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理论教学中的风格杂论教育论文

时间:2021-09-05 18:48:11 音乐论文 我要投稿

试论音乐理论教学中的风格杂论教育论文

  关键词:音乐理论 教师 教学 风格

试论音乐理论教学中的风格杂论教育论文

  摘要:音乐理论教师教学风格的丧失,正越来越危及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因此,音乐理论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教学风格即人、“师”与“匠”、评价习惯陈旧等方面,论证音乐理论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风格—音乐理论教学的灵魂

  (一)风格即人

  有教学个性的音乐理论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着自己的学养;而一位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则只能做“传声筒”。—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精神之学”,教育者首先必须是善于思考的人。而教师只有成为思想者,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因此,音乐理论教师只有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才能真正胜任音乐理论教学。而没有思考精神的教师,是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风格的。

  现今的音乐教学评价机制,在客观上没能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故至今还有人认为音乐理论教师不需要教学个性,也无需什么教学风格……这些,是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裘读,也是缺乏人文甚至人道精神的。音乐理论课没有特色,没有吸引学生的魅力,也就如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没有风格一样厂一一所不同的是,你可以不听、不唱、不奏他的作品,但是学生不能不在课堂接受音乐理论知识,而且学生还常常没有选择音乐理论教师的“权利”!

  这些年教学、写作、演出,也看了一些音乐理论教学、教改的文章,颇有感受,虽然思虑不周,然而还是想一吐为快。问题是:音乐理论教师要不要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不是都按照“套路”来教学?音乐理论教学法难道可以一成不变?21世纪的高等音乐院校理论教学,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然而,对待音乐理论教师本身,却似乎很少有人重视这一问题。

  回忆曾经听过的一些大师课,杨儒怀、杨立青、何训田、王安国……他们无论讲解的内容、作品有无异同,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让人大开眼界:有的连讲半天,气如雄辩,唾沫横飞:有的长于旁征博引,连说带划,一个术语可以说出好几种语言;有的扶琴吟唱,余音绕梁,大有三日不绝之势;也有的讲得进入了境界,念念有词,信马由疆,旁若无人……

  这些课,精彩之极!但如果按照现今某些音乐院校(系)的评课标准,这些大师们的课大多都只能算“差课”,或是只能得“C”甚至“D”等。一晃多年过去了,当年大师们上课的风采依然清晰地保存在脑海中,可从来没有觉得谁的课讲得不好。相反,正是那些风格迥异的课,才让自己懂得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吸取丰富的知识(不仅仅是本专业知识),懂得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懂得一位学习者要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自己在后来的音乐理论教学中,也逐渐明白:一位见识了不同教学风格的学生,可能更善于学习。

  音乐理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一如作曲、演唱、演奏,或质朴无华,或清丽温婉,或机敏厚重……总能让听者有个印象。音乐理论教师应当有建立自己教学风格的追求,否则学生在未来的年代中很有可能是一个平庸的人。的确,对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教育界己经形成共识。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近年来比较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与自立意识,可是作为音乐理论教师自身,有没有自我的自信与自立意识呢?有没有建立自己教学风格的强烈愿望呢?……

  多年来,某些音乐理论教师屈从于世俗的评价,忧谗畏讥,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教学上也搞“无一句无来处”,言必称宗师权威,自己在学生面前都站不直,又怎么去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发展个性呢?

  (二)“师”与“匠”

  音乐理论教师在从教一段时期后,应当从教学个性的角度将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一下。这样的总结,能够感知教师自己的实际位置,从而启迪自己的教学向更高层次迈进。众所周知,“师”与“匠”是不属于同一层面的,“匠”的技巧再高,难有创见;而“师”,则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善于创造。所谓技巧,卑之无甚高论,得之于教训,积累为经验;但是,“思想”则能使一位教师站立起来!对号入座,本不过“时而师时而匠”而已。但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所追求。那些不想成为“师”的“匠’”,最后可能连“好匠夕,也成不了。

