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浅谈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时间:2021-10-02 15:06:05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众所周知,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兜兜转转地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本人在教学中是如何遵循这一教学规律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规律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浅谈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小孩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并能用生活中的语言或已学到过的数学语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记得我在学校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的“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课效。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乘法应用题,那些生僻的数学语言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在授新课前的复习十分重要,如这一节课就应要复习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含义。那么,在学乘法应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同加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么,乘法中的“相同加数”这个数量在应用题的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出示多几道,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其实,通过这样一系列判断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情况:这个“相同加数”在乘法应用题的条件中常以“每每……有(是)……个(千克等)的语言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好“每份有(是)几”的要概念,在堂上练习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操作,再用语言表述:

1.投影:(图片内容)

几个小朋友在田地里种蓖麻,每行种了5棵,种了4行。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数一数图画里每一行分别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数是否一样多?之后再让学生说出:每行种有蓖麻5棵。

2.(直接利用教科书)拿出几本数学教科书,让学生看看书本后面的标价是否一样后说出:每本数学教科书的价格是4.45元(学生不一定会读出4.45这个数,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

通过类似以上的练习,多做几道不同的习题,让学生互相讨论、表术,这样对表示“相同加数”的语言、“每份有(是)几”的说法学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并由认识转入到理解。最后师生一起探究乘法应用题也就轻松多了。

二、规律二:认识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它能解的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的。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