是如何培养的呢?当然要靠读书训练。所以大纲又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而语言分析法和朗读法是语文学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旨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这两种方法,抓住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辨析句子,改换句式等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在品析中加深理解内容,提高语言能力。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朗读法教学,加强读的目的性,通过读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对人物美好心灵的感悟,这样也避免步入串讲串问,耗时低效的误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通过课文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本课,我指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联系全文,理解人物形象,学习做人道理。以读为主,以问促读,贯穿全课时始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结合幻灯出示的迁移题,让学生试说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五、课堂训练与作业设计

  语文课要借助字、词、句、段、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已是大家达成的共识。本课教学中,听的训练是--听对话录音,把握朗读的基调,听同学朗读,听清问题,听出精彩之处。说的训练是——在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时结合幻灯出示的迁移题,让学生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读的训练是——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教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作业设计,写的训练——抄写生字、新词。解释重点词语“赞叹、崭新、郑重其事、意味深长”,并用“崭新”造句。

  六、 板书设计

  板书不在多,贵在精要。精要的板书就是力求使静态的文字和符号变成学生头脑中积极而有效的思维活动。这就是“静中有动”。我在板书设计时,抓住老华侨买柚子(也就是小姑娘卖柚子)这个重点,在教学中紧扣“买”和“卖”,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再具体看板书,可以立刻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图示,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七、说课小结

  我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两个特点:

  1、握住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体现教学的目标性和实践性。

  2、把握住训练重点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全面训练。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论述的方法,学习用列举事例的方法表现文章的中心的写法。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知道做事不应该因小失大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五个具体事例进行论述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因小失大”这个词,提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因小失大”这个词蕴涵了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因小失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2、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3、指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4、读一读本课的'新词。

  5、思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讨论课文的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

  熟读课文。

  写一写本课的词语。

  板书设计

  因小失大

  ︱

  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

  ︱

  通过五个事例引出结论

  ︱

  不要因小失大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了解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昨天的村庄”和“今天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

  2.指导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特区的发展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昌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诗歌,分析第一部分

  二、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在预习时告诉学生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和特区的内容。这首诗就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昨天的贫穷落后,赞颁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展望光辉灿烂的明天。把这首诗读一读,想想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师紧扣课题,设疑导入。

  三、指名朗读课文,读课后思考题

  四、读课文,说说每小节的意思,哪几小节联系紧密

  引导学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出示投影片)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的模样。

  (二)第二部分:(3~7自然段)描写了特区奇迹般的变化。

  (三)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点出特区飞速发展的原因。

  五、重点分析讨论第一部分

  (一)理解:

  1.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2.晨曦:清晨的阳光。

  (二)昨天,泛指改革开放前。展开讨论,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说明什么?

  说明人们只能沿着一种模式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了解,过的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生活。

  进一步理解,现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遥远、渺茫”。展开讨论。

  即使起早摸黑地干活,还是难以温饱,妇女依然围着锅台转,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这一切都说明: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部分写的是昨天农村的贫穷落后,并点出了人们观念的陈旧和保守。读时语调要低沉,注意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

  六、老师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第二、三部分,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

  二、分析诗歌第二部分

  (一)自己默读,想:今天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的?

  学生自己动手划出来。

  高速公路 厂房 儿童乐园

  开卡车 运送 办厂 学习 娱乐

  这是从社会环境和人的变化两方面来讲的。

  理解:

  1.边陲:边境。

  2.遨游:漫游。

  3.焕然一新:形容有光彩。

  (二)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环境的'变化。

  农村变成了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公路纵横交错,马路宽而美。

  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建筑相配套。

  城市整洁美观,似花园仙境。

  (三)讨论人的变化诗文是怎样表现的?

  紧张高效的工作,健康充实的文化生活。

  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四)教师小结第二部分内容。

  三、分析诗歌第三部分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插上翅膀开辟美好的远景

  点出了变化的原因,(打出投影片)

  改革开放政策好。

  由学生总结出第三部分内容。

  四、指导朗读

  这两部分要读得很欢快,表达出内心的喜悦,歌颂党的开放政策给人们带来的繁荣幸福。

  五、联系切实体会,说说改革开放以来,你的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住房、家用电器、生活水平等。

  六、总结全文

  这首诗歌赞颂了什么?

