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诗情画意新语文-新语文课堂案例赏析

时间:2021-10-02 18:25:1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诗情画意新语文-新语文课堂案例三则赏析

 

诗情画意新语文-新语文课堂案例三则赏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海涅语)2001年新《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作为目前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指导性纲领,无疑可称为语文课程“新概念”的“集装箱”。看一看名师优课对新语文“课标”中的全新理念的倾情演绎,无疑对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案例一】:语言——永恒的学科属性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它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学《月光曲》时,是这样引领学生揣摩语言、积淀语感的——

师: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按起了琴键。那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清幽”就是幽静的意思。

师:这是字典上说的,你自己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清幽”应该是淡淡的,不很强烈……

师:那你们每天早上来校,树木房屋都朦胧的,淡淡的,能说是“清幽”吗?

生:也不太行。我想“清幽”就是清新幽然。

师:我本来就这一个词不明白,现在,你倒让我有三个词不明白了。(众笑)其实有些词呀,你硬要说出它的意思很难,只能像书上的盲姑娘那样用心去感受了。我给大家一个词叫“月光如水”,你们再体会体会。

生:我看到过晚上的西湖,那里的水很平静,淡淡的,清亮亮的。

师:你真不错。这叫做只能意会,不能——

生:不能言传。

【点评】:语文教学姓“语”属“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应是语文课无论如何都不能忘却的“根本”。当学生交流感悟出现表达不清或体验不真等情况时,支老师对之作出了极富随机性、临场性和即时性的指点,精准地体现出“语言为主”的亮色。

【案例二】:读书——不二的求解法则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全国赛课一等奖得主、杭州名师虞大明执教的《小镇的早晨》一课中,我们不难意识到学生的“读”确比教师的“讲”重要。请看——

师:请大家反复读这几句,体会一下其中的味道,读后说说你的感受。

生:“悄悄”一词让人感觉到小船从桥洞里钻出来时动作很轻巧。

生:书上说小舟在河上轻轻飘过,“飘”可能用错了,应该是“漂”字呀。

师:是吗?老师倒想建议大家细读一下,或者查一下字典后再说说也行。

(学生反复读书、品味、研讨后,教师组织交流)

生:我查了字典,“漂”就是物体在水上移动的意思,真是书上错了。

生:许多字都有好几种用法,“飘”也是一样的,在这里能用。第2自然段都在写小镇早晨的恬静,用“飘”比“漂”更有这种氛围。

师:说得不错,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飘”字让我感到小舟经过水面上时,如同物体在空中飘过一样轻柔。

生:小舟虽然很轻,可在河中真要做到像“飘”一样却也不易,由此可见,小镇的早晨的确是很恬静的。

师:说得太好了。看来书上不但没写错,反而写绝了。不过说实话,大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更让老师高兴。现在,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把书读好?

(由于有充分的感悟、咀嚼和交流时间,学生再读时入情入境

[1] [2]