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时间:2021-09-15 16:53:17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摘要: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探讨了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新的理念,不管是从招生方式、学生选择所学专业,还是在日常教学、个人特长培养上甚至是在学生就业问题上都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生;主体;地位

  1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主体地位现状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的近二十多年中,高等教育基本上是要把人培养成为计划经济“大机器”中的一个“不生锈”的螺丝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总是从“将来毕业后怎么样才好用”这一点出发。因此,学校教育尽可能地把某一些专业知识教给学生,教育上关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法表面看来与现在提法没什么不同,但是发展人的主体性,即让个人能够比较全面地发展这一点,在过去相当不受重视。

  目前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社会是否真正进步、发达、充满活力,要看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能力和天然禀赋等是否能充分发挥出来。高等教育是否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高等学校内部体制管理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学校的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如何,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它与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及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动机,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根本取决于学生的努力。所以,学生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正式成员,离开了学生这个成员,就谈不上学校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根本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人地位,也就决定了学生本身就具有这样的主体性。

  2现在我国高等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措施

  (1)招生方面。

  新世纪的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不管是从招生方式、学生选择所学专业,还是在日常教学、个人特长培养,甚至是在学生就业问题上都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全面自由地寻求自我发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在招生方面,现在国家教育部下文放权给部分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目前各大学也在忙于扩大招生规模,大学门槛越来越低,但由于学生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甚至是感兴趣的专业也了解不深、不全面,有的学生为了考上大学生而“病急乱投医”,勉强填报一些不情愿的专业,导致上了大学后对所学专业又不感兴趣,最终导致没有学习积极性,甚至厌恶,个别学生因此而轻生的现象也屡有发生。所以我们的高校可以尝试实行大类学科招生(只分文、理科),可以像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高校那样,在新生入学后2-3年不据具体专业安排教学,重在进行通识教育,基本都上基础课程。到大学最后的1-2年,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经过考核合格,选择相应专业。当然这种新的模式还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的引导,必须加强社会的监督和舆论监督(学生也有权监督学校),不致学生盲目选择当前的热门专业而冷落其它专业,出现专业的盲区。

  (2)高等教育教学方面体现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高等教育从诞生到现在,其教学总是以求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导致教学上的一言堂,教学缺乏活力,管理死板,教师成了“僵师”,管理者成了“僵官”,在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当然就成了“僵生”,学生主体性被淹没在一潭“死水”之中。大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外在的激励机制,难以形成创新意志和品质。

  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课程的选择性。高等教育的日常教学中,学校应允许学生可以选择具体的课程、上课时间和授课方式,也可选择具体学习年限。原来四年修完的课程现在可规定在3-6年中完成规定学分,就可提前或延期毕业。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让学生自由选课,允许转换科系等,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现在的知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学生在校学习所面临的困难,不是如何吸收知识,而是如何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不是简单地把某个成熟观点告诉学生,而是把不同的观点呈现给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在其中选择更适合国情、更适合自己或某个特定目标的知识,或者说从中学到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也是学生主体性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

  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过去因为把人培养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活的“劳动工具”,往往只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驯服工具论”的年代,不希望普通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不能提出问题,又怎么能去分析问题呢?那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社会也就不可能进步。所以高等教育还应保持对社会的一种批判精神,站在现实社会的前面,才能推动社会前进。

  (3)日常教育管理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高等学校过于集中统一的管理和单一的育人模式,使学生个性特征难以体现。学生超出“常规”的需要被种种管理规定拒之门外,没有个性发展的自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等潜能难以体现。过强的共性特约,使大学校园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学生的主体意识没能得到充分肯定。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人性化管理原则,平等地看待学生,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服务学生中渗透教育,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排忧解难。避免以管理者为本位,将管理者的意志、愿望强加给学生,从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4)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各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国际公认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大学知名度和社会认可程度的象征,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各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改变过去毕业分配的那种“一等二靠三要”的观念。在就业方面也必须进行创新,拓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各高校的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首先,学校要设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如“就业指导办公室”、“毕业就业工作处”等,构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方便快捷的服务。其次,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使就业指导由“方法指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就业指导工作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第三,学校要改变过去那种等用人单位来选录毕业生的观念和做法,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主动出击,主动为毕业生群体寻找“婆家”,还可跟一些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人才供需网络。第四,充分发挥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进行双向选择的主导地位,引导他们适时就业。目前很多高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有的学校每年要举办几十到百余场的中、小型校园招聘会、周末人才招聘会。同时各大高校还鼓励毕业生到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去应聘,从中获取信息,获得更丰富的经验,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五,学校成立的心理咨询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优势,针对毕业大学生在就业、恋爱等方面的诸多困惑,科学地利用心理学,在充分尊重学生、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下,对他们有效地加以社会价值导向,尽可能地解开他们的心结。总之,我们的高校必须重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引导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避免人才的浪费。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新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同时加强学校的引导功能,依法治校,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意志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微.走进学生为主体时代[N].中国教育报,2003-3-31.

  [2]@王金宝.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主要途径[J].教育评论,2003,(5).

【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论文01-09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06-1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探讨论文01-17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06-09

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施论文01-10

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07-21

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论文09-27

论农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07-08

论译者的地位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