  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好。

  板书设计

  12.*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今天

  生活一个模样 高速公路

  贫穷落后 厂房幢幢

  遥远渺茫 欢声笑语

  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 繁荣幸福

  资料提供者: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认读本单元的几个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能熟练的拼读拼音组成的词语。

  能基本看懂图的意思,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了解秋天的`特点。)

  (二)复习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三)拼读两个拼音组成的词语。

  并知道这些东西的用处。

  (四)拼读三个拼音组成的词语。

  读拼音——认识动物——说一句简单的话

  (五)我会讲

  看懂图的意思,能说一句简单的话,有能力的小朋友可以讲几句或一段话。

  (六)

  我们该怎样爱护动物?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要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2、学会课文中两个生字,“茶”、“谢”,学会课文中的礼貌用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人新课

  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封信,信是孙悟空送来的。出示卡片:

  xiǎomínɡshìɡèyǒulǐmàodeháizi。请同学们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再读一读,(填在课堂作业本上)你们想知道孙悟空为什么夸小明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38课,《孙悟空考小明》。

  (二)精读课文

  (1)讲读第二段。

  ①指名朗读,思考:共几句话?

  ②师生讨论:第一句先讲孙悟空变成谁,[板书:变老师]小明怎么做?(小明说老师好。)[板书:老师好]议一议:小明有礼貌吗?为什么?老师怎么说?(小明好)是呀,见面时,师生应该相互问好。

  ③指导朗读。小明的话应该读出他的有礼貌。

  ④齐读这一段。

  ⑤学法:这一段先讲孙悟空变谁?再写小明怎么做?最后写老师怎么说?

  (2)讲读第三段。

  ①提出问题:a、孙悟空变成谁?

  B、小明怎么做?

  c、小妹妹怎么说?

  按照刚才的学法,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学第三段。

  ②师生讨论:孙悟空变成谁?(变成小妹妹)看图说说小妹妹怎么了?小明看见后怎么做?(用“·”点出小明动作的`词)“连忙”可以用什么词代替?“连忙扶”说明什么?(小明乐于助人)指导朗读第2句,“连忙”、“扶”读重音。小妹妹得到小明的帮助后怎么说?(谢谢你)教学“谢”,为什么用言字旁?什么结构?“谢”中间的“身”一撇不出头。老师指导书写,学生在本子上写1个,注意左中右结构紧凑。什么时候要对别人说“谢谢”?

  小妹妹有礼貌吗?你从哪里看出来?那么小明呢?(板书:不用谢〕“谢谢”和“不用谢”都是礼貌用语。

  ③这一段该怎么读?(读出有礼貌的语气),同桌读--指名读一一齐读。

  (3)讲读第四段。

  ①孙悟空最后怎样考小明呢?请小朋友们就照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第四段,自学后完成填空题:

  孙悟空又变成(),小明连忙说:“老爷爷(),老爷爷()。”老爷爷(),小明()老爷爷到门口,说“老爷爷,()!”

  同桌讨论交流,碰到生字“茶”,自学。

  ②师生共同讨论填空题。说说哪些词语看出小明有礼貌?[板书:请、再见]

  ③指导朗读。要读出小明的礼貌语气。

  (三)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孙悟主为什么夸小明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从课文的学习中,你知道了哪些礼貌用语?把它们写下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茶”、“谢”。

  (2)完成《课堂作业》本第5题、第6题。

  [板书]38、孙悟空考小明

  老师您好

  孙悟空(变)小妹妹考小明谢谢,不用谢

  老爷爷请,再见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词语、句子)和课文挂图。

  学生:课前认识紫丁香树,翻阅资料查找与紫丁香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导言:同学们,见过紫丁香吗?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老师配合并出示课文挂图。)

  2.老师小结:紫丁香树叶对生,卵圆形,花小,白色、紫色,有浓香。丁香花春季盛开,芳香四溢,是庭园中有名的花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株紫丁香》。(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向字典求助。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见我会读。学生在小组内认读。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能解释的请学生解释,不能解释的教师指导学生边学课文边理解。

  三、朗读感悟,真情互动

  1.自由朗读,想一想,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教师范读,读出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

  3.学生自读,说说自己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读读有关的诗句,提出自己不明白或想知道的问题。

  4.分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每组选一节,先准备,再上讲台朗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四节。

  (1)老师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课件出示第二、三、四节。

  (2)引导学生就老师的朗读进行评议,再自己揣摩朗读。

  (3)每组推选一名同学比赛读二、三、四节,由学生互评。

  (4)品味词语。

  课件展示:绿叶沙沙像(),刚开的花儿像()

  将让学生比较朗读,体会到疲倦、挂牵读起来押韵。

  6.学生朗读课文,表达出诗中饱含的感情,直至背诵。

  四、拓展延伸,师生融情

  问题1:老师日夜为我们操劳,我们要怎样感谢老师呢?(学生抢答。)

  问题2:老师,我想对您说(可以说赞美老师的话,也可以给老师提建议。)

  五、生字再现,巩固字词。

  1.同桌合作认读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

  2.开火车认读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小学教案01-12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小学语文教案10-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八》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