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论文

时间:2021-09-09 12:17:35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论文

  世纪之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兴起。此次改革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力图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是刻不容缓的,而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变化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本世纪初陆续出版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因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而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比较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新版教科书)与1992年版的《中国历史》(第一册)(以下简称旧版教科书),来分析人教版新版教科书是如何体现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

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论文

  一、新版教科书体现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具体理念与策略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新版教科书为体现这一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往教科书编写的重心都集中在具体的历史知识上,对于问题和活动的设置关注不够。例如,旧版教科书中的问题仅设有“课内思考题”和“课后练习题(多为选择、填空、问答)”两种,而且这些思考题和练习题的答案多可在课文内找到。如,《西汉的兴盛》课内设思考题:“想一想,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课后设练习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汉武帝在提高儒家学说地位方面还有些什么措施?”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无须更多地思考,就可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当教师提问而没有人回答时,教师常常会提醒学生看看课本,从课本中找答案。这样,历史教学难免陷入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境况。这也给学生造成了只要掌握课本知识,死记硬背,就能应付考试,万无一失的心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

  新版教科书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更创设了多种形式的问题与活动。如,新版教科书中设有“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以及“活动课”等多种问题与活动,为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其中除了“练一练”继承旧版教科书中“课后练习题”的风格,设计一些选择、问答等可在课文内找到答案的问题外,其他问题与活动大都突破课文藩篱,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即使是形式与旧版教科书的“课内思考题”很相似的“动脑筋”,其设计的问题也大都向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方面发展。如,《华夏之祖》一课,设问“你对上述神话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算科学?”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课文内是找不到标准答案的。另外,新版教科书创设的“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如,在讲完诸子百家后,“活动与探究”设“小讨论: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这种问题不是单靠学习课文内容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运用课文中反映的信息,并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才能得出结论,同时客观上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新版教科书所设的这些问题,重点关注的不是学生能否找到统一、标准的答案,而是更关注学生怎样解决问题,通过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起辅助、引导和启发作用,不能越俎代庖。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历史课程“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2]

  此外,新版教科书的“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还创设了许多旧版教科书所没有的活动形式,如小制作、小试验、小游戏、短剧、小组故事会、朗诵比赛、辩论、办板报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活动课二”为“编历史小故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搜集历史素材,并把它编好,在课堂上演讲交流。又如,在讲述纸的发明后,安排一个小试验,让学生“找一片旧布(或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体会一下古人用简帛写字的感觉”,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新版教科书体现了课程内容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以适应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求。其具体的理念与策略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3]新版教科书遵循这一理念,进行了以下尝试。

  1. 新版教科书努力改变“繁、难、偏、旧”的现状。

  (1)新版教科书减少了许多纷繁的头绪和知识点,压缩了知识量,使每课内容更加精练、简洁。例如,对于春秋战国史,新版教科书就将旧版教科书两课时的内容精简为一课时(如下表所示)。

  此外,新版教科书突出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尽量减少需要学生识记,且容易搞混的知识点,如人名、年代、地名等,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新版教科书力图“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4]新版教科书的内容精心筛选,少而精、简而明,突出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删去了旧版教科书中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氏族”“氏族公社”“井田制”等。其他一些概念如“族诛”“连坐”“人牲”“人殉”“推恩令”等,也只是在行文中叙述有关的内容,避免像旧版教科书那样出现专业化的概念词。如,新版教科书对“推恩令”只做以下描述:“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并不出现“推恩令”这个概念词。新版教科书的这种处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3)新版教科书“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5]旧版教科书严格按照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线索来编排内容,从原始社会→夏商周→秦→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无一环节缺漏。而新版教科书在编排内容时,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将学习内容按照不同的主题,划分单元。如删减了短暂的“新”朝的有关内容;对于旧版教科书中《动荡中发展的南朝》一课,也仅以“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北朝’”一句话带过。这样做乍看起来可能显得学科体系不完整,历史发展的线索有所断缺。但实际上新版教科书是“把整个中国古代史理解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6]采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按照中华文明史的基本线索来编排内容的: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对应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对应先秦时期、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对应秦汉时期、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则对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4)新版教科书吸收新的学术研究的成果。新版教科书的内容摈弃陈旧的观点和内容,积极而慎重地吸取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历史课程与时俱进的特色。从下表可以清晰地看到新版教科书在这方面的变化。

  2. 新版教科书的编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版教科书在编写上努力增强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积极引发学生的兴趣。

