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中药面膜配合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74例

时间:2021-12-13 11:36:47 医学论文 我要投稿

中药面膜配合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74例

作者:卢晓燕,甘才斌,张晓宁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面膜配合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减龙胆泻肝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面膜。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7%,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面膜配合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痤疮;面膜/中药;龙胆泻肝汤/中药;疗效

痤疮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结节、脓疮、囊肿等损害,常伴有皮脂溢出[1]。本病属于中医学“粉刺”、“肺风”范畴,早在《内经》时已有 “痤”之记载。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痤疮临床报道较多。我们采用中药面膜配合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7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1月~2009年2月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14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痤疮的诊断标准[2]。②符合中医痤疮“风热证”和“湿热证”诊断标准。③年龄18~35岁。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过敏体质或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③精神病或既往有精神病病史。④年龄<18岁或>35岁。痤疮临床分级参考Pill Sburv及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Ⅰ级(轻度):皮损为黑头粉刺,散发至多发,总病灶数10~30个;Ⅱ级(轻中度):皮损粉刺,总病灶数31~50个,局限在面部:Ⅲ级(轻重中度):皮损深在性炎症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51~100个,结节囊肿<3个;Ⅳ级(重度):皮损为深在性炎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100个,结节囊肿≥3个。本组148例痤疮患者中,男66例,女82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4.8±5.3)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2.3±1.6)年;病情分级:Ⅰ级105例,Ⅱ级22例,Ⅲ级16例例,Ⅳ级5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维胺酯胶囊25 mg,3次/d,连续服用4周;阿奇霉素分散片0.25 g,1次/d,连续服用4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予以口服中药加减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龙胆草10 g,炒黄芩12 g,栀子12 g,泽泻15 g,木通10 g,车前子15 g,当归6 g,生地黄15 g,柴胡10 g,生甘草10 g。随症加减:皮脂溢出较多者,加白术10 g、薏苡仁10 g;皮肤痒甚者加苦参10 g;大便不畅者加川大黄10 g;结节囊肿者加牡蛎10 g,海藻10 g;口唇干燥较甚者加天花粉12 g,玄参10 g,麦门冬12 g。水煎服取汁200 ml,早晚分付,连续服用4周。服中药期间禁酒,忌辛、辣食物,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受凉、过劳、精神刺激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面膜,配方组成:野菊花、黄连、白芷、白附子、当归、芦荟、石菖蒲、薄荷、黄柏、白术、川芎、丹参、冰片,以上诸药等量研末备用。用暗疮针对暗疮、粉刺、白头、黑头、脓疱等进行清理;取中药面膜加适量纯化水调均匀,使其呈糊状,涂于面部倒模,保留20~30 min,去除面膜,用清水洗去,3次/周,连续使用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①痊愈:皮损基本消退,无新疹出现,仅有少许色素沉着。②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新出皮疹<5个。③有效:皮损消退30%~60%,新出疹<10个。④无效:皮损消退29%以下或病情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参与者一般情况描述: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14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过程中无患者退出。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痤疮是青春期时体内的荷尔蒙刺激毛发生长,促进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毛发和皮脂腺因此堆积许多物质,使油脂和细菌附着,引发皮肤红肿的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及炎症反应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粉刺”、“肺风”范畴,其病机非热即郁,火热偏盛,气血痰郁阻不通,肝经湿热,加之青春期正是人体阳气旺盛之时,气有余便是火,再加上平素嗜好辛辣油腻食物等可助湿化热,湿热互结,气血郁滞,淤阻肌肤而发丘疹、脓疮、结节等损害。正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释中说:“时月寒凉,形劳汗出,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英而痤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谓汗空也。痤,谓色赤,脂愤内蕴血脓, 形小而大,如酸刺枣,或如豌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耎而攻之,大甚出之”。故以疏肝泻火,清热祛湿、解毒消痈为治疗本病法则。加减龙胆泻肝汤中,龙胆草可泻肝火,清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能清热利湿,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