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

时间:2021-10-01 16:56:08 经济学论文 我要投稿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特别是近年来大批新的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为加快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现代化创造了新的条件。与国内其它经济发达地区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制造业体系完整,技术力量雄厚,综合配套能力好,劳动生产率高,产品竞争能力强,工业内部结构的基本特征是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从总体上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完成了经济起飞的早期和中期阶段的主要任务,整个地区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正由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向稳定增长阶段转换。在21世纪初期,面对加入WTO、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求这一地区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形成整体优势,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强化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的功能和作用。

    1  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目标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潜力看,综合考虑这一地区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强化合作,按照发挥整体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一区域的现代化必定会对国内其它地区产生示范作用,对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在区域现代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区域内部结构的变动、功能的完善以及整体性整合将产生新的能量,使这一地区逐步成为新的经济高地,对国内其它地区特别是沿江经济带将产生强有力带动。第三,这一区域现代化将改变东亚地区经济格局,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重大支撑作用。从发展的外部条件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加快结构调整,率先实现现代化。

    1.1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带来积极影响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势必最早受到全球性知识经济的辐射和影响,有可能较早地转向知识密集程度更高而资源密集程度降低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提高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比较优势,即相对短缺的自然资源和较高和科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文化发展水平,既是其接受知识经济辐射和影响的基础,也是要求这一地区尽快适应全球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这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资源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发展模式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必须开展广泛的区域合作,以提高知识的共享程度,并通过互补形成有竞争力的系列产品和服务,这同时也增强了区域合作的动力。

    1.2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给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

  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完全有可能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它地区转移。伴随着技术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利用技术学习的跳跃式特征,缩短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研究水平的差异,由此改变这一地区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地位,率先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由垂直型的下游位置向中游及水平型分工转变,以提高其在新一轮国家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竞争力。

    1.3  我国加入WTO后对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来新的机遇

  加入WTO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对这一地区特别是区域内特大中心城市来说,首先将大大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高地,增强作为要素内外循环中心的功能,提高集聚和辐射能力。同时,加入WTO也将有力地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使这一地区更有可能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区域的现代化创造体制条件。

    2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从区域现代化的目标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趋同,大都市连绵区尚不发达,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缺乏统筹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