  近年参加音乐理论学术交流,喜欢观察一些青年音乐理论教师的教学风格。有些教师上课,自有一种控制全局的威势,简直像“布道”一样,从精神上对课堂进行控制。当然,这种控制,多数时候是不自觉、无意识的.。课后,学生往往会说,“不知不觉就跟着老师转了”、“完全被老师吸引住了……”—这是好事,但也有值得商榷的:这不还是传统的“我讲你听”教学模式吗?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互动,体现在哪里去了呢?然而,谁也不能也不该否认,在某些时候,课堂也需要一些这样的“教学魅力’,。而有些教师喜欢从容、潇洒地上课,不一定在乎“可圈可点”,课堂上随意地说点什么,就像和学生拉家常一样,学生会觉得:这是我的老朋友,这是我慈祥的父执,这是我友善的邻居……这种大度的教学风格,同样能感染学生,使之如沐春风。但有教师认为,如果自己的学生能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放松地坐着,甚至稍微闭眼思考一下,效果也许会更好!当然,还有一些教师,平时话很少,上课也不多言语,但是他们的提问却常常让人意想不到。而这些问题,只有肯动脑筋的教师才有可能想得出来。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学生往往也如其教师一样,喜爱思考问题而不爱多说话……

  多年的音乐理论教学,除了自己的感悟,也从别人不同的教学风格中吸收了一些对自己教学有利的东西,也常常观察、沉思,自己是否也在意学生上课专心?是否在意他们认真听课?—这话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学生听课的体验告诉自己:认真听课,其实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更何况本来就存在着“遗忘率”的问题。因此,学生如果在音乐理论课堂上能够放松,接受知识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特别是一些基础理论课,如乐理、和声、音乐史等。反之,学生听课如果过于认真,教师也会紧张的。当然,学生也不能过于沉默;如果他们缺乏对话、交流意识,对教师的教学其实也是一种伤害,因为他们不可能从中得到提高。

  可见,教学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有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整个音乐理论学科群的兴趣,甚至影响到教学质量。常听同行说这样的话:如果你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喜欢枯燥的音乐理论,你就是成功者……

  “风格受观念的影响,风格也体现着教学的原则。只要有自由的精神,有进取的决心,音乐理论教师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非是多难的事。但是,照本宣科绝对不是教学风格!试想:一位没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课,和破庙庸僧在谈禅,有什么大的区别呢?

  二、风格的丧失—音乐理论教学何时不再枯燥

  (一)老调子还没唱完

  在当今音乐院校(系)的理论教学课堂,己经很难见到多彩的教学风格了。本科四(五)年,和声、复调、配器很有可能分别一直由某一位教师承担,学生不大可能接触到同一门课程不同风格的教师,因此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真正的评价。而且年年下来,由于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及各种赛课、评比、教学评价的束缚,或由于教师自身的惰性,教学个性一直得不到张扬。于是,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一个教师群体(系或教研室),大家逐渐越来越像一个人。并且,最终统一到某种模式—落后、僵化模式的令旗下。

  但令人费解的是,众多的高等音乐院校(系)理论教师,面对不同风格的教科书、不同程度的学生,却永远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模式。不久前,听省内一位资深音乐教授的作品分析课,教授微笑着用半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给乐曲分段,分析各小节的和声、各段的曲式,不厌其详……但我对至今仍有人烙守这种旧法感到惊讶!可是,这位教授却始终很自信,学生也似乎很满足。听完这堂课,我才真正明白“规矩”与“板’,、“眼”的真正含义…… 而反观某些音乐理论教师近年教学的“与时俱进”,就是初步“学会了”使用多媒体—即使设计不出一个像样的课件,也要在投影机上映出几种不同的字体,或糊弄两三个动画,播放几首所谓的MP3.WAV.MID…只要能用上电脑,能设计出学生讨论、争辩的所谓“研究性教学”,就会赢得一片赞扬,似乎这就是好课的标准。请问:这是教学个性吗?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教学风格吗?

  我们试想:以现有的科技条件,要在一堂课上耍那么点花样,或者把一首作品分析得“规规矩矩”、“头头是道”那还不容易吗?然而这种要求,毕竟还是低层次的,体现的仍然是旧思想、旧观念,所以不足为训。

  而某些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在多年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观念也早己被扭曲。他们“生存”多年,对所谓的“研究性教学”其实是有抵触的。某些学生的学习观念,甚至比小学生还落后。如他们习惯被“喂饭”你不端到他面前,他就不动“嘴”口君不见,北大有位博士抱怨导师一学期不给其讲课,只让其看书吗?问他:你想听课吗?答曰:我只习惯质听课,不想看书,可导师不讲,只让我问,这算什么教师?

