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之隐喻与现代性审思论文

时间:2021-06-28 18:09:5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之隐喻与现代性审思论文

  自1926年冯至先生第一次对《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进行有效阅读以降,中国学界对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的接受就成了一个历久不衰的神话:他在诗人的个性与生活、个人才能与技艺表达以及个人体验与诗歌创作等诸多关系方面都对中国文学界起过和起着“示范性的作用”。②可以说,诗人的早中期“物诗”(如《豹》和《秋日》)以及晚期抒情诗(如《杜伊诺哀歌》与《致俄耳甫斯十四行诗》)都曾令不少国人心醉神迷。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之隐喻与现代性审思论文

  一、“哀歌”与“杜伊诺”

  据考,哀歌体裁可能起源于古代小亚细亚,原意为以悲哀呼号为内容的歌调,后传人古希腊和古罗马发展成一种固定的诗歌体裁,以爱情哀歌三巨头卡图鲁(Catullus, 87 B.C—54 B.C)、提步鲁(Tibullus,48B. C? —19B.C)和奧维德(Ovidius,43 B. C—16 A.D?)为代表。哀歌历经中世纪几百年的中断后,又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兴起,亚历山大体哀悼诗歌成为西欧众多哀歌诗人的典范。当然,德语哀歌的诞生晚于西欧诸国,它成熟于18世纪,受惠于英国哀歌(如托马斯?格雷的《墓畔哀歌》),这一时期哀歌被称作“感伤的哀歌”,以歌德的组诗《罗马哀歌》(1788—1790)和席勒的长诗《希腊的群神》(1788)为代表。虽然在歌德和席勒两位巨人的阴影下走出了将现代感伤之哀歌情调抒发得淋漓尽致的诗歌狂人荷尔德林,可自荷尔德林以降的整个19世纪德语哀歌却呈日渐式微之势,直到1922年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横空出世,哀歌衰落的处境才得以回转。

  二、天使的隐喻与现代性审思

  笔者认为哀歌世界中的“天使”,隐喻的是能通达幽隐与明显(无形世界和有形世界)的一种存在的激情,现代人的日常存在所匮乏的恰恰就是这种激情。此种激情只在人朝向那些终极的与最高的价值时才会现身,而里尔克所生活的时代却因世界已被除魅,“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因此,终极意义之普遍性的阙失,使得重寻人生在世之意义成为众多思者所面对的首要课题,里尔克也不例外。

  明晓了此一背景,就可以理解为何在以纷繁惑人的意象为装饰的哀歌迷楼中会始终有一个主调在回荡——里尔克对充溢着“关联”和“总体性”的“有机世界”的深深迷恋。换言之,在世界日益为启蒙以降的理性精神“过度祛魅”而赤裸裸地暴露出松散混乱之状后,里尔克如T. S.艾略特迷恋于玄学派诗人的秩序世界一样,对中世纪及以前的“有机社会”充满无可奈何花落去式的感念。然而,诚如雷蒙?威廉斯所言,“关于有机社会唯一确定的是有机社会的一去不复返”A因为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有机化进程是通过“符码化”(coding)或“超符码化”(overcoding)来完成的,所以现代主义作家为使自身表达方式达乎更具“普世意义”且能以其为指导生活意义的“绝对真理”,唯有借助神话式的.隐喻思维范式,即“自己编造一种神话,使神运具有持续的、贯彻始终的象征性”?,实现所谓的"再符码化”(recoding)。在《杜伊诺哀歌》一诗中,里尔克通过虚设出一个有机关联的“哀歌世界”来完成这种“再符码化”。尔后,他像一个虔敬巫师挥动着魔法棒一样,调动着生(存)死(亡)爱(情)欲(望),完成有限的有形存在向无限的无形存在的转化,这一转化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物之世界”完成“物之物在”向“物之物化”的转化,即试图整体化“分裂的空间”;二是在“人之世界”通过人类近乎无限的体验主体(恋人、年轻的死者和儿童)进人真正的永恒存在之域,即试图连接“断裂的时间”。

  所谓“物之物在”,指现代人观念中万物呈对象化、割裂的异己化方式存在,即作为存在者整体的“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the world grasped aspicture)?0而"物之物化”则指“物居留大地和天空,诸神和终有一死者;居留之际,物使疏远的四方相互趋近”?。唯有通过“物之物化”,“拯救大地、接受天空、期待诸神和护送终有一死者”才得以发生,而作为终有一死者的人才能虽“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于四重整体之中的同时,且护持之。在这一栖居且护持的过程中,“大地、天空、诸神与终有一死者(人)"这“四重整体”以一而四四而一的共属一体的“有机世界”方式出场。换言之,里尔克力图在“哀歌世界”中重构有机的内在时空。

  勾连上述“转化”、实现“再符码化”的核心表征就是“哀歌世界”中由隐寓到现身的“天使”意象,它是横亘于“哀歌世界”中的“关联巨链”的关键一环。一句话,对于否弃基督教却仍深受天主教观念熏染的里尔克来说,饱溢着存在激情的天使就其本质而言是在感觉方面超越人类,能完成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之伟大沟通,并持有永不散逸激情的存在物,是最高本原的“道成可想可见之身”。换言之,里尔克否弃了一个基督教历史上的耶稣后,却为沉浸于“哀歌世界”之中的我们迎来了一个“观念弥赛亚”,这是因为本原(上帝)的无形化、反塑像化深深禁锢着他。

  质言之,里尔克十分自觉地承继以荷尔德林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先辈,引领着新浪漫派哲群(格奥尔格、特拉克尔、黑塞等)去追祭诗意与本真的人生,为沉沦于“世界图像化时代“的人类带来拯救之光。他以“形而上学的抒情”之笔,力图将分裂的大地转化为诗意的大地。直到临终前一年,他还坚守着诗人的使命,“把这个羸弱、短暂的大地深深地、痛苦地、充满激情地铭记在心,使它的本质在我们心中再一次‘不可见地’苏生。我们就是不可见的东西的蜜蜂。我们无休止地采集不可见的东西之蜜,并把它们贮藏在无形而巨大的金色蜂巢中”。

  幸而里尔克也深知生活远不同于诗歌,并看出时代混乱蕴含着的巨大危险。在写于1922年的一封信中他坦言:“我们的时代把艺术召唤混淆成了全身心投人到艺术之中。”这导致了这个时代的艺术生活远离了积极的情感生活,而使年轻人日渐脱离了生活本身。带着这种智者的迷惘,里尔克写下了自己那回荡着矛盾况味的墓志铭: 玫瑰,呵,纯粹的矛盾,欲望着;在众多的眼睑下作无人的睡眠。

  无疑,里尔克的矛盾也是置身“诸神退隐”的现代社会之中的我们必将面对的一个困境:任何自视完美的社会筹划理念,不论其如何摄人心魄,都不能被简单地付诸社会实践,而只能成为一种对现代社会之弊端进行审思性打量的思想资源。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之隐喻与现代性审思论文】相关文章:

送杜审言,送杜审言宋之问,送杜审言的意思,送杜审言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标准答案审思的论文07-03

杜审言的诗集02-27

诺伊斯的创业故事02-09

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崔融,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的意思,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隐喻应用论文11-26

浅谈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的论文05-21

早春洛阳答杜审言,早春洛阳答杜审言于季子,早春洛阳答杜审言的意思,早春洛阳答杜审言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现代性语境中的方言影像论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