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二十年来高考历史问答题评析

时间:2021-10-02 10:51:16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二十年来高考历史问答题评析

    问答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传统题型,自1978年恢复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以来,在20年的高考历史试题 中,问答题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标准化试题比重日趋 加大,一度曾有人建议高考历史试题全部采用选择题。不过,在选择题的比重逐渐加大的同时,问答题仍然保 留了一定比例,应该说这是命题组在广泛吸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基础上,权衡各题型利弊后作出的切合历史学科 特点的明智选择。20年的命题实践充分说明:问答题可以全面测试考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程度和多层次的能 力水平。作为一种传统题型,其能力测试的范围非常宽泛,能力测试的内涵也可以不断挖掘完善,因此保留这 一题型完全符合高考“两个有利”的原则,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历史科秘书刘p éng@①先生对问答题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地位作了精辟而权威的论述,他说:“问答题是目前高考中既主 要考查了历史学科能力又涉及到了一般能力的题型。……它所涉及到的一般能力或一般能力因素可以包括逻辑 思维、语言表现、个人情感三个大的方面,这是其它题型所无法实现的。……事实证明,好的问答题区分考生 的程度最高,很多出色的学生就是在这一块园地以其优秀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严谨通畅的文字表达与合理 丰富的想象力脱颖而出。”(《历史学科的教育与高考测量》,人民教育出版社,第61-62页。)

二十年来高考历史问答题评析

    根据命题思路与能力要求的特点来考察,我们可以把20年来高考历史问答题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78-1987年。由于受当时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和考生实际水平的局限,这一阶段的问答题在知识 和能力的要求方面都不高,多为叙述题或说明题,试题答案大多是教科书上的现成内容,考生只要把教材有关 内容照搬到试卷上对号入座即可得高分。显然这样的问答题基本上只是考查考生对教材的记忆能力,不利于将 能力强的考生同死记硬背的考生区分开来,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理解和运用的消 极导向作用,对高校选拔新生也起到不利的导向作用,是产生高分低能的温床。例如1982年第一道问答题:“ 简要叙述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并作简单评述”;1983年第一道问答题:“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 措施及其影响”;1985年第二道问答题:“简要评述李鸿章活动的几个方面”;1987年第一道问答题:“简要 评述康熙帝的主要政绩和过失”等等,均属于这一阶段问答题的典型。

    第二阶段:1988-1990年。这一阶段问答题的特点是知识容量大、概括能力要求高、中外历史知识结合,既 有纵向的连续性,又有横向的关联性,相对于以往就某一个国家、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提问是一个突破。典型的 是1988年考卷上的“山东问题”,此题为:“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此题要求叙述山东问题的变 化全过程,并指出变化的原因和带来的后果。考生需要对涉及到的有关中外史实进行高度综合概括,其答案既 是教材中讲到的,但又不是现成的,考生需要对这些史实熟悉之后融会贯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准确的答案。 显然,这从能力的要求来看是一大突破。此后几年问答题大体沿这一思路展开。如1990年第一道问答题:“元 朝时我国手工业工匠的地位如何?后来(明清)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又为什么 清朝的手工业生产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第三道问答题:“结合13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 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总之,这一时期问答题是以“大跨度、高概括”为基本模式,有 人形象比喻为“羊肉串”,通过大跨度把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