  (二)评价习惯体现出观念的陈旧

  旧时的音乐理论教学,没有“评课”、“赛课”这样的事,连教师的教案也属于个人资料、隐私物品,别人是无权查看的。而今,“评课”、“赛课”不胜其烦,有的院校(系)领导还要亲自检查教师的教案、讲义。当然,有些教师也的确连教案也不会写或不肯写的。但是教学质量,已经远不如过去。这些,和教师缺乏教学个性,以及评价者的强势和陈旧的评价观念是有关的。

  现今,常有一些有教学个性的音乐理论教师,被视为另类而不予包容;领导在任用教师时,也常常以“清规戒律”考查:课堂讲解是否“头头是道”?教学过程是否五脏俱全?作业批改是否“一丝不苟”?……特别表现在某些领导的评课问题上:优良中差,信口开河,听一节课就妄下定论,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真正接受知识,也不给授课教师任何申辩的机会。而其评课的依据,往往不过是领导者自己的私见、习惯与爱好,甚至印象……

  听课听得认真,有自己的见解,并不人云亦云,这比盲目崇拜、跟风作乱或是见名师就骂要理智得多。有些青年教师,刚开始上课时,还有点属于自己的主张,敢在课堂上说说自己的独立见解。但三五年下来,就“老实”、“厚道”多了,这究竟是可喜的进步呢?还是教学的悲剧?不得而矢口……

  如果缺乏一个宽容、理性的教学环境,自然就缺少教学风格。一些教师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教学个性,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与他们所处的宽松环境有关:同行的包容、学生的支持、行政部门的理解……使锥处囊中仍得以颖脱。因此,只要能让学生喜欢音乐理论课,能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意识,用什么方法教学,其实那是教师自己的事。一一试想,也只有营造这样的教学环境,才有可能保一方清静。

  (三)没有风格就不会有地位

  常常遇到一些音乐院校(系)学理论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不原意去当音乐教师,问其原因,答:音乐教师的工作,无非是弹弹琴、教教歌,几乎就是重复劳动,缺乏创造性,所起的作用基本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这个回答,一直让人不可理解、如刺硬喉,但也隐隐感到音乐院校(系)理论教学的几丝无奈,并一直以此为警惕。—试想,如果一位教师没有精神追求,即使他奉献一生、烛灭丝尽,其作用—也的确是非常有限的啊!

  因此,一位优秀的音乐理论教师,应当是有高度自立意识的思想者、创新者。现在,我们还常常听到一些关于音乐理论教师地位的哀叹,叹息理论学科没有技法学科的地位高。但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偏见、不带情绪地分析形势,也不难发现,问题还在于音乐理论教师本身。首先,是思想的束缚。有不少音乐理论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总把自己当作音乐理论教学诸多环节中的一颗“螺丝钉”。而一些很勤奋的青年教师,常常热衷于参加各种比赛,热衷于评奖,对各种各样的名誉、称号过于感兴趣。而正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参与”,多多少少有些功利的成分,依附性太强,也就很难体现其独立思考的精神,也就不大可能有教学个性的健康发展,也就很难指望他能高翔、远行。其次,是缺乏学习精神。时下,某些音乐理论教师终年不读一本书,几年教下来,还是那本发黄的教科书和习题集。面对这样的教师群体,给他们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实在是有点“不识相”了。现实是残酷的,这对相当一部分教师而言,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可能还是非常遥远和困难的事情……

  而某些音乐理论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没有教科书甚至无法上课,视教科书为“圣经”,更谈不上什么教学风格了。曾听学生评论此君的课:“听了两年,一点印象也没有……”也就是说,这是一位没有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存在价值其实是很有限的。可见,教学风格不建立,教学个性也就不存在,同时也意味着教学生命的逐渐死亡。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普遍实施,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5-10年,音乐理论教学可能会有一些“革命性”的改革。可以这样说,一位抱残守缺、没有自己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不久的将来,会越来越没有地位和作用的。当然,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如果音乐理论教学评价的观念能尽快更新,教育行政部门能大力肯定并倡导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必将对音乐理论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我们期待!

【试论音乐理论教学中的风格杂论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多媒体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的教育理论论文10-08

论音乐智能理论在认知型教学中的实施论文09-12

音乐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09-08

音乐教育中执行素质教育尝试论文09-08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09-08

乐理知识在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尝试论文09-06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09-12

论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09-06

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