  (1)新版教科书“导入框”内容生动有趣。旧版教科书每课的“导入框”内容千篇一律,先概括本课讲述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个主要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导入新课。如,旧版教科书《夏商奴隶制王朝》一课的“导入框”内容为: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我国处在奴隶社会时期,前后经历了约1600多年。夏、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时期。‘禹传子、家天下’说明了什么社会内容?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我国奴隶社会共经历了几个朝代?学完了这一课和下面几课,你自己就能得出答案。”

  而新版教科书虽也有“导入框”,但内容大有改变。一般为讲述历史小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介绍文物、古迹等,行文浅显生动,并配有图片。如,新版教科书《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其“导入框”内容为: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下面你就要学到这些内容。”

  显然,新版教科书编写的这些内容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新版教科书中配有更多精美的图片。新版教科书不仅在教科书前页和课文中配有图片,而且,在“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和“活动课”中也配有精美的图片。如,讲佛教的传入时,“动脑筋”提出:“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了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了尼姑庵的故事有没有错?”在问题旁还专门附上一幅《吕后逃入三仙庵》的想象图。此外,新版教科书有的地方还以图带文。如,旧版教科书在讲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时,是用黄帝“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制造一辆指南车”的文字来表述,而新版教科书则安排一幅《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图加以说明,一目了然。与此同时,新版教科书的图片也尽量选取生动的内容,如,讲巨鹿之战时配上项羽《破釜沉舟》图;讲赤壁之战时,附有《曹操慌忙逃跑》图等。大量图片的配置,增强了新版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3)新版教科书提问的形式比旧版教科书更活泼、生动。如,旧版教科书在讲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提出“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提问形式显得呆板。新版教科书在叙述这一内容时则插问“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汉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这种先讲“下马陵”名称的来历,再提问的方法,毫无疑问,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生动有趣,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3. 新版教科书注重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

  新版教科书“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7]注意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往,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均着重围绕着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而展开。所以,在旧版教科书中,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内容占绝大部分比例,对于人类社会生活史方面的演变很少涉及。近年来,社会生活史方面的研究成为史学界的一个热点。新版教科书顺应这一时代精神,创设了“自由阅读卡”配合课文内容介绍了许多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如“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塔的由来”“品种多样的饼食”“文房四宝”等,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吃、穿、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增长知识,弥补了中学历史教学在这方面的缺憾。同时新版教科书所设的问题也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在讲丝绸之路的开辟时,“活动与探究”提出“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再如,在讲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时,“活动与探究”提出“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等,新版教科书的这些内容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历史的现实意义。

  三、新版教科书体现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育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的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具体的理念和要求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8]新版教科书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进行了以下改革。

  1. 新版教科书尽量减少论述性和结论性的文字。

  旧版教科书中有许多论述和结论性的文字。如,在讲到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新版教科书则只讲改革措施,舍弃了这种分析,将其留给学生自己思考,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以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

  2. 新版教科书所设问题与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旧版教科书所设的问题大都局限在课文范围之中,课文内容就是其标准答案,即使做再多的练习和训练,也只能是机械地重复,被动地接受。而新版教科书所设的许多问题与活动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且活动方式灵活多样,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如,《大一统的汉朝》后设的“活动与探究”就是,请四个学生主动到讲台上来,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各自阐述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并说明理由。从扮演角色到阐述主张,说明原因,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既可以按照课文的提示阐述不同代表人物的主张,说明汉武帝采纳儒家主张的原因,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阐述自己更高明的主张和看法,说明汉武帝采纳其他主张的理由。又如,“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从小组搜集材料、交流、筛选、分析和提炼观点,到主持、辩论、小结,均由学生自己承担,而辩论的结果也可以是不同的。这其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只起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在与小组成员的协作交流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9]

  3. 新版教科书提供多种辅导性的参考资料。

  旧版教科书在书后附有“中国历史纪年表(夏至隋)”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新版教科书在书后增设“好书推荐”和“历史站推荐”,利用现代科技,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资料来源,开阔学生的思维,为其探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总之,人教版新版教科书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在现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为历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模式。当然,新版教科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育理念仍需更新发展,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人文色彩还需进一步突出等,相信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会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3][8]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2][4][5][7][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转变教育思路体现新时期数学教育新理念的论文04-15

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编纂思想的论文12-08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的作用论文12-30

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继承与创新论文09-10

游戏精神在幼儿教育的体现论文09-1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01-20

希望教育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新理念论文12-29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论文09-09

浅析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的影响教育论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